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改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a&A=1&rec=153&run=13

建国前,临沭县耕地易涝怕旱,多灾低产。坡耕地有318900亩,田块小且凸凹不平,水
土流失严重,粘土涝洼地有180600亩,主要分布在大哨湖、牛腿沟两测,特别严重的是砂姜
黑粘土,由于地势低洼,野草丛生,十年九不收,人称“旱时风吹土迷眼,涝时蛤蟆水连天,
茅草丛生不见地,十亩粮草一肩担。”落后的生产关系,使农民对土地无法进行改良,农作
物亩产常在百斤左右。
建国初, 对一般土地采用“两生夹一熟”的办法进行深翻改良,即在它的一头先开1.5
尺深、2尺宽的沟,再深翻1尺,将熟土翻在中间,让表层有2至3寸厚的生土,经过冬季风化,
春季播种;在粘土地搬沙压土以改良土壤;在缓坡地搞水平沟,防止水土流失。至1956年,
全县深翻土地8000亩,压沙换土5000亩。经过深翻或压沙改良的土地一般增产20%左右。
1957年开始修整“三合一”梯田,耕地由小并大,筑起地堰,深翻1至1.5市尺,使部分
土地改变土壤层次,并整平地面,在梯田两边挖节水沟,减少水土流失。
1964年以后,全县对改土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治理。一是对涝洼地施行挖沟、筑路,修
台田、条田,以便降低水位,排除地下水。台田、条田宽约10米,沟深0.60米,沟宽1至1.5
米。 二是在岭坡地上修造“三合一”梯田,裁弯取直,合小并大,以便耕作;地面深翻1至
1.5市尺, 整个地面呈外噘嘴,倒流水;地堰下挖排水沟,沟两头修水簸箕。至1965年,全
县修造“三合一”梯田161000亩,修造台田、条田38700亩。据9个大队调查,凡经治理的土
地,均比以前增产1倍以上。
1975年冬,进一步开展治山治岭、改造涝洼的运动,全县多次组织万人以上的大会战,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整地改土出现了新局面。1975至1978年间,全县每年都有十
几万人上阵,会战50余天,共改造、修整梯田19.15万亩,条田、台田16.28万亩,约占总耕
地面积的44.3%,治理后的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全县粮食亩产从2481974年的
350斤,提高到1978年的570斤,亩增220斤,每年递增率为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