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衣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91&run=13

饮食 建国前,一般年份农民多食用瓜干、䅟子高粱、玉米、谷子、糠菜等,小麦过重
要的节日接待来客时才能食用,而糠菜的食用量占一半以上。灾荒年景要饭谋生的约占总户
数的60%。建国初,农民以粗杂粮和蔬菜为主,许多农户靠“穆子煎饼卷糊盐”度日。1950
至1957年间,生产发展较快,粮食稳定增产,但还以粗杂粮为主,蔬菜辅之。1959至1961年,
粮食歉收, 年人均口粮不足200斤,有些农民食树叶、树皮、野菜度日,逃荒要饭者全县各
村均有。 此时国家发放一定数量的统销粮予以补给,成人每天按8市两供给。到1965年,人
均口粮增至268斤, 细粮占15%以上,但糠菜的食用量仍占30%。“文化大革命”期间,农
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976年人均口粮394斤,细粮占20%左右,瓜干、玉米高粱为主粮。
据统计,此期,国家给予全县农民生活困难户临时救济,最低年份1967年为560户、2500人,
救济折款数77330元。 1978年后, 农民生活逐年提高,人均口粮,1980年为495斤,1983年
788斤,1985年增加到847斤。1985年是1976年的2.2倍,且细粮占总口粮的30%左右。同时,
饮食花样也逐渐增多,1983年始,细粮成为农民的主食。肉类、鱼类、鲜蛋等副食,在50年
代人年均在1斤以下,如1956年鲜蛋的人年均食用量只有0.8斤。60年代中后期各种副食略有
增加,1965年人年均食肉1.24斤,鲜蛋增到1.6斤。1978年,人年均食肉3斤左右。进入80年
代,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1983年肉类的人年均食用量达9.61
斤,鲜蛋3.93斤,鱼虾达1.28斤。均比50年代增加了10倍以上。1985年人年均食用量,肉类
增加到12.5斤, 比1983年增长30﹪;蛋类增加到7斤,比1983年增长了78%;鱼虾1.86斤,
比1983年增长44%。
表27—2 1983年、1985年农民人均副食消费量统计表
┏━━┯━━━┯━━━┯━━┯━━┯━━┯━━┯━━┯━━┯━━┯━━┓
┃项目│ 蔬菜 │植物油│动物│猪肉│牛羊│家禽│蛋类│鱼虾│食糖│酒 ┃
┃ │ │ │油 │ │肉 │ │ │ │ │ ┃
┠──┼───┼───┼──┼──┼──┼──┼──┼──┼──┼──┨
┃单位│斤 │斤 │斤 │斤 │斤 │只 │斤 │斤 │斤 │斤 ┃
┠──┼───┼───┼──┼──┼──┼──┼──┼──┼──┼──┨
┃1983│208 │4.99 │1.99│8.62│0.06│0.93│3.93│1.28│0.96│6.15┃
┠──┼───┼───┼──┼──┼──┼──┼──┼──┼──┼──┨
┃1985│288.8 │10.30 │ │11.6│0.20│0.70│7.00│1.86│1.70│7.60┃
┗━━┷━━━┷━━━┷━━┷━━┷━━┷━━┷━━┷━━┷━━┷━━┛
衣着 建国前,农民衣着单薄≤褛,以自织土布为主。成人男子夏天穿短裤,冬天着单
裤、破袄,铺麦穰,盖破被。据周庄乡金墩顶村调查,冬天95%以上的人无棉裤,80%以上
的户无棉被,全村无一床褥子;夏天12岁以下的男孩没穿过裤子,蚊帐更是罕见。人均两年
添不上一件新衣。建国起至60年代初,机织棉布渐多,卡其布、华达呢布已见。从1954年始
棉布凭票供应,每人每年发布票最多是33尺.最少是1.6尺,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
民无力全部购买。此期冬天穿棉裤者逐年增多,但脚的取暖还是以蒲鞋、芦烘为主,有棉被
的占60%左右,床上铺的仍是芦席和麦穰;夏天,有少数农民购置了蚊帐,并且每人每年大
约能添上一件新衣。70年代,自织土布渐渐被机织布所取代,化学纤维布已见。且逐年增多。
服装的样式也由原来的便衣向制服转变。少数青年农民穿上了绒裤、绒衣、大衣及针织品服
装. 棉裤、袄、被齐全,大部分农民家庭床上铺上了褥子,草鞋、芦烘也换成了棉鞋,40%
以上的声有了蚊帐。人均每年约添新衣1至2件。1980至1985年问,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衣着
物品较丰富,1982年国家取消了棉布凭票供应制度,化学纤维布大增,占日用量的50%以上。
农民经济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衣着较70年代变化明显。便衣只是老年妇女的穿着,男子
及中青年妇女均穿上了各种各样的制服,青年男女穿上了时髦的直筒裤、面包服和毛线编织
服装。此间,农民家庭床上被褥齐全,大衣比较普遍;蚊帐也基本普及。农民和职工在衣着
上的差距迅速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