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0&rec=211&run=13

岁月留痕 历史难忘

知青作家肖复兴说:"我们从青春岁月一起携手走来,竟然一下子走过了四十年的路程。一天天的日子,过起来的时候显得那么慢,只有当它们被甩在了身后,才显得飞快。所有的一切,哪怕是痛苦艰辛的日子,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1968年年底,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之后,全国掀起上山下乡高潮。
19741978年,临沭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知识青年背负行囊,远离熟悉的城市生活,远离父母,到贫瘠落后的玉山公社(今玉山镇)营子、袁黄峪、河湾、前石鼓岭4个小山村,成为这片黄土地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也刻下他们青春的足迹。从那时起,"玉山知青"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这4个小山村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30多年过去了。知青们已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2010年,他们有的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有的仍工作在平凡的岗位;有的已退休,颐养天年。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但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难以化解的"知青情结"。
对于他们的奉献与付出,秀美的营子村西山不会忘记!清澈见底的袁黄峪村扎根井不会忘记!玉山人民更不会忘记!玉山人民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知青的成长、发展、进步和辉煌,回忆和讲述着当年知青们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战天斗地的生动故事……
在"知青"返城后的数十年中,广大知青虽然远离当年下乡务农的土地,但从来没有忘掉这段情怀,他们的目光、心灵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这些年间,他们采取多种回访形式,从未间断地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以不同的方式对玉山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表达对第二故乡的恋眷和情思。
对于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共玉山镇党委、政府有责任予以发掘、保护,以期把知青的优良传统传承发扬下去。计划编写《岁月留痕玉山知青文化拾遗》图书,出版《玉山知青》礼品书;开发"玉山知青"绿茶;编播《玉山知青》电视专题片;规划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包括知青村营子知青文化园(展馆)、知青楼、知青桥、扎根井、东方红水库、"体验知青"生活区、农业观光采摘园、餐饮娱乐等。
作为知青的第二故乡,玉山镇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快速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全镇已实现户户通水、通电、通电话,村村通上水泥路,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宽带网也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全镇人民正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镇、求是务实、团结奋进"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兴镇"三大主体战略,以壮大镇域经济为基础,以实现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建设生态、文明、富裕镇为目标,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努力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玉山镇委
玉山镇人民政府
2010年1月6日

山山水水留真情
临沭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琐忆

聂昌建
贯穿玉山镇南北的"知青路"(袁家黄谷峪营子唐岭河湾前石鼓岭),留下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艰苦跋涉的足迹,玉山、铁头山、凤凰山……山山岭岭都洒下了知识青年辛勤劳作的汗水。二十多年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玉山镇人民艰苦创业,共同开辟的果园已硕果累累,南茶北引的茶园更加郁郁葱葱。如今,战斗在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知识青年,仍然十分留恋与他们共同艰苦奋斗的父老乡亲。玉山镇、东盘乡人民对知识青年的深情厚意,也记忆犹新。昔日同甘共苦的知青伙伴们,节假日从四面八方回到知青点所在村,聚集在一起,满怀激情,畅谈祖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共同回顾上山下乡那艰苦难忘的岁月。
