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8&rec=638&run=13


  承宫(公元?~76) 字少子,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幼时,父母相继去世。8岁时
,为人放猪。当时当地人徐子盛以《春秋》教授学生数百人,很有名气。有一天,他在放猪
时路过徐子盛讲学的地方,非常羡慕读书的学子,在那里听讲,忘记了放猪。雇主见他放猪
未回,到处寻找。找到他后,想打他,被徐子盛的学生们制止。徐子盛见他如此酷爱学习,
就收他为学生。他主动承担了打柴的任务,且学习勤恳。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中,教授学
生,后来到蒙山脚下自耕自食。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官员都闻其名,均想召其为官,但
他都没有答应。
  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承宫被朝廷召为博士,升为左中郎将。他多次进谏,阐
述如何治理国家,所述中肯而切合实际,朝中的大臣们都十分钦佩他。他的名声还传播到匈
奴,北单于曾特地派遣使臣要求见他。
  永平十七年(74年),承宫任侍中祭酒。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病卒。肃宗对他的死
深感痛惜,专门赐以冢地。他的儿子宫疊,官至济阴太守。
  童恢 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在灾荒年间,其父童仲玉曾
倾尽家产救济民众100余人。童恢早年在琅琊郡为官时,执法廉正公平。司徒杨赐听说后,特
召其为自己部下。后杨赐被人弹劾即将被免职时,部下都离他而去,唯独童恢帮他申诉。在
童恢的努力下,杨赐未被免职。后杨赐的部下都回到他身边,而童恢却离杨赐而去,因此事
人们都赞美其品德。
  童恢任不其县县令时,赏罚分明。他将犯法官员的罪行张榜公布,对称职的官员以及做
好事的人赐予酒肴,给予勉励。此外还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连耕织种收都有具体规定。
因此,不其县境内非常安定,牢狱中连年没有囚犯。周围县的人听说他治理有方,迁入不其
县居住的有2万多户。因童恢有才能,青州府推荐他升任了丹阳太守。后因急病去世。
  徐奕 三国时东莞(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避难于江东。
虽得孙策赏识,但他却毅然回到家乡。曹操任司空时,召其为掾属,跟随作战。当时,关中
地区刚被魏军占领,社会秩序混乱。曹操赏识徐奕的才能,留他在关中任丞相长史,镇抚西
京。他在任职期间,明修政治,深受西京人称赞。后任雍州刺史、魏郡太守等职。
  曹操与匈奴交战时,调徐奕为留府长吏,负责留守的具体工作。曹操对他说:“君之忠
亮,古人不过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
  魏国建立后,徐奕任尚书,后升任尚书令。曹操出兵汉中时,魏讽等起兵反曹,适逢中
尉杨俊升迁,一时找不出代替杨俊的人选。曹操叹息地说,怎么能得到有如诸葛丰那样的人
,让他去代替杨俊的职位呢?桓阶对曹操说,徐奕不就是合适人选吗?于是曹操命徐奕任中
尉。任职几个月后,徐奕称病回故乡。后拜谏议大夫,病卒。曹丕每与朝臣谈到徐奕时,常
思念他。
  国渊 字子尼,东安郡盖县(今沂水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生卒年不详。国渊是东
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在郑玄的众多弟子中,他并不很突出,但他学习专心致志,被
郑玄称为“美才”,赞其“必为国器”。
  黄巾起义时,国渊与邴原、管宁等人避乱于辽东。在辽东,他仍笃学好古,常讲学于山
同岩,士人多推慕之。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他回到故乡,被曹操召为司空掾属。他“每于公
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推行屯田,让国渊主管此事。
他多次提出有关屯田的建议,如安排多少户数,如何设置官吏,如何管理与分配收获物等。
实行屯田5年时间,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使农业生产迅速得以发展,以致仓廪丰实。曹操在经
济上实行屯田的有效措施,是能够统一中国北部的重要原因。而在发展经济方面,国渊作出
重要的贡献。
  曹操出兵关中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负责留守的具体事宜。期间,田银、苏伯在河间
地区起兵反曹,被镇压下去。国渊请求对那些参与起事的人不施行刑法,得到曹操同意,被
他释放的有1000余人。他为田银等起事撰写了“破贼文书”,实事求是上报了战绩,做到既
不扩大又不缩小,摒弃以前杀一顶十,企图扩大战功的弊端。曹操甚喜,赏其德,升任他为
魏郡太守。
  后来国渊升为太仆,居九卿高位。但他布衣蔬食,恭俭自守,为官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
赐都分给旧故宗族的贫穷亲友。他死后,其子国泰被曹操任为郎官。
  徐广(352~425) 字野民,东晋东莞姑幕(今沂水县)人。其父徐藻,曾任都水使者。
早年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世代好学,至徐广时,对经学、文学尤有研究。徐广对百
家数术,无不研览,成为当时著名学者。
  谢玄任兖州刺史时,闻徐广有才能,任其为从事西曹。之后,任谯王司马恬镇北参军。
晋孝武帝司马曜因其博学多闻,升任其为秘书郎等职。义熙元年(405年),徐广受命撰写《
车服仪注》。书成之后,被封为乐成县五等侯,领著作郎衔。翌年,“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
史”。他花费10年的时间,精心考证,刻苦努力,终于撰成46卷的《晋纪》一书。
  义熙六年(410年),狂风冰雹,人心恐惧,认为将有大祸临头。对此,徐广在上书中指
出,“风雹变未必有灾”。他建议应该“兴政化而德教”,并指出“小细烦密,群下多惧”
的危害,认为统治者只有“俯顺群情”,才能达到“朝野欢泰”。
  刘裕代晋建宋后,于永初元年(420年)下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恭肃,
可[任]中散大夫。”徐广因“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以年老为托词坚辞,要求回京
口。辞官后,他“老犹不倦”,通读《五经》,于元嘉二年(425年)病逝。著作除《晋纪》
外,尚有《答礼问》百余篇等传世。
  徐邈 字仙民,徐广之兄,为当时著名经学家,曾被谢安推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中
书侍郎等职。为官“多所匡益”,著有《五经音训》《谷梁传注》等作品。
  竺法汰(320~387) 东莞(今沂水县)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本无
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竺法汰聪敏好学,精通佛教义理。《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
道安为师兄弟,师承名僧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后
二人分手。他率弟子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在建康(今南京市)亘官寺。时晋
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讲经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
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
  《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汰的“
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时著名僧人法深的弟子竺法温却
主张“同心无义”。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主张主观之外客观事物
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
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
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士”,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
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心无义”是邪说,应须破之,这便
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先令弟子昙壹难之,接着他旁征博引,据
经引理,析驳纷纭,双方论战激烈。这场辩论,以竺法汰胜利而告终。
  竺法汰广收弟子,竭尽全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对后世发展起
来的禅宗有很大影响。竺法汰的佛学理论著作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竺夔 字秀祖,东莞(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索头率领众人
来犯,竺夔带兵镇守东阳城,他率领众兵丁共同守城,烧掉城外三里地的庄稼,使索头之兵
没有物资可取。移镇不立城。他凭借军功而进前将军,被封为建陵县男,最终官至金紫光禄
大夫。
  徐之才(493~572) 字士茂,东莞(今沂水县)人。是南北朝时有名的医学家,官至尚
书令。《北齐书》载,他出身世医之家,对天文、医药均有研究。
  徐之才幼时聪慧,5岁能诵《孝经》,8岁略通义旨,粗通《礼》《易》,13岁被召为太
学生。刘孝绰、裴子野、张嵊等每论《周易》及《丧服》仪,他应答如流,被誉为神童。梁
陈郡袁昂领丹阳尹时,赏识其才学,任其为主薄。孝昌初年,豫章王萧综出镇江都,授其为
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镇北主簿。萧综降北魏,三军散走,徐之才退至吕梁,因桥断路绝,
为魏统军石茂孙所阻,留于魏。萧综入魏不久,位至司空,上书魏帝,说之才大善医术,兼
有机辩,人才难得,宜于诏征。孝昌二年(526年),徐之才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他
药石多效,又博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竟相引用,一时声誉大震。武帝时,封昌安县侯。
天平中,齐神武帝征之才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公元546年),自散骑常
侍转秘书监。文宣帝作相时,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掌机务,转授紫金光禄
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怏怏不快。文宣帝即位后,拜侍中,封池阳县伯。后见文宣帝政
令转严,乃求出,任赵州刺史。天统四年(568年),累迁尚书左仆射。时中书监和士开以之
才附籍兖州,即是本属,遂奏附兖州刺史。武平元年(570年)复拜尚书左仆射,迁尚书令,
封西阳郡王。去世后赠司徒公、录尚书事,溢曰“文明”。
  徐之才出身名医世家。高祖徐熙,医术高超,多有撰述,正史有传。父亲徐雄,用药之
验,为江左所称。徐之才也以医名显世。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武明太后有疾,久治不愈
。朝廷召他去诊治,药到病除。孝昭帝特赐彩帛千段、锦400匹。天统四年(568年),武成
帝因酒色过度,神志恍惚,体弱多梦。徐之才说:“此色欲多,大虚所致。”即处汤方,连
服数剂,疾竟痊愈。后每遇病发,经针药所加,应时必效。他虽为显臣名医,但行医不分贵
贱,尤其怜悯劳苦之众。曾有渔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诊视,皆不能识,以致疾苦久不得除。
他诊断后说:“此病盖因乘船入海,常垂脚于水中,水湿浸渍,渐生是疾。”患者点头说:
“确实如此。”他又说:“现病已内结成甲,实非药石所及,须行解剖术除之。”患者欣然
接受治疗,果从患处剔出如蛤子状病块2块,大如榆荚,病愈。
  徐之才历事诸帝,以其高明的医术和诙谐才辩得宠。武成帝生尽根牙,问诸医,对不惬
帝意,即怒而挞之。后来问之才,回答说:“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帝悦
而赏之。今天的“智牙”之名,源于之才。
  徐之才一生,履仕宦之途,行岐黄之道,博经史,解天文,精医术,堪称一世宏才。他
首分方药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10剂”,为后世业医济世者,用药
处方有纲目可循,至今也不失其参考价值。著述有《徐氏家传秘方》2卷,《徐氏家传效验方
》10卷,《雷公药对》2卷,但均已佚。
  罗亨信(1378~1459) 字用实,沂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任工科给事中
时,出视浙江水灾,同情民众,奏免3个县的租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嗣皇位后,罗亨
信被召回朝为御史。他“通州仓储,巡按畿内,清军山西,皆有声”。英宗即位后,其任右
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负责训练兵士。正统二年(1437年),蒋贵带兵征讨阿台、朵儿只
伯,罗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时,蒋贵以军饷不足为由,停留10天引军还。罗亨信对蒋贵
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提出责备。翌年,打败阿台、朵儿只伯后,他因参赞有功,增
加一级俸禄。在任宣府、大同巡抚时,参将石亨要求朝廷批准,将大同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都
编入军队。他深感这种做法不妥,上书奏明原因后,此事停办。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
要对镇守边防的军士所开垦的田地收税,罗亨信上奏提出:“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
业,惟事田作”,“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其结果将导致边防“将谁与守”
。英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收税之议停止。
  罗亨信有长远的眼光,很早就提出“增置城卫为备”,巩固北部边防安全,以免瓦剌部
“以图入寇”的建议。但他的意见没有被兵部采纳。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
,英宗率军与瓦剌作战,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
之变后,人心慌乱,有的人提出放弃宣府城,于是,官吏军民纷纷争相出城而去。罗亨信仗
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者斩!”他发誓率诸将坚决守住宣府城,人心才安定下来。当瓦
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被俘虏的英宗到宣府城南门时,也先以英宗名义传令开城门,以便占领宣
府。罗亨信城头上说:“我奉命守城,不敢擅开。”也先只好退走。罗亨信和总兵杨洪坚守
孤城,“外御列强,内屏京师”。因日夜操劳,头顶上的头发都脱光了。
  景帝即位后,罗亨信任右副都御史。景泰二年(1451年),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官回乡,
居家8年病逝,享年81岁。
  翟溥福 字本德,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初任青阳知县,
后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正统元年(1436年)七月,朝廷下诏推荐郡太守,尚书魏源很器重
他,就举荐他任南康知府。
  翟溥福任知府前,南康府闹饥荒,百姓为了活命,擅自强分了富人家的粮食。前任太守
将参与分粮的人全部捉拿,按强盗论罪,应杀头者即有百余人。翟溥福抵任后,查看了案卷
,然后将“囚犯”全部释放。鄱阳湖来往的船只因无避风处,每遇到大风大浪,经常船沉人
亡。为此,他率领民众修筑了百余丈的堤坝,使来往的船有了避风之处。庐山有名的白鹿洞
书院停办了很久,在他的倡议下,书院兴复。翟溥福深得时人敬佩。
  赴朝中考核政绩时,翟溥福以年老为由,要求辞官回故里。侍郎赵新曾在江西做官,闻
他政绩显著,大声地说:“翟君此邦第一贤守也,胡可听其去。”翟溥福恳求好几天,才被
同意。在离任之际,南康父老争相送他礼物,他一概不接受,民众挽舟哭泣。人们为了缅怀
翟溥福,在他当年修建的鄱阳湖大堤旁,为他建了生祠祭祀。民众还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三
贤祠(祀唐代李渤、宋代周敦颐和朱熹)中,建他的生祠作为配祠。
  刘应宾(1588~1660) 字元桢,别号思皇,沂水县沂水城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中举,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初任河北赞皇县令,任职两年。抚按交章推荐调畿
南巨邑南宫为县令。1621年,明熹宗即位。议冠婚大礼仪郎缺员,调到礼部代理大礼仪郎职
务。刘应宾认真辅佐礼部尚书,得礼部尚书信任,把他视作自己的左右手。几年后,调吏部
稽勋司任郎中。当时,依附阉官的官员结成党羽,擅自行使权力,政出多门,加入的人就升
官发财,一个月就能升迁几次,不加入的就革除功名下到监狱,直至祸及家属。1626年春天
,他以回家探亲为由,回到老家避祸。
  1628年,思宗(崇祯)登位,对宫廷中的官员进行清理,凡是阉党时期用过的人一概被
革职,唯独刘应宾留存下来。崇祯九年(1636年),起用为验封司郎中,接着又转到文选司
。这时各郡县官员缺员很多,皇帝下谕各部大臣,用两个月的时间补齐。首先被选任的官员
,每次大选时,就贿赂文书房中的权贵。文书房大内司执掌迁升的奏章,稍微不合他的心意
,就在奏章中造谣指摘。刘应宾不愿意按照他们的眼色行事,就被左迁到南京礼部,又转到
南京的吏部考功司任郎中。后来告老退隐,回归故里。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时有传言,崇祯皇帝改换微服携带着皇太子
南逃了。刘应宾说,天子的江山保不住了,作为臣子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家。于是连夜向南追
赶,等到渡过长江,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吊死在北京煤山。明朝南都南京的士大夫拥立福王
为皇帝,刘应宾为太常寺少卿,接着又去典铨司,升为正卿,又升通政使。同年,清世祖击
败李自成,迁都燕京(北京),命令豫王南征,奄定金陵,刘应宾投降了清廷。清廷以他原
官职衔巡抚徽宁等地。后来在扬州侨居10年,期间饮酒赋诗,著述了《平山堂集》。1656年
秋,因为饮酒过度得病,回到故乡。
  谭纪三(1917~1944) 沂水县李庄村人。1942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4年8月17日在解放沂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任八路军鲁中军区4团3营营长。
  谭纪三正直、纯朴,待人热情,深受群众拥戴。1942年1月,他加入八路军主力部队鲁中
军区4团。参军后,经过短期艰苦训练,随即投入战斗。在战斗中,他英勇杀敌,先后荣立4
次战功,多次受到军区的表彰和嘉奖。在短短几年内,由一名普通战士先后晋升为班长、排
长、连长、营长。1943年6月,盘踞沂水城的日伪军出动1个小队对城南许家湖一带进行袭扰
,杀害了地方武装干部和群众。获此情报后,时任1连连长的谭纪三奉命带领全连战士在敌人
必经之路设伏。经过一场激战,将这股日伪军歼灭。战斗结束后,当部队路过其村庄行至他
家门口时,有的战士劝他回家看看。他摇了摇头说:“县城还没解放,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
