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54&run=13

临沭一带自隋朝至1948年, 仅见于记载的大旱达161次。灾情之重,常“千里如焚”,
“麦禾无收”。旱灾之后,又多是“大疫”,“蝗蝻塞舍”,“人相食”。建国后,一方有
灾,八方支援,而且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抗御灾害的能力不断加强,使灾害频率低,
危害轻,恢复快,灾后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小。
县内大旱为5年一遇, 东部丘陵地区较西部平原地区为重。1553年以来见于记载的较重
旱灾如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夏旱,大饥,人相食。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大旱连歉,大饥,人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旱,蝗蝻塞庭舍,遍野盈尺,百树无叶,赤地千里。大饥,
斗麦二千,民掘草根食树皮,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遍道,人多自树草标求售,辗
转沟壑者无算。次年疫疬继起,死亡过半。
清雍正三年(1725年),大旱,二月沭水干。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旱后水,民人抛荒逃命,散之湖广江西。
清光绪二年(1876年),特大旱。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旱。蝗蝻生,沭东蓬蒿没人者五十里,蝗吃秋禾几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旱,灾民食树皮、榆叶充饥。
1962年大旱,自9月7日至次年3月15日,190天未有超过5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县150万亩
麦田影响播种,17万亩播后缺苗。
1970年夏旱,8月6日至25日降水仅0.6毫米,8月18日后砂土壤10厘米内含水量仅有6%。
全县重旱面积80万亩,仅夏播花生减产120万斤。
1981年大旱,历史罕见。自1980年10月中旬至1981年5月17日241天未有超过10毫米的降
水, 至6月8日共263天降水仅65毫米。 受旱面积76万亩, 38万亩春田抗旱播种,小麦减产
1600万斤。全县6万人吃水困难。8月26日至10月10日,又旱。55万亩农田轻旱,20万亩重旱。
干土层5至6厘米,45万亩小麦播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