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祝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400&run=13

一、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被重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
日。
进入腊月中旬, 家家户户即开始碾米磨 面,宰猪杀鸡,购买各类鱼、肉、烟、酒、
糖、果、 茶、鞭炮,增购家具,缝制新衣,以备过年。节 前数天,各家都要蒸馍馍,做
豆腐,熬猪头糕,烙小麦煎饼,添购新碗筷,洒扫庭院,洗刷器皿,人人理发,以示辞旧迎
新。 据说做豆腐是因为“豆腐” 谐音“都福”,意在希求或庆祝垒家幸福;熬猪头糕是因
“糕”谐音“高”,预示家庭生活年年高。过年尽量要吃鱼,是因为“鱼”谐音“余”,希
求新年伊始,日子越过越有余。而过年时不管碗筷缺与不缺,都要添置,寓意家中增添人口,
人丁兴旺。
正月初一,晨起放“高升’’(即“二起脚”),谓“开门炮”,男女换新装,待饺子下
熟以后,焚香烧纸放鞭炮,全家跪拜天地、先祖,稍后小辈跪拜长辈。此为“发纸”。大年
黎明前后,千家万户爆竹声声,极为热闹。 “发纸”毕,全家人用头一天备好的酒肴喝酒,
吃水饺、汤圆(即元宵)。汤圆寓全家团圆之意。饭后,男女分头出动,到宗族亲邻互贺新年,
谓之“拜年”。拜年时逢长辈或同辈年长者行跪礼,街头巷尾遇族外人抱拳互道“新年好”
或“恭喜恭喜”、“见面发财”等吉利话。每家对前来拜年的小辈,年长者以烟酒相待;年
小的儿童以糖果、花生、葵花子相待,也有给压岁钱的。建国后,有些较文明的家庭人员,
外出拜年,只到必拜年者家庭走走,叙叙啦啦,问候“新年好”,以表祝贺之意,不再行跪
礼。拜年以当日午前为度,中午前后,集镇上有踩高跷、玩龙、玩狮子、走竹马旱船和说书
唱戏的,人们在酒足饭饱,互贺新年之后,多去“看景”。是日不准挑水扫地,忌动刀剪,
如有违犯,则认为一年不吉利。
解放以后,春节中带有封建迷信的老套子在文明家庭已被淘汰。但借新年之际,家人团
聚,亲朋互贺,辞旧迎新,还是普遍实行的。春节期间,党和政府向离退休老干部发慰问信,
召开茶话会,以示关怀;向全县人民致春节贺词;组织慰问团慰问部队。部队回访,举行军
民联欢晚会,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村民委员会给现役军人、荣残军人、烈军属挂光荣灯、光
荣匾、光荣牌,送慰问品,贴春联。各行各业,除留值班人员,其余按例放假,欢度春节。
这一切给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二、元宵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灯节。是日食汤圆,晚上玩灯,挂灯,组织
灯会,放焰火。
汤圆,以糯米粉、黍米粉、粘高粱粉和成面团,内包红糖或白糖为馅,形似核桃,清水
煮熟即可食。吃汤圆寓意团圆。
是日晚,民户多用白面、瓜干面或混杂面蒸诸多圆筒形小面灯,灯皮上沿捏制小鼻,鼻
数一至十二个不等,内放豆油、花生油作燃料,用草棒缠棉絮插入油中做灯捻,供孩童点玩。
孩童几月生人即取几个鼻的小灯点玩。民俗说:十五的晚上,天气晴和,月光皎洁,无风、
雨、雪,此年年景好,五谷丰登;雨、雪兆涝灾,不收怕涝作物,刮风不收灯,兆风灾,不
收易脱粒作物。孩童玩灯,结大灯花兆收大粒农作物,如地瓜、花生、大豆等;结小灯花兆
收各类小粒作物。今天看来虽属无稽之谈,但千百年来,逢灯节,大人都是这么指教孩子们
的。
在城镇,逢此节,多扎制各式灯笼,或比户悬挂,或提灯走街串巷玩耍。灯笼内有制作
的纸人纸马,草兽虫鱼,随气流转动,称为走马灯,颇似影戏。灯以新颖、别致、精工称最,
互相比较,以此取乐。
1985年元宵节,县直各有关单位扎制了各种花灯数百盏,进行了临沭县首次灯会。并首
次在县府院前组织了焰火会。是晚花灯展奇斗媚,焰火火树银花,天地间五彩嫔纷,观众人
山人海,个个赏心悦目。
三、正月十六 夏历正月十六日,农村家家户户派人到亲戚家,将已出嫁的女子叫回过
上几天。人们称此为“叫亲节”或“走亲节”。
四、二月二 夏历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之日,意为百虫复苏。民家此日干炒粮以
食。炒粮品种以黄豆为主,兼及花生、高粱、瓜干,说是“炒虫吃”,能把庄稼的害虫炒死。
这一传统节日虽有迷信色彩,但深寓了千百年来,农民灭虫盼丰收的愿望。另外,本县有些
地方的农民,这天还在院内或街道路口用草木灰画大圆圈,俗谓“打囤子”,圈中画“十字”
放五谷杂粮,谓之“上粮”,预祝丰收。是日早吃杂面条。
五、寒食 时在清明前一二日。是日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是谓“寒食节”。今民间已
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