,我决不回家。”1944年8月13日,鲁中军区决定收复被日军侵占近6年之久的沂水县城。8月
15日晚,总攻开始。4团作为主攻部队,战士们打得英勇顽强,战斗异常激烈。8月16日下午
,先后攻占北门、东门、南门和西门,并先后攻下东南、西南和东北3个日军炮楼,战斗向纵
深发展。与此同时,在拔掉了沂城外围的黄山铺、匡庄、龙山、武家洼、凤凰头、满堂坡、
四十里堡、斜午等8个日伪据点后,16日上午,担任阻击打援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的
配合下,先后击溃由莒县、蒙阴出动的两股日伪增援部队,保证了攻城战斗的顺利进行。16
日晚,4团将敌中心炮楼和西北炮楼分割后,决定上半夜强攻西北炮楼,并对孤立的中心炮楼
实施佯攻。谭纪三按照攻城部署,指挥该部组成的火力组、爆破组和突击队协同作战,由已
被八路军攻占的东北炮楼沿南城墙内侧向敌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爆破组将敌西北炮楼
炸开一个缺口,突击队迅即突到炮楼近前。此时,成股日军从炮楼拥出,占领巷道、房屋,
疯狂阻击。敌人又将房屋点燃,构成火障,企图阻止八路军前进。冲进去的部队冒死冲过火
障,展开激烈巷战。此时,又从西北炮楼冲出5名日军,企图偷袭八路军突入部队的侧后。谭
纪三发现这一情况后,为保证突击部队顺利攻入,他毅然挺身迎击,与敌人展开贴身肉搏战
,不幸壮烈牺牲。8月17日拂晓沂水城解放。鲁中军区在下峪子村召开追悼大会,隆重悼念谭
纪三等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佟明德(1898~1948) 沂水县佟官庄人。自幼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少年时在家刻苦读
书,曾就读于沂水县刘氏私立尚志中学。1918年考入陆军军医大学,主攻外科医术。1922年
投身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任军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抗日爱国将领何柱国参
加了中国抗日第一战“榆关之战”。1933年1月在山海关跟随何柱国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参
加“西安事变”。此后随何柱国任军长的五十七军参加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
者做出了积极贡献。曾担任五十七军的军医处处长、陆军医院院长等职,国民政府陆军少将
军衔。
  田农(1926~1968) 原名田宝澄,沂水县长山官庄村人。1937年8月在沂水城读书,积
极参加抗日活动。1944年4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转战于
沂蒙山区和东北抗日前线,荣立大小战功8次。解放战争期间,在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从事电台
工作,先后参加辽沈、平津等战役,从东北一直战斗到海南,荣立大小战功12次。抗美援朝
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枢纽部主任,荣立大小战功7次,其中二等功1次。归国后,调
往国防部工作。1959年7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高级班学习,毕业后分配
到中央军委通信兵部工作。1964年4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行政14级。同年秋任军委通信兵第一
通信总站主任,直接负责保障中央军委通信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
在北京接见红卫兵,为了保证安全,周恩来亲任检阅大军总指挥,从各部队抽调10名副总指
挥,田农为其中之一。1968年2月在执行国防任务时,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2岁。军委通信兵
部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军委批准其为革命烈士,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68年2月北京军区《战友报》对田农的事迹进行报道。
  武圣传(1920~1975) 沂水县武家洼村人。曾任广州军区后勤部第19分部营房管理处处
长,行政14级。1939年9月参加革命。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八路军鲁中军区、
第四野战军12兵团、广州军区后勤部19分部任战士、排长、助理员、管理科科长、处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部队前往东北,参加了辽沈等战役战斗。之后,参加平津等战役,
还随部队参加海南岛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调入广州军区后勤部19分部。1955年被授予中校
军衔。1975年3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广州军区批准其为烈士。
  刘玉美(1901~1985) 沂南县蒲旺镇人。1938年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2月任
沂东县城子区区长。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5月任沂东县寨西区区长。1947年5月
任沂东县建设科科长。1950年任莒沂县林业所所长。1953年任沂水县杨家城子苗圃主任。19
64年退休,后改为离休。
  刘玉美在任沂水县国营杨家城子苗圃主任期间,以圃为家,精心钻研育苗管理理论和技
术,在全县首先推行“两槐”(刺槐、棉槐)热水浸种和桃、杏等树种浸种、催芽育苗法及
苗木嫁接等技术,创造出民主、财务、技术、劳动管理苗圃的一整套做法。他在职七年间,
共培养各种苗木1000余万株,不仅满足全县造林绿化需要,还大力支援了临朐、安丘等县的
造林绿化事业。在抓好苗圃育苗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深入周边百余个村庄调查研究,帮助
他们发展林业生产。在当时交通、吃住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不辞劳苦,徒步走遍沂水县北
部的圈里、马站、高桥、道托、官庄等乡镇(公社)的大部分乡村,协助区、乡、村干部,
发动群众治山整地、植树造林,并进行造林育苗技术指导,培训出一大批林业技术人员,促
进了该地林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由于他一心扑在育苗造林事业上,工作成绩显著,1956年被
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于同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
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崔发文(1923~1991) 沂水县石碑官庄村人,小学文化。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家境贫困,十几岁时就跟随乡亲外出到东北谋生。1945年12月在榆林参军。1947年因战导
致左小腿伤残(三等乙级)。1948年10月在城子街战斗和入关工作中各立小功1次,合并立大
功1次。1949年10月在南下及辽西行军中各立小功1次,在粤桂边战斗中立小功1次,合并立大
功1次。1953年12月退伍。1954年1月担任石碑官庄村党支部书记。1981年因病退职。
  在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工作严格把关,亲朋好友都不能偷懒或赚便宜。该村因粮食产量
高,对国家贡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旗单位之一。他虽然识字较少,但记忆力好。学习上
级的会议精神、科学技术培训学习时,不能全靠记忆,他就用自己能看懂的符号来做笔记,
会后再传达学习和贯彻,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即使在最困难时期,石碑官庄村也
没有出现群众因为吃不上饭而外出闯东北的事情,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因该村交售余粮多,
成绩显著,他在1959年2月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并出席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工作会议。
  李清河(1919~1991) 又名李纪德,沂水县埠前村人。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
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二支队任连指导员。1939年11月转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中共鲁
东南特委执委、青年部长、沂蒙地委青委书记等职。1944年10月至1949年7月任沂东县委书记
,参与创建沂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沂东县党组织,建立民主政权;组织发动群众,动员群众
参军参战,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济南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人事处
长、市政府机关党委书记、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枣庄矿务局
党委第一书记,煤炭工业部干部司副司长、干部部部长,泰安地委副书记兼煤炭工作部部长
,山东煤炭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问等职。1983年6月离休。
  刘子云(1906~1991) 沂水县刘家山宋人,高中文化,主任医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3年毕业于沂水尚志中学,后随父从医。1935~1936年在北平国立医学院研究生班学
习,毕业后在沂水县高桥行医。1945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高桥联社医药部。19
48年至1963年10月在沂水县马站医院任医师。1963年11月后在临沂地区干部疗养院、临沂地
区沂水中心医院从事中医工作,任中医科主任医师。
  他从青年时期起,致力于中医事业,在几十年的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具有精湛的医技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有很高的医德医风,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为沂蒙山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1960~1971年先后编写《中医基础课教材》《西学中
内科临床教材》等教材,并参加山东省中心研究院《中华药志》的编写。1962年被评为沂水
县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临沂地区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被沂水中心院评为先进工作者。
系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沂水县第四、五、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县人大特邀代表,政协
第一届沂水县委员会副主席,第二届县政协常委。
  李秀智(1908~1991) 沂水县会仙院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
和另外15户一起带头组成生产互助组,并响应党的号召,首先加入合作社。1952年他担任合
作社办的养猪场负责人。在养猪场负责工作的十几年中,他爱场如家,冬天为了让小仔猪免
受冻伤,经常把小仔猪揣在怀中。为学习养猪技术,他自己背着干粮,徒步到沂源、临沭等
地参观学习,归来后及时改进饲料配方和饮水时间,并在养猪场中居住,随时观察猪的生长
情况,有三年是在养猪场中度过的除夕。他还四处联系生猪的优良品种,喂养从苏联引进的
约克夏大白猪,最重的一头达到700多公斤,在当时引起轰动。附近的人都来向他学习,被群
众称为养猪状元,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1955年起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劳模。1963年被授予“
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徐眉生(1901~1992) 原名徐元良,字眉生,后以字行,沂水县后晏家铺村人。1919年
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任山东临沂省立第五中学校长。1932年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
。他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倾向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
击队,以实际行动支持党的地下活动。1946年任广西桂林三三农场场长兼广西大学讲师。19
4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山东解放区筹建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积极捐献土地
和房产办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省科学普及协会副主
席、省自然博物馆馆长、省文化局副局长、九三学社七届中央常务委员、八届中央参议委员
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济南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任委员、名誉主任,第四届
、第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
业业,为发展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主持九三学社济南
分社和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工作,积极宣传贯彻党的统战方针、政策,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
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是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袁子扬(1910~1992) 沂水县下小诸葛村人。自幼上学,后任小学教师。1937年4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组织葛庄、诸葛抗日救亡协会并担任主
任。1938年3月参加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7月转到地方工作,从事抗日根据地的
建设,先后担任莒南县八区分区区委书记、中共鲁东南特委秘书长、中共南沂蒙县委书记、
中共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干事。1940年冬任湖西行署秘书、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经历
过多次“扫荡”与反“扫荡”的残酷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冀鲁豫行署司法处长、钜南
专署办公室主任、济宁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副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
,曾先后担任平原省政府秘书长兼省财政厅厅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山东分局财委副书记
、财办主任等职。1956年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省委委员。1963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19
65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打
击迫害和不公正待遇。1977年恢复工作后,仍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等职。19
82年5月离休。
  黄子中(1919~1992) 沂南县司马店子村人。13岁时在沂水县茶商号当学徒,他勤奋好
学,白天劳作后,仍不忘秉烛夜读。15岁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沂水师范讲习所,靠奖
学金完成三年学业。在学生时代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任沂水县斜午乡组织委员、民主政府乡长、乡动委会主任。1940年6月起先后任中
国共产党司马乡、岩峪乡支部书记、乡分队政治指导员。他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在十几个村
建立党支部。1943年调中国共产党沂水一区作宣传工作。1945年8月任中共沂中县峙阳区区委
书记。1948年1月任沂水县县长、县委委员。1949年11月调任中共莒沂县委副书记。1951年任
导沭委员会二分处工委书记兼政委、沂水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58年后历任山东省农业厅
、畜牧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期间,请人翻印《美国和加拿大农业考察报告》《日本产饲料
工业生产标准》等书,积极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提出“要为解决全省人民的蛋白质、皮袄
、皮毛品而奋斗”的目标。这些提法,“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了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唯生产
力论的罪状。1972年后历任临沂地委常委、地革委副主任、行署副专员。1984年离职休养。
  杜剑华(1914~1992) 沂水县城里街人。1937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抗大教员、军教科长、师教导大队训练处长、抗大分校副教育
长等职,为人民军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还参加了皖江地区的反顽战斗和枣庄、泗县、淮
阴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作战科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率领部队参加了淮海、
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炮校校长、炮兵技术部长、第二炮兵
司令部副参谋长、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为军
队建设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反对和抵制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倒行逆
施。他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
致。
  朱富胜(1906~1992) 沂南县后交良村人,初小文化程度,山东鲁中区著名劳动模范。
1940年10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长、支部书记、行政村书记等职。19
