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植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205&run=13

密植与间作 1986年起,临沭县农作物间作套种模式有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套种棉花,小麦套种花生、小麦套种黄烟,小麦套种地瓜,西瓜套种棉花,玉米间作大豆,春土豆半夏覆膜、大小沟麦套种花生等。
1995年,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推广应用,小麦播种量由原来的15-20公斤/亩,减少到8-10公斤/亩,基本苗在10万珠-20万株/亩,减少了无效分蘖,密度合理,产量有了提高。
同期,玉米掖单系列紧凑型品种推广,种植密度由0.3万株/亩增加到0.5万株/亩,但随着高产稀种大穗品种的应用,玉米密度又略有所降,基本维持在0.45万株/亩。
地瓜、花生、大豆的种植密度变化不大。地瓜0.4万珠-0.45万株/亩,花生1万墩-1.1万墩/亩,大豆2万株-2.5万株/亩。
施肥 1982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发现县内土壤中磷严重不足,钾普遍较低。据此县农业局土肥站提出"稳氮增磷补钾"的口号,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使全县粮食亩平均增产15.4%。
20世纪90年代初,全县粮食亩产又出现徘徊。通过对土壤的检测,发现土壤中中微量元素偏缺,农业局安排硼、锌肥在农作物种植中的试验,经试验,硼肥使花生增产;锌肥使玉米亩增产20%以上。
1992年,县农业局投入生产掺混肥(BB肥),经推广应用,得到农民的认可。1992年、1993年,共生产掺混肥1万余吨,惠及各乡镇,平均亩增产17.6%。随着农民对掺混肥用量的需求,县农业局提出用机械生产复混肥的措施。1994年,县农业局田方肥料厂建立,年生产能力5万吨,并根据不同土壤状况生产多种型号复混肥。
2000年后,县内复合(混)肥企业蓬勃发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是复合(混)肥的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对农田针对性不强,对农田、环境污染加大。对此,县农业局土肥站于2001年-2005年加大推广测土施肥力度,使农民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
2006年,县农业局承担省农业厅下达的"两减三保"项目,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科学施肥和用药水平,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为目标,在南古镇设实验点。项目实施中,共取土样400余个,配置频振式杀虫灯30盏,指导使用高效低毒农药200公斤,培训农民800人次,印发宣传教材3000多份,推广配方肥500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县政府承担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效使用率,促进节本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临沭县成立实施该项目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县农业局签订《临沭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合同。采取"测土-配方-配肥-施肥技术指导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技术方案,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相关条件,应用配方施肥模型,提出配方施肥推荐方案,由配肥站按照配方生产配方肥,并为农民提供施肥技术指导。春秋两季,共取土样4000余个,每个土样都做了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的填写及GPS定位,完成所取土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缓效钾、PH值、铁、锰、铜、锌、钼、硅、硫等土壤有效养分的化验,及各项数据库的建设。全年共宣传63次,培训人员5000人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5万张,推广配方肥2000吨。小麦、花生、玉米3414小区试验和肥效对比试验共24处,完成植株化验12个。
地膜覆盖 临沭县1982年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在青云镇大蔡庄、朱仓乡七岔河村进行小面积花生实验,亩增产皮果30%-50%。1983年—1984年,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1985年后地膜覆盖技术在全县普遍推开。
该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示出巨大的增产优势。20世纪90年代,县内地膜覆盖技术已应用于花生、蔬菜、玉米、棉花、瓜类、果树林木育苗等多种作物。截至2007年,全县累计推广地膜花生43.3万公顷,增产5亿公斤皮果;蔬菜推广4万公顷,增产1.5亿公斤蔬菜。发展趋势是:由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向粮食作物发展;由单一覆膜技术向品种、土肥、植保、化学除草、专用地膜与机械覆膜等综合配套技术方向发展;由增加产量向提高品质,产量品质并重方向发展,覆盖作物品种增加、覆盖方式多样。
温室大棚 1989年,临沭镇西朱车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温室大棚,种植黄瓜。之后,东(西)朱车、山里村相继建起县内第一批温室大棚。1992年年底,全县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数千亩,栽培蔬菜品种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
1993年,县政府和各乡镇都成立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温室大棚。至1994年,全县建造温室大棚1333公顷。大棚墙体也从土墙发展到空心墙、砖墙,骨架从单纯的水泥预件与竹木混合结构发展到钢架竹木混合结构。栽培种植蔬菜品种除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外,增加了芹菜、香椿、南瓜、蛇豆角、蒜苗、韭菜等。大棚栽培管理技术,也从粗放管理发展到精细管理,应用苗床育苗技术、地面覆膜技术、黄板、杀虫灯等新技术。另外,曹庄镇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王贺湖片发展拱棚蔬菜生产,利用拱棚种植栽培西红柿、芹菜、蒜苗,甜瓜,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至2007年年底,全镇拱棚蔬菜已经发展到333公顷。
