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0&rec=206&run=13

2013年,全县各级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幸福临沭"为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一)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县实现公共财政收入105723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4.2%,比上年增长32.8%。全县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上年结转收入等130232万元,总财力达到235955万元。全县公共财政支出21632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9.3%,增长15.3%,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民生和重点项目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和上解上级支出19634万元,支出共计235955万元。收支相抵,全县财政收支平衡。
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78724万元,完成预算的269.7%,比上年增长201.1%,增长较多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级专项补助11751万元,总收入190475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187543万元,完成预算的287%,比上年增长195.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2662万元,调出资金270万元,总支出190475万元。
(二)县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县本级实现公共财政收入40645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县本级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上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收入、体制结算收入等152860万元,总财力达到193505万元。县本级公共财政支出17387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县本级支出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和上解上级支出19634万元,支出共计193505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县人大、县政协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促发展,千方百计培财源,突出重点惠民生,加大力度推改革,圆满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分析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有三个方面的明显提升。
坚持增收节支,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大力支持财源建设。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挥财政职能,强化扶持引导,切实培植壮大财源,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安排县级专项资金5840万元,推进百企改造升级、骨干企业培植、镇域经济发展;争取上级专项资金930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科技进步,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对重点骨干企业和"7+6"产业计划,逐条逐项落实扶持政策,优先列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扶持范围,优先申报争取上级支持,优先享受各类优惠政策,集中力量进行培育,不断壮大现代产业规模。认真落实"营改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财银企合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县域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提供贷款担保3.3亿元;加大对融资难企业的支持力度,为9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6500万元,发放过桥贷款资金3400万元,初步构建起"财政引导、金融支撑、风险补充"的融资体系。二是深入挖掘增收潜力。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发挥财税联席会议、税源信息网络平台、协税护税联动机制等作用,加大重点税源监管力度和涉税信息采集利用,促进税收稳定增长。开展税式支出管理试点,及时了解和评估税收优惠政策绩效,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切实堵塞征管漏洞,进一步拓宽了财政收入来源渠道。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在经济运行总体偏紧、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全县财政收入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收入总量在全省排名前移10个位次,增幅在全市排名第4位,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6.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收入质量进一步改善。镇街级收入完成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认真研究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西部经济隆起带政策,算好政策账、体制账、改革账,积极加强对上沟通汇报,争取上级支持取得明显成效。全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12.9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增长16.7%,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落实民生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三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将县本级2013年度预算安排的200万元以上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民生类项目支出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对目标实现程度、资金使用效益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实施倒逼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着力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全县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6.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5.6%,加上政府性基金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民生投入达24.1亿元,有力保障了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2项民生工程和69件为民实事的顺利实施。连续三年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津补贴标准在全市各县中位居前列,完善了职工工资收入随经济发展正常增长机制。一是重点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教育支出6.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8.2%,高于全市5.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得到有效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就学条件有效改善。医疗卫生支出2.8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0元,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社会保障支出3亿元,增长29.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5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广泛受益。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到1000万元,发放担保贷款5027万元,促进了城乡妇女、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住房保障支出1.1亿元,增长82.1%,新建公租房1420套,棚户区改造700户,新建农村住房4200多户,群众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二是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资金8770万元,投入7318万元,支持千亿斤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落实资金1170万元,开展了87个村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受益群众11.2万人,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多渠道做好筹资融资工作,为城市重点项目、土地增减挂钩、新型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拨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6.6亿元,实施了城市3万吨引水、城市污水处理二期、城市供暖扩容、苍源河公园和北城区"四纵两横"道路建设等。筹集资金2.4亿元,支持"两区同建"项目开展,完成拆旧1879亩(125.27公顷);投资1460万元,实施了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进一步推进了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
坚持深化改革,科学理财水平明显提升。以开展"财政改革管理提升年"和"绩效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依托财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在全市县区中率先实施了财政财务一体化核算,10个镇街财政所和117个县直预算单位纳入核算范围,市财政局决定2014年在全市各县区全面推广。探索开展镇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着力构建预算单位和财政资金"全覆盖、无缝隙"监管机制。加快公务卡改革,将办公费、印刷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13项支出纳入强制结算目录,进一步规范了公务支出管理。二是强化预算管理。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了2013年县级和县直47个职能部门"三公"经费预算,提高了预算管理透明度和约束力。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项目148个,采购额达3.9亿元,节约资金5885万元,节支率13.1%。不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审定预算154项,金额7.7亿元,审结决算93项,审减资金2917万元,审减率达13.2%,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三是加强"双基"建设。扎实开展省级规范化财政所创建,大兴、玉山、曹庄、白旄4个财政所顺利通过省财政厅验收,规范化财政所创建率达80%。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管理,对单位资产的数量、价格及使用年限等作出限制性规定,明确单位常用办公设备、办公家具配置实行实物量及价格双向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行为,被省财政厅确定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县级联系点,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县区,并在年底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县区联系点。建立镇街财政财务季度检查制度,先后开展了预算执行、"三公"经费、白条抵库等专项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落实整改措施,为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多困难,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民生、惠农等政策性增支因素多、刚性强,发展建设的资金需求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量财办事、勤俭节约的观念还不牢固,建设项目超预算、超概算现象没有根本杜绝;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仍需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克服解决。
(节选自2014年2月12日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临沭县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