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62&run=13

一、文学创作
1、 创作活动 临沭县的文学创作活动,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领导,县文化馆具体
抓业务。建国到1956年,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两期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期30人。1976年县文化
馆分韩村、蛟龙、南古、石门4个片举办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培训文化骨干625人。1961年
后,县文化馆先后召开文艺创作会议5次,参加者达200余人,1964年,全县业余文艺骨干创
作人员15人,1982年有52人,到1984年已达100多人。1980年后,全县每年创作文学作品500
多件,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20多件。
文学创作方面, 以郭荣光、徐璧如等成绩较为突出。1965年郭在《人民文学》第4期上
发表报告文学《队旗飘飘》,以后又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1979年发表在《大众
日报》上的小说《考嫂子》,由山东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徐璧如于1976年在《大众日报》
发表了短篇小说《新的战斗》,1978年在小说集《长青藤》上发表短篇小说《长青藤》。此
外,丁履楷、周树年、胡遵信等也都先后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从1984年起,县文化局、地名
办公室创办文艺刊物《叠翠》,发表反映临沭地方革命和建设生活的作品,每年出刊一期。
到1985年底已出两期。
2、文学创作要目 本县业余作者在专门 文艺刊物上发表较好的作品目录如下:
作者姓名 作品名称 体 裁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郭荣光 队旗飘飘 报告文学 人民文学 1965.6
郭荣光 姑嫂初会 小 说 山东文艺 1966.1
郭荣光 周春江 小 说 《飞雪迎春》小说集 1972.7
郭荣光 在广阔天地里 小 说 山东文艺 1974.2
郭荣光 春风歌 小 说 山东文艺 1975.1
郭荣光 家兰嫂 小 说 《钟声》小说集 1978.4
郭荣光 满目青山 小 说 山东文艺 1979.10
丁履楷 山城春雨 小 说 万丈长缨 1976
丁履楷 老耿爷 诗 歌 激浪滚滚 1976
丁履楷 俺愿做块蒙山石 诗 歌 沂蒙新歌 1977
丁履楷 大伯领款 诗 歌 山东文学 1981.8
丁履楷 春风颂 诗 歌 柳 泉 1983.6
徐璧如 春雨 小 说 《钟声》小说集 1975
徐璧如 常青藤 小 说 《长青藤》小说集 1978年
徐璧如 柳树下 小 说 农村文艺 1981年2期
胡遵信 雨情 小 说 山东文艺 1978年10期
傅守聚 不见黄鹤不死心 民间故事 群众艺术 1983年7期
朱时印 孟姜女的生活 民间故事 采 风 1984
季秋莹 牧羊犬和狼 寓 言 艺术天地 1985.3
吴雪辉 兰陵之水变美酒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1982.2
吴雪辉 萤火 诗 大众文学 1985.4
吴雪辉 千里送鹅毛 民间故事 大众文学 1984.4
二、戏剧 曲艺
1、 戏剧 临沭县流传的剧种主要有京剧、 吕剧、 柳琴、皮影戏等。传统剧目有京剧
《辕门斩子》、《木兰从军》、《武家坡》、《别窑》、《捉放曹》、《法门寺》等,吕剧
《小姑贤》、《王定宝借当》、《姊妹易嫁》、《借年》等,柳琴《喝面叶》、《王二英思
夫》、《张郎休妻》等。
1940年冬,京剧爱好者马祥甫、马运生等联络了部分文艺骨干及少数外地流散艺人,成
立了曙光剧社(又称平剧研究社),后改为京剧团,这是我县最早的专业剧团。始建时10余人,
后发展到50余人。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文工团部分人员也参加了这个剧团的活动。第一场戏
在县内盐店官庄演出了《辕门斩子》。后又陆续排演了《木兰从军》、《武家坡》、《别窑》、
《捉放曹》等十几个剧目,演出近百场。1942年春,划归滨海区党委领导,改名为滨海平剧
团。1943年又与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合并为山东实验剧团。