44年12月任边联县参议员。1947年6月任中共铁山区区委副书记。1947年9月任青驼区区长。
1948年8月任沂南县政府县长。1949年11月任沂水县政府县长。1953年10月任山东省农业试验
场场长。1955年11月任临沂农业实验场场长。1957年6月任郯城机耕农场书记兼场长。1961年
8月起先后任沂南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共沂南县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7年8月至1972年8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审查(劳动)。1972年9月任沂南县革委生产指挥部主任、县委常委、县
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5月任沂南县政协主席。期间,1949年5~10月为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
委员;1949年10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候补委员;1950年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0~1963年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委员;1952年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0~19
53年为华东土改委委员。1985年7月离休。
  刘霄平(1950~1993) 沂水县埠前庄村人,刘立封的长子,大学文化,原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二炮兵通信修理所政委(正师职),大校军衔。1968年9月参加工作。翌年2月参加中国
人民解放军。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总字182部队2营战士、陆军78师通信营技师、
装甲兵司令部科研处参谋、装甲兵技术学院通信教研室技术员、第二炮兵813支队2大队指导
员、支队政治处组织股长、813旅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通信修理所政治委员等职务。198
8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1990年3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93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刘霄平入伍后,长期从事技术和政治工作。1971年2月被选送山东大学学习。他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现代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毕业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
际工作中,并注意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通信技术知识,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通信装备
维修、通信设备订购验收等任务。1982年8月调入第二炮兵813旅后一直从事政治工作。他任
指导员时,关心爱护干部战士,经常为干部战士讲科学技术课,所在的中队曾被评为先进中
队。任组织股长和旅政治部副主任期间,他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不断摸
索总结导弹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的经验,在二炮政治部工作组检查评审中受到赞誉。1987年6月
调入二炮通信修理所任政治委员后,较好地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为通信修理所的建设
作出了贡献。
  宋奎元(1932~1993) 沂水县李家寨子村人。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沂东县丰台区委秘书。建国后,历任中共沂水县沂城区
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中共沂水县委组织部干事,沂水县委党训班副主任、党校副校长,
沂水县黄山区诸坞公社党委书记,中共沂水县委常委、杨庄区委书记,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
,沂源县革委副主任、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政协沂水县委员会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等职
。1993年4月离休。曾当选为中共沂水县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党代会代表,沂源县第
九届人大代表,沂水县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王德全(1916~1994) 沂源县姬家峪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41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
任本村村长、沂源县黄庄区中队长。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1月起先后任沂源县
黄庄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沂源县公安局局长。1947年12月被中共沂源县委记一等功
。1955年1月至1956年2月在公安部公安学院武汉分院学习。1956年2月调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
记,分管政法工作。1958年10月调任临沂付庄钢铁厂党委书记。1960年5月任中共临沂市委副
书记兼第一钢铁厂党委书记。1963年3月起历任临沂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临沂地区公安
处副处长。1985年1月离休。
  李从策(1926~1994) 莒南县泉子湖二村人,初中文化。1944年3月参加工作。1945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3月在连云港中共渤海地委任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临沂行署
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临沂行署统计局副局长等职。1968年调任蒙阴电讯四厂副厂长。1979年
8月任沂水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4月任县政协副主席。1986年退休。
  刘茂堂(1919~1994) 沂水县罗家村人。1946年参军。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他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参加过华东局模范党
员代表会,受到周恩来、陈毅等的亲切接见。1951年退伍后回乡。回乡后曾任初级社社长、
林业主任。195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在任党支部书记期间,积极贯彻执行发展农业的“八字方针”,住山、养山、靠山、
吃山,带领全村群众向荒山进军,发展苹果园8公顷,山楂园5.33公顷,加之村里原有的梨树
等老资源,全村林果业覆盖面积达到70%。他还十分注重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不断学习新技
术、新方法,使全村林果连年获得大丰收。当时鉴于缺少肥料,他带领群众建起集体养猪场
,因为肥足加之管理科学,所产苹果、梨以单果重4两半的成绩获得华东果品展销会冠军奖牌
。这些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得以推广。自1957年起,多次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劳
动模范”称号。
  代永昌(1922~1994) 沂南县金佛院村人,高小文化程度。1945年8月参军。1946年5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胶东十五团三营四连战士、班长、排长等职。1947年12月调山东省
胶东荣校工作,任五中队副队长。1948年12月任山东荣管局副指导员。1951年9月在山东省鲁
中南整党教员训练班学习。1954年11月任临沂军分区莒县兵役局预备役军官科副科长,后任
科长。1960年9月任沂水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1964年9月任沂水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68年
2月任沂水县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12月任沂水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0年2
月任组长。1970年9月任沂水县革委会主任。1971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1973年8月军
队“支左”结束后,仍任沂水县人民武装部政委。1978年7月退休。1982年3月改为离休。
  滕希德(1924~1994) 沂水县东大埠岭村人。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
作,任本村农救会长。1954年7月任中共沂水十区区委副书记。1956年7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委
员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6月任崔家峪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3月任黄山公社党委第一书记。
同年9月任中共沂水县委组织部部长。1960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党校校长兼县直机关党委书
记。1961年4月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71年11月任诸葛公社党委书记。1972年12月任中
共沂水县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1973年5月任沂水县革委会政治部组织组组长。同年8月任
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9月任沂水县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5月兼任公安局党委书记。1982年
离休。
  项友(1915~1994) 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人,初中文化。沂水县第一中学首任校长,行
政13级,地(市)厅级干部。出生于殷实之家。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半塔镇军政烈子
弟学校教师。1938年8月任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2~8月入抗大(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抗敌
报社内勤记者。1942年9月起相继任新四军地方独立团政治宣教股股长、政治处主任。1944年
7月起先后任新四军二师建营学校、军事大学政治教员,半塔军政烈子弟学校社教主任。194
6年8月调任新四军军事大学二大队训练科长。1947年3月调入山东,历任日照县城关镇小学校
长、区文教助理、地方支前组织股长。1948年2月后先后任滨海地区抗日小学校长、建国学校
青年干部队政治指导员、日照县文教科科长。1951年2月调任莒南师范学校校长。1952年8月
调任山东省立沂水中学(即沂水一中)校长。时处建校阶段,学生来自沂水、临朐、博山、
莒县、蒙阴、沂南、沂源及苏北的邳县、丰县等县(区)。在建校和组织教学工作中,他付
出大量的心血。1956年8月至1957年8月在中央教育行政干部学院学习,曾受到毛泽东、刘少
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到迫害。1970年8月任县属姚店子中学校长。1978年6月任沂水一中党支部书记。1985年5月
离休,为地(市)厅级干部。
  在沂水县属中学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30余年间,他尊敬爱护教师,善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关心学生,为沂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1985年,仅沂水一中即培养初、高
中毕业生2万余名,其中升入大中专院校达3600余名。自建校来,沂水一中升学率一直在临沂
地区(市)名列前茅。1959年,沂水一中被省人委(即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中学。“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被定为市级重点中学。1982年,《山东教育》曾以《沂蒙山上不老松》的
长篇通讯,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张学伟(1913~1995) 曾用名张洪桀,沂水县下里庄人,中共临沂地委原副书记。193
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沂水县夏蔚乡支委书记、三区委副书记、鲁中区党委组
织部巡视员、四区甄家乡代理支部书记、灵阳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事、夏蔚区委书记。
期间,积极宣传革命真理和党的抗战方针,组织和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反日寇“
扫荡”斗争中,不顾个人安危,想尽办法把乡武装人员集中起来开展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
敌人。1945年9月至1948年11月先后任中共沂水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和组织部部长,为发展党的
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做出积极贡献。解放战争后期至1954年11月先后任中共沂源县委副书
记、书记,日照县委书记,沂水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带领干部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做了大量卓有
成效的工作。1954年11月至1970年7月先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临沂市委书记
,临沂地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他坚决抵制“左”的错误和林
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1970年7月至1982年9月先后任临沂地革委副主任、
地革委党的核心组成员、中共临沂地委常委、地委副书记。在担任地委领导职务期间,认真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区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2年9月
离职休养。
  张方庚(1917~1995) 曾用名张方信,淄博市张店区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山东省桓台县马公乡社会干事、除奸组组长、桓台县二区和桓台县交
通股股长、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侦察组组长、山东军区保卫部侦察组组长、山东军区训练队
队长。1945年10月至1949年12月先后任山东军区保卫部二科侦察员、政治指导员、临沂县公
安局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新海连特区公安局副科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任中共临沂县
委委员、县公安局局长、临沂专署公安处副处长兼公安大队政委。1954年10月起历任中共临
沂地委委员、政法党组书记、临沂专署公安处处长、政法部部长、地委常委。1958年5月至1
964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第一书记、县委书记。1964年9月至1967年1月,先后任中共临沂地
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0年7月先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党校
党委书记,临沂地区公安处处长、政治组组长,中共临沂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纪委书记
。1984年12月离休。
  刘德余(1939~1995) 沂南县留田村人,小学文化程度。1951年7月参加工作,任沂南
县张庄区松山乡文书。1952年1月任沂南县张庄区供销社文书。1955年3月任沂南县供销社财
会科会计。1958年2月在沂南县张庄区小河村务农。1959年7月任沂水县供销社财会科会计、
干部科科员。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任沂水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科员。1971
年10月任沂水县革委常委、政治部负责人。1973年3月任沂水县革委常委、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1978年7月任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0年12月任沂水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1
981年2月任沂水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1984年9月任沂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
2年5月任沂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正处级)。同年12月任沂水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正
处级干部。
  李鸿宝(1903~1996) 字善亭,曾名李德生,后名纪刚,沂水县西埠前村人。1926年在
本村举办平民夜校传播革命思想。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村及周围村庄发展党员,
组织农民协会。1932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委员。同年冬,做沂水暴动的准备工作,并介绍刘
冥阶入党。1933年5月与县委书记谢梅村等策划进攻县城,营救被捕党员和乌旗会会首,计划
受阻取消后,出走东北。1935年5月到上海中央情报科工作。1940年5月任中共南京情报小组
负责人。1942年7月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1944年10月出狱后在中共华北局工作。1946年1月
起先后任山东军区情报处驻济南办事处主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城市工作委员会主任。1949
年5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处长。1950年7月先后任外交部亚洲司专员、办公厅副主任。19
