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157&run=13

50年代初期,对暴发性害虫的防治缺药少械,只能以人工捕打为主。中期,对小麦腥黑
穗病、线虫病开展检疫,预防、控制了蔓延。后期,主要推广了土农药防治病虫害。如烟叶
浸泡水用于防治棉花红蜘蛛,煤油拌沙防治稻飞虱等。
1963年始,化学农药普遍应用,对控制和消灭病虫害,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5年始,加强了预测、预报和检疫,因地因时因虫因病采取了轮作换茬和农药、生物、
物理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
1、小麦病虫害小麦病害有锈病(叶锈、条锈、杆锈) 、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土传
花叶病、丛矮病、黄矮病、线虫病、纹枯病、腥黑穗病(俗称乌麦)、散黑穗病、杆黑粉病等。
其中以锈病、腥黑穗病危害最大。40至50年代,腥黑穗发病严重。1951年东盘村的小麦重病
田的病株率达60%以上, 减产严重。经防治,此病60年代已基本根除。1973年因引进国外品
种检疫不严,又有所发生。经防治,至1981年已完全消灭。小麦锈病以条锈发病率高,危害
重, 杆锈很少发生, 叶锈年年发生,但危害较轻。条锈的暴发性年份有1960年、1963年、
1964年、1966年、1973年。1973年全县大面积种植了蚰包感病品种,4至5月份阴雨天多,条
锈大流行,小麦减产三成以上,损失小麦300多万斤。
小麦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叶蜂、杆蝇、蝼蛄、金龟甲、金针虫、粘虫等。尤以粘虫、
红蜘蛛、蚜虫危害重。小麦粘虫暴发年份为1963年、1977年。二代粘虫为1976年、1983年,
三代粘虫为1971年、 1983年。1977年最重,发生面积为5万亩,虫口密度高达每平方米70至
120头。 70年代后,随麦田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粘虫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红蜘蛛在
1975年后危害加重,特别是南古、白旄等乡镇高肥水麦田最甚,1983年、1984年,严重地块
市尺垄长有虫5000余头。
2、玉米病虫害 玉米的病害有叶斑病、茎腐病、病毒病、锈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等。
以叶斑病为常发性病害。玉米虫害有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蚜虫、红蜘蛛等,尤以玉米螟
危害严重。玉米螟俗叫玉米钻心虫,年年发生较重,一年发生三代。1977年为大发生年份,
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
3、 地瓜病虫害 地瓜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茎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烂根病等,以黑斑
病造成的损失最重。60年代大发病,每年因黑斑病烂地瓜种就达24万余斤。70年代推广抗病
品种,效果较好。80年代,黑斑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77年、1978年地瓜烂根病暴发。地瓜
虫害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灰象甲等。
4、 花生病虫害 花生病害有叶斑病、锈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花生枯萎病又叫
花生倒秧病,有茎腐、根腐、青枯、白绢、黑霉五种类型,尤以前三种及根结线虫病发生严
重。 此类病在本县20年代就零星发生。 1958年因花生种集中贮存,管理不善,种子霉捂,
1959年倒秧病发生严重。 1961年全县种花生近14万亩, 发病面积2.5万亩, 占花生面积的
17.8%, 减产皮果40万斤。1962年发病面积6万亩,占花生面积的31.5%,绝产近万亩,减产
皮果120万斤。 1973年至1978年,省花生研究所和临沂地区农科所到大蔡庄和周西大队设点
调查,1976年配合大蔡庄农科队用花生六八一四作母本,协抗青作副本杂交,于1982年选育
成高抗青枯病良种150一7—3, 1984年省种子公司定名为鲁花三号,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1985年全省青枯病发病区也大面积种植。1985年县内花生茎腐病和青枯病基本得到控制。但
这年因花生播种期间连续下雨,出苗时间大大延长,致使根腐病大发生,严重地块死苗率达
33.3%。 同年白绢病也大发生。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名地黄病,农民称“黄病”。70年代就有
逐年加重的趋势。1983年全县发病面积3000亩左右,1984年4000亩,1985年5000余亩。此病
