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154&run=13

一、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施用
县内有机肥料有人粪尿、圈肥、土杂肥、饼肥和绿肥等,人粪尿和圈肥为传统有机肥。
有机肥多不能直接施用,需沤制发酵腐熟后施用。人粪尿的沤制,多将人粪尿与土拌匀,堆
集发酵。圈肥的沤制,一是将杂草与土混合投入猪舍沤制;二是将马、牛、羊、禽的粪便拌
入土中堆集沤制。土杂肥是将杂草、作物秸杆或树叶等拌入泥土、人粪尿发酵腐烂而成。锅
台土、屋土、草木灰等也都是配合有机肥施用。饼肥主要是豆饼和花生饼,建国前后多用来
直接作基肥或追肥。人民公社化以后,饼类都用来喂牲畜,再以其粪尿作肥,这样比直接用
饼作肥经济效益高。60年代引种绿肥。绿肥的品种有苕子、柽麻、豌豆等,在麦收前后间作
或播种,到盛花期直接翻入土壤,腐烂后,播种玉米或作秋种基肥。1980年以后,一般亩施
有机肥在6000斤左右。
有机肥捣细后作基肥施用,有沟施和撒施两种用法。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施用
1953年开始用化肥。 当时只有硫酸铵,群众称“肥田粉”。因靠进口,当年推广26720
斤, 1954年施用40000斤。多用于追肥或种肥。追小麦是在小麦返青时,开沟施入或用10斤
硫酸铵兑水100斤, 均匀浇在麦根上。 作小麦种肥时, 每亩用5至8斤,混耧播种。1953至
1959年全县硫酸铵用量为143万斤,平均一耕亩用量0.2斤。60年代后,化学肥料的品种不断
增加,由单用硫酸铵增加到施用硝酸铵、氯化铵、尿素、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品种,并且
在多种农作物上施用。不仅用作追肥,还用作基肥。经大田施用或试验,化肥对农作物增产
效果明显。金花大队的80亩花生,每亩用25斤过磷酸钙与圈肥混合沤制作基肥,比不施磷肥
的每亩增产29.8斤。青云乡农技站在韩村大队以伏花生作试验,在亩施3000斤土杂肥的基础
上, 亩施氯化铵5斤作种肥,比不施的增产5.2%。60年代的化肥用量达4394万斤,平均每耕
亩4.92斤。到了70年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化肥的增产效果较高,农村出现了“化肥热”,
化肥供不应求。为保证主要作物的增产,对化肥的销售加强了管理,所有化肥都由县生产指
挥部统一分配,实行专肥专用。为发展生产,1973年至1975年,临沭县先后建起了磷肥厂和
化肥厂。磷肥厂生产过磷酸钙,化肥厂生产氨水。氨水是70年代施用的主要化肥品种。对易
挥发的氨水,多用氨水耩耩到地里。1979年,为指导农民合理施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用不
同品种不同用量的肥料作试验。县农科所对小麦进行了磷肥不同用量的试验,与不施磷肥的
对照, 平均增产13.3%,增产幅度6—36.4%,以亩施60至80斤为适宜。同年农科所对花生作
了施用氮肥试验,亩施10斤尿素,无论作基肥还是作种肥,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
在3.6—34%。在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改变了社员种花生不施氮肥的习惯。70年代,全县
用化肥23582万斤,每耕亩平均27.37斤。1980年以后,氮肥以碳酸氢铵和尿素为主,磷肥多
为过磷酸钙和复合肥(磷酸二铵,氮磷钾复合肥),钾肥为硫酸钾。根据全县缺氮、缺磷、缺
钾的状况,通过试验,改单一施肥为配合施肥,效果显著。1980年至1983年,县农技站分别
在东朱仓、西大坡同等条件下作氮磷单施与配合施肥的试验,单施氮肥增产3.8—23%,单施
磷肥增产8.2—20%, 而氮磷配合施用增产17—45%。1982年至1983年,县土肥站在刘棠大队
搞磷酸二铵 (氮:磷:钾=18:46:0) 对小麦的增产效果试验,共6个处理,增产幅度7.3—
26.4%,其中以亩施酸磷二铵20斤经济效益最高。在大田生产中,一般亩施碳铵50至100斤、
过磷酸钙60至10 0斤(或磷酸二铵20斤),并适当增施钾肥。1980年至1985年,全县化肥用量
达26707万斤,平均每耕亩用肥60.6斤。适度增施化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肥料的种类和施用
1953年,临沂专署拨给临沭县花生根瘤菌4000瓶(每瓶约1.5两) ,当时缺乏对群众的宣
传教育,没能推开。1954年,进行了小面积的试验,增产效果较好。县建设科发出了推广花
生根瘤菌的通知, 并印发施用说明书,但施用面积仍不大。1964年再次推广,全县有9.3万
亩花生用菌拌种,一般增产3—10%。以后,因不能严格操作,未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到70年
代后期,已不施用。1972年、1975年又分别推广过磷细菌肥和腐殖酸类肥料,但均未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