51年起先后任内务部社会司副司长、司长,救济司司长。1955年因潘汉年、杨帆错案被捕入
狱。1965年被定为反革命,判刑12年。1981年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工资级别。1982年
离休。1984年6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部级待遇。
  刘立封(1918~1996) 曾用名刘祝三、刘乐亭,沂水县埠前庄村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炮兵政委,中将军衔。1938年7月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成为陕北公学三九队学员、抗日
军政大学一分校12队学员。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纵队政治
部组织部干事、鲁中军区政治部巡视组组长、沂中县武委会副主任、沂中县独立营副政委、
鲁中军区警卫旅政治部组织股长等职,参加了粉碎日本侵略军“铁壁合围”、“三光政策”
以及“蚕食”、“封锁”等多次战斗和解放沂水城、葛庄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
军区第9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8纵队卫生部
政委、第26军后勤部副政委、政委,参加胶济路反击战,平安、鲁南、莱芜、孟良崮、进军
豫皖苏、沙土集、洛阳、开封、睢杞、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1950年6月参加改造收
编起义后的国民党第16兵团第47军的工作,任军副代表,对起义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同
年11月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志愿军第26军第88师副政委、兵团政治部直工部副部长
、司令部管理处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第二次战役,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
53年后历任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
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75年8月后历任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
职。在担任第二炮兵政委期间,他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
拓展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设之路。同时,他十分重视战略导弹部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为恢复正常的组织、
干部制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立封在抗美援朝期间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获三级独
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六、七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郭明伦(1928~1996) 沂水县西朱家庄村人,初中文化。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文艺5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
晋升为少校军衔。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同年离休。
  郭明伦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学生时代,就萌发了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强
烈愿望。1946年9月参加革命后,先后在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沂北县独立营任战士、见习文化
干事、文化干事兼书记,后调鲁中南纵队47师及35军105师任宣教干事、报社编辑。随部队参
加了临朐、昌潍、济南、渡江等战役战斗。在战争年代,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前
沿阵地,深入班、排、连队,进行战时宣传发动和政治教育宣传工作,鼓舞和激励战士的斗
志,奋勇杀敌。在后方搞战勤和思想政治工作时,他不怕艰难险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在
报社编辑工作中,有时为及时报道某个战役战斗进展情况和战果,昼夜加班,赶写稿件,对
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表扬嘉
奖多次。
  全国解放后,郭明伦历任浙江军区第6军分区教育干事、浙江军区华东前线报社编辑、宣
传科助理员、新闻助理员、《民兵报》编辑及浙江军区政治部秘书。期间,他开始由新闻报
道逐步跨入文艺领域。1971年调任南京军区文艺创作组任副组长(后任创作室副主任)后,
得以专业从事小说创作。他坚决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刻苦深入生活,创作态度严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创作一批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出版《冀鲁春秋》(一、二部)、
《铁血丹青》两部长篇小说,在文艺界引起一定反响,认为他在写革命斗争历史题材中如何
塑造人物上,有所探索和突破。离休后,他笔耕不辍,继续创作第三部长篇《山精水魂》及
《冀鲁春秋》第三部。但病魔缠身,没能完稿。
  陈东元(1933~1996) 济宁市人。1952年6月曲阜师范毕业,同年为支援老解放区的教
育事业来沂水任教。历任沂水专署烈小教导处主任、沂水县姚店子埠前庄完小教导处主任、
杨庄联中教导处主任、东关联中教导处主任、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1986年参加了《小学数学学习指导》《小学教学教案设计大全》《数学单元教学辅导》的编
写,论文《知识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临沂地区获奖。1987年被聘为县小学教师职务初级
评审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被临沂地区教委评为先进教研员。19
89年被临沂地区统战部聘为非党积极分子联络员。1990年获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颁发的“
扎根沂水三十年,把知识献给第二故乡”荣誉证书。是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
理事,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沂水县委员会第一
、二、三、四、五届委员,第三、四、五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县政协沂水县委员会副主
席。
  王光伟(1914~1996) 沂水县西斜午村人。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农民协会。1930年3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初任中共山东省沂水县区委书记,先后在沂水、沂南、临沂、莒县等
地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党组织。1933年夏,当农民起义武装在沂水城南乡、
城西北乡和敌人浴血奋战,即将向沂水城进攻之际,省委组织部部长宋鸣时叛变投敌,亲率
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军法官”到沂水大肆逮捕党、团县委领导人,配合国民党军队残酷镇
压农民,制造了杀害3700余人的“黄石山惨案”。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王光伟和战友上山
打游击,后遵照党的指示,撤离家乡,寻找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
于河北省蔚县、怀来、宁晋、易县等地,先后在察哈尔抗日义勇军(后改为63军)任党的工
作委员会书记和白32军骑4师地下党支部书记,在白军官兵中秘密宣传红军长征和党的抗日主
张,开展兵运工作。在三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孤军奋战,不屈不挠寻找党组织
,一次又一次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同时在河北宁晋县和河南灵宝县建立地方党组织,并任
中共灵宝县委委员,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2月中共豫西特委派遣他
去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四期学习,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后又入马列学院学习,任二队队
长、党支部委员,毕业后留任教员,担任马列主义研究室主任。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
部宣传指导处干事、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延安留守处秘书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
书处处长。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作出迅速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他担任赴东北干
部大队支部书记,徒步跋涉数千里,冲过敌人重重封锁,将大批干部和家属率至东北前线。
先后任中共嫩江省省委秘书长兼人民政府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党总支书记、中共讷河县委书
记。他正确掌握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斗
争,取得了胜利。同时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发展生产,动员参军,支援前线,为夺取东北全
境解放做出了贡献。1948年底,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兼任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
中共中央东北局统战部秘书长。为了恢复东北经济、抗灾救险、动员和调运抗美援朝物资,
他勤奋忘我、夜以继日地做了大量组织和协调工作,保障了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注重团
结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一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特别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领工作
组对正在兴起的农民互助运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于1951年发表著名的《金时龙生产合作
社的调查报告》,对农业互助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地推动作用。1952年10月调入北京,参加
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历任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计委委员、副
主任、党组成员,兼任国家计委机关党委书记、国务院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农
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并参加了新中国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
1964年北戴河会议后,他参加了西南地区的调查,为攀钢等一批重要厂矿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王光伟是中共八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
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提供证明材料,力所能及地保护战友和同
志。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还经常赋诗抒怀,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情操。1975年恢复
工作后,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和胡耀邦、李昌等为科学院的恢复和整顿工作
竭尽全力,并参与主持起草中科院报中央的“汇报提纲”。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带病离
开医院,坚守在国家地震局的岗位上。1978年到黑龙江省工作,任省委委员、省政府常务副
省长。组织各界专家研讨黑龙江经济振兴之路,为制定全省规划提供依据。还多次向中央反
映情况,争取中央对黑龙江省的支持。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组织群众抗灾,取
得农业的好收成。深入林区,研究林业发展战略和木材的综合利用。贯彻中央改革开放政策
,主张“南联北开”,发展边境贸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定政策稳定知识分子队伍。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省内文艺创作,创建了黑龙江省书画院。1983年离休后,担任国家
计委咨询小组组长。
  沈月亮(1912~1996) 沂源县曹宅村人。1943年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
任金星区地方武工队队长、区委书记兼武装部长、东里区学委会委员等职。1953年11月任中
共沂水县纪委委员、副书记。1954年任县委委员。1955年7月起先后任中共沂水县委保密委书
记、监委副书记、县委委员等职。1960年9月任十里公社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6月任沂水县
检察院检察长。1965年兼任县委常委、监委委员。1972年1月任沂水县民政局局长(未到职)
。1975年10月任沂水县财办核心组成员、财办副主任。1981年3月任沂水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
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离休。
  王寿山(1913~1997) 沂南县石由沟村人。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工
作,任本村支部书记。1945年8月任沂东县城子区委宣传干事。1946年初任中共沂东县城子区
分区委员。1948年3月先后任中共沂东县城子区委副书记、书记。1952年7月任沂水县农场场
长。1956年7月任沂水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期间,曾先后任县委委员、县委常务委员、县人
委党组副书记等职。1967年初因“文化大革命”受迫害。1972年1月任沂水县林业局局长,同
年5月任县生产指挥部副主任,10月任县委委员。1975年3月任县生产指挥部核心组成员,同
年5月任县农办核心组组长,9月任县农办主任,11月任县革委党组成员。1978年3月任县科委
主任,同年4月任中共沂水县委统战部部长、县革委党组成员。1981年3月任中共沂水县政协
副主席、党组成员。1981年离休。
  孙志暖(1924~1997) 日照市大古城村人。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本村地
下武装小组组长。1941年1月任本村党中心支部书记、武装组长,同年6月任太平区委委员。
1944年7~10月参加县委训练班学习,之后任中共太平区委组织委员、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
1947年7月任中共望海区委书记、武工队指导员。1948年10月任中共日照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1月任淮海战役支前一支队政委、中共日照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委员。1950年8月到中共山
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10月任中共日照县委副书记。1951年8月任中共蒙山县委书记兼武装部
政委。1952年6月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兼武装部政委,同年9月任中共日照县委书记兼武装部
政委。1954年11月任中共胶州地委合作部副部长兼沿海工委书记、地委委员。1956年2月起历
任中共昌潍地委农工部部长、地委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地委常委兼胶县县委书记、地
委副书记、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等职。1982年6月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省委委员。1
985年6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90年2月离休。
  靳星五(1903~1997) 沂水县上华庄村人。自幼上学,曾任商店职员、小学教师、政府
职员等。1938年投身地方抗日活动,任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兼秘书,主编《
动员日报》。1939年任国民抗敌协会沂水会部主任。1941年调任抗协省会部秘书。1942年任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1948年任华东支前委员会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
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副主任、山东省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会员、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理事、山东省地方史志
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是山东省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发起者
、组织者之一。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2月离职(厅级)休养。
  虢启法(1904~1997) 沂水县闵家山宋村人。1938年参加农会任会长。1941年3月任鲁
中军区侦察员。1942年9月任莒沂县高桥区政府民政助理。1945年10月任松江军区供给部管理
员。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起先后任160师供给部运输队长、股长。同年9月
任常德军分区总务股长。1951年6月起先后任湖南军区后勤部副科长、科长。1952年6月起先
后任邵阳军分区丽江垦殖所副所长、股长。1954年4月起先后任中共龙津县委组织部,垦殖部
副部长、部长。1956年12月任沂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62年6月退休。1979年10月改为离休。
