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古镇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66&run=13

南古 位于县城西南9公里,西濒沭河,东临青(云)石(门)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大部分属沭河冲积小平原。是南古镇政府驻地。《吴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吴氏敕典公得南古庄田宅,随居焉。"明初立村。村北原有关帝庙,庙内有晋朝和元朝碑碣数块(现已失存)。该村西濒沭河(俗称茅河),汛期沭河洪水泛滥,常成水灾。居民为防水患,许氏倡导用木桩筑堤防洪,时称许家寨。后居民愿堤固、水稳、永无水患,改称"难鼓庄"(鼓:冲开、溃决)。又因村处关帝庙南,遂演化为南古庄,简称南古。2004年,全村人口1699人。
潘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6.5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依摩天岭,北临327国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末年,潘姓自苏州迁此定居,现已19世。因立村于一土岭旁,故冠其姓得名潘岭。2004年,全村人口354人。
西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6公里。坐落于沭河东岸摩天岭下,东临青(云)石(门)公路。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王氏原籍山西太原府,逃荒至王家埠落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复迁此处安庄定居,取名王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村,以方位区分,改称西王庄。2004年,全村人口421人。
张埠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5.5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依摩天岭。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冯氏于岭前立村定居,时称冯家埠前。明朝末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此村居住,嗣后,张姓族旺,改村名为张家埠前,简称张埠前。2004年,全村人口866人。
王埠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5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濒沭河,北枕摩天岭,地势西高东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初年,冯氏迁此立村定居,时称冯埠前。《王氏宗谱》记载:"我王氏祖自海州迁居贺城……清初,三支迁居王家埠前"。嗣后,冯氏衰落,王氏繁衍成主户,遂改称王家埠前,简称王埠前。2004年,全村人口827人。
徐埠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4.5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濒沭河,北邻王埠前。村庄聚落呈梯形,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朱氏墓碑》记载:"待封先祖朱太公墓,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三月吉立。"清顺治二年(1645年),徐氏从郯城三井村迁此,因立村于一土岭之前,故名徐埠前。2004年,全村人口1240人。
高埠前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4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傍沭河,北邻徐埠前。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后村和中村主街东西走向,前村为南北走向。耕地以砂质黄土和砂姜黑土为主。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高姓自临沂县洪瑞迁此定居,现已19世。明嘉靖年间(1522-1566),陈氏由大官庄迁此定居,现已17世。高姓先来此于岭前建村,故名高埠前。2004年,全村人口2632人。
后寨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2.5公里,东临青(云)石(门)公路,西濒沭河。村庄聚落呈梯形,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孟氏家谱》记载:"始祖系亚圣五十三代孙,于前明年间自邹县迁居沂州府东王家房头,六十九世复迁郯邑后寨村",现已16世。明末孟氏立村于南宋时金兵曾安过营寨的地方,故名寨里。后因村处前寨之后,遂改称后寨。2004年,全村人口705人。
前寨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1.5公里,东靠青(云)石(门)公路,西濒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西村主街南北走向,东村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属河淤土。《吴氏重修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吴氏由官地迁居月庄,六世占渤公迁往前寨村。"明初,迁民立村于金兵曾安过营寨的地方,故名寨里。后寨建村后,此村居南,遂改称前寨。2004年,全村人口3305人。
宁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2公里,东临青(云)石(门)公路,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中叶,宁氏从曲阜西北逃荒至此立村定居,以姓氏命名宁庄。2004年,全村人口481人。
沟北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北0.5公里,西濒沭河,南和南古村隔沟相望。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后,杨氏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7世。因建村于大沟以北,故名沟北。2004年,全村人口1630人。
