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68&run=13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
中国共产党临沭县地方组织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紧紧围绕开辟、发展、保
卫、巩固临沭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进行的。
1、发展组织,壮大自身力量
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临沂城,随即在临沭西部地区部分村庄安设了据点,临沭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与日伪军拉开战幕。7月,临郯县委为开辟沂河以东,苍山、马
陵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即后来的临沭县),派陈乐善组建中共沂东特别支部,苍马地区的开辟
随之开始。
为开辟临沭这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必须首先发展自身组织,壮大自身力量。特支成立
前,临沭地方只有1个农村基层支部,至1939年底,即已秘密发展农村支部13个,党员近200
名,并在部分村庄建立了党的小组。1940年1月,临沭地方解放,4月建立县级组织中共苍马
工作委员会。1940年10月至1941年春,苍马工委领导下的蛟龙、大兴、古贺、岌山、巡会、
沂滨、夏庄区委相继建立,农村党支部和党员数量有了迅速发展。1942年,全县党员发展到
1305人,县、区、村各级党组织基本建立健全起来。1944年,临沭党员超过5000人。党组织
自身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为临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2、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根据地
1940年1月,临沭地方解放,党不失时机地建立起人民抗日民主政权郯东北第一办事处,
接着沿袭旧的建制, 建立起郯城县第六区、第七区两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9月,国
民党五十七军内部发生“九·二二”锄奸运动,国民党顽固派梁钟亭、陈冠华等部逃窜。苍
马工委乘机迅速扩大解放区, 打破旧的建制,组建起8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与此同时,村
级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县、区、村三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使临沭人民反封
建、反侵略的斗争有了自己政权的保护,抗日根据地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
3、建立人民地方武装,保卫根据地
1940年7月, 白涛任中共苍马工委书记之后,立即对苍马地区和群众性抗日武装进行整
顿,建立了苍马工委直接领导下的苍马游击大队。随后,即在各区建立了由区委领导的地方
武装区中队,各村也都建立起抗日自卫团。1940年夏,国民党顽固派梁钟亭调集顽军,并纠
合当地土顽陈通三、吴硕三、高树经、胡伯衡、许兰笙等部,向新生的苍马根据地猖狂进攻,
妄图将新生的人民抗日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苍马游击大队、各区中队在苍马工委的组织领导
下,配合一一五师东进支队二大队,英勇奋战,经过近百日的拼死斗争,终于打败了国民党
顽军及其地方武装的反扑,保卫并扩大了临沭抗日根据地。此后日伪军多次“扫荡”、“蚕
食”,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多次进攻,均被根据地军民打退。
4、广泛发动群众,建立群众抗日组织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党把宣传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1940年临沭
地方解放后,通过党的宣传、教育、发动、组织,青年抗日救国团(后改为青年抗日救国会)、
职工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商人抗日救国会、医药界抗日救国会、
教师抗日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起来。这些群众组织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为反抗日本侵略,反抗封建压迫和当家作主而斗争。1942年春,刘少奇赴山东视察工作,来
到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驻地临沭县。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面对日本侵略军和国
民党顽固派的两面夹击,滨海抗日根据地很不巩固,并且日渐缩小。他指出,为了坚持长期
抗战,必须认真发动农民基本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斗争,建立健全农村的工人、
农民、青年、妇女、民兵等组织,树立农民基本群众在农村的优势,以巩固根据地。中共山
东分局认真总结了山东抗战四年来的工作,于5月4日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开
展群众运动的决议。分局向临沭县派出“双减”工作团,到大兴、蛟龙等区,以点带面,深
入开展了减租减息。在“双减”中结合进行了建立健全群众组织、反对贪污、整理村财政、
村选等项工作。农村的各级群众组织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抗日的热情
更加高涨。
5、开展大生产运动,保障供给,改善人民生活
面对敌伪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县委通过各级政府发动机关、部队、工农群众开展
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种菜,植棉纺纱、织布,实行变工互助,一切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保
障军队供给。县委书记兼县长白涛,亲自背粪筐拾粪,亲扶犁把耕地,机关职工亲自开荒种
地,学校师生课余从事集体开荒种菜,根据地内的大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大生产运动既
改善了群众生活,又增加了对人民军队的后勤供给。
6、团结开明士绅名流,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争取更多的人加入抗日队伍,壮大抗日力量,中共鲁南三地委、四地委、滨海地委、
临沭县委多次在临沭召开士绅名流大会,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教育上层开明人士站到人民立
场上来,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在党的抗日救国政策的感召下,徐金六、韩瑞三等一批临沭
地方的士绅名流、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到党的立场上来,还有相当一部分抗日的消极力量,经
过大量工作,耐心教育,转化为抗日的积极力量。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活动
1、组织群众,发展生产
1946年春,县委面对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的新形势,在县内广泛进行“吴满友方向”教育,
即打破均产思想,提倡勤劳发家致富。并广泛在县内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创模范评模范活动,