2001年—2005年,温室大棚蔬菜市场行情越来越好,技术管理服务也逐步完善。至2007年,全县有温室大棚33.3公顷,主要分布在临沭、朱仓、南古等乡镇;有拱棚333公顷,集中在曹庄镇。
品种引进与改良 1987年—2007年间,临沭县先后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农作物优良品种共143个,为县内农业发展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2007年临沭县农作物引进品种情况表
┏━━━━━┯━━━━━━━━━━━┯━━━━━━━━━┯━━━━━━━━━━━┯━━━━━━━━━━┓
┃ 年份 │ 小麦 │ 花生 │ 玉米 │ 大豆 ┃
┠─────┼───────────┼─────────┼───────────┼──────────┨
┃ 1987年 │ 鲁麦10号 │ 鲁花5号、7号 │ 鲁玉2号、丹玉13号 │ 鲁豆4号、9号 ┃
┠─────┼───────────┼─────────┼───────────┼──────────┨
┃ 1988年 │ 鲁麦11号 │ 鲁花8号、9号10号 │ 掖单4号 │ 鲁豆11号 ┃
┠─────┼───────────┼─────────┼───────────┼──────────┨
┃ 1989年 │ 鲁麦12号、21595、冀 │ 双纪3号 │ 沈单7号 │ — ┃
┃ │84-5418 │ │ │ ┃
┠─────┼───────────┼─────────┼───────────┼──────────┨
┃ 1990年 │ 鲁麦115号 │ 荷84-5 │ — │ 诱变30、79269 ┃
┠─────┼───────────┼─────────┼───────────┼──────────┨
┃ 1991年 │ — │ — │ 掖单13号 │ — ┃
┠─────┼───────────┼─────────┼───────────┼──────────┨
┃ 1992年 │ PH82-2-2 │ 鲁花12号 │ — │ — ┃
┠─────┼───────────┼─────────┼───────────┼──────────┨
┃ 1993年 │ 济麦20,鲁麦19号 │ 8130 │ 掖单12号 │ 鲁豆9号、13号 ┃
┠─────┼───────────┼─────────┼───────────┼──────────┨
┃ 1994年 │ 莱州953 │ 鲁花12号、14号 │ — │ — ┃
┠─────┼───────────┼─────────┼───────────┼──────────┨
┃ 1995年 │ — │ 鲁花14号 │ 西玉3号、鲁玉14号 │ 鲁豆13号 ┃
┠─────┼───────────┼─────────┼───────────┼──────────┨
┃ 1996年 │鲁麦21号、22号、23号、│ — │ — │ 鲁豆12号、13号 ┃
┃ │陕229 │ │ │ ┃
┠─────┼───────────┼─────────┼───────────┼──────────┨
┃ 1997年 │ — │ 鲁花15号 │ 掖单19号 │ — ┃
┠─────┼───────────┼─────────┼───────────┼──────────┨
┃ 1998年 │ 济南16号、莱农8834 │ — │掖单22号、登海1号,鲁 │ 徐豆8号 ┃
┃ │ │ │单50、招玉2号 │ ┃
┠─────┼───────────┼─────────┼───────────┼──────────┨
┃ 1999年 │ 济南17号、烟农18号 │花育16号、花育17号│鲁原单14号、农大10、中│ — ┃
┃ │ │ │原单3、中单538、豫玉26│ ┃
┠─────┼───────────┼─────────┼───────────┼──────────┨
┃ 2000年 │ 山农优麦2号 │ — │郑单95、农大8、聊玉93-1│ — ┃
┠─────┼───────────┼─────────┼───────────┼──────────┨
┃ 2001年 │烟农19号、济麦19号、莱│潍花6号、丰花1号、│农单5号、登海11号、聊 │ ┃
┃ │州9502、淄麦12号、山农│丰花2号 │玉18号、登海311 │ — ┃
┃ │优麦3号 │ │ │ ┃
┠─────┼───────────┼─────────┼───────────┼──────────┨
┃ 2002年 │泰山2、山农66、烟农21 │ — │鲁单98、鲁原单22号、莱│ 荷豆12号 ┃
┃ │号 │ │农1 │ ┃
┠─────┼───────────┼─────────┼───────────┼──────────┨
┃ 2003年 │ 潍麦8号、济麦20号 │潍花8号、花育21号 │费玉3号、泰玉2号、鲁单│徐豆12号、齐黄28、中┃
┃ │ │ │999、济单7号、登海 │黄19 ┃
┃ │ │ │3707、聊玉19号、金海5 │ ┃
┃ │ │ │号、鲁单984、鲁单661 │ ┃
┠─────┼───────────┼─────────┼───────────┼──────────┨
┃ 2004年 │ 临麦2号、济麦21号 │ 花育23号 │鲁单9006、鲁单6003、费│ 齐黄31号 ┃
┃ │ │ │玉4号、LN3、五岳97-1、│ ┃
┃ │ │ │金海702、费玉2号、招玉│ ┃
┃ │ │ │6号 │ ┃
┠─────┼───────────┼─────────┼───────────┼──────────┨
┃ 2005年 │ 济宁12号、泰山24 │花育24号、丰花5号 │天泰10号、金海604、鲁 │ 高丰1号、荷豆13号 ┃
┃ │ │、丰花6号 │种99118、东单60、聊玉 │ ┃
┃ │ │ │20、先行3号 │ ┃
┠─────┼───────────┼─────────┼───────────┼──────────┨
┃ 2006年 │ 临麦4号、良星99 │ — │郁青一号、金惠一号、中│ 荷豆14号、齐黄32 ┃
┃ │ │ │科4号 │ ┃
┠─────┼───────────┼─────────┼───────────┼──────────┨
┃ 2007年 │ 洲元9396 │ 山花7号、临花6号 │ 泰玉14号、天泰18号 │荷豆15号、荷豆16号、┃
┃ │ │ │ │中黄40、山宁14号 ┃
┗━━━━━┷━━━━━━━━━━━┷━━━━━━━━━┷━━━━━━━━━━━┷━━━━━━━━━━┛

旱作农业技术 临沭县位于鲁东南低山丘陵区,5.3万公顷耕地中,丘陵地占70%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干旱缺水,土壤瘠薄,是旱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为此,县内1982年始,先后推广丰产沟、大沟麦、小沟麦、小麦周年覆盖栽培,小麦覆膜穴播等栽培技术。