  刘史明(1908~1998) 原名吴宝仁,沂水县下古村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
年11月参加革命,在本村发展党团员,建立古村党支部,任书记。1933年6月任中共沂水县委
委员,参与沂水暴动的发动、领导工作。同年9月赴东北,参加人民革命军,后赴西安,在地
方党组织工作。1937年赴上海,在中央特科工作。1938年春赴江苏江阴发展游击队,后编入
新四军。1940年4月起先后在江杭二团一营、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苏中三分区如西独立团、
新四军一纵十二支队、六纵五四团、六纵特务团、六纵炮兵团任连长、营长、参谋长、团长
等职。1948年1月至1958年4月先后在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一师、山东航空办事处、华东空
军徐州基地站、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华东空军后勤五分部任副师长、大队长、主任、处长
、部长等职。在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了黄桥、曹田、顾殿堡、孝丰、苏
中七战七捷、莱芜、南麻、临朐、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1955年6月被授予上校军
衔。1959年4月起先后任江苏省交通厅民航处处长、江苏省民航管理局局长。1960年10月任江
苏省交通厅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被关押7年。1980年任江苏省交通厅顾问。1982年12月
离休。
  秦昆(1914~1998) 又名秦旭东,沂水县小瓮山村人。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参
加沂水暴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支部组织委员。1938年3月参加山东抗日游击第
四支队第六大队,任排长。同年7月调到地方工作,在四区组建四支队六大队独立营。8月担
任中共沂水四区区委书记。年底任中共沂水八区区委书记,联系抗战前失散的党员,恢复发
展了八区党组织,并建立八区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9月任沂南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41年
底任费东县委书记兼费东行署主任及县大队政委等职。1945年任淮安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领导淮安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昌潍解放后,任昌潍地委委
员、民运部长。1949年春随军南下,初任上海市郊工委委员,参加上海的接管工作。1950年
秋任卢湾区委书记。1955年秋起先后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监委副书记、市委甄别办公室主
任等职。1965年春任市委常委,主管党的监察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粉碎江青
反党集团后平反,任复查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复查“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
、错案。1979年12月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85年离休。
  刘乃礼(1914~1999) 沂水县杏峪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
9年2月至1949年10月先后任沂水县王庄区杏峪村民兵队长、村长、党支部书记,王庄区副区
长、区长、区党委委员,沂水县民兵支前担架营教导员。他率领担架营参加了淮海战役,随
人民解放军大部队渡江解放南京、上海等城市,荣立二等功。1949年10月至1951年6月在沂水
地委土改复查工作队工作。1951年6月至1983年8月先后担任福建省永安县城关区区长、区党
委委员,永安县第二工程处第六大队大队长,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第一工程队
队长、党总支书记,福建省地质勘察局第一大队副队长、党委副书记,福建省交通厅航务工
程管理处副处长、党委委员,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党委副书记、交通部第三航
务工程局第六工程处党委书记。1983年8月在厦门离休,享受地厅级待遇。1989年5月回原籍。
  徐凤文(1934~1999) 莒县肖家河村人,大专文化程度。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2月在沂水县耿家王峪村任教。1956年6月任沂水县四十里堡区扫盲校长。1959年7月
至1960年7月在山东省教育学院政治系学习,毕业后在沂水四中(今沂南苏村)任教。1961年
3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宣传部干事、负责人。1975年11月任中共沂水县院东头公社党委书记。1
977年11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兼经委主任。1980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
书记。1983年6月任临沂地区石臼港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5年12月任日照市(
县级市)政协副主席兼石臼港指挥部副指挥。1989年11月任日照市(地级市)政协秘书长、
党组成员(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兼任日照市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1993年
4月至1998年2月任日照市政协常委、党组成员。1998年4月退休。
  张宝森(1916~1999) 沂水县陈家诸坞村人,小学文化程度。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参加工作,在中共沂水县委机关工作。1945年10月调沂水县荆山区任民政助理员。
1948年秋任荆山区副区长。1948年10月起先后任沂城区区长、区委书记。1950年7月冬任沂水
县税务局局长。1951年12月任沂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3年被选为县委常委。1954年1月任
沂水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县长。1955年12月任沂南县县长、县委常委。1958年10月任
临沂地区经济委员会主任。1960年任临沂专署副专员。1961年起先后任中共临沂县书记处书
记、中共临沂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冲击。1970年任临沂县
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2年1月任中共临沂县委副书记。1975年任临沂地区工交办公室主任。
1976年6月任工交办公室顾问。1978年6月任工会办事处主任。1981年任临沂地区行政公署顾
问。1983年12月离休。
  刘夏峰(1908~1999) 莱芜市刘丰邱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党支部书记
、分区委组织委员。1938年1月参加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
队排长、中队政治指导员。同年7月作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工作团团员到达鲁东南地区。
9月任中共鲁东南特委工作团团长被派往日照县开展工作。1939年任中共胶县县委组织部部长
。1940年秋任中共莒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1年5月任莱芜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
944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1945年调任鲁中二地委组织部长。1949年3月南下,历任中
共浙江省第九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临安地委副书记、第九专署专员、华东中央局人
事部干部处长、农村工作部处长、上海市农业局副局长、气象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1984年
离休。
  宋同伦(1924~1999) 文登市周格庄村人,大专文化程度。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周格庄村纺织社社长、东海地委东胜纺织厂股长、威海工商局驻
安东代表、烟台外贸局进出口公司业务员等职。1949年11月至1951年5月在山东省行政学院工
商系学习,结业后任山东省商业厅业务处业务员。1952年1月奉调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8
月学习结束,调任沂源县整党办公室秘书。1953年起先后任中共沂源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
书记。1959年12月至1961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处书记。期间,积极参加新区土改运动,
荣立二等功。1961年9月起先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宣传部长、临沂专署办公室主任。1966年11月
至1970年12月在五七干校学习。“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1971年1月
历任临沂地区革委生产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临沂行署办公室主任。1984年9月任中共临沂地委
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6月离休。
  王润生(1936~1999) 沂水县立岩涧村人,中专文化程度。1956年2月参加工作。1959
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二航校学员、团政治处保卫干事、团机务大
队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师保卫科长、军保卫处副处长。1982年6月任沂水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1984年6月任法院院长,同年10月任法院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任沂水县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98年3月退休。
  马延钦(1954~1999) 女,沂水县东朱陈村人。1972年参加工作。1981年7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历任龙泉圈乡计生委会计、统计员、技术员等职。
  参加工作后,马延钦被安排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当时计划生育刚刚起步,群众计划生育
观念淡薄,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不理解群众的谩骂,但她凭着对计生工作的热爱,毅然放弃了
三次转行和提拔的机会,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在工作中,她摸索出的一套“
全、准、快”的计划生育统计方法曾在临沂地区作过经验介绍。1987年患大脑胶质细胞瘤后
,先后经历两次开颅手术,患急性肝炎、急性贫血、离异等一连串打击,但她顽强地同不幸
的命运和病魔作斗争,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事迹1999年12月被山东省电影
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成电视剧《为了美好的明天》,先后在中央、省、市、县电视台播出,
引起了很大反响。由于工作突出,她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
者”。1993年1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
6月被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评为临沂市首届“十大女杰”、“十大
新闻人物”。1998年4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劳动模范”称号。
  刘培荣(1926~2000) 沂水县大官庄村人,初中文化,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
1支队后勤部政委(副师职)。曾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
立功勋章荣誉章等7枚功勋章。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月29日他与马香莲(革命
烈士)结婚。婚后,马香莲很快成为大官庄村妇救会的骨干,为帮助党组织开展动员参军工
作,她做通了家人的工作,送新婚不到4个月的丈夫参军。在刘培荣的带动下,他的兄弟及堂
叔等6人一起报名参军,全村也有36名青壮年纷纷报名,并组成一个整编排,走上了抗日前线
。参军后,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18师战士、班长、副排长、指导员、教导员。抗日
战争胜利后,他奉命前往东北前线,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118师指导员。在“四平街”的保
卫战中,他指挥连队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击退敌人4次进攻,在战斗中光荣负伤后(二等一级
残废)坚持战斗,直到把顽抗之敌彻底消灭才下战场。之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后随东北野
战军南下,参加了平津、海南岛战役。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4年转
业到辽宁锦西葫芦岛造船厂任组织部副部长。1965年参加建设兵团支持“三线”建设进入四
川。1966年其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5大队后,先后任副大队长、政委,21支队后勤
部政委等职。1998年离休。
  张希胜(1915~2000) 沂水县吕家庄村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从事共产党的
地下联络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1949年历任乡武工队长、区组织委员、宣
传委员等职。在莱芜战役中,他担任运输排长,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1950~1958年先后
任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乡党委副书记、岳庄乡乡长等职。1958年任吕家庄村支部书记
,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积极推广科学种田。1958
~1965年,他带领实验小组根据不同生产环节摸索出一套农作物管理方法,使农作物的产量
大幅度提高。培育的“吕麦一号”小麦、棉花在当时亩产量居全省第一,小麦、棉花新品种
曾被省人民委员会作为优良品种向全省推广。先后组织本村群众创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
农业合作社。由于成绩突出,1958年被授予“华东六省一市劳动模范”称号,在北京受到中
央领导人的接见。1978~1981年,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
  安然(1916~2000) 沂水县信家庄村人。沂水师范讲习所毕业。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
作,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沂水抗日游击队。参与抗日进步报刊《民声报》《青年报
》的创刊工作,后在《大众日报》社任营业科长、会计科长。1946年6月到抗大学习,任教导
员。同年调往东北工作,任东北石砚造纸厂业务科长、经理科长、会计科长。此后,相继担
任东北工业部会计室主任、经理处副处长。建国后任国家重工业部财务司副司长,冶金工业
部财务司副司长、司长,冶金部华北办公室负责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冶金部政
治部负责人、政工小组副组长等职。1982年离休(副部级)后,仍关心支持冶金财会工作,
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推进冶金财会学会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设,并担任理事、高级顾问
等职务。
  王子耕(1913~2000) 又名王深谦,曾用名张潭,莱州市王家庄村人,初中文化。193
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参加抗日工作,在重兴寺小学任教,从事地下活动。1937年
10月起在掖县梁郭乡做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9~11月任掖县第七区副区长兼文书。1939年1
2月至1945年9月,在胶东任《大众日报》社校对股股长、管理科科长、党支部组织委员。19
45年10月起先后任《新威海日报》社秘书、主任,党支部书记。1946年10月起在东海地委党
校学习。1947年5月起任东海工读学校党总支书记、教导处副主任。1948年2月任东海地委工
作队队长。同年4月在华东军管会支前司令部任中队长。1948年9月任兖州市教育局局长。19
49年2月任尼山专署秘书科科长、文教科副科长。1949年5月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8月任
滕州地委干校副主任。11月任滕州地委土改工作大队主任、临城县委委员。1950年7月任山东
省委党校教务员。1951年7月任沂南县副县长。1954年11月任费县中学校长。1955年5月在山
东省委党校学习。1956年5月任临沂地委工作组小组长。1957年7月任临沂专署文教科副科长
。1959年4月调沂水师范学校工作。1981年2月任沂水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3月任临沂市教委
顾问。
  程恩新(1916~2000) 沂水县程家官庄村人。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1953
年任崖庄区乡长。1953~1981年回村任村支部书记。1953~1956年,他带领村民整山治水,
开荒造地60余公顷,植树造林30余公顷,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全村各项工作
多次获得表彰。1956年被授予“华东六省一市劳动模范”称号。
  周禄(1918~2000) 沂水县周家官庄村人,小学文化,原济南军区守备第六师直工科副
科长,行政14级,副师职待遇。1944年9月当选为本村农救会会长。他积极发动群众,向旧势
力展开斗争,维护农民利益,深受农民的拥护。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他响
应党的号召,千方百计动员本家族的12位兄弟参加八路军,自己也加入鲁中二军分区新兵6团
,并担任副排长。1947年6月任华东野战军8纵24师1团排长。同年12月任副连长,翌年12月任
连长,后改任指导员。参加了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济南、曹县、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