危害较大,一般减产25—40%,重者达70一80%,甚至绝产。临沭镇王山头村,1984年种植花
生560亩,根结线虫病面积350亩,占花生面积的62%,减产花生5万余斤。花生虫害有蚜虫、
蓟马、棉铃虫、花生造桥虫、蛴螬、.蝼蛄等,尤以蚜虫、蛴螬危害严重。花生蚜虫以1960
年、 1969年、1971年、1976年、1977年和1983年发生严重。蚜虫危害一般减产20—30%,重
者60%以上。 花生蛴螬70年代后期危害严重。1978年、1979年和1980年属暴发性年份。1978
年,因防治失误减产50%以上,绝产的地块很多。蛟龙公社东丁庄有3亩花生,因蛴螬危害只
收获200斤虫蛀皮果。由于对成虫幼虫加强综合防治,1985年蛴螬的密度是最少的一年。
5、 棉花病虫害 棉花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黄萎病等。黄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
害,1965年是暴发性年份。立枯病1964年是暴发性年份。棉花虫害有蚜虫、棉铃虫等。棉铃
虫一年发生四代,棉田发生三代,以二代、三代危害棉花较重。1977年和1983年为暴发生年
份。
6、蝗虫与鼠害 1950年6月韩埠乡大墩村西湖、韩家埠东湖、张南埠子黑土涝洼湖等,
约有2000亩地发生大批蝗蝻,每平方米有虫10至30头,田苗大部被吃光。1951年有4014亩地
发生蝗虫,1952年至1953年仍有小面积发生。对发生的蝗灾大都采用以席围四面捕杀,密度
大的地方以石磙碾压,或挖沟驱赶,入沟埋之。60年代未再发生蝗虫危害。
1980年,因气候、天敌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给老鼠造成了大量繁殖的条件,鼠量大增,
以致成灾。 农田害鼠以黑线姬鼠,大苍鼠为最多。1981年农田害鼠密度高达20%以上,个别
大队高达30%。全县40万亩花生和玉米遭鼠害。花生减产20%以上,个别地块玉米被吃光,全
县损失近2000万斤。1982年和1983年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灭鼠活动。1984年鼠害密度明显下降。
7、 其它 1973年, 暴发水稻白叶枯病。 1971年、1972年、1973年暴发稻纵卷叶螟。
1952年、1983年豆虫暴发。
二、病虫害防治
1、 预测预报 1962年农业科技人员初步开展了小麦粘虫的预测预报。采用诱集法、物
候法、历期法、期距法、田间调查法、数理统计预报法等,作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病虫通
报,通过广播、电话、文件等形式发出。1976年后,把常发性害虫——小麦粘虫、玉米螟,
花生蚜虫、花生蛴螬作为系统的测报对象,逐年积累资料,为数理统计打基础。对其它病虫
害——小麦锈病、小麦蚜虫、红蜘蛛、大桥造桥虫、地下害虫、花生叶斑病、棉铃虫等作一
般调查。根据病虫发病情况,随时分发中短期《病虫情报》,年约20期、2000份,分发社队,
指导大田防治。
1970年,根据作物分布和病虫发生情况,每个公社建立了一至两个测报点。每年县站重
点培训大队植保员20余人,他们及时向县站提供大量的测报数据,使病虫测报工作更有准确
性。
2、 植物检疫 1957年开展植物检疫工作。检疫对象有种子、苗木和植物产品。同年对
当地危险性病虫发生和分布进行普查,重点开展了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小麦全蚀病、
地瓜黑斑病、地瓜茎线虫病、棉花枯萎病和美国白蛾等危险性病虫的调查和防治。除棉花枯
萎病和美国白蛾外,其余病虫害均有发生。根据疫情,对疫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短时间
内基本消灭了检疫对象。
3、 农药防治 5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使用的农药有砷石、西力生、
石硫合剂等。 杀虫防病效果均在90%以上。但农药种类及数量都很少。1952年使用的主要是
有机氯粉剂, 当年只推销农药1.7吨,防治面积6000亩。60年代后,化学农药广泛使用,农
药剂型增加了可湿性粉剂和乳剂。1962年销售各种农药48.4吨,是1952年的20多倍,防治面
积20万亩。 1972年全县销售农药340吨,防治面积扩大到70万亩,减少粮油损失1100万斤。
1980年后,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菊脂农药,防治效果较好。综合防治面积120万亩。
4、 生物防治 由于农药防治会引起副作用,因而1975年后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
先后推广了杀螟杆菌、七二一六和赤眼蜂,用以防治玉米螟,效果很好。
5、 物理防治 用人工捕捉害虫,用柴草烧死虫卵;实行冬耕破坏害虫越冬场所,杀死
土壤深层中越冬害虫;对土壤深翻曝晒,杀灭病菌;晒粮防虫防霉;温水浸种,防治地瓜黑
斑病;泥水选种,防治小麦黑穗病、线虫病;用灯光、糖醋液诱杀;选用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