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433&run=13

吴步韩
吴步韩(1798一1866) ,字锦堂,号小岩,曹庄人。步韩天资聪慧,5岁知书,11岁应童
子试,15岁补学官弟子第一。36岁中进士(丙申科),拟知县即用。翌年,授望都知县。1841
年,因迎送应酬不周,得罪钦差。为防构害,报丁忧获准,回家守制。三年间饱览家乡山川
名胜,著文赋诗,临帖写字,留下了大量作品。服满,改授充州府学教授。步韩一生,从事
教育时间较长。未仕时即以舌耕为业,任望都知县时,修小莲池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步
韩才思敏捷,辞赋、古文、经义、试律,均有很深造诣,少时即蜚声齐鲁淮海间。李竹坡视
学山东,称其为“东省第一才子”,为人作文无不援笔立就。著述甚多,有《七十二砚斋集》、
《七岌山房弃余草》、《少作小题偶存》、《虫吟小草》、《续虫吟》、《绿满窗试贴》、
《百石山房印存》 等数十卷。当时均为有学问者“争相传抄”,其中《虫吟小草》2卷,黄
石集中丞为之刊布于粤东。收藏广泛,藏书数万卷,法帖数百种,书画百余帧,端砚百余方,
印章以千计,金石古玩不计其数。其去世时,家无余财,只有收藏满室。可惜其著作、收藏
后都散失,惟《曹庄八景》诗至今为爱好者传抄吟诵,今所传《七十二砚斋集》为张宝信重
编。
陈继宗
陈继宗(1834—1894),店头村人,回族。继宗出生于贫民家庭,青年时以贩卖粮食和私
盐为业。1856年,因不满盐务营的苛捐杂税,一怒打伤了数名盐务人员,被迫外逃,不久投
军,开始了戎马生活。因其作战勇敢,不怕吃苦,逐渐被提为千总。他在奉天(今沈阳)驻军
多年,生活简朴,军纪严明,重文才,爱武勇,有奇技异能者,乐于投其麾下,所以他领导
的部队比其他部队战斗力强。因他积极主张抗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赴
朝鲜平壤, 与日军作战。9月初,日军迫近平壤,大肆向清军阵地进攻。继宗面对强敌,临
危不惧,沉着指挥,军心大振,兵士们勇往直前,拼死冲杀,日军虽有精良的武器,也不得
前进。在酣战中,一颗炮弹在他面前爆炸,不幸牺牲,终年60岁。继宗为国捐躯,清廷给予
了抚恤和表彰。兵部侍郎杨颐为其写了挽联和铭文。挽联为:
孤军支柱穷边,伤哉为国捐躯,万里未能收战骨
几辈逍遥海上,恨不藁街悬首,九原何以谢忠魂
张宝信
张宝信(1860—1915),字实庵,郑山乡张南埠后村人,幼年习儒,以“超等第一”考取
廪生。虽其八股文很好,但终生没能中举,长时间以教书为业。
吴步韩擅长古文,名噪一时。张宝信青年时期就酷爱吴氏之文。吴步韩死后,所著之文
散失,张宝信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四方寻觅,“访之故老,询其里尚宗族戚畹与其年家故旧
之后裔,又或搜罗于古刹颓垣野桥荒冢之间”,并将所收文章辑录成册,时常揣摩研读,对
其提高古文水平,大有裨益。后为孙花楼幕僚,便与阳湖流派的众多贤士名流时常谈论古文,
加之著作实践,使其古文功力更为深厚。他所做古文“骈散各体,无不超妙”,“与小岩先
生直可抗席”。当时郯东北一带的碑文、祭、呈,多出于其手。他一生留下了大量作品,可
惜在他死后散失殆尽,现存的《两铭精室文稿》系由柳庄靖镒抄录保存。其余的诗、赞等只
有少量零星地散存民间。
张宝信一生读书甚多,知识丰富。他的诗文中时常出现一些天文、地理、数学、历法、
医药术语。在阳湖时曾为清嘉庆时养拙居士的《七巧图》写了一篇序,句用“七”字,共用
288个“七”字的典故与名词,近《辞海》中“七”字条目的3倍。他有较深厚的医学造诣,
常为贫苦乡邻治病。1901年,他在送别好友吴子铭医师时,写了一篇序言和两首诗,近两千
言, 句中用近120味中草药名,将吴医师高明的医术、坎坷的道路及自己的仰慕与惜别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张宝信治学精神严谨,一丝不苟。他看到郯城县志上载子路宿石门一事,
便作了认真考证,指出子路所宿石门决非当时郯之石门(今属临沭),并举出全国有20余处叫
石门的地名,均一一作了详细说明。
张宝信擅长制艺,古文精湛,才华横溢,刚正不阿,但屡试未登乡闱,而愤世疾俗。曾
自言:“能刚而不能柔者,难容于世也;能直而不能曲者,不合于时也。”在《金莲灯词》
序中愤然写道:“科场舞弊,试院行私;簠簋不修,苞苴竞进;彼南宫之取士,若西邸之卖
官;獐头鼠目之俦,偏要居津……。冬烘俗子,多凭贿赂以得官;春搜学士,不解文章为何
物;虚荒奚似? 当借观于牛鬼蛇神。高文未必占鳌头,谩诩金声掷地……富家翁不识一丁,
赖孔方兄以致用。”他语言风趣,词藻华丽诙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除了诗词歌赋、古文
制艺外,他还用通俗的口头语言,顺口溜的形式,写了雅俗共赏,思想性很强的大量“赞”
诗,至今民间转抄不歇,世代流传。他在《洋烟枪赋》中将鸦片鬼的丑态,吸鸦片的害处,
描绘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挨骂的人虽觉不快,但甚爱其文,还是由他自己把此文保留下
来。他写的《瘟牛叹》,对“牛”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为“牛”鸣不平。在《肉头赞》、
《约地段》、《赞吴元勋药铺》、《掏腰包》等赞文中,有嘲骂,有讽刺,有规劝,有歌颂,
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临沭地方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宝信对他所处时代中的丑恶现象及为富不仁者深恶痛绝,给予了辛辣的嘲笑、切齿的
痛骂。后人以为他好骂人,并把一些庸俗的骂人故事移植到他的名下,久而久之,便把他的
形象传歪了,他成了“坏才”的典型,但这已经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张宝信了。
高友三
高友三(1835—1916),字益圃,临沭镇小河涯人。友三少时读书,学识渊博,但不得仕
进。壮年便弃儒经商,因亏本,后又学医。由于他刻苦钻研,不久便成了一位出名的医生。
为谋生,经朋友帮助,便到北京行医。因医治好了尚书女儿的重病,名震京华,六大部的一
些重要人物也常请他看病。光绪皇帝的姑表弟川努桑内尔有病,请他医治,他为之治好,并
收为徒弟。 不久,被选入太医院,任吏目。友三在北京期间,共回家4次。当时交通不便,
每次往返均骑着毛驴。身边带着膏、丹、丸、散,途中随时为穷苦病人治病,往往分文不取。
晚年回到故乡,行医于郯城、临沂、赣榆、海州等地,名气很大,请医求治的经常车马盈门。
友三心地善良,对一些贫苦病人常常免费治疗,或者予以周济,人们称他家为“积善之家”。
一生著书颇多,因战乱和“文化大革命”,毁坏无存。
高松岩
高松岩(1865—1938),字其节,临沭镇利民街人,清末痒生,当地著名中医。
松岩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入库后跟其舅父学医。初学疹痘科,后着重研究三阴经病的治
疗。经过长期的钻研与实践,对治疗三阴经疾病和时疫都有很高的成就。
松岩青壮年时期主要在郯城城关和大兴镇等地行医,晚年回本地。他医术高明,医德高
