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就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561&run=13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20世纪80年代,劳动用工国家计划统筹,县劳动服务公司仅承担安置前的培训工作,劳动用工由县政府专门调配办公室管理。1990年,省劳动厅颁布《职业介绍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细则明确职业介绍本着调节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原则,按照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先省内后省外的原则组织介绍。为全民所有制单位招用工人,应凭国家下达的劳动计划;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招用工人,应按隶属关系分别凭省主管部门或市、地劳动部门批准的劳动计划予以介绍。1994年,县内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颁布,劳动用工制度亦随之变革,劳动用工开始推向市场,企业有了用人自主权,除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复员军人安置实行统包统配外,其他劳动者有择业自主权。但当时的用工对年龄、户口等严格控制。是年3月,临沭县职业介绍所在县劳动服务公司挂牌成立,全县企业用工由县职业介绍所办理招工手续。2002年后,对用人单位招工条件予以放宽,但求职人员离法定退休年龄须15年以上,不同时在两个以上单位就业,招工即不再受年龄和户籍等因素限制。2004年后,县劳动力市场逐渐规范。2006年9月,县人力资源市场大厅正式运营。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不再统一分配,除少数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外,其他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岗位对接。此时,政府通过组织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优惠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劳动者创业。
就业和再就业 20世纪90年代前期,就业工作靠政府计划安置,90年代后期则随着企业改革,就业逐渐市场化,劳动部门主要起牵线搭桥作用,企业拥有用人自主权。随着企业改制的逐步深化,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1997年,县委、县政府在劳动部门成立临沭县企业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8年7月,县委、县政府要求凡有下岗职工的行业主管部门和下岗职工超过3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1997年-1999年,每年用于困难企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养老金缴纳、再就业培训及就业促进费用达300多万元。2001年,县企业解困办公室解散,经过5年的过渡期,就业和再就业逐步转为市场化调节。县政府通过技能培训、用工岗位挖掘、组织岗位洽谈对接活动等促进就业再就业,劳动者积极自主择业,年均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5000人左右。2006年,就业促进政策又增加政府买岗位、实行社会保险补贴优惠、鼓励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工商税务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
职业培训 1990年12月,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成立,隶属县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当时劳动就业培训主要是劳动预备制培训,城镇非农业户口适龄人员,经培训后进入劳动服务企业待业,再经岗前培训,办理正式招工手续,进入工作岗位。1990年-1999年,就业训练中心培训劳动预备制人员400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3000人。2000年,职业培训逐渐社会化,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不再承担培训业务,职业培训转由社会办学机构及用人单位进行,劳动部门实施管理和监督,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培训范围由预备制人员、下岗失业职工逐渐扩大到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年培训规模由2000年的2000多人逐渐增加到2007年2万余人。培训内容也逐渐丰富,包括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企业轮岗培训等。2005年起,开展创业培训,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至2007年年底,全县共培训创业人员400余人,培养"金蓝领"高技能人才800余人。
劳务输出 县内劳务输出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首次与胜利油田等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为适应劳务输出形势发展要求,于1991年成立临沭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劳动局代管。自办公室成立之后,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工作人员由最初的2人逐步增加到14人,输出规模逐年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93年,县内设立劳务输出烟台办事处和上海办事处。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网络,按照政府推动,规模培训,配套服务,市场运作的总体要求,形成以县为龙头,乡村为基础,技术学校为基地三位一体、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中,按照整合资源、强化培训,集中力量、开拓市场,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多管齐下、有序输出的工作思路和全市"十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要求,全力推动劳务输出健康发展。
2002年5月,成立以县政协牵头,县政府办公室、县劳动局、县统计局、县农业局、县外经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分三组深入到乡、村、户座谈了解和调查。调查采取村村填表摸底、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走访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务工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的基本情况是:全县12个乡镇共552个行政村,总户数为188768户(其中农业户数166001户),总人口620745人(其中农业人口547352人)。耕地面积48516公顷,人均耕地1.3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413元。全县共有劳动力346318人,其中剩余劳动力9946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7%。当年全县共有60655人外出务工,其中男性44918人,女性15737人。此次调查为以后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003年,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从该年始,连续三年每年召开一次全县劳务工作推介大会。是年制作的专题片《劳务输出在临沭》,在县电视台播出,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2004年,开展劳务市场开拓年活动,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全县重点调度的20个重点工程之一,成立工作指挥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各乡镇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同年,县政府颁布《关于鼓励发展劳务输出的暂行办法》。在巩固原有用工基地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展劳务合作空间。根据地域,把全国用工市场划分为四大区域,即广州、深圳、珠海及周边地区;杭州、宁波、厦门及周边地区;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及周边地区;上海、南京、无锡、昆山及周边地区。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劳务办事机构。根据四大区域的用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务输出。
2003年,新开辟用工基地16个,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至年末,累计与全国近百家用工单位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涉及建筑、机械、电子、缝纫、印刷、港口装卸、司机、保安、养殖、消防、服务、食品加工、石化等多个工种。工作地点遍布胜利油田、北京、上海、烟台、济南、深圳、苏州等19个省市地区。2004年新建立用工基地45家,新建苏州、杭州、北京3个办事处。2007年,临沭县有劳务输出驻外办事处48个,外出务工人员8万余人。
在开展国内劳务输出的同时,拓展国外劳务输出。1997年,依托蒙阴县建管局输送两批人员到新加坡从事建筑工作。2000年起,依托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国办,连年输送劳务人员到日本从事研修生工作。至2007年年末,到日本务工的人员达120人,年人均纯收入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