我原在县委组织部工作,1974年被选派为带队干部,带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5年任知青总带队,列席玉山公社常委会,1976年3月,我又任玉山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知青工作。至1995年,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可每当工作闲暇、夜阑人静的时候,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年代,知识青年"战天斗地"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历历如昨。
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农村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号召,从此,拉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掀起影响一代人命运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
中共临沭县委于1974年设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朱广玉、陈遵贵先后任主任,工作人员吕庆芳、李希稳、王新交具体办理日常事务。1974年11月23日,知青办动员、组织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1980年4月撤销,其间,共动员、接收、安置下乡、回乡知识青年410人(其中6个知青点集体下乡346人)。1980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全部升学、参军、招工就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临沭县宣告结束。
知青点设立。县委首选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玉山公社为点。这里是革命老区,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勤劳善良,待人热情且民风纯朴。1974年先设玉山公社前石鼓岭、河湾、营子三个知青点。1975年设袁家黄谷峪知青点。1976年又设前木疃、姚官庄知青点。1974年共上山下乡46人(前石鼓岭知青点18人、河湾知青点18人、营子知青点10人);1975年上山下乡76人(前石鼓岭点16人、河湾点18人、营子点23人、袁家黄谷峪点19人);1976年上山下乡118人(前木疃点31人、姚官庄点32人、袁家黄谷峪点10人、营子点12人、河湾点17人、前石鼓岭点16人);1977年上山下乡73人(前木疃点6人、姚官庄点4人、袁家黄谷峪点17人、营子点17人、河湾点14人、前石鼓岭点15人);1978年上山下乡33人(前木疃点9人、姚官庄点9人、袁家黄谷峪点4人、营子点5人、河湾点2人、前石鼓岭点4人)。
在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都是站在执行毛主席指示,支持新生事物的角度来完成这项工作的。知青家长们对子女上山下乡当农民则犹豫再三,对十六七岁的孩子离开身边忧心忡忡。但大势所趋,不得不忍痛送子女下乡。来自北京、四川、福建的知识青年占了相当的比例。仅四川一家军工企业,就有30多名知青到临沭县上山下乡。
为搞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对知青负责,使家长放心,县委先后选派政治觉悟高、思想品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有吃苦耐劳精神的18名脱产干部带队,具体负责上山下乡知青的学习、劳动、生活等管理工作。带队干部袁升堂、张安南、张云庆、杨云祥、毛玉莲、郭广忠、李焕才、赵凤仕、李从善、李雪岚、樊纪忠、于恒亮、柴新修、王学营、李兴仁、袁兆堂、李方元等,肩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家长们的重托,与知青点所在村党支部共同做思想工作,共同关心知识青年的学习和生活;与知识青年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早起、晚睡,一起经受艰苦奋斗的锻炼。
县委、县知青办对每批上山下乡的知青都召开欢送会,并发给知青每人一套毛主席著作,一个柳条箱,一把暖水瓶,组织县直机关干部职工欢送,由县领导带队,用七八辆汽车,浩浩荡荡送到各知青点。各公社党委、各村党支部也组织青年、民兵、群众热烈欢迎。县知青办给每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拨500元安置费,由所在村负责建砖石结构的住房。知青集体生活,下乡第一年仍供应国库粮,每月发11.50元生活费,第二年起由生产队分口粮。因山区群众生活比较艰苦,知识青年们也是常过着萝卜菜、方瓜汤、瓜干煎饼、咸菜棒的生活。为此,公社党委安排粮管所以地瓜干换部分细粮予以调剂,有的村也经常给予照顾。知识青年自力更生种菜、养鸡、养猪,千方百计改善生活条件。他们的劳动一般都安排在林场、果园、茶园、专业队或科学实验队,从事耕作锄草、施肥浇水、修剪果树、管理茶园等农活。