尚,经常奔波于病患之家。每遇时疫流行,更是夜不安席,深受群众爱戴。回本乡后,又在
自家低矮的草房内开了个小药铺,远近求他治病的也越来越多。贫苦农民求他治病,有时分
文没有,他也照样为其治疗,分文不收。而给富人治病,他则该收多少就收多少。他把这叫
做“贫汉吃药,富家拿钱”。有一年时疫流行,本村农民高富铭一家好几口人得病,无钱请
医买药,松岩主动登门为其治疗,分文不取。陈沟子李树玺之妻病重,松岩为其治愈,李树
玺用小车推着礼物登门酬谢,他拒不收受。对有钱有势的财主之家,他则不媚不卑。有一次,
韩村大地主王林翰家派人来请, 先以府票250吊相赠,他勃然大怒,将票子掷于地下,并喝
令来人退出。等王林翰亲自登门赔礼道歉后恭敬相请,他才去为其家人看病。
松岩殡葬日适逢临沭镇大集,围观者人山人海,许多人伤心落泪以至失声痛哭。
刘震西
刘震西(1895—1940.3),男,汉族,烈士,沂南县张庄乡张庄村人,系东北军著名抗日
将领刘震东之弟。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将震东送往私塾,让震西学习木工以助家计。震西18
岁那年,因震东投笔从戎,参加了奉军,他便挑起全家劳作重担,并起早贪黑,雕刻木质工
艺品。数年后,震东屡立战功,颇受张学良将军器重,在经济上也能接济家庭,震西去北京
投了震东,因而等到了学习文化的机会。“9.18”事变后,日本侵华步步逼紧,震西把爱人
孩子送回沂南老家,只身返京。震东拥护共产党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对震西影响很
深。“七·七”事变后,刘震东被李宗仁任命为第二路抗日游击司令,需自己招收兵员、筹
集武器,震西即回到老家招兵筹晌以协助震东。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发展游击队员40多人
和一大宗乡亲们捐助的粮款枪支, 成为震东扩军抗日的得力助手。1938年2月,刘震东将军
在莒县抗日阵亡,刘震西万分悲痛,写下了“当思先烈未酬志,应尽后人报国心,战死沙场
何所惧,不除日寇枉为人”的诗句。他奔走于沂蒙山区,致力于抗日救国。经过几个月的努
力,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农民抗日武装,但因装备、粮饷不足,被迫解散。1939年,他找
到了中共地下党员耿光波,加入了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的动委会,被任命为鲁南大队第二大
队队长。是年11月,与参谋长许大友,到临沂县五区(今临沭县)的蛟龙汪、西盘一带发展抗
日武装。经过几个月的积极工作,在敌人眼皮底下,组建起鲁南动委会特务团。刘震西一面
派一营长刘加兴等去沂水县向鲁南动委会汇报工作并领取军需品,一面积极充实队伍。不料
被叛徒出卖,和许大友夫妇同时遇害。
张克华
张克华(1920—1940.9),河南省项城县人。1935年考入原籍一所中学读书,接受进步老
师的教育,萌发了革命思想。1937年暑假期间,学校解聘了两名进步教师,张和其他进步学
生一起,提出抗议,并组织罢课,要求学校收回解聘书。卢沟桥事变发生,学校不能正式上
课。他便和十几名同学在两位被解聘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延安。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同
年加入共产党。 后随罗荣桓率领的一一五师来山东。1940年3月,张奉命到苍马地区任临郯
青年救国团郯东北办事处主任,积极组织青年进行抗日活动,青抗大队很快发展到700余人,
并成立了青年剧社,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春,李石河村李举勾结日本侵略军和汉
奸,破坏抗日,青抗大队逮捕了李举和另一名通敌有据的汉奸,在钟贺村召开公审大会,张
列举他们的罪状,代表郯东北人民宣布将其处决,打击了敌人的破坏活动。夏初,青救团办
事处驻王贺村,夜间被国民党山东省第三督察专员公署第一行署主任蔡少衡部包围。张派人
突围去黄庄青抗大队部送信,作好战斗准备后,他只带一人,身入虎穴,面见蔡少衡,陈述
利害,晓以大义,蔡理屈词穷,只好让办事处人员安全撤出。秋,青救团办事处派工作组到
朱果、 新村发动群众建立村政权。9月21日晚,工作组在朱果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吴硕三部包
围,工作组打退了敌人,安全撤出。翌日晨,张去看望工作组,尚不知这里发生的情况,被
守在工作组住处的敌人抓住,押往店头。吴硕三用尽各种残酷手段,刑讯逼供。张大义凛然,
坚贞不屈,怒斥顽敌。吴硕三恼羞成怒,将张活埋于店头村南乱葬岗中。
王汉农
王汉农(1909—1941.7),曾用名玉书,韩村镇后白莲峪村人。1938年参加工作,抗日战
争时期曾任国民抗敌自卫军独立营营长、青云区第一任区长。
王汉农小时家中较为贫苦,就读于韩村大地主王林翰家私塾。因父亲被土匪绑架,荡产
赎出,母亲又被土匪枪杀,被迫辍学。塾师季允和深爱其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愿免费收留,
汉农得以继续学习。1930年,汉农考入临沂第五中学,时常接近进步学生和老师。“九·一
八”事变后,汉农参加了该校学生的游行、砸毁国民党县党部牌子、赶跑县党部书记的活动,
并将当局要通辑抓捕的共产党员戚金吾领到自己家中,躲避逮捕。
1934年,在同学帮助下,汉农到北平一家私立中学上了一年高中,翌年考入华北大学。
因无力负担全部学费,他边教小学边读书。“七·七”事变后,汉农毅然离校,到沂水县八
路军办事处参加了抗日工作,纪遵平、谢辉派他回家乡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回到家乡,
他动员了一批青年、学生到沂水抗日军政干校学习。又通过他原临沂五中老师、后为国民党
县长的柴子敬的关系,以临沂第五区自卫团长的名义,组建抗日武装。不长时间发展到三四
百人,到界前一带集训,向地主借枪、要粮,引起封建势力的恐慌。他们到国民党五十七军
告密,说王汉农是共产党,五十七军派兵包围了自卫团团部,武器被收缴,人被改编,汉农
被扣压。直到1940年“九·二二”锄奸,缪澄流逃跑后才获释。汉农获释后,苍马办事处主
任白涛等登门慰问,动员他再组抗日武装。汉农重整旧部,不到一月又组织起了三四百人的
队伍。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形势紧迫,队伍编进主力部队,开往南方去支援新四军。
白涛指示王汉农留下组织新政权和抗日武装,汉农带回一个排,建立了青云区公所,他是第
一任区长。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区中队也很快发展到三四十人。这时,山东省国民抗敌自卫
军在滨海一带活动,很重视汉农的才干和在地方上的号召力,委任他为独立营营长,直属抗
敌自卫军司令部,独立营很快发展到200多人,组成3个连,大有蓬勃发展之势。1941年2月,
混入八路军某部任扩军连长的季玉昌, 叛变投敌,对独立营的发展深感不安。同年7月的一
天晚上, 独立营驻西雷官庄,季玉昌串通了独立营中20余人,里应外合包围了独立营营部.