后东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0.5公里,东傍牛腿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和南古街相接,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末年,班氏徙此立村,嗣后邱、李等姓相继迁入,因立村于南古村东侧,故名东村。1945年分村建制,此村居北,故改称后东村。2004年,全村人口1436人。
前东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0.5公里,东傍牛腿沟。村庄聚落呈三角形,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原与后东村为同一自然村,统称东村。1945年分村建制,此村居南,遂改称前东村。2004年,全村人口728人。
班官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3公里。村北有一小土丘,村南为小平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末年,班氏徙此定居,现已23世。因在一土岭前立村,故始称班家岭。后以嘉言示吉祥,改称班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1667人。
新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南1公里,东临牛腿沟,西濒沭河。村庄聚落呈梯形,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清朝初期,吴、张、杨等姓迁此立村。嗣后,王氏先祖王化龙从唐疃迁入,现已14世。因立村于南古庄前,且立村较晚,故名新村。2004年,全村人口2710人。
稻埝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2公里,西傍牛腿沟,北依岭丘,村前是一涝洼小平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棕壤土为主。铁器加工为该村居民的主要家庭副业。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张氏从新村迁此定居,因村南是一片洼地,适宜种植水稻,村北是一大岭坡,形似"埝",故以地形特点得名稻埝。2004年,全村人口380人。
白石官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2.5公里,西靠牛腿沟,北依岭丘。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以砂质土壤为主。《武氏族谱》记载:"吾始祖德诚公,原籍山西太原府,明成化年间(1465-1487)迁居海州南城镇[南城镇:位于江苏省灌云县北,西濒运盐河,南距中正场9公里。],后复迁来此落居",现已22世。立村时,村周围有白石数块,大若磐石,洁白如玉,世人以此象征吉祥,村以石名,得名白石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712人。
曹庄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3公里,西傍牛腿沟。村南有涝泉汪,村东有一方形池塘,夏季荷花盛开,红绿相映,风景宜人。村庄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末年建村,时称西南庄。《曹氏支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曹姓由曹家界墙(今曹界前)迁入,现已20世。曹姓迁入后,渐繁衍成村中主姓,故改称曹庄子。2004年,全村人口1710人。
朱果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4公里,西濒沭河,牛腿沟主渠道从村北流入沭河。前后村皆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吴氏重修族谱》记载:吴氏"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官地迁居月庄,六世悦公迁往朱果村"。该村先有殷、徐、李、孙、曹5姓在此居住,后结为五虎兄弟。明崇祯年间(1628-1644),崔、吴2姓相继迁入。此村位于古贺城东南部,属邾子国[邾子国:即邾国,周朝国名。曹姓,是子爵国,颛顼之后。武王时受封。初本附庸,春秋时进爵为子。原称邾娄,后又改邹。灭于楚。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封地,为古贺城之廓,故始名邾廓村,后演变为朱果。2004年,全村人口2273人。
小庄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古东南5公里,东傍牛腿沟,西濒沭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洪水暴发,吴姓从月庄迁此立村定居,现已17世。此村建于月庄北湖,习称小庄子,沿用至今。2004年,全村人口125人。
醋庄 位于县城西南11公里,东傍沭河,西靠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曹(庄)新(集子)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武氏家谱》载:"吾始祖得诚公,原籍山西太原府,迁居湖南常德府,后复迁江苏南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迁居醋大庄,"现已22世。据传,此处原为一片桃林,故建村时,命村名为桃花村。后因该村酿醋闻名乡里,遂改称醋大庄,简称醋庄。1984年起,为醋庄乡政府驻地。2001年醋庄乡撤销,并入南古镇。2004年,全村人口3906人。
侯宅子 位于醋庄北4公里,东傍沭河,西靠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十"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李氏宗谱》载:"宋代末年,我始祖自陇西当路来山东兰郯之左,苍山之右,居蒿科村,八世迁侯宅子。"侯氏徙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为侯宅子。2004年,全村人口985人。
西滩子 位于醋庄北3公里,东靠东滩子,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1950年治理沭河时,部分居民从东滩子迁此建村,因居东滩子之西,故称西滩子。2004年,全村人口426人。
东滩子 位于醋庄东北3.5公里,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赵氏迁此立村定居,至今已17世。安村时此处有一石板桥,村以桥名,称板桥村。后因村后有一大沙滩,遂改村名为滩子。1950年治理沭河时,部分居民迁至村西另建新村,此村居东,改称东滩子。2004年,全村人口1050人。
