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66&run=13

一、人数
1938年以前, 临沭地方只有党员4人,自1938年春以后,党组织始在沭河西部禹王城、
李石河一带发展。 1940年前,临沭地方有党员近200人。1940年临沭地方解放,有了党的工
委, 1941年县委成立, 各区委成立,此后,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1946年,全县有党员
12230人。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还乡团的屠杀,再加上大批青年党员参
军,本县党员数目相对减少。至1949年,全县党员9475人。建国至1965年,临沭县党员人数
稳定在万人左右。1965年至1966年的“四清”运动中,发展党员3000余人。此后逐年有新发
展,1978年后,平均每年发展数百人至干人左右。1985年,全县有党员22205人。
二、分布
建县前,临沭地方的党员绝大多数分布于沭河以西的农村。1939年,全县近200名党员,
沭河西部占85%以上。自建县至建国,由于各级革命政权的建立,党员多数分布于全县各地
农村,少量党员分布于党政机关脱产干部中。建国初期,合作供销商业迅速发展,许多农村
干部走向供销行业,因而供销商业中党员明显增多。70年代后期,临沭工业、交通运输业有
了较快发展,又加党注重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因而工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队伍中
党员增长异常明显。
表6—3 建国后几个年份全县党员分布状况
┏━━━━┯━━━━━━┯━━━━━━━┯━━━━━━┯━━━━━━┓
┃ 行 业 │ 1949 │ 1965 │ 1972 │ 1984 ┃
┃ ├──┬───┼───┬───┼───┬──┼───┬──┨
┃ │人数│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工业 │ │ │59 │0.52 │209 │1.35│770 │3.60┃
┃交通邮电│ │ │28 │0.26 │45 │0.30│129 │0.60┃
┃农业 │8871│93.60 │9552 │87.20 │13371 │88.0│17267 │80.0┃
┃商业 │25 │0.30 │453 │4.10 │547 │3.60│874 │4.00┃
┃文教卫生│ │ │116 │1.10 │302 │2.00│784 │3.65┃
┃机关团体│579 │6.10 │730 │6.70 │714 │4.70│1459 │6.80┃
┃其他 │ │ │14 │0.12 │13 │0.08│186 │0.87┃
┃合计 │9475│ │10952 │ │15201 │ │21469 │ ┃
┗━━━━┷━━┷━━━┷━━━┷━━━┷━━━┷━━┷━━━┷━━┛
表6—4 临沭县历年党员统计表
┏━━┯━━━━┯━━━━━┯━━┯━━━━┯━━━━━━━┓
┃年份│党员总数│ 性 别 │年份│党员总数│ 性 别 ┃
┃ │ ├──┬──┤ │ ├───┬───┨
┃ │ │ 男 │ 女 │ │ │ 男 │ 女 ┃
┠──┼────┼──┼──┼──┼────┼───┼───┨
┃1937│4 │ │ │1962│10723 │ │ ┃
┃1938│28 │ │ │1963│10873 │ │ ┃
┃1939│200 │ │ │1964│11020 │ │ ┃
┃1940│489 │ │ │1965│10952 │ │ ┃
┃1941│812 │ │ │1966│13372 │10794 │2578 ┃
┃1942│1305 │ │ │1967│13298 │ │ ┃
┃1943│2409 │ │ │1968│13827 │ │ ┃
┃1944│5081 │ │ │1969│13915 │ │ ┃
┃1945│7819 │ │ │1970│14763 │ │ ┃
┃1946│12230 │8988│3242│1971│15187 │12483 │2704 ┃
┃1947│10528 │7530│2998│1972│15201 │ │ ┃
┃1948│10083 │ │ │1973│15445 │ │ ┃
┃1949│9475 │6743│2732│1974│15474 │ │ ┃
┃1950│10961 │8053│2908│1975│16210 │ │ ┃
┃1951│10610 │ │ │1976│17651 │ │ ┃
┃1952│10667 │ │ │1977│18270 │ │ ┃
┃1953│10959 │ │ │1978│18440 │ │ ┃
┃1954│10686 │ │ │1979│19543 │ │ ┃
┃1955│11295 │ │ │1980│19949 │16509 │3440 ┃
┃1956│9674 │ │ │1981│20437 │17009 │3428 ┃
┃1957│9452 │ │ │1982│20770 │17351 │3419 ┃
┃1958│9331 │ │ │1983│21126 │17689 │3437 ┃
┃1959│9304 │ │ │1984│21469 │18012 │3457 ┃
┃1960│9105 │ │ │1985│22205 │18505 │3700 ┃
┃1961│10640 │8542│2098│ │ │ │ ┃