在双方战斗中,王汉农牺牲,时年32岁。
张作洪
张作洪(1889一1941.9) ,华桥乡西山前村人。1940年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来
到曹庄、朱村一带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并一举解放了南古庄,成立了苍马办事处。西山前
处在抗日斗争的前沿,组织起了村自卫团,张作洪被推选为自卫团长,下半年又担任了岌山
区山前乡乡长,并组织起了30多人的乡分队。乡公所常驻西山前村。张作洪带领群众筹集资
金购置枪炮,修围墙,筑炮楼,劳武结合,站岗放哨。自卫团和乡分队曾配合主力部队几次
打退敌人的进犯。驻临沂的日军和盘据大哨一带的汉奸许兰笙把西山前看成严重障碍。1941
年9月30日拂晓, 日军一个小队纠集伪军数百人,向西山前进攻。发现敌情后,全村迅速作
好战斗准备, 张作洪带领乡分队和民兵100余人到北岭阻击敌人。敌人从北山上四散而下,
迂回向村子包围。张作洪带领人员撤回村内,坚守阵地,继续战斗,鼓舞群众英勇向敌人反
击。一连击退敌人几次进攻,村内伤亡严重。张作洪义愤填膺,愈战愈勇,他光着膀子,站
在村东南角围墙上瞄准敌人,狠狠射击,不幸中弹牺牲。张作洪的牺牲,更激起了全村对敌
人的仇恨,继续同敌人搏斗,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敌人50多名。敌人更加疯狂,
向村内发射炮弹108发, 围墙被炸塌,敌人涌进村子,自卫团员、乡分队队员和群众30余人
牺牲, 110多名父老兄弟被敌捉走,押进监狱,房屋粮草几乎烧光,牲畜财物被抢劫一空。
在这次战斗中,张作洪的长子张福明也光荣牺牲,三子被敌人逮去。为表彰西山前的抗日事
迹,滨海专署授于该村“抗日模范村”,授于张作洪“抗日民族英雄”的光荣称号。
靖 镒
靖镒(1886.3—1944.2),字得一,一字璞山,号葆忱,白旄乡柳庄村人。他5岁入私塾,
后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本科毕业。曾先后在郯城县马头镇、张南埠子(今属临沭)、临沂孔
子庙等小学任教。 1923年,到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任国文教员达7年之久。1930年后,又到临
沂三乡师附小、临沂县立第二小学、女子师范、朝阳街小学等处任教。他治学严谨,谦虚诚
恳,凡受教于他的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导与影响。
靖镒一生注重收集整理前人著述。1914年,他还在青年时期,就搜集资料,编写了《刘
尹合编》。1934年,担任《续修临沂县志》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临沂城沧陷,他
回到家乡柳庄, 在红榴书屋内整理抄写了张宝信编辑的吴步韩遗文《七十二砚斋》4卷,收
集张宝信的遗文, 整理成《两铭精室文稿》2卷并为之作序,使以上两部书稿得以传世,对
于保存临沭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进入临沭地方,不久苍马办事处成立,当
时临沭地方革命力量尚薄弱,国民党、日伪还统治着柳庄一带农村,村内的地主阶级多数投
向国民党或汉奸。靖镒虽是有产之家,却坚决跟着共产党走。他与好友韩瑞三几次交谈,决
心把全部财产献出支持抗日,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的诺言。他积极拥护与支持共产党开辟
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并担任了县参议员。后又担任了滨海地区参议员,积极为党工作。1940
年底,沭水县青云区公所成立,王汉农任区长,靖镒经常拜访汉农,与之商讨抗日救国问题,
并把家中的一支捷克式步枪送给王汉农。当时与柳庄隔沭河相望的禹屋村安着汉奸据点,有
人向汉奸报告了靖镒送枪一事。汉奸渡河抓走了靖镒唯一的儿子靖汝衡作人质,逼迫靖镒向
他们交出枪支,靖镒毫不动摇。靖镒的学生,已参加革命工作的靖克善出面,联络各方社会
力量,将靖汝衡营救出来。
1942年,共产党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当地政府还未开始贯彻,靖镒率先执行这一政
策。他召集起租种他家土地的佃户,宣传了党的减租减息工作,自己首先进行了减租减息。
这一行动引起了本村其他地主的恐慌与反对,便上门来和他大吵大闹,但他矢志不移。1943
年,他又在减租减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佃户宣布,自己只留下几亩口粮田,对其余出租给
佃户的土地放弃所有权,无偿让给佃户,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临沭地方正是抗日战
争最艰苦的阶段。靖镒又毅然把18岁的儿子送到抗日队伍中,托付给了靖克善。他对儿子汝
衡说:“抗日不是去享福,在外头要风餐露宿,使蚧药碗,睡小灵床(死人睡过的床),甚至
连头也保不住。但为了抗日,这是值得的。”汝衡牢记父亲的教诲,参加入了革命队伍。
1944年,靖镒生病不能进饮食而去世。他生于夏历二月二十五日,殁日也是二月二十五
日,终年整整58岁。
陈元君
陈元君(1892--1945年),女,蛟龙镇蛟龙前街人,婆家姓李,人称李大娘。
1940年,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来到蛟龙一带开展抗日工作,陈元君接受革命宣传,
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她的家也成了革命工作的地下联络点。同年,陈元君担任了行政村 (由
前中后3个自然村组成)的妇救会长,积极带领群众支援前线,开展减租减息,并领导村里组
织起民兵、识字班、儿童团,让青少年们接受教育,参加抗日活动。1942年,50岁的陈元君
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蛟龙区妇救会长、县妇救会委员。她一人革命带动全家,两个儿子和
一个女儿也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成了村里的青年积极分子。为了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
她送二儿子参军上了前线。 在她的积极工作和带动下,全村一次就有24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
八路军。是年,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时期,她积极组织群众碾米磨面,做军鞋,慰问伤病员。
1944年1月23日,本村恶霸地主胡伯衡带领侵略军回村镇压抗日力量。妇女干部邓廷兰、
秦怀兰、白士彬和一个姓马的同志正在村里,陈元君赶紧把同志们打扮成农村姑娘藏起来,
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日军又一次闯进村里搜查,碰上了邓廷兰,怀疑她是八路军,陈元君一
把把邓廷兰拉到怀里说:“这是我的闺女!”日军不信,把她打得皮开肉绽,当场昏死过去,
她苏醒以后始终咬定邓是她闺女,终于掩护邓廷兰脱险。陈元君被评为全县模范军属。
1945年5月16日, 陈元君随滨海二专署民政科长张建华同志从外地回到蛟龙村一带搞备
战工作。这天晚上,村里召开庆祝苏联红军攻克柏林胜利大会,陈元君登台讲话,宣传抗日
救国的道理。会后,几个干部就住在她家里。由于特务告密,日军夜间进了村,一部分敌人
直奔陈元君家。陈元君发现了敌人,当机立断,让儿子李章一边往村外跑,一边打枪,以引
开敌人,掩护同志。然后,她和张建华帮助同志们越墙脱险,最后她又把张建华托到墙上。
她正想离开家时忽然发现通讯员小王因受伤未能走出,又赶紧把小王藏到东屋床底下。正要
上墙出院,敌人破门而入,陈元君中弹牺牲。

韩景星
韩景星(1885—1946);字瑞三,郑山乡大韩庄人。他自幼勤奋读书。1901年考中秀才,
1903年到曲阜师范学校就读,品学兼优。毕业后留任附小教习。1923年回到家乡,在临沂、
郯城从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使他产生了民主主义思想,把教育和救国惠民联系起来,勤奋
地为家乡培养人才。他虽知识渊博,但仍感不足,积极学习,勤于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改进
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多有自己的见解,深合授业解惑之道。有的学生家境贫
寒,常常得到他的周济,深受学生敬仰。“七·七”事变后,他爱国忧民,经常利用课堂,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1938年,日军攻占临沂,他不愿为奴化教育服务,毅然辞职,携眷
返回老家。
1940年初,由徐慎弢引荐,参加革命,到苍马办事处工作,11月当选为参议会副参议长。
1941年春,汉奸许兰笙部袭击苍马办事处,景星落入敌手。许兰笙深知他在临郯颇有影响,
便拉拢他为自己做事,但遭到坚决的拒绝。软禁一年多终被营救出来。1943年,又当选为临
沭县参议会副参议长。他任副参议长期间,时刻关心教育事业,多次应县府委托,主办师资
培训班,并亲自担任主讲,提高了数百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发展临沭的教育事业做出很大
贡献,深受教育界的好评。1946年,患食道癌去世,被追任为革命烈士。
万维同
万维同(1923—1947.3),店头乡店头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学生时代,智力颖秀,
