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音乐 舞蹈 戏剧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681&run=13

音乐 1988年10月,吴立清、周志明、张向农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发展为会员。1993年3月,张向农、周志明被省音乐家协会收入《山东音乐家名录》一书。1996年《吴立清歌曲集》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张向农创作的唢呐独奏曲《跑旱船》、女声独唱《白柳乡》、童声独唱《小泥鳅》、表演唱《庆华诞》等30多部演唱作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演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中《白柳乡》在《沂蒙文艺》刊物上发表。2005年,朱崇胜创作的《沂蒙老乡》歌曲,被省文化厅、省群众文化学会授予"首届社会文化星光奖",其创作的《临沭风光美》等近百首歌曲受到社会好评。
2001年杜文俊开办鲁南艺术学校,主教二胡;2002年,王素平开办艺坛艺术学校,教授钢琴、古筝、电子琴等;胡顺晓开办艺术之星艺术学校,教授钢琴、舞蹈等。这些业余学校的开办为临沭器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县内声乐歌手中较有影响的有沈艳丽、王素平、云露、高杨、时玉珍、李方平、李方芹、张庆洋、杨化顺、苏恩华、杨大蕊、张君、赵敏、路成龙、丁洲波、张再霞、李厚芳、高振东、陈继向、张丽华、王伟、王继录等。
器乐乐手中较有影响的有周志明、吴立清、韩守如、孙加宽、杜文俊、王素平、高振东、王志虎、王庆寿、朱勇、李继伟、李华计等。
舞蹈 临沭县内民间舞蹈主要有舞龙、舞狮、扑蝴蝶、跑马灯、打花棍、踩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一般在春节和元宵节演出。2007年春节,县内组织了首届舞龙秧歌会。扑蝴蝶舞,由李界前村人王西伦于1946年传入本村,流传至今,现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80年代起,在县城青年中学跳交谊舞、迪斯科舞者渐多,后发展到领导干部带头跳交谊舞,当时是衡量思想是否解放的标志。进入21世纪后,县城公园、广场和规模较大的居民社区,晚间常见中老年人成群结队跳健身舞和交谊舞,以及跳秧歌、打花鼓等。
少年儿童舞蹈的培养主要依靠李燕创办的鲁艺舞蹈学校,胡顺晓开办的艺术之星艺术学校。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素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入舞校学习舞蹈。
县内舞蹈工作者中,较有影响的有李燕、许维维、张伟、张冬冬、高杰、王晓、刘云、赵君峰、王丹、徐恒、冯田田等。
戏剧 县内流行的剧种主要有京剧、吕剧、柳琴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京剧《辕门斩子》《木兰从军》《武家坡》《捉放曹》《法门寺》等,吕剧有《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姊妹易嫁》《借年》等,柳琴戏有《喝面叶》《王二英思夫》《张郎休妻》等。县内较有名的剧团有临沭县京剧团、郑山镇海子村农民京剧团。郑山镇海子村剧团常年有演职人员数十人,代表曲目有《打龙袍》《包龙图》《空城计》等。改革开放以来,该剧团经常利用节假日在农村演出,并时常参加上级组织的文艺演出,在临沂市首届广场艺术节和临沭县"钻石之乡"广场艺术节演出中先后获奖。但随着现代传媒方式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便捷多样,至2007年,县内京剧爱好者、欣赏者越来越少,县城有工人文化宫、红石湖公园、锦华园、县财保公司等几处京剧爱好者活动点,每处约6人-8人,成员大都是中老年人,一般于周末聚会演练。
临沭县京剧团1970年10月成立,时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共有人员22名。1978年6月改称为临沭县京剧团,人员最多时达62人。演出较有影响的节目有《十五贯》《勘玉钏》《秦香莲》《李慧娘》等,曾在连云港市连续演出十几场,观众满座,市报纸、电台进行剧评报导。剧团自己改编并谱曲的京剧《三凤求凰》(原为柳子戏)演出上百场,深受观众好评。京剧折子戏有《宇宙锋》《挡马》《卖水》《武松打店》《赤桑镇》《红娘》等。后因体制等原因,县京剧团陷入经营难的困境,1988年下半年县政府决定撤销,人员安置到县文化和县直企事业单位,至年底结束善后工作。
曲艺 县内曲艺艺术种类较多,主要有琴书、柳琴、渔鼓等。1964年,临沭县曲艺艺人协会成立,张绪涛任主席,李玉玺任副主席,有会员20人。1980年4月,李玉玺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1988年,临沂地区曲艺家协会临沭分会成立,张向农任主席,全县曲艺艺人60人-70人,较有影响的有李玉玺、胡怀梅、李圣建、吴柯安、杨德圣等。同年10月,张向农、周志明被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发展为会员,并任临沂地区曲艺家协会理事。张向农创作的数来宝《笼养苍蝇》在《沂蒙文艺》刊物上发表,山东快书《王老汉埋鱼》、山东琴书《探亲》等20余件曲艺作品,密切配合县中心工作,说身边事,赞身边人,受到群众喜爱。
胡怀梅(1932-2006),女,白旄镇东白旄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东分会会员,人称"故事篓子",她讲的故事题材广泛,有家庭、机智人物、帝王将相、清官文人、神话、动物故事等,很多都进行了记录整理。
李玉玺(1934-2006),男,临沭县蛟龙镇南窝子沟村人。小时家庭贫穷,其父亲会说书唱地方戏,10岁随父亲学艺,12岁跟父亲打扬琴唱书段,后经拜师寻友学说书艺术,18岁开始到各地集市上说琴书,后来在党的"双百"文艺政策指引下开始说新书。1960年后,多次到地区参加曲艺汇演,受到县、地区、省有关领导的推荐,1980年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1984年任政协临沭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88年为临沂地区曲艺家协会会员、临沂地区曲艺家协会临沭分会会员兼常务理事。1988年被临沂地区文化局授予"全区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临沂地区曲艺家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以后因年事高退艺在家。
琴书、柳琴、渔鼓等表演形式,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已明显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