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场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187&run=13

南古园艺场
1959年初秋, 经南古公社党委研究决定建场,当时划定土地1200亩,定植果树120亩,
苹果1507株, 梨1422株。1961年和1962年将土地下放,仅剩225亩。有职工27人,一切经济
核算由公社管委负责, 收入主要靠培植果树苗,每年达2至3万元。1963年1月,该场无力经
营管理,移交给县。属县营园艺场。
1966年,该场曾由园艺场改为良种繁育场,后复改为南古园艺场。1971年有职工16人,
每年需要投入社会劳力2000个工日左右,收入停留在2至3万元。
1974年栽植苹果736株,约40亩。1977年调整土地,全场面积为275亩。又植苹果222株,
面积40余亩, 有职工33人,临时工22人,年投入社会劳力6000个工日。这年收入最高,达6
万元。购置拖拉机1部,盖瓦房12间。
1979年, 又栽苹果400株,约10亩。1982年又购置12马力、24马力拖拉机各1部、3.5马
力汽油机1部、汽油喷雾机1部,盖瓦房10间。1982年有职工27人,事业收入5.28万元,经费
支出6.38万元。果品产量36万斤,其中苹果20万斤。由于入不敷出,多需县财政拨款扶持。
至1985年, 全场有果树211亩,4936株其中苹果3762株,梨1134株,桃40株。年产果品
30万斤。
柳庄林场
柳庄林场始建于1959年秋, 建场时面积7020亩, 属国营林场。1960年基本完成造林。
1962年春,将地下放5960亩,保留1060亩。建场5年,国家投资近20万元。
1965年,柳庄林场同苍山林场合并为国营柳庄林场,场部设在苍山。1965年至1975年,
经营面积为6500亩。
苍山林场建于1958年,面积近2000亩,为夏庄公社集体所有。1963年10月交给县林业局
管理,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开支。同年12月蛟龙苗圃将土改时收归国有的冠山、寨山两处山
场交给苍山林场管理,1964年又将拉子山场交给苍山林场管理。
柳庄林场自建场以来, 共伐树3次。1978年采伐刺槐加杨混交林10亩,出材50立方米,
由国家统一调拨, 收入7000元;1983年采伐刺槐加杨混交林150亩,出材206立方米,收入4
万元;1984年采伐刺槐80亩,出材343.24立方米,收入6万元。
1985年, 柳庄林场共有职工33人,经营管理面积为4776亩,分布4处:白旄乡柳庄河滩
1525亩, 主要树种为刺槐、加拿大杨;临沭镇苍山1917亩,冠山392亩。主要造林树种为黑
松、赤松、刺槐;韩村镇寨山730亩;唐岭乡拉子山212亩。主要造林树种是黑松、赤松、刺
槐等。该场林地总面积为3740亩,其中苹果园70亩,板栗40亩,新建山楂园30亩,活立木总
蓄积量为7000立方米。
蛟龙苗圃
蛟龙苗圃是1956年12月由临沭县农场和山子苗圃合并而成的,面积为1367亩。因临沭县
撤销,1957年1月改为莒南县蛟龙果树苗圃。1961年恢复县后,又改为国营临沭县蛟龙苗圃。
山子苗圃建于1948年秋,当时在段山子、王山子征地155亩,其中河滩100亩。建圃后,
以育苗为主,同时发展了部分果树。
临沭县农场建于1949年,面积397亩。建场后以生产粮食为主,后来担负良种试验任务,
亦称“试验农场”。1956年,县政府将土改时收归国有的几处山场交给农场管理,其中有拉
子山200亩,冠山400亩,寨山730亩,张小湾竹园18亩,东窝子竹园栗行14亩,王半路栗行7
亩。
1963年,将冠山、寨山两处山场移交给苍山林场管理,1964年又将拉子山交给苍山林场。
1971年王半路和东窝子两处栗行及竹园被石梁河水库淹没,1982年张小湾竹园划给江苏省王
朱范大队,加之修建公路占地,到1985年蛟龙苗圃经营管理面积只有535亩。
蛟龙苗圃以育苗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年生产粮食一般在4至5万斤,最高年份是1957
年, 产粮11.5万斤,最低年份是1975年,仅产粮0.6万斤。设有牛棚猪圈30余间。1952年有
牲口8头,生猪29头。以后每年养猪30头左右,主要为苗圃地提供有机肥料。有育苗地200亩,
主要引进培育各种果树和杨树、刺槐、泡桐、法桐苗木。
1953年将山子苗圃地全部栽上果树。到1960年已发展果树288亩,1962年生产果品4.3万
斤,1972年产量最高达42万斤,其中苹果20万斤,梨22万斤。1978至1980年,因恢复育苗地,
伐果树135亩。1980年底,有果园120亩,产果品16万斤。
1962年在蛟龙苗圃伐杨树55立方米,支援县府建房。1966年在山子伐杨树30亩,产棒90
立方米,支援凌山头水库移民。1979年、1981年各采伐次生林30亩,改建成60亩丰产林。
蛟龙苗圃从1984年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有职工43人,其中固定职工40人。有房