思想进步。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活动于家乡一带。因工作需要,于
1945年调往郯城县任第四区各救会长,1946年调任郯城县城关镇委书记、武工队指导员。
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年初即占领郯城县。万维同带领城关镇武工队和部
分村干部、民兵、群众,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的北撤。北撤的军民积极配合主力部
队打击敌人,形势很快好转。万维同和郯城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刘光荫,带领武工队逐渐向南
推进, 伺机打击敌人。3月,推进到临沭县大兴区王岔河一带。一天拂晓,万维同到刘光荫
住处商讨深入敌占区活动计划。商定到棠楼、巡会一带察看敌情,并当即带领部分人员前往。
通过与当地党员、干部联系,了解到一些敌人活动的真实情况。万维同急切想得到更多的敌
情,在归途中,他又冒着危险,只身到张巡会找他发展的党员、培养的干部打探消息,进村
后同敌人遭遇。由于他人单势孤,只放一枪,就被敌人抓住。
敌人将万维同押送到石门,连夜审讯,吊打严刑。万维同受尽折磨,毫不屈服,敌人计
穷。第二天,敌人将万维同押解到石门村东小河内,企图杀害。万维同昂首挺胸,大义凛然,
他趁押送之敌不注意之机,向身旁一敌人裆部猛踢一脚,将敌人踢倒,借敌人惊慌失措之机,
向东迅跑。另一敌人紧追不舍。万维同双手被绑,脚下又是松软的沙窝,终被敌人赶上,即
被杀害,年仅24岁。
王振圣
王振圣(1892—1947.6),临沭县芦庄乡王宅子村人,滨海区农业劳动模范。雇农出身,
共产党开辟临沭以前,以雇活为生。1941年临沭县成立,建立了劳动人民的政权,使这位老
雇农获得了新生。只要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的事情,他样样跑在前头。为了粉碎日本侵略
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全县开展大生产运动,王振圣辞别雇主,回到村里,积极鼓动农民开荒
种地, 动员农民普遍成立搭犋组,搞好生产。全村100户左右,家家都参加了搭犋组,使分
散的农民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当时,他们村的农业产量很低,一般年份小麦的亩产量只有
50一60斤。 到1945年,小麦亩产普遍提高到80来斤,高产地块亩产合150斤。1942年,滨海
区党委、临沭县委,号召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王振圣带头响应,他首先把自己的大儿
子和弟弟送到部队,并积极动员全村青壮年参军参战。在他的带动与动员下,全村有60余名
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和武工队, 1945年1月,他出席了滨海区劳动模范大会,被命名为劳动
模范,并奖励了他一头耕牛。
全村人民都拥护他、称赞他,地主阶级则反对他、仇恨他。1947年,盘踞在江苏省赣榆
县欢墩埠的国民党还乡团将王振圣抓去,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弟弟和儿子。王振圣至死不屈,
被敌人活埋于东窝子村河西的一棵栗树底下。
李若愚
李若愚(1920一1947.11),朱仓乡前湖子村人。他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6岁
入私塾,天资聪颖,刻苦用功,12岁读完了五经四书,转到板泉崖小学就读。在那里,受进
步老师的影响,使他初步接触到了民主思想,这对于他后来投身革命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35年夏,李若愚考入了临沂师范讲习所,接触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并被吸收参加了
一些进步活动,使他在初步的革命活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
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连暑假也不回家。父母去信催其回家定亲,他复信道:“国家
兴亡, 匹夫有责,抗日救国,责无旁贷,……个人婚事待抗战胜利后再说。”1938年4月,
台儿庄战役后, 日军占领了临沂,学校解散。7月,陈乐善、刘东岑等人在沂东禹王城一带
组织起了抗日青救团第九分团,这对李若愚是个很大的鼓舞。他便和同村人李乾回到家乡开
展抗日救亡活动。他首先动员父亲卖掉30亩好地,开办了织布坊,吸收6名进步青年当学徒,
以织布为名,发动群众,开展救亡工作。并选择有爱国热情的10余名青年参加抗日青救团,
李若愚从同乡好友、在八路军第一纵队任职的李振那里得到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论持久战》、《抗日周报》等革命书刊,如获至宝,积极组织进步青年秘密学习。临沂县
熊守怡,是其伯父李兰沛的亲戚,有爱国思想,且手中有几十支枪,李若愚便争取他组织武
装力量,进行抗日。但不慎泄秘。被顽玉山乡乡长李兰泽得知,秘报国民党临沂县第五区区
长胡伯衡,胡派人抓捕李兰沛、李若愚、李乾。李兰沛被抓捕杀害,李若愚、李乾闻风逃脱。
李若愚到禹王城,向中共沂东区特支书记陈乐善回报了家乡抗日救亡情况,陈很满意李的工
作,于8月1日,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7月, 中共沂东区委向郯东北开展工作,区委书记陈乐善派遣李若愚、李乾、李
兰溪回到家乡发展组织,筹建支部。李若愚等人回到家乡积极开展工作,不久,建立了中共
湖子支部。翌年10月,蛟龙区成立,李乾任中共特支书记。李若愚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抗
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与地方土顽势力的恐慌,他们合力进攻沭河两岸的抗日根
据地,环境非常艰苦。李若愚和区里的其他领导人员坚持在家乡一带领导群众进行斗争,曾
几次路过家门而不入。1941年底,一一五师进驻临沭县,师直机关驻在朱仓、湖子一带,师
部曾驻在李若愚家中,李若愚聆听了罗荣桓、陈光、肖华等首长的教诲,受益非浅,同时也
促使他的家庭发生了质的变化,李若愚的胞弟和叔伯兄弟中有4人带头参军,3个妹妹成了拥
军模范(后来参加了革命),妻子加入了共产党,母亲当了妇救会长,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及
其爱人史瑞初离开临沭时, 把3岁的孩子交给李母抚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接走。1942
年夏天,李若愚调任石河区委书记(属沭水县)。当时,全县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工
作。李若愚首先从自己家庭开始,动员其父亲李兰岭、其伯父李兰高带头减租减息,使全区
双减工作顺利开展, 全区雇工230人,增资粮食97600斤,每人平均300余斤,有力地推动了
全区的政权建设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44年,李若愚任朱仓区委书记,日本侵略军大举
进攻滨海根据地,李若愚带领区中队和民兵,坚持斗争,打击敌人,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
任务,得到滨海军区嘉奖,荣获二等功,《大众日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 李若愚于1946年6月调郯城县工作,后任沭河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
员。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1947年2月,占领了郯城,中共郯城县委撤出。稍后,李若
愚率领的区武工队遵照县委的部署,返回沭河东岸的茅茨、大旺庄一带坚持斗争。11月10日
夜里,盘踞郯城的国民党八十三师一部及还乡团、自卫队,渡河包围了大旺庄。李若愚发现
敌情后,镇定自若,指挥武工队分头突围,他自己留在最后掩护撤退。正当和他一起的两个
班突围的时候,敌人围上来了。他带领通讯员边打边向东撤,撤到村东栗园时,腿部负伤,
瘫倒在地。通讯员徐贞启想背他撤走,因身小力薄,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敌人快冲到跟前了,
李若愚把短枪扔到通讯员跟前,命令道:“把我打死,带着枪快跑! ”通讯员呆在那里,哭
了。敌人更逼近了,李若愚大声说道:“我不行了,要保存实力,快跑! ”徐贞启在含着眼
泪拾枪时,腹部中弹,但他还是冲出了敌围。
李若愚被俘。因伤在腿部,不能站立,敌人拖着他返回沭河西。由于失血过多,拖到沭
河西岸时,李若愚已停止了呼吸。敌人从坡里村找来铡刀,将李若愚的头铡下来,带回县城
挂在城头示众数日。武工队派薛步林率领数人,潜入城里,欲夺回李若愚的头颅,但没有成
功。中共郯城县委为李若愚开了追悼会,滨海地委褒奖他为“英勇顽强的共产党员”,《大
众日报》以“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题,报道了他生前的革命事迹。后将他的尸体安葬于
前湖子村。
徐慎弢
徐慎弢(1871——1965) ,字金六,醋庄乡徐贺城人。68岁高龄投身革命,历任郯东北
地区(后改苍马地区)动委会副主任、县参议会参议长,滨海专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省临时参