,两次荣立三等功。1950年10月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在二次战役和抢救伤员任务中,分别
荣获三等功。1952年回国后任26军78师坦克团一营指导员、副教导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
尉军衔。1963年晋升为少校。1966年11月调任济南军区守备第六师政治部直工科副科长。19
70年安置回家后,他团结带领群众修水库、闸塘坝、翻地改土,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粮
食产量。他待人热情,关心群众生活,经常用自己的钱接济困难群众,并为烈军属、五保户
请医送药,得到大家爱戴。为此,山东省军区党委于1983年6月对他进行表彰,并记二等功一
次。1989年济南军区授予其为模范离休干部。《解放军报》《前卫报》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
了报道。
  李贯一(1907~2000) 沂水县七里堡子村人。生于殷实之家,其父李发春知书达理,乐
善好施,颇有名气。他自幼读书,与族侄、著名共产党员李清漪、李清潍多有接触,并阅读
了很多进步书刊,特别是青年学生与反动势力英勇斗争的行为,使他深受启发和教育。在沂
水师范讲习所读书期间,与共产党员邵德孚、黄士先、王光华、刘邑周、于松泉等关系密切
。抗日战争前任国民沂水县政府教育科教育委员、一区乡农学校校长等职,与地方士绅名流
交往密切。抗日战争爆发后,组建沂水县第一支抗日武装——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任
中队长。1938年初组建沂水县抗日志愿队,担任队长。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
他将所带的部队与国民党县政府脱离关系,将近千人的武装队伍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
装行列,被改编为沂蒙支队,担任该支队政治部主任。为解决游击队的物资需求,他卖掉家
中田产,购买枪支、弹药、被服,支持抗战工作,为发展壮大抗日武装队伍做出重要贡献。
1940年3月被选为沂水县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同年底任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敌工部长
等职。1942年8月任沂中县县长。1947年4月至1948年春任县武装部部长。1948年4月任鲁中支
前司令部秘书科科长。他带领沂水县(沂中)人民,巩固政权,创建和发展根据地,抗击了
日军的侵略及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在组织和发动群众拥军支前等项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48年10月任曲阜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1年春任徐州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
记。1952~1955年先后担任徐州市文教局长兼党组书记、市委文教部副部长。1956年起先后
任徐州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徐州市人民政府视察室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1980年任徐州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多年分管文化、教育等工作,为徐州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他勤于政事,深得赞扬。
  冯永勋(1922~2001) 沂水县柴山村人。1940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1月起先后任柴山区委宣传干事、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二地委工作队工作组组长,
郭庄区、金星区、沂城区粮库主任等职务,并参与指挥柴山反击战。1949年9月任沂水县农税
财政局局长。1953年12月任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1956年6月任沂水县财贸部副部长。
1958年4月任沂水县圈里公社党委书记,同年12月任沂水县钢铁厂书记。1961年5月任沂水县
财办主任。1962年8月任沂水县委办公室主任。1964年9月任中共沂水县财贸政治部主任。19
71年1月任沂水县公交组办公室主任。1978年3月任沂水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至1
984年5月任沂水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1985年4月离休。
  孙凤恩(1928~2001) 沂南县孙家埝村人。1945年2月参加工作,任葛沟区孙家庄小学
校长。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在沂南县葛沟区做扫盲工作。1956年在临沂专署文
秘科工作。1957年8月任沂南县扫盲办公室负责人。1958年12月任沂南县河阳中学教导主任。
1959年7月任临沂市教育局秘书。1960年7月任临沂地区教育局扫盲科员。1961年9月任临沂地
区教育局人事秘书。1975年7月任临沂地区教育局副局长。1977年7月任临沂地区驻沂水县农
业学大寨工作队副队长。1978年2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1年。1979年6月兼
任沂水县纪委书记。1981年2月任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82年12月兼任沂水县政法委书记
。1984年2月任沂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0年12月离职休养。担任沂南县老年书法协会、老
年体育协会主席。系沂南县第五次党代会和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曾被评为临沂
地区“劳动模范”和临沂地区“优秀共产党员”。
  董文斌(1924~2002) 沂南县兴旺庄村人,初中文化。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
38年6月参加工作,在本村任青救会长、党支部书记。1944年1月起任中共沂南县艾山区委统
计干事、组织委员。1946年1月任中共沂南县岸堤区委委员兼艾山乡委书记、区委宣传委员、
区委书记等职。1949年1月任中共沂南县委秘书、青委书记。1951年12月任沂水团地委秘书。
1952年1月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学习。同年5月后相继担任中共沂南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
委员、县委常委、合作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56年8月在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7年7
月任中共沂南县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1964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
委书记兼武装部政委。1967年2月至1968年6月受不公正对待。1968年6月任沂水县革委会副主
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任职期间使大批干部很快恢复了工作。1973年10月复任中共
沂水县委书记兼人武部政委。1977年2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兼人武部政委。1980年12月任中
共临沂地委统战部部长。1984年4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农村工作部顾问。1998年离休。
  他担任沂水县委主要领导近20年,为全县农业、基础工业、基建和文化、教育、卫生等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培育了治
山治水的夏蔚公社、农业科学管理的张家荣仁、植桑养蚕的小梨行、大养其猪的红石官庄等
一批省级以上先进集体,推动了沂水农业的发展。对跋山、沙沟等大型水库进行了配套建设
,在下游兴建了若干个大型灌区和支干渠。1977年,全县灌溉面积扩大到2.6万余公顷。谦虚
谨慎、不骄不躁、艰苦朴素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和政治品质。他经常奔走于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工地,在治理锣鼓山、开挖跋山东干渠、建设梨行渡槽过程中与民工一起劳动。下乡进厂
检查指导工作,从不让别人招待,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
  李守英(1931~2002) 女,沂南县界湖镇人,高小文化。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沂南县界湖街妇女指导员、公安局干部,沂水县黄山区委团委书记、城关镇团委书记,
沂水县服装厂书记兼厂长,沂水县服装厂书记。
  李守英在从事党、团工作40多年间,做了大量的拥军支前、青年、妇女等方面的工作,
多次被上级部门通报表彰。1965年任县服装厂厂长。当时,该厂是个仅有职工34名,固定资
产1万元,年产值3万元的小被服社。进厂后,她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展生
产节约活动。20世纪60年代,她带领职工跑遍各工矿企业收集旧棉衣、棉被回厂拆洗缝补,
同时开展节约“一分钱、一滴油、一根针、一朵棉、一块布、一寸线、一个扣、一度电、一
块煤、一张纸”的“十个一”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树立了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良好作风
。她带领支部一班人常年在职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单
位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开展“五好家
庭”、“红色宿舍”、“四有新人”等评比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使全厂干部职工始终
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她着手制定严格的厂规、厂纪和一系列生产管理制度,并自觉带头
执行,改变了混乱状况。同时注重提高职工素质,做到“四个结合”,即学习理论知识与技
术练兵相结合,集体组织学习与个人业余学习相结合,全面学与重点学相结合,请进来与派
出去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到1990年离任时,服装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职工276人,固定资产436万元,年产值1032万
元,实现利税49万元的县属企业。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230万美元。该厂先后获
县、地“文明单位”、“红旗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工厂产品质量、服装设计等多次获奖
杯、奖旗和证书。她个人也荣获多种荣誉称号。1979年后连续9年被评为县模范共产党员,多
次被评为县优秀干部,地、县二轻系统先进个人。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986年4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在地区工会组织的个人事迹报
告团中巡回七县市作个人事迹报告,多次在县各厂矿企业和地区二轻系统作经验事迹介绍和
典型发言。1977年、1984年两次出席省“工业学大庆”会议。1984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
”会议。《女界之光》《沂蒙企业政工》《大众日报》等报刊分别刊登过她的事迹。1986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新闻纪录片,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李道德(1911~2002) 又名李焕民,沂水县埠前村人。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任地下交通员、县委联络点负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0月任中共
沂水临时县委成员。1938年初组织抗日游击中队并担任政治指导员。同年3月参加山东抗日游
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担任特务中队长,后在二支队任特务连连长。8月到山东抗日军政大
学学习,毕业后转地方工作,担任沂水县七区区委书记。1939年12月任沂水县农救会会长,
组织沂水县农民进行抗日活动。1941年任沂蒙地委农救会长。1945年任沂蒙地委抗联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沂蒙地委民运部长兼抗联主任、鲁中南区党委农委副书记等职。1950年
3月起先后任临沂地委常委、农委书记,山东铝厂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济南黄台发电厂党委
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9年4月任济南市视察室副主任。198
1年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济南市参事室主任等职。1983年7月离休。
  胡建隆(1926~2002) 临沂市河东区泉口村人,初中文化。1944年参加工作,同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抗日先锋队队长、抗日小学教师兼本村党支部书记。1947年起先后
任中共沂南县河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委员、区委副书记。1952年1月起先后任中共沂水地委
整党检查组、中共临沂地委整党检查组组长,临沂地委政研室组长。1958年4月起先后任中共
费县上冶乡党委书记、巨庄煤矿党委书记。1960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费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
、宣传部长。1965年9月至1967年11月任中共费县县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判
。1969年12月任费县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1年6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
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6月任中共莒县县委书记。1978年12月任中共临沂县委书记。1981年7
月起先后任中共临沂地委常委、纪委书记(其中1982年1月至1983年2月兼任中共日照县委书
记)。1983年11月任中共临沂地区纪委书记、省纪委委员。1986年离休。
  梁志彦(1948~2002) 莒县峤山镇人,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1968年7月参加工作。
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4月至1987年10月任沂水县电业局生技股股长。1987年10
月至1990年6月任沂水县电业局副局长。1990年6月至2000年8月任沂水县电业局局长、党委书
记。2000年8月至2002年5月任沂水县电业局党委书记。1994年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
9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授予“全省山区扶贫
开发先进个人二等功”。2000年被省科委等有关部门联合评为全省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曾是
沂水县第九届县委委员,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临沂市人大代表。
  王启亭(1926~2002) 沂水县诸葛村人。1937年参加抗日儿童团。1943年5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9年10月至1948年历任沂水县委宣传队队员、诸葛村青救会会长、宣传委员、县
委工作队队员、中共鲁中三地委工作队组长、益都县郑田区青救会会长、张庄区农救会会长
、中共益都县委青年委员。曾参加过孟良崮等战役。1948~1952年任鲁中区党委党校学员。
随第二野战军南下后,历任随营学校南下大队组长、分队长,河南省桐柏二地委机要秘书,
确山县第三、五、六区区委书记,中共确山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等职。1952年10月起先后
任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部长、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团委副书记。1967年至19
72年5月下放劳动。1972年5月任郑州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组成员。1978年9月在中央
党校学习。1979年5月起先后任河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成员、书记、副主任、主任。198
7年3月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六、第七届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共河南
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六届、第七届
常委会委员。1994年12月离职休养。
  段锦洲(1918~2003) 沂水县东黄庄村人。17岁考入山东省临沂第三乡村师范学校。1
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文书、八路军沂
水独立营秘书、八路军蒙山独立支队蒙山二大队教导员,费东诸满区区委书记、蒙前对敌斗
争委员会书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沂城区开辟新区。1946年底任沂蒙地委工作团团长
。1947年底调华东局民运部工作团,后任惠民县委副书记。1950年任广饶县委书记。1952年
调任中共惠民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54年调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会议筹备会,参与负责
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指示》。1955年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
处长兼《支部生活》总编辑。1957年7月调任章丘县委第一书记。1959年起先后任济南市农业
局局长、农林局局长,泰安专署农林局局长。1961年任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部委委员、一处
处长。1964年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1965年兼任山东省防汛指挥部副指挥
