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206&run=13

植物保护包括植物检疫、病虫测报、病虫害防治三部分内容,其总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常发重发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 县内小麦常见病害有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赤霉病、条纹叶枯病、颖枯病、土传花叶病、丛矮病、黄矮病、散黑穗病等。其中以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危害最大。小麦条锈病是暴发性病害,发生突然,危害重。1960年、1963年、1964年、1966年、1973年,小麦条锈病有较大发生和流行。1986年后,由于品种改良和检疫措施得当等原因,此病已基本消退,偶有零星发生。
小麦的虫害有麦蚜、红蜘蛛、黏虫、灰飞虱、麦叶蜂、麦杆蝇、蝼蛄、金龟甲、金针虫等。其中以黏虫、红蜘蛛、麦蚜危害重。20世纪90年代后,黏虫的发生率逐渐下降,麦蚜和红蜘蛛的危害则更为突出,1996年麦田灰飞虱开始发生,并呈上升趋势。
玉米病虫害 玉米的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苗枯病、茎基腐病、玉米粗缩病、锈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等。1986年-2007年间,叶斑病成为玉米常发性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严重。20世纪90年代末,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开始发生,与大斑病、小斑病成为危害玉米叶的三大病害。1996年后,玉米粗缩病在县内开始发生,危害严重,重病地块导致80%以上的玉米减产,甚至绝产。2002年后,玉米苗枯病在县内开始发生,且危害较重。
玉米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螟、棉铃虫、黏虫、蚜虫、蓟马、土蝗、红蜘蛛等。玉米螟一年发生三代,一代玉米螟主要危害春玉米,二、三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
地瓜病虫害 地瓜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茎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烂根病等。20世纪80年代后,黑斑病已基本得到控制,90年代仅有零星发生。1977年、1978年地瓜烂根病暴发,此病至今仍时有发生。2001年后,地瓜虫害、地瓜根结线虫病危害突出,根治难度大,在石门、店头、临沭、青云等乡镇均有虫害发生。
地瓜虫害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卷叶蛾、土蝗、灰象甲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属于常发害虫,分布于全县,但发生程度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甘薯天蛾和斜纹夜蛾属于暴发性害虫,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县内地瓜田两种虫害发生面积均达万亩,许多田中的地瓜被其幼虫吃光。很多农民使用水桶人工捡虫,产量直接损失达8000吨。土蝗的危害,一般发生在秋季,土蝗种类以短额负蝗为主。地瓜卷叶蛾20世纪90年代发生,逐渐变成一种常发性害虫,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花生病虫害 花生病害有倒秧病(茎腐、根腐、青枯、白绢、黑霉)、叶斑病(黑斑病、褐斑病)、根结线虫病、锈病、花生疮痂病、花生网斑病等。倒秧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为常发性病害,其中倒秧病和叶斑病,常年发病面积1.3万公顷以上,导致每年花生减产10%-30%。20世纪90年代末,花生网斑病传入,迅速蔓延。2000年后,该病与另外的两种叶斑病混合发生,对花生危害严重。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分布在石门、大兴、店头、临沭、青云等乡镇,面积一直在万亩左右。锈病属偶发性病害,危害不重。花生溃疡病在2000年以前曾经发现过,以后该病很少发生,但2007年该病突然暴发,蔓延到全县。
花生虫害常见的有花生蚜、红蜘蛛、地老虎、蓟马、棉铃虫、造桥虫、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尤其以蚜虫、蛴螬危害严重。蚜虫大发生的年份有1987年、1994年、1997年,2000年后发生相对较轻。蛴螬的危害,十分严重,每年导致花生产量损失超过20%,偏重发生的年份有2000年、2002年、2003年。以上两种虫害,经过防治,发生程度有所缓解。
大豆病虫害 常见的病害有大豆孢囊线虫、大豆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有大豆造桥虫、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豆荚螟、烟粉虱、地下害虫等。
蔬菜病虫害 常见的病害有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灰霉病、疫病、线虫病、炭疽病、枯萎病等30余种;常见的虫害有菜蚜、菜青虫、红蜘蛛、甜菜夜蛾、蓟马、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10余种。
病虫害监测 1976年2月,临沭县植保站成立。此后,植保站作为临沭县农业病虫害的监测机构,专职测报人员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经验预测、观察远程专家预报系统平台等方法,作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病虫预报,并随时发布《病虫情报》,一般每年10期-20期,指导大田防治。同时,向省、市站及周边县区发送《病虫情报》,保持植保信息沟通。2004年,县植保站首次成功地开通病虫害电视预报。
病虫害防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一方面使害虫抗性增加,防治效果下降;另一方面污染环境,危害人们身体健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合理使用农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菊脂类农药等),取得良好效果。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面,首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面,1975年后推广杀螟杆菌、七二一六和赤眼蜂,用以防治玉米螟。20世纪80年代,推广井冈霉素防治小麦纹枯病,BT乳剂防治鳞翅目害虫等。2002年6月,农业部发布第199号公告,滴滴涕等剧毒、高毒农药被禁用,阿维菌素、井冈霉素、农抗120、乙蒜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在全县得以推广应用。2005年,随着省"两减三保"(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品质,保环境)项目的实施,生物农药得到进一步应用。物理防治方面,包括抗病品种的选用,农作物健身栽培,黑光灯诱杀,糖醋液诱杀,温汤浸种,清洁田园,人工捕虫,冬季深耕灭虫,夏季土壤深翻曝晒,杀灭病菌等一系列措施。
植物检疫 1983年,国家《植物检疫条例》颁布。1986年,全县开展对小麦检疫对象的普查工作,重点普查小麦腥黑穗、黑森瘿蚊、毒麦、小麦全蚀病等。当年查出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366.8公顷。1987年开展苹果小吉丁虫普查工作,1988年开展苹果锈病、地瓜茎线虫的普查工作。同时,开展种子苗木检疫手续的查验工作,并配合种子部门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产地检疫工作。20世纪90年代,开展黄瓜黑星病、豚草、水稻象甲、美洲斑潜蝇等普查工作。1996年,在美洲斑潜蝇的普查工作中,发现被调查的2666.7公顷作物中,已有2333.3公顷查出虫害。此后该虫在全县迅速蔓延,对农作物尤其是蔬菜造成巨大危害。2005年,县植保站在朱仓、大兴、临沭镇三个乡镇发现危险性杂草银胶菊,及时进行扑灭。同年,对全县的种子经营者进行"检疫证书"的认证发放工作。2006年,申请苹果非疫区建设项目和苹果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创建工作。其中,苹果疫情阻截带监测点工作已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