后栗行 位于醋庄东北3公里,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李姓由前栗行迁出,在村后安村定居,因此村居北,故称后栗行。2004年,全村人口740人。
前栗行 位于醋庄东北2.5公里,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李蒿科村《李氏宗谱》载:李氏三支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徙此定居。因建村时此处有一大片栗园,疏密有致,成排成行,故得名栗行。后李氏在村后又建一村,此村居南,改称前栗行。2004年,全村人口2036人。
梁家洼 位于醋庄东北2.5公里,东傍沭河,西靠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民国23年(1934年)立《梁氏祖碑》载:"吾始祖元璋公,由郯南归昌村迁此,迄今二百余年。"清雍正年间定居,因梁姓立村于低洼处,故名梁家洼。2004年,全村人口429人。
周家庄 位于醋庄北2公里,西傍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刘氏宗谱序》载:"始祖从海东当路村迁居白旄,三支七世后迁周家庄。"现已20世。周姓于明朝末年迁此安村定居,故名周家庄。2004年,全村人口632人。
西唐疃 位于醋庄北1.5公里,东临东唐疃,西靠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明朝末年,唐姓徙此定居,始名唐疃。清雍正八年(1730年)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全村只剩下东、西两端高处几户人家。后村民于两端高岗分立两村,此村居西,称西唐疃。2004年,全村人口252人。
东唐疃 位于醋庄北1.5公里,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该村与西唐疃原为同一自然村,清雍正八年(1730年)洪水过后分建两村,此村居东,称东唐疃。2004年,全村人口347人。
干沟渊 位于醋庄北l公里,东临曹(庄)新(集子)公路,西傍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为"十"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该村烧制陶器,历史悠久,为居民传统家庭副业。《何氏谱文》载:"我何氏始祖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由海州珰璐(即当路村)逃荒来此落居,"今已16世。何氏来时已有马姓先居于此。村处沭河故道,村旁南北走向的岗坡,原为沭河大堤,故该村始名岗埝。清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沭河洪水暴发,破堤成灾。洪水过后,河床东移,原沭河故道泥沙淤积,形成一大沙沟,深而无水,故改村名为干沟渊。2004年,全村人口2124人。
湾里 位于醋庄东北1公里,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郑氏来此建村定居,现已14世。此处原有一小河,经村北转弯向西南流去,因立村于小河拐弯处,始名河湾,后演称湾里。2004年,全村人口1225人。
王庄子 位于醋庄东1.5公里,东傍沭河,西接湾里。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王氏宗谱》记载:明朝末年,王氏兄弟三人从山西太原府迁此立村定居,以姓氏命村名为王庄子。2004年,全村人口889人。
小墩 位于醋庄西2公里,东靠黄(庄)白(家墩)排水沟,西与临沂市经济开发区为邻,村北有一大土墩。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王贺城村《王氏宗谱》载:"我王氏自海州迁郯,祖居贺城,至三世祖入籍许庄,清初子侄离迁王家埠、干沟渊、大墩、小墩。"清初立村,原为东小墩和西官庄两个自然村,后人户增多连成一村,因靠近大墩,故改称小墩。2004年,全村人口1882人。
大墩 位于醋庄西南3公里,东临黄(庄)白(家墩)排水沟,南濒分沂入沭水道,北枕土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砂姜黑土为主。王贺城村《王氏宗谱》载:"我王氏自海州迁郯,祖居贺城,至三世祖入籍许庄,至清初子侄离迁王家埠、干沟渊、大墩、小墩。"清朝初年,李守德原在京为官,后弃官在此隐居,于土墩上建一日月兴龙寺,积德行善,命村名为积善庄。后因村后有一大土墩,改村名为大墩。2004年,全村人口1387人。
建设村 位于醋庄东南1.5公里,东傍沭河,西临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1950年导沭整沂时,徐贺城部分居民移居村西立村,时称新安庄。1951年改称建设村。2004年,全村人口415人。
徐贺城 位于醋庄东南2.5公里,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禚氏族谱》载:"吾族明之初季来自高密,卜居郯之东北乡,曰夏庄。嗣由八世祖巍科行二自夏庄移居贺城。"清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后,单、徐等姓相继迁来。据传,此处系战国时贺王封地,有古城1座,遗址尚存。建村时村以城名,称贺城。1940年为区别重名村,以姓氏冠其首,徐姓居多,改称徐贺城。2004年,全村人口1885人。
钟贺城 位于醋庄东南2.5公里,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钟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钟氏由苍山县麒麟山徙此定居,因立村于贺王城古遗址处,故名钟贺城。2004年,全村人口583人。
庙贺城 位于醋庄东南3公里,东傍沭河,西临黄(庄)白(家墩)排水沟。耕地属沭河冲积小平原,以河淤土为主。明朝末年,杨氏由杨楼徙此定居,因立村于贺王城古遗址附近,故名贺城。后因村内建有一古庙,以此改称庙贺城。2004年,全村人口780人。
杨贺城 位于醋庄东南3.5公里,东傍沭河,南接曹庄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河淤土为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氏祖碑》载:"杨氏于明初由海州当路村被红头苍蝇所赶,来杨楼卜居。"明末迁此定居,今已20世。因靠近贺王城古遗址立村,故名杨家贺城。1952年,以水沟为界,形成东杨贺、西杨贺2个村。2004年,全村人口14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