。1971年任惠民地革委副主任及省革委胜利油田规划指导小组副组长。1974~1982年任山东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张洪荣(1923~2003) 沂水县埠子村人,初中文化。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
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姚店子区干事,城郊区区委宣传干事、委员、区委副书记、书记。19
49年至1950年6月先后任沂水县武装部部长,中共沂水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委员。1950年7
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沂源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委员。1952年12月任中共蒙阴县委副书记
。1954年5月任中共蒙阴县委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整山治水,
使蒙阴县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典型。“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1969年10月恢复工作后
,任蒙阴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7年1月任中共日照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1年10月
至1978年5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1978年4月任临沂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78年6月至1
983年12月先后任中共聊城地委副书记兼地委政法领导小组组长、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地委党校校长、中共聊城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4年1月至1986年6月先后任聊城地委
顾问、临沂地区行署顾问。1990年12月离休。曾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党代
会代表,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九届党代会代表,临沂市第十四届、十
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
  张敬清(1933~2003) 沂水县大尧村人。1953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莒县沈家村小学
、莒县干校、莒县九中任教。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任莒县县委宣传部、组织
部秘书。1965年8月在临沂地委组织部工作。1976年9月任临沂地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19
79年2月任日照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1984年2月任沂南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1986年1月
任临沂地委政法委员会书记。1991年3月任临沂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1993年7月任临沂地
区人大工委副主任。1994年8月离职。
  姜廷印(1936~2003) 龙口市人,大学文化,主任医师。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9月山东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至临沂地区人民医院工作。1963年调入沂水中心医院
。曾任沂水中心院大外科主任兼神经外科主任,山东省第三届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第
四届山东省烧伤、整形外科学会委员,临沂市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1984年9月任政协第三届
沂水县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退休。
  他在40多年的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等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中做了大量工作,是临沂市
乃至山东省神经外科和烧伤外科医学领域技术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曾获省卫生厅、地区科
委6项自然科学进步奖。他承担的《磷32治疗脑胶质瘤研究》1995年获省卫生厅自然科学进步
奖三等奖,《核素治疗脑胶质瘤》1994年获临沂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脑皮层电极研制及
临床应用》1990年获临沂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抢救成功烧伤总面积98%合并严重呼吸道
烧伤》199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抢救成功大面积烧伤98%例报告》获临沂地区科
技成果三等奖,《双额冠状切口、大脑镰切开重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
成果二等奖,《同位素治疗脑胶质瘤研究》1990年获第一届山东省优秀论文奖,获第二届山
东省论文评选三等奖4篇。被评为临沂地区一、二、三、四届拔尖人才。1988年获山东省总工
会颁发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同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医务工作者。1988年4月获“临沂地
区劳动模范”奖章和“沂蒙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工
作者。1990年被评为临沂地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被临沂地区卫生局授予“8·16”火灾抢救
烧伤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临沂地区“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被评为临沂地区优秀知
识分子。曾5次被评为临沂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2年因抢救多个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
成绩显著,被沂水县委记大功一次。
  王世长(1934~2003) 沂水县道托村人。1951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莒沂县人事股干事
、农税科干事、葛庄区公所经费干事、官庄区团委书记。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团
沂水县委干事、中共沂水县委办公室秘书、团山东省委学少部干事。1959年任《中国少年报
》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1962年后参加沂水、郯城、曲阜等地社教工作,之
后任团沂水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文化大革命”初任县委文革办公室主任,“文化大
革命”中被批斗、下放劳动。1976年起先后任县委整党办公室主任、“一打三反”办公室主
任、县农业学大寨办公室主任、县革委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4
年5月至1986年10月任中共沂水县委统战部部长。1984年9月任政协沂水县委员会副主席、党
组副书记。1994年11月退休。参与编写《战斗在沂河畔上》,采写《沭水村的变迁》,编写
出版《我的大学》《老年养生保健方法集》《沂阳咏》(诗词集)。在各类出版物上发表诗
作百余首,其中《沂阳咏》获临沂市第四届文学奖、“诗歌创作”三等奖。
  刘玉春(1921~2003) 沂水县大战地村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参加革
命工作,在山东纵队保卫部任勤务员。1939年7月至1940年9月任沂水县第四区职工会组织委
员。1940年10月至1941年4月任抗大干部分校学习班班长。1941年5月至1941年11月任费东县
白华区工作团团长。1941年12月至1943年11月任沂水县四区中队文书。1943年12月至1947年
6月在四区生产服务合作社帮助工作。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任四区区公所财粮助理。1948年
9月至1950年11月任沂水县郭庄区区长。1950年12月至1956年8月任沂水县监委会副主任。19
56年8月至1959年5月任沂水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其中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华东局政治学
院学习)。1959年5月至1963年1月任沂水中心医院副院长、党委书记。1963年1月任县交通局
副局长。1965年7月至1970年4月任沂水交通局局长。1970年4月至1971年10月历任沂水县革委
工交组副组长、组长、党支部书记。1972年1月任县化肥厂临时党委书记。1972年9月任县化
肥厂党委书记。1975年3月任县公交系统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5年10月任县工交办公室
副主任。1976年5月任县公交办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7年4月兼任县化肥厂党委书记。1978
年5月任县革委委员。1981年4月至1981年8月任沂水县建委主任。1981年3月至1984年9月任沂
水县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1980年8月被评为模范党员受到县直机关党委表彰。1991年10月
被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县委、县政府表彰。1981年11月离休。
  戚铭(1909~2003) 又名王德琛,沂水县庞家庄村人。1929年春受党组织影响,开展农
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跟组织失去联系,1939年8月重新入党)
。同年夏在沂水南乡开展革命活动,后遭国民党追捕,被迫流亡在外。1937年“七七”事变
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起在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工作,历任
秘书、科长等职。1939年10月到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和工作。1940年在山东省战工会财
经处(组)任秘书、主任秘书。1944年夏任山东省战工会秘书主任。1946年调任滨海行政专
员公署财粮处(科)长,之后相继担任滨海专署科长、秘书主任、财委副书记。1948年9月济
南解放后,历任济南市军管会财粮部长、局长,济南市政府秘书长,财委副主任、市委委员
。1952年4月调上海市工作,历任上海市税务局第一副局长、上海市政府统计局局长等职。1
955年到中央高级党校学习,毕业后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冬起任华东三线建设
江西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江西省委军工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上海财政局工作。1979年任上海中国银行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等职。
  庄惠竹(1925~2003) 沂水县大孙家马庄村人。1942年12月参加革命。1944年10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莒县2区鲍子店投诚营独立青年队战士、滨海区莒中县独立营副班长、莒中
县独立团爆破队学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莒中县独立营班长、第四野战军第1纵队1师3团
2营文书、高炮连副指导员、4连指导员、第1纵队1师3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第四野战军38军
112师336团政治处保卫股副股长、组织股股长。随部队到东北前线,参加“四平街”的保卫
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1947年参加东北战场的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
,入关后参加平津、解放广西等战役战斗。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多次受到上级
首长的表扬和奖励,立大功1次。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在原部队任组织股长,后历任空军第4
航校学生营指导员、空军第8航校干部管理处干事、干部部助理员、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3
大队政委、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校军衔,1964年
晋升为中校军衔。1974年空军重新组建通信学校,他历任校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
委员。该校改称西安航空工程学院后,任该院政委(正师职)。他调任空军学校从事政治工
作后,领导和团结广大干部,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经常深入各系、各班级,工作兢兢业业
,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项工作逐步正规化,为空军培养了大量的通信专业
人才。1979年该校被评为“学空一师”先进单位,个人荣获三等功1次,并获三级解放勋章和
独立功勋荣誉章。1983年11月离休。
  李秀林(1928~2004) 沂水县施家官庄村人。1944年2月起先后任沂中县荆山区联防队
队长、武工队队长。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2月起先后任荆山区武装部文书、干
事、副部长。1949年3月任沂城区武装部部长、区委委员。1950年5月起先后任沂水县武装部
干事、政工股长、县兵役局副科长。1955年7月起先后任临沂军分区军动科参谋、助理员、副
科长、科长。1968年12月起先后任日照县武装部部长、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
任。1978年7月任菏泽军分区副司令员。1981年10月任枣庄市武装部(正师级单位)部长。1
983年6月离休,安置在临沂军分区第一干休所。
  解放战争时期,李秀林先后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的支前工作,
因成绩突出,1947年被记二等功1次。1949年荣获淮海战役纪念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荣立
三等功1次,并多次被军分区、省军区评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王永年(1943~2004) 沂水县大官庄村人。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毕业于
中国煤矿学院,同年9月参军入伍。历任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第404大队技术员,基建工程兵
办公室政工组组织处干事,基建工程兵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副科长、党务科科长,中央纪律
检查委员会常委蔡顺礼处正团职秘书、副师职秘书,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纪律检
查委员会正师职专职委员等职务。1992年3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宋富贵(1929~2004) 沂水县宋家岔河村人,初中文化。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l0月参加工作,在高桥区朱家岔河小学任教。1948年9月在沂北县教育科工作。1949年1
月起先后在沂北、莒沂县委秘书处工作。1949年8月任莒沂县一区团委书记、区委委员。195
1年9月任沂水县委整党工作队组长(1952年12月任七区区委书记,未到职)。1954年3月任沂
水县七里铺子合作社驻点工作组组长兼长安区委书记。1956年1月任沂水县文教部部长、县委
委员。同年11月起先后任中共长安区委、七里区委书记。1959年3月任中共杨庄区委书记。1
966年5月任沂水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革委副主任。1970年8月任道托公社核心组组长、党委书
记。1972年4月任沂水县卫生局局长。1973年12月任沂水县革委政治部副主任、组织组组长。
1975年11月任中共沂水县委组织部部长;1978年1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8
4年4月任沂水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7年5月离职。1991年1月离休。
  贾祥林(1922~2004) 沂水县宝泉庄村人。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参加工
作,先后任沂水县第一区、第二区、十里乡指导员、党委副书记、书记。1959年5月任沂水县
工业部副部长,1960年7月任县工业部部长。1961年4月任县委委员、县工业部部长。1962年
6月任县监委书记。1970年2月任县革委常委、政治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2年1月至1
974年2月任县革委政治部党支部副书记、县工业局局长。1974年2月任县革委生产指挥部副主
任、韩旺铁矿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1975年3月任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同年9月任
县工交办主任,11月任县革委党组成员。1978年5月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79年6月任县
委常委、纪委副书记。1981年2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2~1985年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
任、县委顾问组副组长。1994年起享受正处级干部待遇。系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会代表,
中共临沂地区第一次代表会代表,中共沂水县第一至六次代表会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县委
委员,县第四、五、六、九、十届人大代表。
  聂心奎(1932~2004) 沂南县夏庄村人。1954年在沂南县工业局从事计划统计工作。1
958年10月在沂水县重工业局从事财务工作。1960年l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2月在沂水县
计划委员会工作,同年在统计局先后任科员、副局长。1972年任沂水县计划劳动局副局长。
1975年任沂水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2月任沂水县计划委员会主任。1981年2月任沂水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兼计委主任,同年5月当选为中共沂水县委委员。1984年9月任沂水县人大
