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238&run=13

建国初,国家旨在恢复生产性建设,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甚微。后随着各项生产的发展,
县直各职能部门相继建立。至1956年,已建起了学校、医院、银行、酒厂、粮库、县供销合
作社等14个单位。 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房屋的结构多为砖石墙、“灯笼架”、泥瓦面,
间有“四不露毛”草房。这些单位多建在老镇以南,苍源河以北。使用上大多宿舍与办公同
室。同时增设了简易的澡塘、饭店、商店等公共设施。临沭县建制撤销后,县城建设亦随之
停止。
恢复临沭县后,县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部分机关、学校、商店。1966至1976年,主
要整修和改造了沭新路、中心路、康世路和富民路,建起了副食加工、粮油加工、木器、印
刷、服装等工厂。1978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县城建设的步子也明显加快。至1985年,
共拓宽取直了9条骨干街道, 增建了振兴桥;楼房建筑由1978年的10座增加到72座,人均居
住面积由建国初的3平方米增加到6.41平方米; 配备了清洁工人和洒水机械;城内绿化覆盖
率达到26%;自来水日供水量3000吨,供水普及率达到60%;年供电量达到3519万度;对外
交通四通八达;有各级各类学校9处,医院、卫生防疫站所8家;工商业有机械制造、化工、
造纸、纺织、建材、五金、酿造、印刷、供电、邮电、商店、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数百家。
县城区域从60年代后就逐渐跨过苍源河, 向南面扩展,面积已达到2.3平方公里,是建国初
期县城面积的23倍。临沭镇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展现出繁荣兴旺的小城风
貌。
一、街道建设
沭新路 西起振兴路,东止沭东路,全长1753米,其中沥清路面长1200米。总宽22米,
沥清路面宽12米, 两边人行道宽各5米。该路1956年前尚未形成城内街道,系西宽东窄长不
足300米的通道, 兼作集市贸易用。1961年临沭县恢复后,沿路设置了机关和服务网点,路
面向东延伸至苍山路。由于两端宽中间窄,交通经常受阻,且影响镇容,1972年3月至10月,
将其拓宽取直, 铺设了沥清路面和两侧下水道。1985年,又向东延伸553米至沭东路,路面
为砂土结构。
中心路 北起富民路,南至沭水路。该路贯穿县城南北,是县城的中轴,长1370米,宽
22米。60年代初,路面狭窄,系砂土结构。1964年由公路站负责拓宽整修延长。竣工后,路
长1020米, 宽22米。1972年5月,该路铺设了12米宽的沥清路面,修筑了暗沟下水道。1982
年, 该路从常林路又向南延伸350米至沭水路,路面宽22米,系砂土结构,两侧设暗沟下水
道。
常林路 东起苍山路, 西至县水泥厂,全长1850米,总宽36米,沥清路面宽12米。东
段900米设暗沟下水道,西段有明沟下水道,该路系济新路段(济南一新浦) ,属对外交通道
路,且横贯县城东西,1964年、1970年曾进行两次整修加宽,1977年第三次整修加宽时铺设
了沥清路面。
育新路 东起沐东路, 西止中心路,全长1233米。1980年3月,集资修建了苍山路至中
心路段, 长680米,宽15米。为简易砂土路。1984年6月,该段铺设了宽9米的沥清路面,并
向东延伸553米至沭东路。新开通段为宽15米的沙土路面,两旁铺设砌石暗沟。
苍山路 南始沭水路, 北止临沭镇拖拉机站,全长2610米,路面宽9米,两边设排水沟
和人行道。系对外交通路板阿路段。1961、1970年两次整修加宽,1976年又在常林路至沭新
路段铺设了750米长的沥清路面,并修建了900米长的暗沟下水道。
振兴路 南起沭水路,北止富民路,全长1397米,总宽22米,路面宽12米。路面为砂土
结构,设暗沟下水道。该路原长不足200米,1984年7月,修建振兴桥后拓宽取直并向南延伸
至常林路。1985年6月,又向南延伸397米,与沭水路相交。
新兴路 北起沭新路,南至育新路,全长220米。1981年以前为砂石路面,1983年3月铺
设沥清路面。路面总宽17.8米,沥清路面宽12米,两侧设人行道和绿化带,修建盖板式下水
道。
富民路 西起振兴路,东止中心路,全长354米。该路原为老镇主街,宽不过7米。60年
代以后逐步取直,加宽到15米。1972年3月,铺设了宽7米的沥清路面和暗沟下水道。
康世路 南起沭新路, 北止富民路,全长250米,总宽10米,为老镇主街。60年代后拓
宽取直。1972年3月铺设了宽7米的沥清路
面,设暗沟下水道。