建县初期, 于长江等人建立皮影剧团,人数虽然不多,但非常活跃。颇受群众欢迎。
1944年10月, 县委、县府抽调20余名师生建立临沭县文工队,3个月后发展到50多人,下
设4个分队。 文工队活跃在临沭县农村,巡回演出,先后编排过《抗属真光荣》、《过关》
等反映群众抗日热情、 体现民族气节的文艺节目。1945年2月集体参军,改名为滨海二军分
区文工队。
1952年2月, 夏庄高省言、高树奎、禚宝修等人倡议成立县京剧团,共40余人组成。先
后排演传统剧目30余个,演出700余场。1956年临沭县撤销时解散。
1970年10月,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先后在全县演出900多场,观众达280多万
人次。 1978年6月改为县京剧团,并开始售票演出。到1985年,先后排演了京剧《红嫂》、
《红鬃烈马》、《秦香莲》、《徐九经升官记》、《李慧娘》等23个剧目,在县城、农村以
及鲁南苏北各县演出700余场。 《李慧娘》一剧,采用机关布景和特技处理,效果尤佳,在
江苏省连云港市各县演出场场满座,观众赞不绝口,市电台对演出盛况作了广播报道,市报
并刊载了剧评,对演员们的表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农村较大的村镇,一般都有业余文艺团体,农民们在农闲季节排练节目,在本村或到附
近村庄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县直机关也常常组织临时性文艺宣传队,编演节目。1963年组织
了30多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排演了《三世仇》等节目。
建国前文艺团体演出,都是露天搭台唱戏,晚间用油灯、汽灯照明。建国初期,县城没
有剧场,1953年县直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捐款5角,盖了一个大草棚作为简易剧场。
1961年恢复县后,将1958年建的大草棚改建为礼堂,作为召开会议的场所兼作剧场。70
年代后,各公社陆续建起礼堂,既是公社集会的场所,又兼作影剧场。
2、 曲艺主要有琴书和渔鼓两种。琴书由安徽传入,属于“南派”;乐器为一把坠琴、
一个脚板;曲调为四句腔,以十三辙为韵;板式分为快板、慢板两种。渔鼓分九派,乐器有
渔鼓、剪板等。曲调分为大寒调、小寒调,板式分五鼓、四板,以十三辙为韵。传统曲目有
《杨家将》、《包公案》、《西游记》等。1944年八路军打下大哨据点后,艺人吴朋选用琴
书编唱《打大哨》,很受欢迎。建国后,曲艺人员改编演唱了许多新曲目,如《烈火金刚》、
《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并编写了一些小段。
较有名的曲艺人员有李玉玺、李胜见等。民间小调主要有《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
《绣荷包》、《小放牛》等。
三、音乐、舞蹈、杂技
1、 音乐在县内常见和常用的管弦乐器有箫、笛、锁呐、双簧管、二胡、京胡、板胡、
坠琴、秦琴、扬琴、三弦、琵琶、月琴、笙、高音胡等;打击乐器有各种型号的牛皮鼓、板
鼓、大锣、小锣、大钹、木鱼、梆子等;键盘乐器有风琴、手风琴、小按琴等;铜管乐器有
大小号等。民间乐曲主要有高调桃红、大闪门、放风筝、雾潮浮、大金星、小金星、撑破街、
下把桃红、小桃红、小开门、哆罗锦带金钱、夕阳曲、柳摇金、竹叶飞、打枣、豆菜、越调、
评调、 宫调、 万年欢、东方站、寄生草、下把五六、哆罗锦等28种。民间吹奏艺人全县有
300多人, 他们主要在民间喜庆集会、迎送、婚丧嫁娶等情况下吹奏,一般由4至8人组成乐
队。主要乐器有锁呐、笙、管和打击乐器。比较突出的吹奏艺人有石门镇的王庆寿、木竹堂
村的高堪义。
在乐曲创作方面, 1973年5月于成章创作并指挥演出的大型民乐合奏《春到沂蒙》影响
较大,在临沂地区文艺汇演中受到好评,并参加了省文艺调演。其他多为流行歌曲、民间歌
曲、乐曲。
2、 舞蹈流行于临沭一带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灯舞、扑蝴蝶、走竹马、打花棍、踩高跷、
狮子舞、大秧歌、跑旱船等。一般在春节和元霄节玩耍。进入80年代后,在县城青年中,跳
交谊舞、迪斯科舞者兼有,但人数不多。
3、 杂技主要项目有气功、软功、武术、刀、棍、拳术、柔术、单车、水流星等节目。
古龙岗退休艺人英昌朋组织的杂技团演技较高。
四、美术、书法、摄影
1、 美术 县内美术方面有绘画、剪纸、雕塑、木刻等项目。其中尤以漫画、剪纸造诣
为高。美术工作队伍,以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和各中学美术教师为主。1973年以来,县文化馆