议会候补参议员、省政协委员、临沂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徐慎弢一生勤学,17岁开始教书,从事教育事业近50年,声望颇高。他的家乡徐贺城一
带河堤低矮,沭河水涨溢,庄稼常被淹没,农民苦不堪言。他肩负父老乡亲重托,亲赴郯城
县政府要求支持修筑河堤,经多方周旋,终于获准。回家后立即带领周围村庄人员勘察划线,
组织民工动工,亲临现场指导,顺利完成,使附近村庄免受洪水灾害。1924年前后,其家乡
匪患严重,慎弢倡导修筑围墙,添置土枪土炮,组织联庄抗匪,站岗放哨,土匪不敢袭扰,
使徐贺城一带村庄免遭匪祸多年。
1939年夏,慎弢参加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抗日青年干部训练班,步入革命队伍。当时日
伪顽夹击,条件艰苦,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他虽年近古稀,却老当益壮,从不退缩。1940年
秋,沭西开展反顽斗争,敌人把他当作重点打击的地方人士之一。汉奸许兰笙先后夜袭曹庄、
沈马庄,都以他为主要目标。敌人经常对他谩骂、通辑、悬赏捉拿,他毫不畏惧,针锋相对
地坚持斗争。他和一些同志深入沂滨区边缘开展宣传攻势,曾在距临沂12里的埠前店召开群
众大会, 在距敌据点3里的集市上进行宣传。1940年南古解放后,他参与组织了各阶层代表
人士参加的劳军委员会,被选为主任委员,积极率领慰问团进行慰问活动。郯东北地区动委
会成立,他担任副主任,致力于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有钱出钱,有人
出人,有枪出枪,团结抗日,并动员了一批知识分子参加抗日工作。他还动员当地名医王正
甫捐献药品、医疗器械(合北海币6000余元) ,其他上层人士捐献6万余元,办起平民药房。
他广泛深入地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工作,积极争取国民党的区长、乡长参加抗日,都卓有成
效。
1947年底, 开展三查三整,精简机构,他离开机关,被安排到莒南县的一个偏1僻村庄
居住,仍积极工作,他常说:“干革命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身虽苦而心里乐。”
王克倬
王克倬(1893.12—1972.1),字卓人,华桥乡旺南庄人。7岁入私塾,10岁辍学。后考入
郯城县高级小学堂。 1914年毕业后即从教。但教学1年则被辞退,并不准在县内教书,愤而
离乡出走。
克倬离乡后流浪到济南,以代人写家书、诉状等聊以度日。后经人介绍,参加了郯城县
旅省同乡会,不久考入济南市政所当录师,因在《拒毒月刊》发表《鸦片毒害史》,颇有见
地,被推荐到万国拒毒会山东分会当干事,负责编辑《拒毒月刊》数年。
1921年后,曾先后担任《实业新闻》日报,大北通讯社和《济南晓报》编辑及主笔,对
时政猛烈抨击,为张宗昌所忌恨,《实业新闻》被迫停刊。他和田勋臣,李天民等结为至交,
反对张宗昌的黑暗统治。冯玉祥的旅长李国栋委任田勋臣为团长,克倬为助手,组织反张部
队,不意泄密,被褚玉璞率人包围缴械,领导人全部被捕,克倬出差幸免,遂返家乡。
1927年春,与克倬在济时有过交往的梅仲衡来到旺南庄,梅已为“国民革命军苏鲁边区
游击总指挥”,动员克倬组织军队,迎接北伐,克倬欣然应允,被委任为第三师师长,在临
郯一带开展活动,组织地方武装。北伐失败,克倬被郯城县警备队逮捕,经友人多方营救,
具保回家养病,候传。不久县警再次捕人,克倬逃至徐州、开封等地。他所到之处,仍和军
阀统治时期一样黑暗,他感到大失所望,回家隐居10年之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克倬同郑亦桥、陈久寿等筹划组织抗日游击队,因郯城县长梁
钟亭作梗,未成。又去说服土匪头子赵连峰改恶抗日,不料赵被国民党五十七军诱捕杀害,
又告失败。后来,到沂河西同韩去非、丁梦孙、马培卿等接触,交谈,接受了革命思想,决
心投入火热的抗日斗争。闯荡半生,才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暗自庆幸,除自己奔走于抗日
外,将家中4个青年人都动员出来参加了抗日,一时在郯东北被誉为全家抗战的革命老人。
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攻克郯城县马头镇,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他任建
设科长, 1940年1月,解放国民党郯东北办事处驻地南古庄,成立郯东北办事处,他任办事
处主。他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积极协助东遴支队,很快打开了临沭的抗日局面。并通
过=.广泛的宣传工作,争取团结了大批知名人士,区乡政权迅速建立起来,为临沭县抗日根
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创造了很好的条针。 1940年7月,他调鲁南行署任建设科长。办事处主
任由白涛接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克倬到省救济会任科长,后调北京市建材工业局干部学校任总
务主任。1964年退休。“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1966年9月,他和在京的子女共7人被
强行遣送回旺南庄,本人入狱9个月。后以“保外就医”释放回家,不久双目失明。1972年1
月去世,终年80岁。1979年1月,临沭县革命委员会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陈冠顺
陈冠顺(1957—1976.8.21) ,南古镇高埠前前村人。冠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小上
学,1976年高中毕业。上学期间,他常为群众做好事,深受邻里称赞。毕业后即参加龙潭水
库培堤工程。1976年8月21日傍晚,蛟龙后街在水库西岸干活的8名女青年,收工后乘船回东
岸,翻船落水。正在水库东堤坝下干活的施工队听到呼救声纷纷前去救人。陈冠顺第一个跑
上前去, 最先跃入水中,和后到的人一起,把正在水中挣扎的3位女青年托向船边,让她们
扒住船帮, 又去救船西十几米处的另1人,但已非常疲惫,被一个浪头打入水底,再也没有
浮上水面。
陈冠顺牺牲后,共青团临沂地委、共青团临沭县委分别作出向模范共青团员陈冠顺学习
的决定,中共临沭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郑亦桥
郑亦桥(1901—1977),原名继玄,江苏省东海县南辰乡郑庄村(1971年前属临沭
亦桥6岁入私塾, 13岁入其父郑德轩创办的大兴镇新式学堂,17岁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
五中学,22岁升入济南私立美术专科学校,结业后进上海美专,因供给不足退学。尔后参加
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新编第四师, 不久被军阀战败。1926年7月,参加了有共产党员参与组
织响应北伐的苏鲁边区办事处,亦为军阀逼迫解散。1927年初,他又到为迎接北伐的苏鲁义
军从戎,北伐失败,部队解散。归家后甚为彷徨,先后到欢墩埠、青口镇、大兴镇等处中小
学教书。1933年,辞教从商,在大兴镇开办了一家小杂货店聊以糊口。
“七. 七”事变后,亦桥爱国热血沸腾,矢志抗日救国,找到国民党赣榆县县长朱爱周
商讨抗日,甚投朱意,结为知己。八路军—五师来到鲁南地区后,郑亦桥于1939年秋化装投
奔八路军,贺健、韩去非接见,与之交谈后,深表赞赏,委任他为联络员。朱爱周部三团二
营营长高振东率部当了土匪, 扩充到800人,500支枪,200匹战马,打家劫舍,为患鲁南苏
北,且国民党、汉奸都向他频频招手,对苍马抗日根据地威胁甚大。亦桥参加过三番子,为
高振东师辈。—五师教导二旅决定派他争取高部。亦桥前往,陈述政策,晓以大义,苦口婆
心,终使高接受改编。郑任团长,马培卿任政治部主任,高任副团长,在沭河两岸振动很大。
他毅然卖掉自己的30亩良田充作军饷。稍后,他被调到滨海军区参议室任参议,1946年,又
到华东军区高级参议室任参议。冬,转业到省文化协会任理事。济南解放前夕,省政府任命
他为省图书馆筹委主任。济南刚解放,他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带人从废墟里扒寻图书,共
挖出2万多册明、清版本书籍。1949年4月,调省文管会,又以同样热情搜集和整理文物。这
时期内文管会收集到的珍贵文物80%以上渗透着他的心血与汗水。 进济之初, 他的孩子从
“明湖居”家宅地板下挖出“金元券,40亿元,当时可以兑换现钞,可他马上报告了军管会,
由组织上派人取走。1953年在“三反”中,他被怀疑有经济问题,受停职、劳动改造一年的
处理,后经核实予以甄别。1954年,参与了大明湖、趵突泉的整治工程,修复了铁公祠、历
下亭, 辛稼轩纪念祠、 李清照纪念堂等一批名胜古迹,对济南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1963年任省政协驻会委员,参加文史资料研究小组,兼文教组长、《文史资料选辑》编辑。
翌年编写出版《山东名胜古迹—济南》,很受欢迎。“文化大革命’’中屡受批斗,精神上
受到严重折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不久去世。
文兰新
文兰新(1952.3—1979.2.20) ,前庄乡文岔河村人。文兰新生长在农民家庭,自幼爱劳
动,肯学习,关心集体和他人,乡亲们夸他是个好孩子。中学毕业后在生产队机子房工作,
任劳任怨,账目清楚,从不出错。1 971年1月入伍,被分配到53203部队步兵370团特务连警
卫排当战士。他除做好警卫工作外,还主动打扫厕所,参加副业生产,当年6月加入共青团。
197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1月,由排长提升为八连连长。该连原是个后进连队,
