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衣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95&run=13

饮食 建国初期,职工以粗粮为主,多为小米、高粱,小麦较少。1953年,粮食实行统
购统销,对非农业人口实行按人定量,凭票供应。1954年职工每人每月供应小麦14斤,家属、
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小麦4.5斤,粗粮不限。1955年8月,国家对非农业人口实行按年龄大小、
劳动轻重分等确定供粮标准。对粗粮给予限制。小麦供应略高于1954年的水平。以后细粮略
有增加。“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供应标准又较1955年前降低,人月均供粮30斤以下,粮色
构成也时常变动。如1961年12月至1962年一、二季度,非农业人口的供应标准为:职工细粮
平均20%, 大豆10%,主杂粮30%,瓜干40%,油每月每人3.5两;市民及职工家属细粮10
%, 大豆10%,主杂粮30%,瓜干50%,油每月每人2两。1963年后,职工生活趋向好转。
1965年,细粮增加到50%左右,食油也由以前的每人每月3.5两增加到4两。1968年食油又增
加到每人每月5两。 1972年后,非农业人口的供粮标准基本稳定下来,粮食的数量及粮色构
成较1968年又有所提高,面粉占70%,大米20%,粗杂粮10%,油每人每月5两,另外春节、
国庆节每人各增1斤过节油。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副食增加,大部分户已经很
少食用玉米等粗粮。
职工的主要副食有猪肉、羊肉、牛肉、家禽肉、鱼虾、蛋类、豆腐及各种蔬菜等。猪肉
在建国初期,全部由市场供应,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除少数年份敞开供应外,大部分由食
品部门按人口供应,每人每月0.5至1斤不等。1980年后,食品部门和市场敞开供应,每人每
月可食用猪肉2至3斤。羊肉、牛肉、家禽肉、鱼虾、鲜蛋等副食,从建国到1970年在饮食中
占的比重很小,每人每年约食用1至2斤左右,1970年后略有增加,1980年人均每月食用羊肉
0.2斤, 牛肉0.15斤,家禽肉0.2斤,鱼虾0.5斤,鲜蛋1斤。1985年,又增加到羊肉0.3斤,
牛肉0.2斤,家禽肉0.3斤,鱼虾0.7斤,鲜蛋1.2斤,是1970年前食用量的3至5倍。蔬菜主要
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波菜、花菜等。秋冬两季主要食用萝卜、白菜、芹菜;春夏以
波菜、韭菜、花菜为主。建国至1957年,蔬菜的食用量约占饮食的15一20%,“三年经济困
难时期”,菜类的食用量增加到30%以上,主要是为了能够吃粗吃饱。1963年后,吃菜量减
少, 但质量提高,吃菜不再是为了充饥。1980年后,每天每人吃蔬菜1斤,主要是以调剂饮
食、吃精吃细为目的。
衣着 建国初,职工穿着朴素,形式多为制服(男穿中山服,女穿列宁服),也有少量穿
便衣。布料多为机织平纹棉布。1950年前职工生活待遇多实行供给制,穿衣由国家统一发给,
每人每年一身。 1951年又实行“小包干” ,穿衣由自己解决,每人年均约添新衣1至2件。
1954年始,棉布按人口供应,每年每人最多发给布票33尺,基本满足职工的穿衣用布。此一
时期,职工冬天棉袄、棉裤、棉被较齐全,褥子在1952年还很罕见,后逐渐添置,且大部分
职工增添了线毯、被单等用品;蚊帐在1950前较罕见,后县政府对极少数干部、职工发放了
小型蚊帐, 以后有蚊帐者不断增加, 至1958年夏天,70%以上的职工挂上了蚊帐。1959至
1962年, 商品紧缺,物价上涨,每人年发布票1.6尺,职工每年每人添不上一件衣服。1963
年后,日用消费品不断增加,职工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至60年代末,被褥、棉裤、棉袄齐
全,蚊帐也趋向普及。70年代,布的质量、数量都有所提高,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除棉布
外,还有少量的化学纤维布。职工冬天除棉袄、棉裤,还增添了大衣、绒裤、绒衣、毛线织
品、针织服装以及各种皮鞋、棉鞋等;夏天针织汗衫、背心比较普遍,胶皮轮胎鞋垫逐渐为
塑料凉鞋代替。此时期,各种棉织品均凭布票供应,每年人均约添2至4件衣服。1980年后,
布的品种较70年代增多,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各种化学纤维布大增,且逐渐取代了棉布服
装,同时穿衣也不再受数量上的限制。毛纺织品、针织服装、裘类服装以及人造革、人造毛
衣料也逐年增多,职工衣服的形式新颖,色彩多样,西装、喇叭裤、直筒裤、卡克服、面包
服等在青年中比较兴时。冬天有棉裤、棉袄、毛衣、毛裤、大衣、各种皮、布棉鞋等,大部
分职工配有两套过冬服装,但穿棉裤者减少,中青年穿毛裤、人造毛裤者较多。夏季服装的
质量和数量也在70年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男职工穿短裤的较少,汗衫、背心、裤褂都配
有多套,凉鞋人人皆有,青年家庭挂上了款式新颖的尼龙蚊帐。这时职工人均每年添衣3至5
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