形成了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潮。 这一工作至1946年底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停顿下来。
1948年春, 赶走国民党军队的临沭,由于战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荒地近5万亩。县委
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决定加强领导,打破区、村界限,动员一切力量抢耕抢种,并规定谁耕
种谁将与土地所有者共同分用所收粮食。 因而很快解决了荒地无人耕种的问题。是年8月,
县委再次进行了“生产发家,劳动致富”的教育,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起
了重大作用。
2、进行土地改革
1946年下半年, 县内各级党组织全力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是年7月,县委派出工作队
到岌山区朱村等地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9月,全县范围内就土改进行训练干部,发动群众,
并就农村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10月,即开始将地主、富农多占有的土地拿出
来分配给无地、 少地的农民;至11月底,共从地主、富农手中拿出5万余亩土地,分给18万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针对有些村庄土地改革搞得不彻底,县委于1946年底至1947年上半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复
查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挖浮财。至1947年底,复查工作基本结束。经过
土改和土改复查,县内544村从地主、富农手中拿出土地38万余亩,清出浮财折款1868230万
元。分得土地和财物的农民,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农村封建势力遭到致命
打击。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状况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但在土改复查的中后期,“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一些村庄出现了对地主、富农分子
乱打乱杀和侵犯中农利益的现象,这种偏差,上级党组织发现之后,坚决进行了纠正。
3、组织军民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攻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要向解放区进攻的风声日紧,县内各级党组织抓紧时机,加
强民兵的组织训练,发动群众藏粮备战,动员人民的优秀子弟加入人民军队,深入广泛地开
展了反对内战和保卫家乡的宣传教育。从而在国民党军队向临沭进攻之前,从思想上和组织
上作好了迎接战斗的准备。
1947年2月中旬, 国民党军队首次进犯临沭,西部、南部各区相继被敌占领。县委在苍
山前怀的庙前村召开区委书记紧急会议,传达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县内
镇压反革命势力、 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问题,会后镇压蠢蠢欲动的反革命分子300余人,
发动县内30万民众藏粮备战。下旬,县委又在西盘召开对敌斗争会议,决定成立县内东、西
线两个指挥部, 由县委和公安、武装部门负责人分任指挥、政委。2月18日至22日,县委组
织临沭地方武装, 配合滨南其他各县地方武装首次反击还乡团,歼敌500余人,攻克国民党
军队和还乡团占据的临沭、东海两县10余据点。此后,临沭军民在县委的领导下,与国民党
军队、还乡团以沭河为界,展开了频繁、激烈的拉锯战,沭河沿岸,日夜枪声不断。3月底4
月初,县委带领临沭地方武装,配合滨海军分区一团第二次反击还乡团,收复沭河以西、李
家庄以东大片地区。 4月底,临沭地方武装配合东海、郯城、临沂三县地方武装第三次反击
还乡团,全县除沂东区,钟山区一部之外,全部收复,县境之内的绝大多数村庄重新由人民
当家作主。
4、动员全县人民支援前线
在1947年1月初的鲁南战役中,临沭县委组织半数以上干部、1万多民工支援前线。2月,
华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在苏北白塔埠地区发起讨伐叛军郝鸭举部战斗,临沭县各级党组织
发动3000余人支前。1948年底,淮海战役开始后,临沭县各级党组织更是把动员一切人力、
物力支援淮海战役放在首位。 先后动员3万民兵、2万民工支前,动用1.5万辆小车,9000余
头驴子,日夜兼程将1170万斤粮食运往前线,县内10万男女老少齐上阵,舂米磨面烙煎饼,
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淮海战役之后,又组织了400余人的担架团南下,参
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和解放福建省,为中国革命在整个大陆上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三、建国后的主要活动
1、建国至撤县前的主要活动
这期间,一是带领人民进行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从而以较快的时间在经济上恢
复了元气。二是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三是发动全县人民捐
粮、捐款、献物,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四是在县内干部中进行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
义的“三反”斗争,从而使干部队伍更加纯洁健康。五是在全县商人中开展了“五反” (反
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运动,有力地反
击了资本主义势力向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反扑。六是开展了全县性的整党工作,纯洁了党的队
伍。七是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重点是对农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组建互助组,虽在战争年代就有提倡并有所发展,但大
规模地建立互助组是在1951、 1952年。1952年底,全县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13600多个,
入组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75%以上。 此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各
级党组织大力宣传,广大共产党员带头入社,1955年,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120
个, 入社农户44689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起52处。1955年冬至1956年春,县内农业合
作化进一步掀起高潮。 至1956年底, 全县办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94处,入社58271户,
259849人,全县范围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而实现了土地由私有到公有的历史
性变革。但在农业合作化过程的中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
