蛟龙镇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71&run=13

蛟龙汪 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靠蛟龙苗圃,西傍龙潭水库,327国道从村北经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村西是岭丘,村东为平原,耕地以油黄土为主。是蛟龙镇人民政府驻地。明朝初期,奉、白、邓诸姓在此散居(旧址尚存)。后因兵燹战乱,又聚集在土龙坝之东立村定居。1962年《续修胡氏支谱序》载:"吾始祖世卿,字荆山,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自第一峪村迁至蛟龙湾",至今已有21世。土龙坝在村西1公里处,坝西有一小河随坝弯曲盘绕,坝若游龙。日久年远,历经冲刷,河沟积水处形成一庞大积水潭,人们称之为卧龙潭,简称龙潭。明初人们在此建村,取名蛟龙湾,后演变为蛟龙汪。2004年,全村人口4823人。
杨家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北4公里,东傍小河,西依土岭,南有杨庄渡槽。村庄聚落呈方形,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岭砂土。《杨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杨氏自月庄迁此立村定居,冠其姓,得名杨家庄。2004年,全村人口1978人。
北窝子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北2公里,东傍狼窝沟,西、南、北三面土岭环抱。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明嘉靖年间(1522-l566)建村。因立村于狼窝沟旁,故名窝子沟,后为与南窝子沟有别,称北窝子沟。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北窝子沟"。2004年,全村人口426人。
南窝子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南3公里,西依黄金岭,南傍山沟。耕地系岭砂土。清朝初年,李氏由今县内烈疃徙此定居,因村庄坐落于山沟里,故名窝子沟。后为区别同名村,以其方位居南,遂称南窝子沟。2004年,全村人口659人。
沙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北1.5公里,西、南两侧靠327国道。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质土壤为主。村东原有紫霞院,清咸丰年间(185l-1861)铸钟记称:善主是张廷芳。清初建村,因立村于沙岭之巅,故名沙岭。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沙岭"。2004年,全村人口964人。
后里店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北2公里,东(盘)蛟(龙)公路西侧。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沙质河淤地。清朝中叶,李家后几户居民移居村北大道旁结庐,开设客店,后繁衍成村,以此得名后里店。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厚里店"。2004年,全村人口552人。
红土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北l公里,西、北两面环岭,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韩氏宗谱序》记载:明朝中叶,韩氏徙此定居,因立村于红石岭下,土壤皆呈红色,故名红土。2004年,全村人口688人。
田家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北2公里,东(盘)蛟(龙)公路东侧。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岭砂土。《田氏宗谱序》载:明末田氏自海东当路村迁此立村定居,因靠近李家后村,冠其姓,故名田家后。2004年,全村人口976人。
李家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北1.5公里,西、南两面小河环绕,与蛟龙汪隔河相望。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油黄土。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氏迁此立村定居,今已21世。李氏来前,此处就有村落,叫瓦市滩。因兵燹战乱,村庄遭破坏,居民陆续搬迁。原村遗址今尚存,兴修农田水利时,曾出土古币,上有"崇宁"字样。李氏立村于瓦市滩村遗址后,冠其姓得名李家后。2004年,全村人口841人。
沈家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北1.5公里,东依红石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建村碑记有"明朝中叶迁……"字样。《沈氏家庙碑》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二日立,沈氏十七世。"明朝中叶,沈氏徙此立村,因靠近李家后,故名沈家后。2004年,全村人口1101人。
吴家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2公里,东依红石岭,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明朝中叶,徐氏自海东当路徙此定居,始称徐家后。清初吴氏迁入,且渐成村中主姓人户,遂改称吴家后。2004年,全村人口1617人。
姚家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1.5公里,西、南两面有小河环绕,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建村碑记载:明朝中叶,姚氏徙此落居,因靠近李家后,故名姚家后。2004年,全村人口1328人。
西塘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5公里,东傍小河,与东塘子隔河相望,东临唐(岭)(相小)湾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系岭砂土。明朝中叶立村,因位于观音堂庙西侧,为避重名村,以方位区分,该村居西,故称西塘子。2004年,全村人口546人。
东塘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5.5公里,东依小岭,西傍小河,位于唐(岭)(相小)湾公路以东。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始建于明朝中叶,因立村于观音堂庙(现不存)东侧,故名东堂子。后因庄西有一大土塘,遂演变为东塘子。2004年,全村人口518人。
后利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5.5公里,西依红石岭,南靠利城古遗址,唐(岭)(相小)湾公路从村中穿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岭砂土。该村古遗址碑碣上刻有"利城镇"。明万历三年(1575年)铸造的铁磬上也镌刻有"利城镇"字样。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沂州志·疆域志》载:"万历九年(1581年)设利城社。"明朝弘治年间(1488-l505)立村。因建村于利城古遗址以北,故名后利城。2004年,全村人口1878人。
前利城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5.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毗邻,北临利城古遗址,西临唐(岭)(相小)湾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岭砂土。该村建于明朝末年,因村庄位于利城古遗址以南,故名前利城。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利城"。2004年,全村人口1275人。
