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技术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45&run=13

一、临沭县园艺学校
1958年9月,国营时宅子园艺场办园艺学校1处,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学习普通
初中课程和园艺知识,以培养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和初级园艺生产知识的人才,毕业后留作本
场技工。
学校共招生两届。第一届(58级)59人,第二届(59级)32人,计91人。学生主要来自大兴、
观堂公社,另有江苏籍学生10余人。
学校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植物、政治、农技和普通初中设的自然常识课。每天上课
5节,其余时间劳动。场方每月付给每个学生生活费8元。
1960年, 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园艺学校停办。1985年9月,地区教育局学历办公室经审
核,承认园艺学校毕业生为中专学历。
二、农业中学
农业中学是民办的农村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实行半耕半读和勤工俭学制度,为
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支援农业生产,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农中以公社或管理区为单位举办,或由几个大队联办。学生学习在校、劳动在队、生活
在家,不搞集体食宿。为减轻家长负担,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开荒、种试验地,以增加收
益,解决学校办公费和学生个人学习费用。农中农闲多学,农忙放假,教学计划比普通中学
有较大的灵活性。
农中的学制“文化大革命”前为三年,“文化大革命”中改为二年。课程设置有政治、
语文(含农村应用文)、数学(含会计科目、珠算)和农业技术课。
农中实行教学与实习结合,实习与参加生产结合,学习与推广先进技术结合,实习与勤
工俭学结合。农中有自成体系的教师队伍,师资来源由当地解决,待遇略高于民办小学教师。
农中属民办公助性质。办学单位对其实行行政领导,一般选派一名兼职校长,参与学校
工作计划的安排。业务归口于本公社文教系统,受文教助理指导。县文教科(局)对立案在册
的农中,每月拨发补助性的办公经费。此外,各校都设校委会,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农中于1958年撤县期间兴办。1964年县内已有醋庄、曹庄、文埠、盐店官庄、柳庄、蛟
龙、卢庄(现青云乡)、南古8处,教职工16人,学生336人。1965年,在“实行两种教育制度’’
的口号鼓励下, 农中有所发展。是年学校13处,学生599人。“文化大革命”中,农中深受
动乱之害,有的被迫停办,有的不学农技课,片面追求升学率。
1983年,全县仅存盐店官庄、白旄、曹庄、齐庄4处农中,教职员工102人;有教学班28
个,其中初中18个,高中10个;学生1536,其中初中1069人,高中467人。
三、临沭县农业技术中学
1982年9月创办,校址在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苍山。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生
国家不包分配,国家机关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可优先录用。
初办时开设农学、 兽医两个专业,1985年增设园艺专业。学校占地面积124亩,实习基
地200亩(含果园135亩,农田30亩,菜园20亩,水面15亩),基地内建有鸡场、兔棚、牛栏、
猪圈,饲养多种优良禽畜2000余只(头)。学校有仪器室2个、实验室5个,专业课实验率达70
%。图书室藏书5000册,其中专业图书资料3000多册。1985年,有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37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4人,中专学历13人。
临沭县农业技术中学是中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建校以来,既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又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逐步成为全县农民注目的中心。1983年11月,被定为临沂地区重点学校。
1985年在校学生482名, 毕业120名,升入高等农学院校13人、中专6人,县农牧渔业局和乡
(镇) 农技站录用6人,留校8人,其余回乡务农。1985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下达文件,承认
临沭县农业技术中学毕业生为中专学历。 学校校长由副县长高熙瑞兼任, 副校长有朱俊才
(农牧渔业局副局长兼)、李香嵩(常务副校长)、李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