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退休。1958年获省委颁发的“30年计划统计证书”。
  王清乐(1943~2005) 沂水县陈家林村人,大专文化。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65年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7月至1969年8月先后任沂水县王庄公社小学教师、曲阜县社教工
作队、郯城县社教工作队队员。1969年9月至1971年12月先后任黄山公社革委委员、党委组织
干事。1972年1月至1975年10月任王庄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委员、团县委委员。1975年10月任
姚店子公社党委副书记。1979年3月任姚店子公社革委主任。1982年任崔家峪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4年2月至1990年2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沂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90
年3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1993年4月兼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95年3月任沂水县政协副主
席、党组书记。1998年2月任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001年3月离职。2003年退休。在政协
工作期间,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同时,对全县的农田基本建设、产业
结构调整、农村体制政策、企业改革等方面提出许多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王光华(1909~2005) 沂水县龙家圈村人,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原副部长(正兵团职
待遇)。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沂水县委组织部长,中国工农
红军平汉线游击队支队长,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一师副师长兼第一团团长,八路军一
二九师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冀南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公安总局局长,冀南军区副司令员、
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后方总指挥部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省公安厅长、司令员,
军委人民武装部动员处长,总参谋部队列部副部长,军务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
参加了淮海、太原、平津和渡江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
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
政协委员。
  孙隆茂(1932~2005) 沂水县泉峪村人。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工
作。历任王庄区建联青年工作员,柴山区、崖庄区副区长,黄山公社盆山管理区书记,柴山
、崔家峪公社党委副书记,崔家峪区委书记,共青团沂水县委副书记、书记,马站公社党委
书记,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沂水县人民政府县长,沂水县人大常委会主
任、党组书记。1993年4月离休。
  段明福(1939~2005) 莱芜市下北港村人,大专文化。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
5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战士、班长。1964年1月被授予少尉军衔,预备役军官
。1964年2月到蒙阴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同年8月任蒙阴县坦埠公社武装部部长。1970年2月任
坦埠公社党委书记。1976年2月任中共蒙阴县委常委、坦埠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2月后任中
共蒙阴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蒙阴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副书记。
1984年2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88年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1991年3月任
中共临沂地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兼综治办主任。1995年4月任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法制
委员会主任。
  王法增(1927~2006) 沂水县下胡同峪村人。1940年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沂水工作团
、沂北独立营、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当战士。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5月任第三
军分区12团班长、文化干事。1947年2月任鲁中军区4师训练营1连副政治指导员,3~10月先
后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训练团1连、4连副政治指导员。1948年8月任26军炮兵团2营4连指导
员。1950年2月任26军炮兵团2营副政治教导员。1950年11月入朝作战,任26军78师炮兵团后
勤处政治协理员。1952年9月任78师炮营政治教导员。1954年11月任海军长山要塞区独立工兵
营教导员。1958年6月任海军长山要塞区司令部通信枢纽部教导员。1960年1月任海军长山要
塞区1团政治处副主任。1961年3月任长山要塞区第1守备区2团政治处主任。1964年12月任长
山要塞区守备29团副政治委员。1966年8月任守备29团政委。1970年3月任济南军区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队长。1971年8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军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1
975年12月任内长山要塞区后勤部副政委。1980年10月任内长山要塞后勤部政委(正师职)。
1982年12月离职休养。
  抗日战争中,他参加粉碎日本侵略军“铁壁合围”、“三光政策”以及“蚕食封锁”的
多次战斗,解放沂水城、葛庄、临朐、昌乐等战役战斗。曾被鲁中军区评为锄奸模范。解放
战争中,他参加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年代,曾4次
荣立三等功,并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勋章、解放勋章、解放军独立功勋章、解放荣
誉奖章、(朝鲜)三级国际勋章。
  刘承远(1927~2006) 沂水县刘家山宋村人。1940年12月随家兄刘力子前往南沂蒙抗日
根据地参加革命。1941年1~10月在山东分局大众日报社新闻台报务训练班学习报务,毕业后
在新闻台实习。同年冬,日军“扫荡”南沂蒙抗日根据地,他随115师师部和山东分局机关跳
出敌人包围。之后随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李竹如率领的鲁南巡视团前往抱犊崮根据地,在昼
夜战备、半饥半饱状态中坚持工作。1942年2月由抱犊崮回到滨海区,报社编辑部人员由穿军
装随机关行动改为穿便衣隐蔽在地方坚持工作。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报
社进驻临沂城。1946年2月调丹东市辽东军区驻地工作,任辽东军区前方司令部通信科第4台
任报务主任,参加了三次本溪保卫战。同年10月任辽东军区司令部情报处三科二股副股长。
1947年7月辽东军区情报处三科奉命调往哈尔滨与东北野战军总部二局汇合,他先后任台长、
股长。1948年9月相继参加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攻克沈阳等战役。同年11月随东
野进关,被任命为局秘书。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先后参加平津、广西等战役。1950年10
月四野二局一分为二,他被任命为军委情报部五局代科长、科长。1951年在三部干训队学习
。1955年任驻丹东独立科科长。同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58年5月至1969年9月在西藏军区
工作,先后任总参工作队队长、西藏军区三处处长、三局副局长等职,参加过拉萨和西藏各
地的平叛战斗、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1959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1972年因病调回北京。1974年5月至1979年10月任总参三部司令部党委副书记。1979年10月任
三部八局副局长。1981年在中央党校部队班学习半年。1983年3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军职待遇
。离休后,曾四次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
  王恒全(1923~2007) 沂水县前岜山村人,初小文化。1944年11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7年8月至1951年8月先后任十里区宣传干事、宣传委员。1951年9月至1953年
3月任沂水城郊区委副书记。1953年4月至1956年2月先后任柴山区委副书记、书记。1956年2
月至1977年2月任夏蔚区委书记。1977年2月至1981年12月任县水产局局长。1982年1月离休。
1984年11月经中共临沂地委批准享受县(处)级待遇。1995年10月经中共临沂市委批准为正
处级干部。是沂水县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恒全在夏蔚工作期间,立志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到河南省禹县学习治山治水技术。他
结合当地山势及土质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出连环跌水池、围山拦沙墙、育林穴、围山连环蓄
水池、围山河、鱼鳞坑等工程,主持设计修建了夏蔚水库。先后治理荒山6667公顷,修建小
水库138座,塘坝水池811个,鱼鳞坑12万个,围山河10公里,河道阶梯38道,造林6667公顷
,水浇地扩大到2667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9333公顷。尤其在“首战牛角崮、进军朱家坪
、攻下盘龙崮、根治望海峰、转战晏婴崮、会师五台山”的高标准治山治水活动中,他带领
山区人民昼夜苦干在工地上,取得显著成绩,改变了当地祖辈流传的“春天旱,秋天旱,夏
天一场雨,什么也不见,不是逃荒就是要饭”的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及人民生活的贫困面貌,
为全县乃至全省全国山区治山、治水取得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195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谭启龙在沂水县主持召开有7个专区(
市)、34个山区县和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省治山治水现场会,听取王恒全的经
验介绍,参观夏蔚区治山治水现场。舒同给予高度评价,将夏蔚区治山治水经验高度概括为
“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区,封造育种乔灌草,圈养牵放五业兴”。称赞王恒全是
治山治水的“土专家”,还亲笔为夏蔚水库题名。会后,全国有20个省、市派人到夏蔚参观
学习。此后,由国务院推荐出版《沂水县水土保持典型经验》一书。同年夏天,夏蔚治理山
区模型和图片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毛泽东亲自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1958年,夏蔚区
的水土保持工作获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及省农田水利会议优等奖。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
治山治水模式经验基地进行航空成像摄影,将拍成的电影资料在全国各地放映宣传。1959年
9月25日至10月2日,王恒全参加全国劳模国庆10周年观礼,并于9月28日和9月30日在人民大
会堂宴会厅两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0
月1日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城楼观礼。1957年至1959年10月,王恒全四次受到毛泽
东的接见,对他治理山区所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
  在治山治水20多年里,夏蔚区被国务院树为全国治山治水典型,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同时,王恒全本人也被山东省委、沂水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58年3月,中共沂水县委、
县政府作出向王恒全学习的决定。同年3月19日,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也作出向王恒全学习
的决定。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画报》《优秀党员》《大
众日报》等报刊登载。1959年王恒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李怀德(1919~2008) 沂水县埠前村人。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
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前在农村当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
动。期间,历任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连指导员、第二支队二营教导员、蒙山独立支队二营教
导员、沂北县武装科长、中共沂北工委委员、沂北行署代理主任等职。1945年8月调任沂山军
分区武装部长、参谋长。1949年9月在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工作。1951年调任华东野战军第24军
72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8月任该师政委,9月赴朝鲜抗美援朝。1955年10月回国,
归北京军区建制,历任第24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政委,第28军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
常务副主任。1981年5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副兵团职)。1
987年离休。
  李怀德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
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民主主
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武继元(1924~2010) 沂水县人,广州军区空军原司令员(正兵团职)。1940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共产主义青年抗敌先锋队队长、八路军乡宣传委员、区武
委会干事、纵队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孟良崮、莱芜、昌潍
、兖州、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战斗。1949年起历任飞行大队长、团长、副师长、师长,
武汉军区空军军训部部长,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主任、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为
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武继元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
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觉(1914~2010) 沂水县朴城峪村人。1937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36年后先后任东北军骑兵三师七团一连副排长、红军步兵学校第三团教员、八
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员、晋西支队二团三营教导员、鲁西军区教三旅七团政治处副主任、二
野一纵20旅副旅长、二野五兵团16军47师师长、二野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二野五兵团18军第
二参谋长等职。1952~1960年历任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兼参
谋长。1960年任二机部九局局长。1964~1982年历任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党的核心小
组副组长。1982年5月任核工业部顾问。为新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4月
离休。
  李觉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八一勋章、二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朱义林(1921~2010) 沂南县和庄村人。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1944年先
后任本村党支部书记、沂南县张庄区委组织干事(期间1942年在地委党校学习)。1944年任
东平区委组织委员。1947年春任中共东平区区委副书记,同年秋任依汶区委书记。1949年春
任共青团沂南县委书记,同年到中央团校学习。1950年春任共青团沂水县委书记。1952年在
蒙阴参加整党工作。之后相继担任沂水县工会主席、县工业部部长、县委常委、县委书记处
书记、副县长。1966年1月任沂水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文化大革命”中任沂水县革委生产指
挥部副主任、县革委副主任。1981年2月任沂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离休。
  二、人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