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329&run=13

一、来源与发展
1953年,县内始办普通初级中学1处(即现临沭一中),教师主要由停办的速师教师转入。
专署文教科又从外县中学调入部分教师。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由国家统一分配一部分来沭任
教。1955年新建李庄中学(现属郯城县) 。1956年,全县有初中教师36人。1961年县内已有6
处普通初中, 3处小学附设初中班,教师共79人,其中有的是从小学“拔高”上来的。是年
临沭一中始招高中班, 有高中教师4名。从1962年起,中学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师资队伍也
逐年壮大。 1965年,全县有高中教师13人,初中教师158人。此间,师资来源的主渠道为国
家统一分配的高校毕业生。“文化大革命”中,中学教师队伍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教学第一
线人员严重不足,不得不采取提拔小学教师、聘请“工农兵”兼职教师、从社会上招收代课
教师等办法,充实中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的小学附设初中班、联办中学(包括高中班),
95%以上由民办教师任课。到1978年,中学(含联中)教师1956人,其中民办1418人,占总数
的72.5﹪。自1979年起,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师资问题:(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让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上讲台;(二)整顿农村联中,调整布局,精减不称职教师;(三)通
过函授、短训、教研活动等多种手段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中专向教
育战线输送的新师资又逐年增多,形成了师资来源和发展的正常渠道。
二、师资水平
1956年,一中和二中(现郯城李庄中学)的教师,多具有旧制高中、师范毕业学历,或是
大专院校毕业生。1958年,中学发展盲目追求数量,造成师资水平的大幅度下降。1962年中
学调整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数量发展适当,师资质量稳步上升。“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学发展过快, 师资水平再度下降。 直到1980年,这种后遗症仍未消除,全县中学教 师
1694人,大专以上程度的仅123人,占总数的7.3%。
1980年以后,整顿农村联中,调整普通中学,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数量发展稳中有
降。至1985年,全县1215名中学教师中,大专以上程度的共247人,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