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复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156&run=13

一、建国前密植复种情况
解放前, 作物的耕种粗放,肥料少,密度小,产量低。如小麦每亩播种量为8至15斤,
玉米每亩1500至2000株,地瓜每亩1500至1800棵,花生每亩6000至7000墩。复种情况多是一
年一作和二年三作。 一年一作的耕地2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9%,二年三作的59.9万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4%,一年二作的4.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农田复种指数较低,
为138%。
二、建国后耕作制度的改革
建国初期,仍沿用建国前的耕作制。1955年全县基本是二年三作与一年一作相结合,一
年两作面积仍然很少。作物种植方式主要有:
1、二年三作制 小麦→大豆(花生、芝麻、胡萝卜等)→高粱或春谷子→小麦。
2、一年一作制 春高粱、春地瓜、春花生。
60年代初期,随着作物种植的调整,耕作方式有了初步改变,出现了小麦与地瓜一年两
熟制。这一阶段耕作制的主要方式有:
1、二年三作制 春花生→小麦→地瓜。
2、三年四作制春花生→冬闲春豆间玉米(谷子、高粱、地瓜)→小麦→地瓜。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稻的扩种,耕作制度相应地有所发展变化,一年两熟制的种植
形式占了主导地位。即:
小麦→水稻→小麦
小麦→地瓜→小麦 }一年两熟
小麦→大豆→小麦
1976年后,又增加了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熟制。
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作物产量。从1978年至1985年,本县农作物
复种指数达158.4%以上。东部丘陵地区,土壤瘠薄,砂性较强,缺水怕旱,保水保肥能力差,
但土壤通透性好,适宜种抗旱耐瘠的地瓜、花生等。原来实行一年一作和二年三作,60年代
后逐步稳定了二年三作,即小麦→地瓜→花生。朱仓公社七岔河大队1900亩耕地,1980年种
植小麦1000亩、地瓜650亩、花生1000亩,单产分别为365斤、650斤、505斤。地处沭河两岸
的西部地区,土肥水条件较好,一般采用一年二作,即小麦——玉米,作物产量较高。南古
公社寨东大队, 1980年种植1000亩小麦,平均单产630斤,700亩夏玉米,平均单产800斤,
合计亩产1430斤。
三、间作套种
建国前,只有瘠薄的丘陵地区,谷子、黍子19作大豆、豇豆、豆角之类。1955年,本县
始有春玉米间作大豆,春玉米间作地瓜,并出现了地瓜田、花生田“满天星”式的间作玉米。
从1967年开始,本县不少社队实行小麦套种油菜,油菜收后种玉米;或小麦田套种苕子,
待苕子翻压后套种玉米。
1976年后,又出现了以下间作套种方式:秋玉米间作地瓜;秋玉米间作大豆;秋玉米间
作花生。
80年代后,沭河沿岸实行小麦套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