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关心下,各知青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知识青年守则、学习制度、劳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会议生活卫生制度等。各知青领导小组都向知青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教育,使知识青年们了解创业的艰难,体会农民的疾苦,与乡亲们加深感情,增强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
全县的410名知识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大多十六七岁,最大的不过二十岁。"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使他们既无升学的希望,又无就业的可能,只能走下乡"接受再教育"做农民的道路。他们远离繁华的城市,远离父母和亲人,到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开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生活。面对艰苦生活的挑战,他们尝受人间的酸、甜、苦、辣:有思念亲人的热泪,也有和乡亲们共同生活的欢乐;有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有面对丰收果实的喜悦。当时几个知青点所在村,都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劳动时间紧、强度大,知识青年们不分春夏秋冬、不怕严寒酷暑、披星戴月与山区干部群众一起,以极大的耐力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男青年平均每月出勤28天以上,女青年平均出勤26天以上。他们手上磨起血泡,肩上磨起老茧,但仍然挺直腰杆,咬紧牙关,不怕疲劳,虚心向农民学习,向乡亲们请教,学会了推胶车(独轮车)、犁耙地、播种、收割、果树修剪、驾驶拖拉机等技术,还学会种菜、养鸡、养猪、做饭、炒菜、摊煎饼等家务活。
为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玉山公社、朱仓公社党委带领群众开展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内容的山区开发建设。几年中,搞了几次大规模的山区开发大会战,重点开发治理玉山、圣水山、铁头山、凤凰山、玉河岭、五花岭、长沙岭等工程。每年冬季,知识青年都与农民群众一起参加山区开发大会战。他们整山治水、修路打坝、开辟果园茶园、打大井、修建扬水站,修整高标准的梯田。在玉山、玉河岭会战中,前石鼓岭知青组陈祥华、冷建光、王传恕、王汝刚,河湾知青组钱迎伟、郭滨泉、韩勇、王成玉、高敏等,带领全体知青顶北风抗严寒,和乡亲们一起挖条带沟、整梯田。手冻裂了,脸冻肿了仍不退缩。在凤凰山开发中,袁黄谷峪知青点时德泉、柳文举、陆新光、李兴玲,前木疃知青组李兴华、丁元俊带领全体知识青年,出大力,流大汗,地冻三尺照样干,在荒山上开发出片片果园、茶园,整修出大片平平展展的高标准梯田。在铁头山会战中,营子知青组吴军、郭增祥带领知识青年推胶车、打水库,深挖条带沟,建成160多亩(10.67公顷)茶园。在修建茶园扬水站时,交通运输条件差,他们和农村青年一起翻山越岭,用小推车到20公里外的县城推运水泥管道,不怕苦不怕累,深受群众好评。1976年冬,营子村在长沙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王吉安、高希海、张建平、冯金波带领知识青年,早晨四点半到工地,晚上六点钟收工,中午在岭上啃着冰冻的窝窝头。他们镐头不离手,一身泥土一身汗,手震破了,镐头磨秃了,手上的鲜血染红了镐把,日积月累,镐把变成紫褐色,但他们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同乡亲们一起苦干一冬天,搬动5万多立方米土石,拔掉100多个石砦子,填平20多道沟,把200多亩(13.33公顷)、几百块小块地整成50块的高标准梯田。
在山区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姚官庄知青组李克义、魏学辉、韦友谊带领全组青年积极投入抗旱双保,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抽水机、喷灌机全部利用,肩挑人抬齐上阵,千方百计确保林果丰收,粮油高产。
知识青年时德泉、谭道亮、高峰、高希海、王建军、郭滨泉、韩德俊、李克义、魏学辉、韦友谊、苗凤山、邹纪江等,担任生产队队长、副队长,他们勇挑重担,带领同伴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实行科学种田,大打农业翻身仗。陈祥华、丁元俊等担任林场副场长、林业队副队长,管理茶园果园。知识青年伏保华担任管理区农机网长,邵士金、冯金波等青年担任农机手,耕地运肥、抽水灌田,不怕脏,不怕累,昼夜奋战。知识青年武传波、丁家欣、王卫军、张一光、杨建荣、邓芹、张玉兰、蒋丽珍、李涛、王颖芹、徐爱萍、李其英、韩树梅、高爱丽、吴淑慧、庄军、胡涛、李文洲、吴萍、胡波、张清英、潘爱萍、翟学玲、庞肇军、王亚军等担任民办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精心教育儿童,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做出贡献。张亚飞、肖雷、吴永霞等担任农村医生,刻苦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为群众防病治病。张丽平任村门市部(商店)代售员,一切为了方便群众,早开门,晚关门。