六、清明 是日,家家门上插柳,到祖坟上添土、扫墓,祭祖,以资纪念。另外,男女
盛服,携酒食放郊野外,“踏青”游玩,至春光赏够、酒足饭饱而归。
解放后,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部队、学校,在这天都有组织地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70年代之后,每逢清明,大车小辆,人流从四面八方涌向苍山烈士陵园,
有缅怀先烈者,有登山以娱者,有欣赏山野风光、采集花草绿枝者,往往聚集数万人,热闹
非凡。
七、端午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此日家家户户插艾子,吃粽子。
据说,插艾可以避邪,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建国前及建国
初,有些农家逢此节,用各色小布块给儿童缝制“香荷包”,包内装艾叶、香草等物,带在
身上,说是可以驱除邪恶,保一岁平安。
八、六月初一 六月十五 此地将夏历这两天视为“半年节”,到此多数农家改善生活。
如家有小孩子种牛痘,则多在此两日举行“发红子”、“退盘子”仪式,烧纸花,放鞭炮,
祈祝孩子平安。
九、七月七日 夏历七月七日,民俗以为是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日子。会面必流泪,即天
必下雨,故称此日为“雨节”。是日又名“乞巧节”。夜晚,少女手捏绣花针,对月穿针引
线,以能穿入者为巧。是为向织女“乞巧”。今乞巧习俗已废。
十、天社 时在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是日,外祖母家给外孙子(在学龄前) 做马褂穿。
马褂前后心部位写有“交天大社”、“长命富贵”等字样。意为祈求老天赦免孩子的罪过,
使其多福得贵。
十一、中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临沭地方把中秋视为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
节前,各家均备月饼、瓜果、酒,并以此互赠亲友。至晚,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
饭后赏月,吃月饼、西瓜、苹果之类,庆贺佳节。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日渐富裕,赏月与否已被人们不多看重,但合家团聚,争购月饼
之风渐炽,小辈均要送月饼、酒类以孝敬长辈,且有以月饼数十包、酒数十瓶、肉数十斤相
送重要亲朋者。不少人认为失之太奢,此风不可长。
十二、重阳 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此节文人名士比较注重,多于此日登高观望,饮
酒赏菊,抒发雅兴;而一般农民多把此日视为“雨节”,遇旱年盼此节老天下雨解旱,至多
不过吃顿好饭以资纪念而已。
十三、辞灶 夏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辞灶日。这一天,不分大户小户,贫富贵贱,家家
2都要将锅台、 几案、锅碗飘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设供祭灶。要事先买好麦芽糖瓜、点
心、灶老爷像之类。晚饭后祭灶时,首先将墙上的旧灶老爷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化,表示
灶老爷上天了;然后贴上新的灶老爷像,有的在像旁还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再在祭桌上摆供品,供品主要是糖瓜,据说糖瓜粘而甜,灶老爷吃了它,可以封住
嘴,上天以后就不说人们的坏话了。设祭之后,全家参加祭礼,由长者烧纸烧香,送糖,送
酒并为灶老爷的坐骑撒马料,最后,全家给灶老爷磕头,祭灶仪式完备。此俗迷信色彩太重,
现在已基本废除。
十四、除夕 夏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是日黎明前,要举行“接灶”仪式,
即拿一把麦稂或数张火纸在粪堆上一烧,放几个鞭,意为把灶老爷从天上接到家中过年。过
年即换桃符,贴春联、门笺(俗名叫过门笺子)、年画,打扫院落,在各门槛处安设拦门棍,
意谓别跑了“金马驹子”。同时长辈要率合家上祖坟。本日早餐从粗从简,晚餐从精从丰,
要合家聚餐,并把晚餐剩余的饺子、米饭、豆腐之类放在锅里“压锅”,寓意明年富有。
晚餐后,秉烛照灯,全家围炉团坐,说啦家常熬夜,谓之“熬岁”。据说越撑熬活的岁
数越大。是夕,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钱多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