崇山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4公里,东靠井(店)涝(枝)公路,西傍苍源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崇氏墓碑》记载:明朝末年,崇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至今已15世。因靠近段山子,故名崇家山子,后简称崇山子。2004年,全村人口561人。
商山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4公里,东靠井(店)涝(枝)公路,西傍苍源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商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商氏自临沂商家庄迁此定居,至今已有11世。因靠近段山子,故名商山子。2004年,全村人口830人。
段山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南4.5公里,西傍苍源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东系岭砂土,西为河淤土。明朝初年,段氏始祖自海东当路徙此立村定居。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沂州志·疆域志》载:明万历九年(1581年)设临沭乡,20社,其中有山子社。因村北1.5公里处有一石岭,岭上有一巨石,岭名"大山子",村以岭名,冠其姓得名段山子。2004年,全村人口1663人。
王山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南4.5公里,东靠土岭,西傍苍源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东为岭砂土,西系河淤土。《王氏谱碑》记载:明朝末年,王氏始祖自海东当路迁此卜居,因靠近段山子立村,冠其姓得名王山子。2004年,全村人口873人。
张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3公里,327国道从村中穿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砂质土壤。明朝末年,张氏徙此立村定居。后袁氏迁入。《袁氏家谱序》载:"大明洪武(13681398)因被红巾军赶散,从海东新二里迁往朱仓,后其分支迁往塘子,明末清初由塘子迁来张疃。"因张姓先来此立村,故名张疃。2004年,全村人口2011人。
烈疃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2.5公里,东、北两面小河环绕,西、南两面依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南为砂质土壤,西为砂姜黑土。《李氏续修族谱序》载:李氏始祖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从李蒿科迁此立村定居,故得名李家疃。后因兵燹战乱,土匪横行,李氏族众势强,与众匪搏斗刚烈异常,遂改称烈疃,沿用至今。清宣统元年(1909)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李家疃"。2004年,全村人口2537人。
相小湾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5.5公里,西依土岭,南临327国道,是唐(岭)(相小)湾公路的南起点。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村北为岭砂土,村南系砂姜黑土。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相氏家谱序》载:"吾相氏始祖宋、元之际为红巾军赶散",自海东迁此立村定居,现已20余世。元末立村,因村庄坐落于小河西岸拐弯处,冠其姓,故名相小湾。2004年,全村人口980人。
胡小湾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6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三角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唐姓徙此定居,因立村于小河拐弯处,故以姓氏得名唐小湾。后胡氏自蛟龙汪迁入,且渐成村中主姓人户,遂改称胡小湾。2004年,全村人口386人。
张小湾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5.7公里,东傍小河,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张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祖自今县内张沙埠迁此落居,因靠近相小湾,故冠其姓得名张小湾。2004年,全村人口310人。
后石门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4公里,东、南两面与江苏省东海县、赣榆县搭界,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胡氏家谱》载:明弘治年间(1488-1505),胡氏始祖由今县内西盘迁居石门头。胡氏来前早有司、诸葛、杨诸姓在此定居。据传建村时曾在地下挖出1块长石条,形似门(楣)头,故名石门头。后来村前又立一村,该村居北,遂改称后石门头,沿用至今。2004年,全村人口1908人。
石门头新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4.5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搭界。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河淤土。1959年,因开挖石梁河水库,前石门头部分居民移居小河南岸立村,故名石门头新村。2004年,全村人口808人。
坡石桥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西南3.5公里,东靠井(店)涝(枝)公路,北依小岭,南接时宅子园艺场。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明朝初年,华氏徙此立村定居,现仍有华家岭、华家沟、华家坟等古称。因立村于岭坡上,树木丰茂,故名坡木庄。后,从华家沟中冲出1座破石板桥,村以桥名,遂易名为破石桥,渐演变成坡石桥。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破石桥"。2004年,全村人口1472人。
黄金斗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南3.5公里,东依马鞍山(土岭),西、南、北三面靠黄金岭,村庄聚落呈三角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岭砂土。明朝末年,杨氏从圈子迁此卜居,至今已有17世。杨氏来时,早有他姓在此居住,因当时有居民在村南烧窑,生意兴隆,加之岭上沙土呈黄色,村人以吉祥意,取村名为黄金斗。2004年,全村人口1961人。
下宅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5公里,南依万松山(大土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清朝初年,李氏由今县内李蒿科迁此建宅立村,至今已19世。因村庄坐落在万松山下,故名下宅子。2004年,全村人口700余人。
吉利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6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搭界,北依万松山(大土岭)。村庄坐落在万松山前半坡上,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岭砂土。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卞氏从江苏省卞家湖迁此定居,卞氏来前此处早有村庄。据传张果老曾在此山坡石桩上系过驴,故名系驴埠,后嫌此名不雅,改为吉利埠。2004年,全村人口2408人。
南吉利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蛟龙汪东南7公里,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村庄聚落呈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岭砂土。1953年,吉利埠部分居民为种地方便,迁往南岭立村定居,因居吉利埠之南,故名南吉利埠。2004年,全村人口1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