二、桥梁建设
苍源河由西向东穿过县城,其两岸交通连接主要依靠桥梁。建国初,苍源河上无桥梁,
交通经常受阻。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中心路过河处修建了一座水漫桥,但仍不能满足河两
岸交通的需要。 1961年后, 县城建设逐渐移向河南岸,建设大型桥梁迫在眉睫。1965年至
1984年,城内苍源河上先后建起了中心桥、夏庄桥和振兴桥,方便了两岸的交通。
中心桥 (原名四清桥) 位于中心路段,原漫水桥西侧。1965年3月动工,10月建成。结
构为石拱桥,每孔跨度8米,共8孔,全长79米,宽10米。桥身设计最大载重量为:汽—13,
拖—50。中心桥建成后原水漫桥拆除。
夏庄桥位于苍山路中段。1970年10月建成。结构为6孔石拱桥,桥身高6米,每孔跨度10
米,全长75米,宽9米。该桥为板阿公路桥,由交通部门投资建设。
振兴桥位于振兴路中段。 1983年12月7日动工,1984. 年7月1日竣工。桥全长78米,宽
8.8米, 高4.5米。结构为石拱桥,6孔,每孔跨度10米。该桥资金在县城维护款中支出,共
用11万元。
三、典型楼房建设
临沭县城楼房建筑始于1973年。 至1985年,楼房建筑面积增加到12.89万平方米,占总
建筑面积的18.81%。 结构多为砖混式,问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式,一般为3—4层,1984年始
有五层以上建筑。
县医院门诊楼 位于中心路、 育新路相交处东南,南北排列,面西。1972年7月动工,
次年12月竣工。县建筑公司施工。砖混结构,主楼两层,门厅三层。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
造价18.17万元。该楼为县城第一座楼房,也是县建筑公司建楼之始。
电影院 位于育新路南,坐南面北,面对新兴路。1977年11月奠基,1979年10月竣工。
县建筑公司施工。砖混结构,长56米,宽30.7米,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造价32.5万元。
该建筑由前门厅、 观众厅、舞台、后厅4个部分组成。前门厅3层,设通道、放影室;后厅2
层,设更衣室和化妆室;观众厅2层,设1326个座位;舞台有各种灯光和帷幕设施。
县政府办公楼 位于沭新路中段北侧, 新兴路中段东侧,东西向排列,面南。1979年6
月动工,1980年6月交付使用。县建筑公司施工。砖混结构,主楼3层,为办公室;中间四层,
上设会议室。总建设面积4473平方米。为县内迄今建筑面积最大的楼房。造价50万元。
工艺美术公司产销楼 位于常林路西段路北。1981年4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县建筑公
司施工。 该楼为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层,建筑面积2731平方米。造价33.5万
元。
经委展销楼 位于中心路与常林路交叉处西北角。 1980年6月动工,12月竣工。系砖混
结构,主楼3层,部分4层。建筑面积2465平方米。造价24.33万元,该楼沿交叉路呈“L”状
布置,是县内自行设计的第一座楼。
县政府1号宿舍楼 1981年8月动工,12月竣工。砖混结构,设18个单元,建筑面积1273
平方米,造价14.5万元。县建筑公司施工。该楼为县内建设住宅楼之始。
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 位于沭新路、 新兴路交汇处东南,沿沭新路布置。1982年6月动
工,12月交付使用。县建筑公司第二建筑队施工。砖混结构,3层,建筑面积996平方米。造
价13万元。该楼建成后,被山东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定为全优工程。
县服务公司综合楼 位于中心路北段路东。面西沿中心路排列。1980年11月动工,1983
年7月竣工。县建筑公司施工。砖混结构,4层,内设客房、会议室、浴池、照像馆、餐厅等。
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造价35万元。
县食品厂恒温库 1985年3月动工,11月竣工。县建筑公司施工。框架结构。内设制冷、
恒温设备。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造价53.44万元。
四、排水
1971年前,县城内无排水设施,大街小巷污水自流。每到雨季,污水满街横溢,泥泞路
滑,交通不便,严重影响镇容。
1972年,在改造修筑县城街道的同时,在沭新路、中心路、富民路、康世路两侧铺设了
暗沟下水道,初步改变了污水自流的状况。至1985年已修建暗沟下水道16条,1.43万余米。