┗━━┷━━━━┷━━┷━━┷━━┷━━━━┷━━━┷━━━┛
三、文化状况
临沭地方党组织初建时期,党员多为小知识分子。建县以后,随着抗日斗争的开展和减
租减息、锄奸反霸、土地改革的进行,大批贫苦的农民基本群众参加到党内来,抗日战争中
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的党员,95%以上是农民基本群众,文盲占绝大多数。
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党的队伍构成未有大的变化。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
被视为“臭老九”,成为“改造”对象,一度造成知识分子入党难的局面。1978年以后,党
从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的战略高度,把吸收入党的重点转到优秀的知识分子方面来,一批优
秀知识分子被吸收到党内。临沭县党员中,1961年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占
0.09%;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人, 占0.04%。 到1984年,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已达
2098人,占9.8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有211人,占0.98%。(详见表6—5)
表6—5 建国后几个年份全县党员文化状况比较表
┏━━┯━━━┯━━━━━━━━━━━━━━━━━━━━━━━━━━━━━━━━━━┓
┃年份│党员数│ 其 中 ┃
┃ │(人) ├───┬───┬──┬───┬──┬───┬──┬──┬──┬───┨
┃ │ │文盲 │% │高小│% │初中│% │高中│% │大专│% ┃
┃ │ │(人) │ │(人)│ │(人)│ │中专│ │(人)│ ┃
┃ │ │ │ │ │ │ │ │(人)│ │ │ ┃
┠──┼───┼───┼───┼──┼───┼──┼───┼──┼──┼──┼───┨
┃1949│9475 │9428 │99.50 │39 │0.40 │8 │0.07 │ │ │ │ ┃
┃1961│10640 │7608 │71.50 │2799│26.30 │219 │2.00 │10 │0.09│4 │0.04 ┃
┃1965│10952 │7363 │67.20 │1774│16.20 │1398│1.28 │26 │0.23│11 │0.10 ┃
┃1972│15201 │11650 │76.90 │2154│14.10 │1105│7.00 │258 │1.70│34 │0.20 ┃
┃1982│20770 │8903 │42.90 │6882│33.10 │3152│15.20 │1703│8.20│130 │0.63 ┃
┃1984│21469 │8006 │37.30 │7644│35.60 │3510│16.30 │2098│9.80│211 │0.98 ┃
┗━━┷━━━┷━━━┷━━━┷━━┷━━━┷━━┷━━━┷━━┷━━┷━━┷━━━┛
四、党员教育
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
1、 日常教育 通过组织党员开会,学习,过组织生活,经常对其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
育、党性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形势和任务教育,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提高党员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
2、 通过整党和整风等形式进行集中整顿 1951年至1956年进行的整党,全县党员中开
除党籍的85名, 撤销候补党员资格的35名,受其他党纪处分的221名,处理出党的1028名。
1985年6月开始的全县整党, 历时一年多,通过分批分期学习文件、对照检查、组织处理和
检查验收,较好地提高了党员觉悟。除整党整风等集中形式的党员教育外,党组织还通过某
些政治运动进行组织整顿,教育党员。1957年的整风反右,1965年至1966年的“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中的“吐故纳新”,都结合进行了党的组织整顿和党员教育。但由于左倾思
想政治路线的推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整党,反而使党员队伍素质严重下降。
3、 党校培训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临沭县的党组织就定期输送党员到上级党校学习。
临沭县委党校成立后,除“文化大革命”中数年停办外。每年都举办短训班,对党员干部进
行培训。1985年,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临沭县委党校举办党政干部中专班两个,招
收学员100人,学制二年,对党员实行了正规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