他以身作则,耐心做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仅一年的时间,该连就成为广州军
区的先进连队。 1979年2月20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八连接受团首长的命令,搜索消灭
博山之敌,掩护坦克向高平进军。文兰新带领火力组冲在最前面。为主动了解敌情,文兰新
跑到敌火力侧翼,进行了全面观察。摸清情况后,他立即指挥大家利用有利地形,迅速迂回
前进,接近敌人,向敌人突然开火,击毙8个敌人,摧毁敌人4个火力点。接着他又亲手击毙
两名企图逃跑的敌人。正当他指挥火力组继续前进时,敌人扔过一枚手榴弹,炸得他脸部负
伤。接着,未被摧毁的暗堡中的敌人向他射击,身中数弹,光荣牺牲。全连指战员化悲痛为
力量,向敌人发起了冲锋,一举歼灭博山之敌,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战后,部队党委给他追
记一等功。
郇昌学
郇昌学(1957.1—1979.2.21) ,官庄乡郇楮林人。郇昌学出生于农民家庭。上学期间,
好学上进乐于助人,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节假日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为烈军属、五保户
做好事,被称为“小雷锋”。下学后参加生产劳动,他热爱集体,好帮助别人,先后被评为
“五好社员” 和“模范共青团员”。1976年入伍后,他严肃认真,顽强刻苦,作风扎实,3
年中荣立三等功3次, 受到连队4次嘉奖。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开始,郇昌学
所在部队主攻高平,在穿插前进路上,他始终扛着轻机枪走在队伍前面。运输困难,严重缺
粮,他把干粮让给别人。21日,他所在连队阵地被敌发觉,遭敌疯狂射击,他负重伤,卫生
员包扎后要背他下去,他坚决不下阵地,并对卫生员说:“我不要紧,赶快压住敌人火力。”
他忍着剧烈疼痛,继续向敌人猛烈扫射,终于把敌人火力压住,创造了良好战机,全连一鼓
作气,占领敌阵地,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而郇昌学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战后,部队党委
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并追记一等功。
陈大娘
陈大娘(1895—1979),女,汉族,名字叫吴淑华,临沭县临沭镇利民街人。
陈大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村妇救会会长。1942年,看日战争进入艰
苦岁月,根据地的军民吃饭穿衣都十分困难。陈大娘响应党的号召,利用她娴熟的纺织技术,
积极地投入了反“蚕食”斗争,她带领全家人不分白天黑夜、严寒酷暑,纺线织布,用一台
铁机和一张木机,一昼夜能织出80尺粗布。她不光自己干、全家干,还挨家挨户发动村里群
众纺线织布,在她的发动下,全村80%的户都行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全村成立了纺织合作
社,陈大娘担任了合作社理事会委员,将部队运来的棉花分发到各家各户,又将各家各户织
出的布收起来, 交给部队。这一年,仅陈大娘一家就织出粗布4万多尺,可供1300多位战士
每人做一套单衣。不久,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朱范村办起了纺织厂。陈大娘自告奋勇,带领
儿子陈兆祥,带着自家的织布机,入了纺织厂,她把自己的织布技术传授给同志们。不长时
间,全厂10台织布机都能达到陈大娘的生产水平。
1944年,反“蚕食”斗争已取得很大胜利,滨海区的抗战已转入局部反攻。为扩大抗日
队伍,临沭县掀起了第一次参军高潮,陈大娘响应党的号召,带头送子参军。县委和部队党
委为表彰和宣传陈大娘的模范行动,在当时的县委驻地店头村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让陈兆
祥披红戴花,骑上高头大马,陈大娘坐上花轿,全村群众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龙灯旱船,
载歌载舞,将陈兆祥送到部队驻地。陈大娘在欢迎大会上,登台讲话,动员广大青壮年踊跃
参军,为国杀敌,为民立功,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全县参军运动很快出现了新局面,到
处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参军的动人事迹。
为表彰陈大娘的模范事迹,滨海行署于1943年、1944年分别授予陈大娘“生产模范”和
“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并奖励她驴1头,纺纱机、织布机各1台。
陈乐善
陈乐善(1916.9—1981.10),又名乐山,临沂市梅家埠乡后余粮墩人。
陈乐善始入私塾,后读高小。1932年考入临沂三乡师,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毕业后曾
任小学教员、 校长。1936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共产党。是年4月,中共山
东省委秘书长景晓村在兖州召开部分地区爱国进步人士会议,陈为临郯地区代表之一。会后,
他努力贯彻执行省委决定,积极广泛地宣传抗日救国。6月,临郯青年救国团第九分团成立,
陈乐善任常务,在他的努力工作和领导下,青救团不断发展并壮大。中共沂东特别支部建立,
陈任书记,他不辞劳苦,东奔西走,宣传抗日,动员参军,筹建党的组织。特支首先发展了
刘惠忱、石金芝、庞法、马思禹、马锦龙等进步人士入党,又先后建立了湖子、马石河、王
店子、后余粮墩等党支部。1939年4月,成立沂东区委,陈任书记。为了迅速打开抗日局面,
他领导和组织了姜墩村西的一次伏击战,打死汉奸3人,鼓舞和增强了群众抗战的胜利信心。
1940年4月,苍马工委成立,陈任组织部长。1941年8月,中共临沭县委成立,陈任民运部长。
翌年秋,沭河工委建立,陈任副书记。他身先士卒,带人参加了攻打李庄的战斗。1942年,
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期。 1943年4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建立临沭中心县委,陈乐善仍
任民运部长。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各项经济建设,发展商业
和集市贸易,对粉碎日军的“三光政策”,提高和改善军需民用,起了很大作用。1945年10
月,陈乐善调东北。建国后他曾任一机部技术处副处长、长沙第一汽车制造学校校长、江西
电影制片厂厂长、九江医专党委书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颐问等职。
陈乐善在革命生涯中经受过严峻的斗争考验。民主革命时期流过血,有四位亲人献出了
生命,前妻王氏和第一个孩子在敌人炮弹下丧生;到东北后爱人李明华和二弟乐勤又在战斗
中牺牲。“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但他对党忠贞不二。
赵启荣
赵启荣(1935.10—1985.5) ,江苏省邳县铁富乡宋庄村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分配到临沭县农业局工作。
60年代初,地瓜是临沭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年年烂地瓜种是生产队的一大损失。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赵启荣于1965年指导临沭镇东北村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地瓜种永久窖,指导
了全县的地瓜种贮存。 1971年,全县种植水稻面积较大。当时夏庄公社西部种植1万亩,因
苗情很差,赵启荣及时向夏庄公社党委提出追施磷肥的建议,使万亩水稻苗情转旺。县委召
开现场会议,推广了经验,提高了当年全县水稻产量。在农科所工作期间,赵启荣坚持搞花
生病毒病的试验和花生高产攻关试验, 写出了《花生播期与矮化型病毒病发生的关系》 、
《花生高产栽培理论探讨》 等4篇论文。在花生攻关中,指导西大坡村农科队攻下亩产皮果
913.4斤的产量, 创临沭县夏播花生单产最高纪录。1979年,在临沭县科技大会上受科技战
线先进工作者奖。1980年出席了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召开的花生病毒座谈会议。
1981年,赵启荣晋升为农艺师。是年石门镇刘棠村种花生14。0亩,产量很低,并有500
亩绝产。1982年,赵启荣到该村蹲点。他在两名助手的配合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
选择了160个点,进行观察,找到了症结所在。通过2年多的辛勤劳动,帮助农民搞好了治虫,
更换了品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到1984年,刘棠村1440亩花生平均亩产达到509斤,比3年前
亩产量提高374斤。
1983年3月, 赵启荣担任农业广播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他教学科研两不误。在搞农业科
技推广的同时, 认真搞好农业广播学校的教学工作。1985年5月19日,在他精心备课时,突