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八是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九是在全县范围内动
员了6.3万民工参加了导沭整沂工程。此项水利工程,1949年动工,1953年完工,历时3年半,
先后调动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6个专区34个县(市)的民工114万人次,完成
土石方4800万立方米,使鲁南苏北1450万亩土地免受洪涝灾害,临沭县境内的新沭河河道、
沭河拦河大坝、溢洪堰、分沂入沭河道,均在此期间开挖而成。临沭县各级党组织带领本县
民工为改变临沭自然面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撤县期间的主要活动
1956年3月至1961年8月临沭县撤销期间,临沭地方的党组织,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指示,
开展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1957年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
误伤了一些抱着善良愿望向共产党提意见的好人,致使他们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些误
伤的同志,直到1978年县委贯彻中共中央[1978]55号文件时才得以纠正。1958年发动的“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粮食亩产吹成几万斤至几十万斤,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砸锅毁
床伐木大炼钢铁,成熟的庄稼烂在地里无人收获。广大共产党员面对“左”的政策、“左”
的行动,极端不满意,但在一股不正的“强风”之下,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左”的错误是
导致1959年至1961年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恢复县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期间的主要活动
1961年临沭县建制恢复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刚刚开始办公的临沭县委带领
全县人民,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工作中
的失误,在农村认真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至“文化大革命” 前,生产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63年,在县委的部署下,部分区社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
7月, 在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临沂地委的统一部署下,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点上的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 即“四清”。省、地、县三级干部2500余人组成的工作队,进驻县内337个生产大
队,以点带面,进行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四清”中,实行干部参加劳动的
制度,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密切了干群关系和党群
关系。“四清”中推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执行了一些“左”的政策,使不少基层干部
受到不应有的打击,部分农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受到限制。
4、“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主要活动
“文化大革命” 开始不久, 县内各级党委被“造反派”夺了权,大批领导干部被打成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冲击、批判、斗争。1971年,县内各级党组织相继恢复、
建立。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方面不得不执行一些“左”的路线、
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则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极左政策进行抵制,力所能及地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县化肥厂、磷肥厂、水泥厂、蛭石厂、木器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就是在“文
化大革命”中后期,由县委做出决策建设起来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进行的“农业学大寨”
运动,虽然贯彻了“大批促大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工分大抹头”等一套“左”的
做法,对发展农村经济起了消极作用,但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
治理,对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规划,仅1975年就治岭改土7.5万亩,治涝8.9万亩,完成水
利配套8.6万亩, 使临沭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的重大变化。这些成就,直到拨乱反正以后,
仍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公认。
5、1978年后的主要活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临沭县各级党组织认真清算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遵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县委组织
县内干部去安徽省凤阳县学习农业生产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做法,回来即搞试点,并逐步推
广。至1981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全县普遍推开。在农业
生产上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大力推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有了突破性发
展。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568斤,1985年达到974斤。工业生产上也认真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责
任制, 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工业生产大大加快了发展速度。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2142万元,1985年达到7889万元。1985年,县内工农业总产值18734万元,是1978年的2.9倍,
年均增长率为27.6%,农民人均年收入297元,是1978年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