多次举办美术培训班, 在机关农村培养了一批美术爱好者,使这一队伍有所发展壮大。赵
镇琬、袁著同(袁晖)等因在美术创作方面成绩突出,而被选拔到省有关单位从事美术工作。
县内经常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美术作品的有王小根、李岩选、季宝义、刘宗征、周长俊、高桂
兰等。
1974年, 赵镇琬创作的漫画连环画《山羊回了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共印176万
册,并印成外文版发行。赵镇琬和高桂兰合作的剪纸《剑舞》、《纲引》、《送书到田间》
等先后在日文版《人民中国》上刊登。1978年春节,《大众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赵镇
琬的新风俗画《人民公社处处春》。1982年,高桂兰的剪纸《蔡文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并于1983年参加七省一市联合巡展。 1979年1月,《农村大众》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王小根
的新风俗画《人民公社春光好》。1984年春节,《中国农民报》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李岩选、
王小根合作的新风俗画《幸福山村气象新》。1977年至1978年,县文化馆由于在开展群众文
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分别受到临沂地区和山东省文化领导机构的表彰。
2、 书法建国前,临沭县的书法艺术,轩庄子胡大年较有影响。且有墨迹留存。建国后
书法艺术提高较快,出现了一批书法高手。老年中,刘泰运正楷、行书皆佳,临沭烈士陵园
内的碑文书丹皆出其手;李百芳善正楷、行书;刘景汉长于正楷;朱丹岑擅长正楷;胡松茂
擅长正楷、行书。中年较有影响的书法作者有袁堂忠、张洪群、李岩选、刘宗征、高树排等。
青少年中有胡石、周西荣、韩琳等。袁堂 忠作品获全国性大奖赛奖2次,李岩选1次,周西
荣1次。19岁的韩琳曾获地区少年书展二等奖。胡石的行草达到较高水平。
为提高全县书法艺术水平,自1978年起,工会、文化局、教育局等单位经常组织全县性
书画展。到1985年,参展共420人次,参展作品共1000余件。近年来爱好书法的人逐年增加,
近百名离退休老干部练习书法,以提高艺术水平,陶冶情操。
3、 摄影摄影艺术进入临沭较晚。1951年,始有连云港李伟远来临沭开办照相馆。70年
代初,各公社也陆续开办照相馆。1978年后,又相继出现了一些个体照相馆,同时,业余摄
影爱好者也多起来。以上的摄影活动除业余爱好者外,均属商业服务性质。
1961年后,县里举办“阶级教育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教育革命展览”等活
动,充分利用了摄影艺术,展出了大量的照片。1974年,县报道组曾配备一名摄影人员,始
有反映临沭情况的新闻照片在报刊上登载。1979年始,电影公司自己制作幻灯片,以曹佃华
为主, 共制作200余套,有《临沭新貌》、《重访沂蒙山》、《后顾无忧》等13个节目获省
文化厅一等奖,30多个节目获二、三等奖。
70年代后期,摄影创作活动日趋活跃,作品较多、水平较高的有刘洪沂、季宝玉、高田
熙、曹佃华等人。刘洪沂的《喜悦》、高田熙的《纺织女工》获临沂地区人像摄影展二等奖,
季宝玉也有作品参展。 曹佃华自1978年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700余件,在地级
以上影展、影赛中入选作品80余件,其中《沂蒙金秋》获建国40周年山东省摄影艺术展览金
牌奖,《狗蛋的承包园》获“奉献的土地”晋京影展综合大奖,《力的凝聚》获“中国运河
杯”全国农村摄影大奖赛优秀奖,《心中的太阳》获全国女友媲美摄影大赛三等奖,《夜深
人未静》、《夕阳》获山东农村摄影大奖赛三等奖。《沂蒙金秋》、《沂蒙梨乡》参加了国
际影展。他还从1985年起研究手工冲洗各种彩色负片、彩色照片及彩色幻灯片,均获成功,
并在山东省《电影通讯》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为此,1987年他被评为临沭县专业技术拔尖人
才,1989年被评为临沂地区摄影十佳之一,总分名列十佳之首。
刘洪沂从1988年开始进行电视摄像,自己制作电视节目和资料录像带。
为提高全县摄影艺术水平, 县文化局从1978年始, 共举办摄影展览10余次,参展作品
2000余件。并通过多种形式辅导培训了一批摄影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