患心肌梗塞去世。
刘白涛
刘白涛(1914—1985.5.29),安徽省凤台县人。
刘白涛1939年随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来到苍马地区。 翌年4月,中共
苍马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7月刘白涛调任工委书记。1941年1月苍马工委改为苍马县委,刘
任书记,8月,苍马办事处改为临沭县政府,苍马县委改称临沭县委,刘任县长兼书记。
建县不久,刘少奇来临沭检查指导工作。县委、县政府按刘少奇指示精神,发动和组织
群众投入建设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首先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斗争恶霸地主,
使群众抗日救国热情空前高涨。同时,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保卫根据地。刘白涛身先士卒,
机智勇敢,抓住有利时机打击和消灭敌人。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县委、县政府号召青年参
军,全县青年纷纷报名入伍,一次拉起了一个营,群众亲切地称其为“白涛营”。为了建设
根据地,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刘白涛亲自带
领机关人员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搞生产,订“安家计划”,纺线织布,组织变工互助,奖励
劳动模范, 组织物资交流。他还带头拿出两月的津贝占6元钱,发动机关干部入股,成立供
销合作社,办轧花厂、造纸厂、卷烟厂等。并组织机关干部开荒,种粮种菜,养猪养羊养鸡。
他带头背粪筐拾粪。开荒时刘白涛亲自领墒拉犁。蓬勃的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人民生活日
益提高,部队和机关的供应得到改善,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快了建设步伐。
刘白涛1943年离开临沭。后历任滨南专署专员,滨海专员公署副专员,胶济铁路张店办
事处党委书记、主任,浙赣铁路局军代表,杭州、上海铁路分局局长、党委书记,铁道总指
挥所副司令员,上海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副部长等职务。被选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代表。1984年10月他又来临沭旧地重游,和一些老同事、老部下相见叙旧,甚为欢洽。
由于他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作风民主,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了党的优良传
统,深受全县人民的爱戴。
1985年,刘白涛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吴元明
吴元明(1901—1988.2)南古镇沟北村人。1948年10月,临沭县全境解放,县委、县政府
号召全县人民“生产发家,劳动致富”,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农民搞好生产。吴元明积极响应
党和政府号召,率先组织变工组,带头搞好农业生产。为了给群众作出榜样,他于1949年春,
打掉了自己的两间老屋,将屋土全部上到地里,每亩地又施了16车农家肥,再加上当年雨水
调和,后洼子的3.5亩高粱平均亩产450斤,成为高产典型。在他带动下,全组其他农户的产
量也都有明显提高。这对于变工互助,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当年冬,吴元明的变工组又
发展成互助组。1950年春,县政府生产科长张均安到沟北村住点,推广外地办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经验,吴元明带领群众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推选为社长,吴元运被
推选为副社长。他们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艰苦创业,战天斗地。1951年,他们先打了
1口双眼水井, 接着又打了9眼连环井,可浇地900亩,当年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金皇后玉
米亩产达1030斤, 大麻亩产347斤, 在全县都是最高产量。 吴元明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
1954年,他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大会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
见。会上发给了优良棉种、麦种等奖品。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吴元明继续带领社员摘好农业生产。他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
份,积极参加集体劳动。
马邦才
马邦才(1926—1988.9),出生于曹庄镇马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不满周岁母亲去世,由父
亲抚养长大。
1940年,马邦才15岁,共产党开辟苍马根据地,他受到党的教育,出入敌人盘踞的村镇
侦察敌情,收集情报。1941年春,区动委会派马邦才到郯东北办事处学习地雷的制作与使用
技术,他对地雷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真学习,刻苦实践,成绩很好,为他后来用地雷大
量杀伤敌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个月以后回到区里,在动委会的领导与组织下,他把技术
传授给同志们,并和大家一起,配制炸药,制造地雷,开始用地雷杀伤敌人。1942年9月2日,
加入共产党。1944年1月24日,日军纠集伪军共400余人进攻岌山一带村庄,马邦才一面组织
群众转移,一面在最后面布设地雷,炸死敌人4名,炸伤1名。3月1日,滨南行署召开战绩嘉
奖会, 他受到表扬和奖励。6月下旬,滨南行署召开模范民兵座谈会,他被滨海军区命名为
“爆炸英雄” 。7月下旬,他与马大年、张思孟等人前往日照参加“八一”大会,被命名为
“一级战斗英雄”。当时在日照沿海一带日伪活动猖獗。会义期间,马邦才和日照民兵一起
到沈疃日军据点附近埋雷,右腿负伤,被敌人俘去,后被押送到日本北海道上沙川第三煤矿
做苦工,受尽折磨。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1946年初,马邦才归国。
抗日胜利后,内战又起。马邦才担任了“临沭县子弟兵团”民兵爆炸小队队长。1946年
11月,他带队参加滨海民兵第二先遣爆炸队,开赴鲁南战役前线。在鲁南战役中,马邦才带
领爆炸队多次出奇制胜,杀伤敌人,他个人和爆炸队都立两次一等功,山东军区命名这支爆
炸队为“马邦才爆炸队”。1947年3月,临沭县成立“马邦才爆炸大队”,与著名的高广珍、
马步坦、马文香三个队合称为鲁南四大爆炸队,威震敌胆。“马邦才爆炸大队”的队员们齐
心协力,神出鬼没,配合主力部队有力地打击敌人,成绩突出。4月9日,全队又荣立大功一
次。 4月28日《大众日报》载:“马邦才爆炸队在岌山区黄庄子进行游击爆炸,一次毙伤敌
人20余名。该队朱崇友小组在敌军前进路上埋雷,炸死炸伤敌人13名。敌人败退时,又踏响
了该队吴福森小组埋的地雷, 炸死炸伤多人”。5月,马邦才被评选为全省模范青年,参加
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马邦才被调到华东子弟兵团第十六团
任作战参谋,随大军南下。渡江战役后,马邦才在福建一次追歼战斗中脑部负伤,1952年转
业到省粮食厅工作。1958年退休(后改为离休)。
马邦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屡立战功。“爆炸英雄”的美
名遐迩广为传颂。但他本人由于在战争中头部负伤,经常头晕。1970年伤口复发,全身瘫痪,
不能说话。县政府在医疗和生活上给他周到的照顾。1988年9月5日去世。
李洪庆
李洪庆(1932.10一1988.10),男,汉族,临沭县白旄乡银马庄村人。1950年,还在青年
时期的李洪庆就成了全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带头人。他首先领导一部分农民成立了互助组,
他担任了互助组长。1953年,互助组发展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又升为高级社,他
都被群众推选为社长。高级社成立不久,有些人对合作化方向产生了动摇,有的闹退社。李
洪庆对合作化道路则坚定不移,为巩固合作社化费了大量心血。李某要退社,李洪庆就亲自
与他一起干活,开导教育,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他感受到合作化的好处,认识了合
作化的必要性,打消了退社要求。另一李某,是李洪庆的本家,则带着一伙人向负责人索要
仓库钥匙,打算分掉集体的耕牛和财产。李洪庆则理直气壮地进行说理教育,并深入地对全
村社员进行教育,大讲合作化的优越性,从而巩固了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李洪
