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管理和服务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199&run=13

临沭县农业局 前身为临沭县农牧渔业局,组建于1984年5月,由原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水产局、县能源办组成。
1988年12月,实行简政放权,乡镇兽医站、经管站、农技站、种子站、农业服务站移交乡镇政府管理。1989年12月,畜牧管理单设,成立县畜牧局,县农牧渔业局改为县农业局。1993年12月,沭发〔1993〕61号文件公布县乡机构改革方案,划定县农业局负责农业生产规划、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其渔技、水产职能及办事机构移交县水利局。
1994年3月,县农业局内部机构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科教项目科,行政编制18人;下属股级事业单位农技中心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撤销县经管站,成立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简称农经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撤销化验室,归并县土肥站;成立经济作物站,为股级事业单位。1996年6月,增设审计科为行政科室。1999年3月,成立股级事业单位县蔬菜管理办公室,编制7人。11月,下属临沭县良种场整体划转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县政府重新划定农业局职责,农村环保职能移交县环保局,果茶、烟草生产技术推广职能划入农业局。2004年12月,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股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
2007年,临沭县农业局内设办公室、财务科、人事科、法规科、综合科等5个科室,下设农村能源办公室、农业技术推广站、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环保站、蔬菜办、果茶办、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种子总公司等10个股级事业单位;隶属农业局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有农技推广中心、农经中心、农广校,共有在职干部职工137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人,大专以上学历117人。全县12个乡镇均设有农技站、经管站、果茶站,共有干部职工289人。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临沭分校 简称临沭县农广校,成立于1981年,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农业局,是集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成人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机构。先后实施阳光工程、双富培训等重点培训项目。年培训农民8000人次,培训转移劳动力1000人,成人学历培训800余人。2005年,临沭县农广校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
临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94年3月升格为副科级单位,隶属农业局,有职工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主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农民短期培训等工作,2004年后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北方旱作农业等项目20余个,有效提高了临沭县农业科技含量。2007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大田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临沭县农经中心 为副科级单位,隶属县农业局,有职工20人,其中高级农经师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人。主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政策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2007年,在全县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进一步拓宽农村财务公开渠道。
临沭县种子总公司 1988年5月18日,临沭县种子公司成立,与县种子站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主要从事良种推广,并担负种子法规的贯彻落实。有职工11名,固定资产8.35万元,流动资金12.4万元。1991年10月,县种子站和县良种场实行站场合一,合并后称临沭县种子站,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94年,县种子公司更名为临沭县种子总公司,为股级全民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负责全县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加工、推广、销售及种子市场管理,其他任何单位不得从事种子经营;撤销乡镇种子站,县种子总公司根据需要在乡镇设立种子供应站,为县种子总公司派出单位,下设各供应站不具备法人资格。同年,临沭县农业局将乡镇种子站、服务站设为种子总公司下设供应站,同时增设石门、前庄等地供应站。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种子市场经营放开,县种子总公司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至2003年,经营陷入困境、资不抵债。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全县良种的推广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2003年6月23日,采取经理和部分职工入股的方式,成立临沭县沭生种业有限公司,租赁原种子总公司固定资产继续经营。2007年,公司有职工41人,离退休人员12人。
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 1986年—1993年12月,临沭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简称多办)负责全县的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为正科级行政单位,编制5人。1993年12月,县委、县府将多办成建制转为茶叶技术开发公司,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94年3月,改称临沭县多种经营服务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7人。1987年3月前,临沭县果品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一直由林业部门管理,1987年4月,县政府成立"临沭县茶果办公室",负责管理全县的鲜果生产。1989年9月,县茶果办撤销,鲜果生产管理重新划归林业局管理。1995年7月,县政府撤销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设立县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鲜果、茶叶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9人,归口农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同年8月,各乡镇设立果茶生产技术指导站,为股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乡镇政府领导,业务接受县果茶办公室的指导,经费列乡镇财政,核定编制2人。2002年6月县直机构改革,县果茶生产管理办公室并入县农业局,成为农业局股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
临沭县蔬菜产业办公室 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编制8人。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县瓜菜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引进瓜菜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负责全县瓜菜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宣传培训,瓜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瓜菜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临沭县农技站 为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负责全县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宣传培训等工作;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和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
农村合作基金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确保原集体资产不受损失,各乡(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理工作。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在对集体资产清理过程中因"清财收欠,以欠转贷"而产生。地方政府以此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融资手段而加强管理。临沭县在加强农村内部审计和财务清理基础上,1990年开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筹建工作,1991年在唐岭乡(今玉山镇)率先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至1994年年底,全县20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合作基金会。1995年按照自愿互利、有偿使用的原则开始吸收农户入股。1996年年底,对已积累的存量资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积累谁所有、谁承担风险谁所有的原则实行会员制管理。
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县设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县基金会的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和服务。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与县农经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基金会的日常工作。乡镇基金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镇)经管站,并在村(街)设立信息站。基金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乡(镇)经管站长兼任主任,作为法人代表,按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社区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宗旨是:为入股会员服务,为农业、为农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任务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和会员股金,增加集体积累,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引导民间信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股金、入会基金、代管资金、借入资金和自身积累资金等,对于筹集的资金以小额、短期、高效为原则,一律实行有偿使用,重点投放于周转快、效益高的农业开发项目,以及急需资金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
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后,集体资金管理得到改善和加强,从而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的不足,活跃农村资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至1999年6月,基金会有县乡专、兼职人员共304人,乡镇基金会融资2.1亿元,其中期限股金1.7亿元,代管资金835万元。累计投放资金13060万元,其中投放农户4733万元,投放乡村企业4264万元,投放集体2817万元。1999年1月,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同年6月17日,临沭县对全县基金会按照清产核资、分类处理、清收欠款和存款兑付几个阶段进行清理整顿。清理结果:6个乡镇基金会并入县农村信用社,其中总资产4823.70万元,县农村信用社认定为2830.60万元;总负债5054.30万元,县农村信用社认定为3737.70万元;在并入过程中,政府注入资金1168.15万元,县农村信用社接收资产3925.50万元。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2238.70万元,置换借据1942笔,金额11.51万元,固定资产201.64万元;负债总额3918.52万元,其中置换存单28128笔,金额3818.82万元,应付利息金额99.70万元。全县其他14个乡镇基金会总资产9423万元,总负债10528万元,因无净资产,县农村信用社未接收。根据市清基领导小组〔2000〕10号文件规定,对在基金会存款的农户采取分五期兑付,五年还清存款本息措施。其间,临沭县基金会在清理兑付过程中,使用财政专项贷款 4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