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35&run=13

建国初,为适应工农子女的入学要求,小学发展较快。校舍除少数采用公房和旧时校舍
外,大多利用庙宇、祠堂,很难适应教学需要。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完小校舍的新建维修列
入县财政预算,费用逐年增加。村初级小学校舍主要依靠群众投工献料,国家作适当补助。
学生课桌极少。1949年,全县小学104处,2640名学生,仅有课桌114张,凳子96条,黑板87
面。
1952年, 为发展老区教育事业,国家拨给临沭教育基建专款14600万元 (旧人民币) 。
1953年在醋庄、庙庄建起五年一贯制实验小学各一处。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初级小学修建
经费从农业合作社公益金中列支。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小学新建与维修均由社队承包。
1967年,耕读小学大量出现。国家只对少数完小实行基建补助,其余小学大都依靠群众
投工献料和少量学费维修校舍,不少小学在生产队牛棚、磨坊上课。“文化大革命”期间,
无政府主义泛滥, 打、砸、抢成风,校舍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全县547处小学,有黑屋
子9113间,土台子37167个,危房子1532间。
1980年起,县委县府将校舍的“三改造”(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县、乡、村都成立了校舍改造领导小组,开始加强对校舍的改造工作。1984年又开始进行教
室、课桌、院墙、厕所、操场、校门的“六配套"32作。1985年,全县农村集资446万元用于
校舍改造。 全县483处小学,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
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