庆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积极领导全大队群众发展集体生产,壮大集体经济,使全大队的
农副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到1963年,全大队粮食亩产量达500多斤,全大队小麦定购任务
2.5万斤, 实际交售3.7万斤,超交1.2万斤。社员人平均口粮400斤,其中小麦120斤。这一
年李洪庆出席了山东省劳动模范会议,受到表彰与奖励。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全大队工
副业生产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办起了木工厂、鞭炮厂、油坊、缝纫组等,到1970年,全大
队工值达到1.2元。1971年4月,被选为党代表,出席了山东省第三次党代会。
李洪庆在村里当干部30多年,从不谋私。村里有些便宜事,象招工、招干、推荐上大学
等,他从未安排过自己或兄弟们的孩子,就连村里工副业生产项目所用人员,也从不安排本
家的人,从而落下了“从不谋私”的美名。他1988年去世后,留给孩子们的唯一财产,就是
1974年特大水灾过后,外村群众帮他盖起的3间简易草房,按当时价
格不值1000元。
刘生福
刘生福(1922—1989.8),男,汉族,临沭县白旄乡刘屯村人。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在村里担任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民兵指导员。1946年参
军,1947年,在攻打南麻战斗中负伤,1952年复员回到家乡。
刘生福复员回村以后,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上,带头组织了互助组。
1953年,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全村又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他担任了社长,1956年,发展为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后,由于受“五风”的影响,社员劳
动积极性受挫伤,收入不高,群众生活困难。刘生福积极在生产管理上下功夫,他借鉴外地
经验,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小段计划、小段定额包工、小组作业、小段检查的四小管理办法,
有效地调动了全村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使全村农副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社
员也明显的富裕起来。 1962年, 全村粮食亩产量由1957年的280斤,提高到411斤。在完成
269200斤粮食征购任务的基础上,超额向国家交售粮食30119斤,社员人均口粮提高到585斤。
这一年全村工副业生产总收入达到112100元, 全村社员每人平均分配现金400元。1963年,
刘屯大队被评为省、地、县的先进单位,刘生福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同年他又荣获华东先进积极分子称号。
1983年,由于年老体弱,刘生福退出了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仍担任村里副业生产负责人,
继续为发展全村工副业生产操劳,无私的奉献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高其善
高其善(1906—1990.10),男,汉族,临沭县临沭镇利民街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任村农救会长。
1950年,高其善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县委工作组的帮助下,成立了互助组,他担
任组长。他领导全组实行“工找工,地头清”的管理办法,使全组农民互不吃亏,有效地调
动了组员的积极性。为了改变生产条件,他卖掉自己的一头牛和两头肥猪,又贴上组员李延
军的1.5亩地, 向外村换来了能打井的四亩地,打了两眼大水井开始浇地创高产。1951年,
他领导互助组首先引进优良地瓜品种“胜利百号”,进行抗旱插秧,2.2亩地瓜产1万多斤,
一时轰动附近村庄,被外村换走6000多斤作了种子。互助组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帮助组员
解决了劳力、 农具、 种子等各方面的困难, 组内各户农民的产量都大幅度的提高。 全组
122.3亩土地,平均亩产量达到287斤,比成立互助组前每亩提高64斤。农民从高其善互助组
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当年冬天,全村组织起了四个互助组。这一年,他出席了山东省
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2年冬天,在互助组的基础上,
他带领群众创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带头把自己的1头牛、1辆车和10亩地投了股,全组
农民都入了社,合作社很快发展到48户,他担任了初级社的社长。1953年,他出席了山东省
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受到表彰。 后来,全村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仍担任社长。
1958年后,他一直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长、党支部委员等职务,兢兢业业为发展集体经济忘我
地工作着,受到全村群众的尊敬。
许兰笙
许兰笙(1905~1945.10),曹庄镇大哨南村人。其父许奇,经营着380亩土地,3处店庄,
为当地富豪。
1914年,许兰笙9岁,其父请来教师,于家中设馆,令其读书。4年后,许兰笙考进郯城
县洋学堂。1922年夏,许奇自李庄回家,途中被土匪打死,许兰笙闻讯辍学外逃,立誓为父
报仇,1925年,许以优异成绩考入临沂经文中学。他用心苦读,功课很好。因该校设经文,
许喜读圣经,遂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1928年夏毕业,与同班同学张小姐结婚,即回大哨定
居,他精打细算,减少佣人,亲自下地,常常抱着孩子添磨,苦心经营其父撇下的家业。几
年之后,其家业比先前更加兴旺。其间他多次与临沂教堂联系,组织人到曹庄、黄庄一带插
篷劝教,宣传圣经,发展教徒,并在家中盖起了3间新式瓦房作教堂。
30年代初,各县成立“乡农学校”,集训富家子弟。许兰笙被指名到南古受训,一年后
结业,被委任为郯城县岌山乡副乡长。上任伊始便积极发展、训练乡丁。1939年冬,八路军
一一五师东进支队与陇海南进支队开辟苍马根据地初到曹庄, 许一面派人向办事处送去400
元大洋,表示支持抗日救国,一面又与国民党郯城县县长阎丽天挂勾,与国民党郯东北办事
处主任陈冠华联系,积极训练常备队,阻止共产党的发展。当八路军进一步宣传抗日,向地
方富豪筹措粮款时,许兰笙便集合100多支枪,投到阎丽天门下。
1939年底至1940年春,东进支队和南进支队先后解放了马头镇和南古庄,许兰笙的队伍
人心涣散, 纷纷离散,只剩了16人。许又和土匪勾结,发展成一支300多人的队伍。此时国
民党保安旅旅长梁钟亭率部围攻抗日根据地,许兰笙又投靠到梁钟亭手下,被梁委任为保安
三旅特务第一团团长,积极为梁钟亭效力。反共气焰日盛,曾率部袭击抗日乡中队,打死军
民4人,伤1人,捕去妇女干部2人。1941年4月,许袭击苍马办事处驻地西沈马庄,杀害县武
装科长石涵九。驻临沂日伪军为拉许为羽翼,于1942年冬,突袭大哨,抓去许兰笙及其主要
部下的亲属37人, 许以挽回人质为名,带领200余人,投靠了日伪,被委任为临沂保安八大
队队长,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尔后,在李庄、小墩、大哨、醋庄等处重新安了据点,不断
袭击抗日根据地, 多次杀害抗日军民。1944年1月,带领日伪千余人,袭击曹庄、朱村,打
死抗日军民30余人。
1944年4月,抗日军民包围了大哨据点,许带领300余人从临沂往救,被击退,大哨据点
旋被拔除。 1945年9月,抗日军民打开临沂,许化装逃跑,并在四面喊杀声中将自己的女儿
杀死。许被八路军抓获,抗日民主政府在临沂城南门外将其处决。
胡伯衡
胡伯衡(1890—1950.10) ,蛟龙镇蛟龙后街人。胡自小上学,24岁丧父,即掌管家业,
有田1400亩,草房瓦房各70间。1930年,任临沂县五区区长,养了大批区丁,购置长短枪百
余支,称霸乡里。四乡民众被指控为匪而遭其逮捕杀害者甚多。抗日战争期间,充当汉奸,
接受日军的命令,组织“万善救国会”,配合日军向沭河两岸抗日根据地进攻,被抗日武装
击溃后,投靠张里元,任参谋、暗杀团长,联日反共。再败后,到临沂组织二十一县办事处,
继续反共。 1945年5月16日夜间,滨海二专署科长张建华,军区股长张邦才、区妇救会长李
大娘等在蛟龙村开会,胡得到情报,亲自勾结日军突袭该村。张建华、张邦才、李大娘等21
位干部群众惨遭杀害。稍后,胡又到徐州,以经商为名,组织道会,让会众献铜万余斤,供
给日军作军火原料。1948年,利用会门关系,积极为国民党扩充军队。徐州解放后. 潜匿于
九达五金商店。 1949年2月,与潢川、固始、阜阳及萧县等地会首广泛联系,并组织沭阳、
宿迁、贾汪会众,准备于是年中秋节以“保国救民军”名义暴动。阴谋未得逞即被逮捕归案。
1950年10月,押送蛟龙镇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