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镇所辖自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65&run=13

郑山 位于县城中心以西2.5公里,东临龙窝南干渠,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地势东高西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东部丘陵为岭砂土,西部平原为砂姜黑土。明朝初年,陈氏由江苏海东当路迁此定居,迄今已22世。陈氏来前,早有郑、鲁、台等姓人户在此定居。早年郑氏在东岭坡立村定居,冠其姓,取名郑山坡,后改称郑山。为郑山镇政府驻地。2004年,全村人口2868人,为县城区。
薛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6公里,东依小岭,西靠龙窝灌区总干渠,北与白旄镇相连。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属岭砂土。明朝初年,吕氏徙此立村,时称吕家河涯。明末薛氏自江苏某地迁入,后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又因村落靠近张沙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改称薛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280人。
张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5.5公里,东依小岭,西以龙窝灌区总干渠与白旄镇相望。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为岭砂土。张氏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从江苏省石河子迁徙至此,因立村于一沙岭旁,冠其姓得名张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2488人。
王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5公里,西临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属岭砂土。《王氏宗谱》记载:清朝初年,王氏自白莲峪迁此立村。因靠近张沙埠,冠其姓得名王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1038人。
陆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5公里。东靠龙窝灌区总干渠,西接白旄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岭砂土为主。明朝中叶,曹氏徙此立村于一土岗之上,始称曹埠村。后陆姓自江苏海东当路迁入,且渐成村中主姓人户,于清末改称陆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550人。
朱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4.5公里,西靠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为岭砂土。清朝末年,朱姓自朱家庄徙此立村,因靠近陆沙埠,故名朱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1780人。
杨沙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北3.5公里。东、西两面各傍一小河,又一小河经村中西流,把村庄聚落隔成南北两块,河北主街为南北走向,河南主街为东西走向。地处丘陵,以油黄土为主。明末以前建村。村西曾挖出古砖瓦、铜镜、古铜币、兵器等,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末文物。早年《土地庙碑》载:"先有尤、黄、蔡,后有杨和刘。"蔡氏迄今已25世。村处沙岭之上,蔡氏初建村时称蔡沙埠。后杨、刘两姓相继迁入,且杨氏渐成村中主姓人户,遂更名为杨沙埠。2004年,全村人口2202人。
沙埠店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3公里,西靠龙窝灌区总干渠,北依小岭。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以岭砂土和黑黏土为主。《杜氏宗谱》载:"杜氏明初从海东当路迁此立村定居。"因立村于沙石岭上,始称沙埠岭。后因村庄靠近青口(属江苏赣榆)通往临沂的交通要道,村民多开设坊店,习称沙埠店子,沿用至今。2004年,全村人口350人。
陡沟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北5.5公里。东、北两面隔小河与青云镇相望,村西北角建有一小型水库。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以岭砂土为主。《臧氏宗谱》载:"臧氏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从江苏省赣榆县界石沟徙此立村。"至今已21世。因立村于三面环岭的水沟旁,沟崖陡峭,形似斗状,故名斗沟,后演化为陡沟。2004年,全村人口880人。
官路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4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西接白旄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耕地系半丘陵半平原,属粗砂土壤。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王氏自彭官庄迁此立村定居。《李氏宗谱》载:"……十一世祖清朝中叶从南沟头迁此居住,迄今已十一世。"因此处是临沂至青口(今属江苏省赣榆县)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官吏常路过此地。起初王氏在此开设饭铺,后人户增多,渐成村落,故名官路。2004年,全村人口563人。
西官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3.5公里,东临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平原,属黑黏土。明朝中叶,李氏六世祖从北沟头迁此居住,迄今已16世。李氏来前早有徐、庞等姓在此立村。早年村西北岭上有一巨石,方正若印,居民认为,有印就有官,此处安村,必出杰人,取吉祥意,故名官庄。1984年社改乡时,为避重名村,以其方位更名为西官庄。2004年,全村人口1090人。
宅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北4公里,西靠牛腿沟,北与白旄镇为邻。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平原,以黑黏土和棕壤土为主。明朝末年,别氏迁此立村,时称别家宅子。清初,王氏徙入,渐繁衍成村中主姓,嫌村名不雅,改称宅子。2004年,全村人口1400人。
曹宅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2.5公里,西临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黏心黄土为主。《曹氏宗谱》载:"吾始祖明朝末年从曹界前迁此居住,"现已11世。因曹氏徙此立村于轩庄之后,始称后宅子,后以姓氏冠其首,称曹宅子。2004年,全村人口345人。
姜屯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北2.5公里。东、西、北三面是沙岭,南依一小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十"字走向。地处丘陵,属岭砂土。李蒿科村《李氏族碑》载:"明朝中叶,李氏二世四支分迁至此立村,"至今已22世。因村处沙岭环抱之中,时称大沙埠屯。后姜氏迁入,又临交通要道,姜氏多开设坊店,过路客商称姜家屯。习传成俗,后简称姜屯。2004年,全村人口1680人。
轩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北2公里,西临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黑土、黏心黄土为主。明初,轩氏自江苏新安镇南轩家楼迁此立村,因轩氏自称为轩辕氏之后裔,故名轩辕庄,后简称轩庄。2004年,全村人口880人。