县城排水采用的是雨污合流混排方式。污水排泄分区为:常林路以北排入苍源河;以南
排入半路至高湖排水沟;泉井工业区排入牛腿沟。
五、供水
1977年前,城内饮用水以井水为主,少数单位和居民饮用苍源河水,由于工业发展,河
水被污染,加之人口增多,井水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县城自1973年始筹建自来水厂 (后改
为自来水公司),1977年下半年部分机关用上了自来水。
1973年7月征用临沭镇振兴街土地, 建造水塔1座,塔高25米,塔容100立方米。冬,开
挖孙蒿科大井, 井深9.5米,占地70平方米。1974年3月铺设大井至水塔直径为150毫米的管
道800米。 1975年春由于资金短缺停建。1977年初,自来水工程再次动工,开始铺设沿街管
道。 4月,建成大井泵房并安装设备。7月1日向县政府招待所、县委等20余家用户供水,日
供水量222吨。后由于水的供应不足,又在周庄乡徐宅子开挖二号大井,井深6米,占地面积
78.5平方米。 至1982年铺设供水管道总长10148.2米。此后,由于供水仍显紧张,县委、县
府于1984年4月6日决定再搞南古供水工程,工程至同年9月25日竣工。建直径6米、深16米集
水井1眼,深27米的涌水井2眼。铺设虹吸管道352米,直径300毫米的主管道9000米,建泵房
5间,装50千瓦抽水泵3台。1985年又铺设振兴路直径300毫米供水管道700米,县农仃至石油
公司加油站直径200毫米供水管道2100米, 果品公司至针织厂直径150毫米供水管道500米。
1985年,日供水量增加到3000吨。但还不能满足需要,旱季只能完成正常供水量的40%。
六、市政用电
1961年前,县城无供电设备,照明用油灯。
恢复县后,县广播站为解决有线广播用电,购进输出功率为34千瓦的发电机发电,并兼
本单位照明。此为市政用电之始。
1963年,县政府自办电源,部分县直机关用上了电灯照明。在康世路、富民路、沭新路
西段安上了数盏路灯。
1970年4月, 引来徐州电网电力后,临沭县城供电事业才逐步得到发展。1975年引来临
沂电网电力后,县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元旦用上了电力照明,或电力动力。1985年,县城
路灯大部分改为碘钨灯, 分设在沭新路、常林路、中心路、育新路4条街道上,城内居民均
用上了电灯照明。
七、绿化
1961年前,县城街道无树,只有庭院内和房前房后栽植的树木。1964年开始,对街道和
庭院进行了有计划的绿化。沿沭新路、中心路等主要街道栽植杨、柳树1300棵。1972年铺设
沥清路面时因妨碍施工而砍伐。路铺好后,换栽法桐、合欢等树。
1982年秋,对县城绿化进行了整体性规划,育新路栽植了国槐;苍山路、常林路栽植毛
白杨;有的路段栽植了合欢。至1985年,城内植树12.5万棵,绿化面积达12公顷。
为更好地搞好县城绿化, 1985年在蒿科村征土也9.8亩,作绿化苗圃用地,并配备了专
业人员。
八、环境卫生
70年代前,县城无街道清洁工人,公共卫生由各单位和居民自理,县卫生部门定期组织
打扫、检查。公共厕所由城区村庄承包,粪便归各村使用。70年代末,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
会雇用6名临时工,打扫沭新路、中心路主要路段卫生。
1985年,临沭县市政工程公司成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城内环境卫生工作交市政
工程公司。 此时,清洁工人增至9人。分工负责中心路、沭新路、育新路和新兴路等重要路
段的清扫, 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是年还在繁华的新兴路中段路东建高标准水冲厕所1处,
沿主要街道设置垃圾箱15个,购置拖拉机和吸粪车各1辆,定时处理垃圾、粪便。
九、抗震加固
临沭县地处沂沭断裂带之上, 而沂沭断裂带是现今正在活动的深大断裂。故1978年国家
地震局把临沭县列为9度设防县。
临沭县城1978年前的建筑物,是在未考虑地震影响的条件下建设的,远不适应抗震防灾
的要求。自1978年始,县城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供水、供电、通讯、卫生、交通、粮食及
生活必需品等6条生命线工程,实行了抗震加固补强措施,对新建工程一律按9度设防。
临沭县基本建设局在组织技术人员对城内的6条生命线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上, 按轻
重缓急,先后对县医院的门诊楼、病房,邮电局的话务室、载波室,商业系统的仓库以及夏
庄供销社销售大楼等工程, 按抗震标准进行了加固补强。至1984年,共加固楼房面积24509
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