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场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397&run=13

1985年,全县集市有43处,每5天一逢集,交易商品以百姓生活和生产资料日用品为主。县内集市贸易物资丰富,价格稳定,品种齐全,秩序井然。1986年9月,以个体业户为主体的天天集市场"临沭商场"在县城正源路开业,结束了县城居民购买日用品、食品、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依靠5天一逢集的历史。1990年7月,"兴隆商场"在县城西郊开业,主要以小商品批发为主。同年,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专业集市进入快速发展期。1996年4月,对市场管理实行"三定六包一挂勾"责任制(三定:定人、定岗、定责;六包:包案、包证、包照、包费、包片区、包集市;一挂勾:收费与工资挂钩),强化对市场规范化管理,推行市场巡查制、不作为追究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市场预警制。2000年,按照"政策、服务、管理"三配套要求,加强对市场调查论证、规划,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高市场内在运行质量。在各市场设立意见箱、政务公开栏,各工商所配备电子公平称、行情信息栏等,实行明码标价、亮证经营和"信誉卡"制度。2002年,对棉花、黄烟、蚕茧、农资、盐业等市场专项治理。农资市场管理推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各工商所与辖区内农资经营单位签订农资商品质量责任书,各农资经营单位设立购、销台账,向购买者发放由县工商局统一编号、统一印制的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建立农资市场诚信监管机制,统一设计制作农资信用台账,实行A、B、C、D类管理。是年,全县经销农资、化肥的264家网点,全面实施这一制度。2006年,开展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实施"构建一个网络、实现两个转变、狠抓三个整治重点、构筑四道防线、建立五个约束制度、落实六查六看"工程:构建一个以"12315"为指挥平台执法网络;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职能到位,转变工作重心,促进监管到位;突出清查产品重点,突出重点经营主体,突出重点整治内容等三项重点;构筑工商监管、业户自律、社会监督、质量监测四道防线;建立承包责任制、政务公示制、诫免谈话制、全员谈心制、双向考评制等五项制度;落实查经营资格,看食品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是否非法出租出借证照,是否超范围经营;查进货票证,看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是否履行检查验收责任,是否索取供货方有关资质、发货票等票证;查经销食品,看是否有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证明,是否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是否为国家明令淘汰、失效、变质食品;查包装标识,看食品标示是否虚假,是否有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是否标明食品主要成份和含量,是否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是否有侵权和违法使用行为,食品广告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内容;查市场开办者责任,看食品市场开办者是否履行对进场经营者资格审查义务,经营场所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同年3月下旬,开通食品安全监管网,为全县食品经营户建立数据库和网上信息台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全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第二季度监测中,共提取26个食品样品,合格率为100%。继续推进流通领域商品准入制度,重点抓好以农村区域商品经营者进货检查验收、进货台账、商品质量承诺、不合格商品退市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的落实。2007年,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优质放心农资。全年共发展村级农资连锁店61个,日用品连锁店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