在繁重的田间劳动之余,知青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扎扎实实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营子知青组向其他五个知青组发出革命友谊竞赛倡议书,各组积极响应,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他们学雷锋见行动,拥军优属,照顾困难户,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河湾知青组郭滨泉带领全体青年开展义务劳动。前石鼓岭知青组季相梅、王霞、王德贵、邓芹、徐哲、王如刚主动照顾烈属老大娘。营子知青组王吉安、高军、张爱华、徐涛、主浩元,前木疃知青组李玲,袁黄谷峪知青组武纪胜、高峰、李文洲等,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为"四属""五保"挑水、扫院子、拆洗衣服、干杂活,深受群众好评。
知识青年还积极参加各村文艺宣传队,孙建华、冯金波、张伟、张兰芳等都是宣传队的骨干和积极分子。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讲革命故事,表彰农村好人好事,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知识青年在劳动中,与乡亲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山区的干部群众对他们也非常关心。县知青办主任朱广玉、陈遵贵经常深入各知青点检查指导工作,中共玉山公社党委书记王玉平、中共朱仓公社党委书记李德育,经常看望各知青点的青年,关心他们的政治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共营子党支部书记李洪宝、中共前石鼓岭村党支部书记刘云相、中共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培铭、中共袁家黄谷峪村党支部书记韩宝仁、中共姚官庄村党支部书记姚广营、中共前木疃村党支部书记倪宝芝,对知青工作也都非常重视,亲自帮助知青点解决生活劳动中的具体问题,从经济上对知青点进行多方面照顾。营子村老干部李玉凯、袁家黄谷峪村离休干部袁均赢、中共河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献平,常年靠在知青点做知青工作,与知识青年一起劳动、学习。山区的父老乡亲们给予知青极大的关怀和温暖,知青有病,许多老大爷、老大娘都多次登门看望,问寒问暖,把知识青年视为自己的亲生子女。
由于各级党组织的培养教育,群众的关心支持,广大知识青年在艰苦磨炼中茁壮成长。钱迎伟、王建军、韦友霞、郭滨泉、王成玉、王梅、王军廷、高敏、陈祥华、刘同臻、张玉兰、蒋丽珍、冷建光、刘加峰、朱晓新、阚峰、陈香娟、杨燕、李克义、孙芳、甄力、张丽萍、魏学辉、翟学玲、时德泉、高峰、柳文举、邵士金、武纪胜、李文洲、陆新光、李兴玲、梁会芹、宋芹、齐会珍、郭增祥、冯金波、高希海、王吉安、高军、肖雷、张建平、张爱华等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另有60多名知青加入共青团,有4人进入公社和村级领导班子。如郭增祥任玉山公社团委副书记、中共黄峪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中共营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冯金波任营子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陈祥华任前石鼓岭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副连长,齐会芹、齐会珍先后任袁家黄谷峪村团支部副书记。他们积极工作,得到青年、民兵的拥护。郭增祥、葛鲁杰光荣地出席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代会,陈祥华作为知识青年优秀代表出席临沂地区"农业学大寨"会议,宋芹、王成玉出席共青团临沭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张丽霞出席县妇女先代会。知识青年同乡亲们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在艰苦的磨炼中,同山区干部群众建立深厚的友谊。中共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陆续参军入伍、升学、招工就业,离开知青点,乡亲们依依不舍,各村党支部、团支部、民兵连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欢送,与知识青年们挥泪道别。
1995年,昔日知青劳动过的玉山镇、东盘乡,平坦的柏油马路贯穿东西,山区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玉山镇的山山岭岭林茂粮丰,座座水库鱼儿欢跃,经济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回来探望乡亲们的知识青年更加热爱、留恋自己曾经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场运动。在临沭县各知青点,由于基层党组织、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带队干部和知识青年的共同努力,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大的曲折和失误,也没有出现像《孽债》《年轮》中那样的人生悲剧,但也有好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们全部升学、参军、就业,进步很快,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