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1&rec=151&run=13

新中国成立前,临沭县建筑工人施工所用工具都是砌体用弯把小瓦刀,抹灰亦多用此小瓦刀或木把抹子,建筑物上料全靠人力,建筑木工全为锛、凿、斧、锯老一套。新中国成立后,施工技术不断引进和革新。随着机械化施工设备的应用,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且施工进度加快,技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1967年,临沂地区建筑公司在临沭县施工,开始使用电动打夯机、沙浆搅拌机和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促进了县建筑公司施工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县内各建筑公司亦基本实现施工机械化。建房周期得到有效缩短,以三开间平房建设为例,新中国成立前至20世纪60年代,工程从建设到竣工约需1个月左右;至20世纪80年代,一般只需6天-8天。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使建筑周期大为缩短,建筑物坚固程度和抗震性能亦相应高于古建筑。
1980年以后,县建筑公司多使用塔式起重机或其他型号吊车,同时农村各种传统施工机械并用。到1985年,农村个人工匠多用直把大瓦刀、木质抹子、托料盘施工。集体建筑公司大多更新为卷扬机、机动车、搅拌机、切削机、磨石机等机械施工。用塔吊、卷扬机、龙门架垂直提升物料;用电锯、电刨、打眼机、开榫机等对木料加工制作,其他多用机械化作业,既加快施工进度,又保证建筑质量。
模板技术 由于钢材紧张,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杉木脚手架、木模板,一直沿用到90年代,此间极少使用钢模板或钢支柱。1995年,县城的剪力墙结构应用大模板施工体系后,才开始采用钢制大模板。到200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由于木胶合面板容易损坏,与钢框接合不牢,后逐步将木面板改为全钢中型定型组合模板,一直应用到现在。2005年后,随着项目经理部成立,项目核算出现,为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采用低价木制多层板及木方子制作模板,取代定型钢模,使得木模板又大量使用。RC现浇楼板的立柱从1990年左右开始普遍采用钢管,有专用模板立柱或利用碗扣脚手架、扣件钢管架作支撑杆件,端头设有可调节的丝口调节器。2005年,个别工程使用飞模工艺以及液压提升模板,都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脚手架技术 1990年,临沭县少数工程使用钢管扣件脚手架,因成本高未能大面积推广,转而采用里脚手(立柱式、平台式)施工,解决砌砖脚手架。外装饰施工采用挂架(单层、双层),后来还出现"桥式外脚手架"(结构施工用),不过使用时期都较短。由于当时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为主,基本不搭或少搭外脚手架,用各种简易架子替代。2000年后,随着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及复杂外形建筑的出现,钢管扣件脚手架技术大量使用,并在全县迅速推广。除了卡扣式外,还有最新的"轮盘卡片式"等多种连接方式。
装饰技术 建筑装饰工程不仅仅是施工技术问题,还涉及装饰材料的生产。1986年,县内外墙装饰品种不断增多,一般多层混合结构采用勾缝或水泥抹灰打底,面层为水刷石、干黏石或少量剁斧石。2007年,高层建筑增多,由干黏石替代工艺复杂的水刷石,各种涂料、面砖取代易脱落的干黏石。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外墙饰面要求越来越高,2005年前后开始采用石材饰面,施工工艺历经了由"湿作业"到"干作业"的变化,用不锈钢挂件固定石材。玻璃幕墙的应用始于2000年,生产、设计、安装一体化玻璃幕墙企业增多,到2007年,由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加之玻璃幕墙自重轻、施工方便、美观,玻璃幕墙广泛应用。同时,铝合金、石材幕墙也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建筑将石材幕墙与玻璃幕墙或三类幕墙在同一建筑外立面上使用。
随着住宅标准日渐提高,内墙装饰发展很快。1995年起,县内常用的水泥地面渐被木地板、石材和地板砖所替代。2000年后,人造石材(光面)使用较多。2005年曾出现墙面贴墙纸的高潮,2007年后已被各种耐擦洗涂料替代。石材墙面多应用于较豪华的公用建筑,如酒店、银行等。各种吊顶装饰(吸音板为主)多用于办公楼等公用建筑,住宅极少使用。
混凝土技术 1986年,临沭县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标号),现浇混凝土为110号(即C11),每平方厘米抗压强度为110千克,并采用1∶2∶4(水泥∶砂子∶石子)体积比施工,用水量不控制(凭经验);但很快就使用重量比,规定水灰比以控制用水量。个别RC结构使用140号(C14)的强度等级,预制混凝土使用170号或200号标号的混凝土,素混凝土的标号有50号、75号和90号。为节约水泥,用400号水泥配制低标号混凝土时,必须加粉煤灰。一般住宅楼板厚度仅80毫米,钢筋以Ф6为主。由于RC高层建筑的出现,1990年前后,开始制订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钢筋混凝土构件(现浇)至少为C20;至2000年,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40,C40的成功研制带动了对混凝土强度研究工作的开展。2005年,C60混凝土出现,C80或更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相继研制并应用。
混凝土工程的搅拌、运输和浇灌。在1986年,全县除极少数工程采用400公升滚筒式搅拌机外,大部分都是人工搅拌。1990年,基本上实现了机械搅拌,即人工上料,手推车运输,旧式搅拌机现场搅拌。1995年,个别工程也曾集中搅拌混凝土,但由于经济、设备等原因未能推广。至2000年,国家相关政策颁布之后,县内集中搅拌(商品混凝土)才获得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混凝土输送泵也得到大量应用。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提高了混凝土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混凝土施工质量和速度的提高。
钢筋和预应力技术 1986年,临沭县工程中使用的钢筋基本为圆钢,后出现螺纹钢,到1990年才生产Ⅲ-Ⅴ级钢,2000年大面积推广应用Ⅲ级钢,这个等级的钢筋一般用于大型RC构件或点焊网片中。大量的预应力构件都采用高强度钢筋(绞)编成的钢绞线或钢绞束。钢筋加工技术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突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粗钢筋连接技术(接头),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电弧焊焊接接头经过创新发展为压力电渣焊。1990年出现锥螺纹接头和套筒冷挤压接头等机械接头,很快在一些重要工程中应用;并研制推广直螺纹接头(有挤压和剥肋两种),其中剥肋直螺纹接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