海子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北3公里,西临牛腿沟,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小平原,土地肥沃,以油黄土为主。宋氏于元朝中叶由朱辰迁此建村。《上官氏族谱序》载:"我上官氏原籍福建邵武县,始祖失讳,相传为明洪武年……先迁至沂庄,再迁杨家楼。明万历年末始定居郯之东北百有十里之海子庄。"《重修玉皇庙碑》载:"玉皇庙建于海子庄,莫知其源,清康熙乙丑年、甲戌年、乾隆乙丑年、同治甲子年、光绪丙申年重修也……"宋氏立村时,称新庄村。因地势低洼,时有积水。清雍正八年(1730年)夏,暴雨成灾,此处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居民重建家园,更名宋海子,后简化为海子。2004年,全村人口2301人。
东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北2.5公里,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平原,土质为黑黏土。《王氏宗谱序》记载:清朝初年,王氏自南沟头迁此立村定居,至今已17世。因立村时人户少,故始称小王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村,更名为东王庄。2004年,全村人口370人。
邢屯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北2公里,西临牛腿沟,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多为黑黏土。《邢氏宗谱》记载:邢氏始祖邢九荣于明初从临沂邢家湖徙此定居,现已23世。始称邢家村,后因村处姜屯、罗屯之间,更名为邢家屯,简称邢屯。2004年,全村人口1350人。
罗屯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1.5公里,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西接南古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小平原,以黑黏土为主。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罗氏始祖为永乐皇帝当侍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曾授罗氏为扫殿将军,罗氏年迈,告老还乡,择此广置田园,立村定居,冠其姓得名罗家屯,后简称罗屯。2004年,全村人口1732人。
北沟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北3.5公里,东傍苍源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地处丘陵,多系砂质土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氏墓碑》上有"大明显始祖考妣李太公君之墓,十代孙立"等字样。明初李氏二世祖自李蒿科迁此立村。因立村于1条大沟北岸,故称北沟头。2004年,全村人口2217人。
中沟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北2.5公里,东傍苍源河,南隔1条沟与南沟头为邻。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该村原与南沟头是1个自然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以沟为界分为两个村,此村居南、北沟头之间,故名中沟头。2004年,全村人口851人。
南沟头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北2公里,东傍苍源河,南靠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以砂姜黑土为主。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重修三圣堂庙碑》载:"会首高迁其子高朗、高伟始迁沟头,"现已15世。高氏来前已有汪、吴、谢等姓在此居住。此村建于明初,因立村于1条大沟南岸,故名南沟头。2004年,全村人口1630人。
尤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1.5公里,东傍苍源河,北依龙窝灌区总干渠。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棕壤土为主。明朝末年,尤氏自莒南县小尤家庄迁此定居,现已16世。因尤氏立村,冠其姓取名尤家庄,后简称尤庄。2004年,全村人口403人,为县城区。
后张南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南1公里,东傍龙窝南干渠,西接南古镇,南与前张南埠为邻,北靠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为砂质土壤。村庄建置年代及村名由来同前张南埠。清朝末年,以小河为界,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北,故称后张南埠。2004年,全村人口830人。
前张南埠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南1.5公里,东傍龙窝南干渠,西连南古镇,南靠南古公路,北临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据《张氏支谱》载:"吾始祖清初从下石河迁此居住。"现已17世。张氏来前早有高、殷、杨等姓在此居住。该村建于明代,原名小埠子。张姓迁入后,渐繁衍成村中主姓人户,因村处沙埠之南,冠其姓改称张南埠子。清朝末年,以小河为界形成前、后两个村,此村居南,称前张南埠。2004年,全村人口912人。
李湖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南2公里,东傍龙窝南干渠,西靠南古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属砂姜黑土。《李氏宗族支谱》记载:明朝末年,李氏自李蒿科徙此定居,迄今已15世。因村址低洼,雨季积水成湖,冠其姓得名李湖。2004年,全村人口405人。
木竹堂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东南2公里,东、南两面与临沭镇为邻,西傍龙窝南干渠,南靠南古公路,北临原连(云港)菏(泽)公路。村处岭顶,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系砂质土壤。清朝初年,狄、贺两姓先后迁此立村定居。早年村旁有一水塘,塘内野竹丛生,景致宜人,远近游人慕名而来,故名慕竹塘。后演变为木竹堂,又称金堂街。2004年,全村人口793人,为县城区。
大韩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南2公里,东傍龙窝南干渠,西与南古镇接壤,南靠南古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耕地以砂姜黑土为主。《韩氏宗族支谱》记载:明朝末年,韩氏自临沂县大埠东迁此立村,现已14世。冠其姓得名韩庄。后为区别同名村,此村略大,故称大韩庄。2004年,全村人口805人。
丰岭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南2.5公里,东隔龙窝南干渠与临沭镇相望,西与南古镇为邻,北靠南古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以砂质土壤为主。明末,李氏自黄谷峪徙凤凰岭旁立村,村以岭名,称凤凰岭,后演变为丰岭。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的《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凤凰岭"。2004年,全村人口468人。
泉里井 位于镇政府驻地郑山西南3公里,东临龙窝南干渠,西与南古镇接壤,北靠南古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地处丘陵,系砂质土壤。民国28年(1939年)立《古氏始祖墓碑》载:"郯北古氏前明居前寨村,清康熙初年洪水为患,庐舍一空,遂分迁至此。"古氏来前,早有沙、毛、谢诸姓在此居住。建村于明朝初年,因村东有一石泉,源深水美,清澈甘甜,常年不涸,名曰"泉醴井"。村以泉名,称泉醴井,后演化为泉里井。2004年,全村人口10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