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36&run=13

八里巷抗日模范小学 1943年春,根据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指示,
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将处于根据地腹地、办学基础较好的八里巷抗日小学定为“抗日
模范小学”,由文教科直接领导,文教科长兼学校校长,并指派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调配得
力教员, 以树立学校为抗日服务的榜样。是年,校内有初级班5个,学生120余人;高级班2
个,学生80余人。高级班学生多系抗日烈、军、干子女。同时也吸收了部分进步青少年。
模范小学发扬延安“抗大”学风,师生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边学习文化,边做抗日工作。
为了抗日需要,学校鼓励并支持高年级学生随时参军从政。对出身于地富家庭的学生,
学校教育他们背叛自己出身的阶级,脱胎换骨,站到人民革命的立场上来,因此学校政治气
氛很浓。仅1943年,高年级80多名学生就有近60人参军或到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到1947年教
育停办时, 学校随之撤销。抗日模范小学先后毕业,或中途输送参加革命的学生近200人,
成为县内一所贡献较大的学校。
临沭镇第一小学 位于县城新兴路北段, 创办于1950年初,时称夏庄小学。始设4个教
学班,学生95人。学校为完全小学,实行“四·二”学制。教师每人包一个班,低年级搞复
式教学。
学校公用经费主要靠县文教科拨款。教师实行薪粮制。学生不交学费,书费自理。课桌
由学生自带。教室没有玻璃门窗,光线不足,在墙上挖一个大洞透光,学生用石板写字。
除搞好教学外,学校还担负着农村社会教育任务。自1950年冬至1951年春,学校共为16
个村庄培训了民办教师,辅导妇女识字班10处,青年班6处,儿童班7处。学校以“爱祖国、
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还将纪律教育和卫生
教育作为常规教育内容。
1952年春,县文教科拨给学校修建经费,由各村出工新建校舍。秋天,2口教室、3间办
公室落成。
1953年,学校新招1个高小班,扩大到5个教学班。是年,首届高小班毕业。
1963年, 学校又新建部分校舍。是年,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462人。教职工20人,共
中教学人员17人。
1967年,学校改学制为五年一贯制。
1971年,夏庄小学在西南村设西校,在临沭一中后院设中校,原校址称东校,三处学校
合称夏庄完小。1975年冬,中校与西校合一,西校称夏庄第二小学,东校改称夏庄第一小学。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严重破坏,教学秩序混乱。
1978年, 学校着手整顿教学秩序。至1980年,学校走上正轨,被列为县重点小学。
1981年,学校改办成临沭县实验小学,并被定为临沂地区重点小学。
1982年,学校设中心教研组2个,年级教研组10个,艺体教研组1个。
1985年,学校下放临沭镇管理,改称临沭镇第一小学。是年,学校有教学班14个,学生
720人。 教职工44人,其中教学人员42人。全校有教室14口,办公室6间,图书室l间,教师
宿舍17间。有电化教学投影器4台,其它教学仪器400余件,240平方米操场1处。
自1950年至1985年,学校共培养小学毕业生2850人,其中升入初中1985人。
临沭镇第二小学 1971年建夏庄小学西校。1975年冬,与中校合并,称夏庄第二小学。
校址位于县城振兴路中段。 学制为五年。时有13个教学班,学生540人,教师23人。1980年
被定为县重点小学, 有教学班14个,学生640人,教师27人。1985年下放临沭镇管理,称临
沭镇第二小学, 有教学班15个,学生900人,教师40人。学校有教室15口,办公室6间,200
平方米操场1处,教师宿舍21间。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重视开展教研活动。1985年有教研组10个。自建校
至1985年,学校共培养小学毕业生1650人,其中升入初中158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