屋100间, 1620平方米。1980年建成温室9间,175平方米。有拖拉机2部,抽水机2部,电动
机4部,经营管理面积535亩,其中育苗地200亩,用材林120亩,果园80亩,葡萄20亩。
时宅子园艺场
时宅子园艺场的前身是鲁中南行署第六专署小埠子林业苗圃,始建于1948年秋,共有土
地425亩, 房子59间,职工25人。除育苗外,还定植果树及其它树木5100株。1958年果品产
量达到7.5万斤,培育果树苗3.2万株。
1958年,小埠子苗圃被划在石梁河水库淹没范围之内,场址由小埠子南迁往大兴公社时
宅子村西岭,改为国营临沭县时宅子园艺场。面积2550亩,利用小埠子苗圃果树苗栽植2200
亩, 26373株。其中苹果1800亩,21829株;梨400亩,4544株。苹果主要品种有国光、红香
蕉、金帅、祝光、秋花皮、祥玉等;梨主要有巴梨、茄梨、黄梨等。1962年,大部分果树结
果。1963年至1965年,平均年产果品28.8万斤;1966年至1970年,平均年产果品74.8万斤;
1969年产量达110万斤。
1972年1月, 原属大兴公社经营管理的园艺场,面积为1050亩,划给时宅子园艺场。使
该场总面积扩大到3600亩,其中果树3250亩。
该场从1963年开始大搞水利建设,为果树浇水创造条件。现有小型水库1座,电灌设备1
套。
1985年, 全场有职工197人,有31605株果树,20多个品种。其中苹果26638株,梨4000
株,年产果品300万斤,利润5万元。本场主要设备有汽车2部,动力喷雾器3部,拖拉机1台,
发电机1台,气象仪1套,果酒生产设备1套。
石门生建园林场
1957年秋,经临沂专署批准,将石门西10华里处近万亩荒山秃岭划界立约,定为农场之
地,并于1958年正式建场,定名为石门农场。1975年7月,改称石门生建园林场。
建场后连续数年深翻整地,开荒种田,发展林业生产。1959年始发展果树。
苹果 1959年栽植460株,1960年栽植4500株,1962年栽植12000株,1965年栽植2000株,
1966年栽植2000株,1967年栽植4000株,1970年栽植7040株。
梨 1959年栽植900株,1960年栽植7100株。
桃 1959年栽植500株, 同苹果加密混栽,1957年淘汰。1960年栽植4500株,同梨加密
混栽,1978年淘汰。1974年栽植10亩,200株。
板栗 1960年、1965年、1967年分别发展5000株。
大枣 1964年利用酸枣嫁接400株,至1966年发展到2200株,1978年因枣疯病而淘汰。
核桃 1965年发展30亩, 600株。因长期放松管理,生长不良,1975年淘汰,1985年只
剩20株。
至1982年, 该场共发展果树2792亩,56600株,其中苹果1310亩,32000株;梨460亩,
8000株;桃10亩,200株;葡萄12亩,1400株;板栗1000亩,15000株。
1963年以前,对果树管理粗放,效益不大。自1964年始,对900株梨、500株桃、1100株
苹果进行重点管理。1966年始,加强了以土肥水为基础、以苹果为重点的果园综合管理。先
后深翻苹果园1200亩、梨园200亩、板栗园200亩,整修梯田1940亩,筑塘坝12个,建扬水站
7处, 基本上实现了水利配套。为了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1967年建立了病虫测报组,以
后逐步充实加强,先后摸清了梨大、小食心虫、桃蛀螟、栗毒蛾、山楂红蜘蛛、苹果红蜘蛛
等20余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对指导大田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在果树的修剪方面,
从1968年以后,改过去重剪为适度轻剪,解决了苹果适龄结果、早期丰产的技术问题。1980
年以来,认真总结推广场内外的先进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因树修剪,合理施肥,保
花保果,有效地防治病虫等,基本上解决了苹果结果出现大小年的现象。
建场时年收入3.6万元, 1966年收入10.5万元,1977年收入56.3万元,1982年收入达到
80.4万元。
1985年, 经营面积9148亩,其中经济林3250亩,用材防护林2000余亩,农田828亩。职
工总数为208人,其中干部79人。果品总产量227.82万斤,其中水果221.5万斤,干果6.32万
斤。 全场总收入为67.23万元。主要设备有:柴油机42台,汽油机4台,电动机23部,汽车3
辆, 大中小型拖拉机24辆,各种脱粒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8台,普通车床2台,BA65刨床1
台,钻床1台,房屋建筑总面积1362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