丰产沟是在旱地中挖一条条沟,把地表土和肥料(农家肥和化肥)填在沟内,小麦种在上面。这既能充分利用养分,又能最大限度地蓄积自然降水,提高小麦和下茬作物产量。1982年,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李景树开始示范丰产沟。1985年10月,该项目通过临沂地区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在省内推广。1986年,全县累计开挖丰产沟3.3万公顷,每亩平均产量达200.5公斤。
1997年始,推广小麦周年覆盖和小麦覆膜穴播,使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改为一年两作,是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1998年全县发展到666.7公顷,临沭县被省农业厅列为旱作农业开发示范县。
旱地小麦周年覆盖栽培技术,是把春播覆膜改为秋覆膜,减少蒸发,提高降水和光能利用率。做法是:将春花生、春地瓜等春播作物所留冬闲地,秋种时深耕整地,一次施足基肥,起垄覆膜,沟内播二行小麦,行距20厘米,翌年春,在垄上打孔播种春作物,改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提高复种指数。
科技培训与推广 1988年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临沭县分校(简称农广校),1989年10月分校升为副局级教育事业单位,在编办学人员10人,隶属县农业局,业务上接受地区分校管理和县教育局的指导。1990年,经省评估,农广校纳入正规成人中专教育系列。1994年,按照上级"以中专为依托、向两头延伸"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依托,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专(本)科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
1996年—2000年,农广校与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联合,以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粮油无公害生产技术、经济作物栽培、柳编、刺绣等实用技术为内容,在农村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举办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200多班次,培训农村妇女劳动力1万多人,8100人获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2001年组织实施省农业厅下达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青年农民30000人,被省人事厅、农业厅命名为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7月,县农广校加挂临沭县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实施多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2004年承担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济麦20"等优良品种的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及垄作高效栽培三项主推技术为培训内容,举办省、市专家专题现场会5场次,县级培训12场次,乡镇级培训120场次,短期培训60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完成示范推广种植面积955公顷,总种植面积6667公顷。示范田平均亩产426.5公斤,垄作高效栽培田平均亩产501.9公斤,使全县小麦亩产量平均增产50公斤以上。此"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得2006年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05年—2007年,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人;2007年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培养农民辅导员203人,科技示范户4000户。县农广校还配合县组织、人事部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农广校先后开设农学、畜牧、果树、蔬菜、林业、水产、乡镇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农产品加工等30多个专业、400多门课程,培养专(本)科学历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382人,中专学历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795人,初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0万多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余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推广抗旱蓄水保墒技术-丰产沟,花生地膜覆盖增产技术;80年代末,实施山东省3万公顷旱薄地小麦增产技术、地瓜覆膜栽培技术,夏玉米垄作栽培技术;90年代主要推广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旱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旱薄地高产栽培技术,甘薯脱毒栽培技术。1994年-1996年,临沭县实施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其中夏花生单产达386公斤。2001年起,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临沭县先后实施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良种补贴项目,使农作物品种逐步趋于合理,在栽培上推广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氮肥后移、种子包衣、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