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规划和计划编制及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8&rec=361&run=13


  规划和计划编制 1991~2008年,共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4次。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及十年规划基本设想》 1991年4月9日,沂
水县人民政府向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交该草案,经审议并通过。主要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计划达到10.1亿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平均递增9%,2000年达
到15.25亿元,递增8.6%;财政收入1995年计划达到4860万元,平均递增9%,2000年达到763
0万元,递增9.5%;社会商品零售额1995年计划达到7亿元,平均递增12%,2000年达到12.3亿
元;计划全县1995年末人口1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设想2000年人口不超过122万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3‰以内。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该规划纲要是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1996年3月30日,提交县第十三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主要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1995年价格
),年均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30%左右;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年均递增15.
4%,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增长15%;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每年控制在8%左右;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4.46‰,总人口力争不突破115.9万人。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纲要于2001年3月22日在县第十四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主要目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年均
递增14%,人均达到9200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递增6%、15%和
17%;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4.7:45.7:39.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力争突破100亿元
,递增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左右,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6250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40元,年均递增6%左右;全县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0%;城
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3.56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人数达到2.34万人
;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防灾减灾等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2.1%以上;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实现达
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耕地达到动态平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
;外贸出口供货额达到9.2亿元,年均递增14%,自营出口创汇达到3250万元,年均递增14%,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主要产品产销率达到98%以上,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000元/人。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宽裕型迈进;争
取建立县级市,为争创全省经济强县奠定基础。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全
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省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开始向富裕
型转变,城市化水平达到50%。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实现
经济大县到经济强县的跨越,力争和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努力建设文明富强、山川秀美的
新沂水。
  《沂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纲要于2006年3月22日在县第十
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纲要“一个总目标”是到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
,努力建设成为沂蒙山区工贸旅游型次中心城市。“两个率先”是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大战略”是“农工结合、工业带动”战略、“三大亮点”
战略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四个关键”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谐发展。“五
个突破”是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
上实现新突破。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八五”(1991~1995)计划执行情况 1995年,按当年价格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18亿
元,五年平均递增22.8%,人均GDP达到2624元,五年平均递增22.5%。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
1.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88亿元。国民经济结构由1
990年的46:34:20转变为39.2:37.2:23.6。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全县粮食总产量5.14亿公斤,五年年均增长6.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占全县工业
总产值的81.7%,食品、建材、纺织、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县乡工业实现利税
总额1.3亿元,五年平均递增8.5%。“八五”期间累计技改投入达到7.4亿元,培植了20多家
骨干企业,形成了18个“拳头”产品。1995年,工业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8个,利税
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9个。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至1995年,个体工
商户发展到2.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7万余人;民营企业达到200家,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
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亿元,比1990年增长2倍,集贸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
5亿元。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3亿元,年
均递增25.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2.95亿元,年均递增34.1%。1995年,全县通车里
程达到575公里,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1.1万门,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953万元,全县供电量达
到2.47亿千瓦时。“八五”期间,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2条,路面硬化率达到100%。1995年,
全县出口商品供货额达到3.2亿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35家,自营出口创汇达到230万
美元。“八五”期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082万美元,“三资”企业发展到22家。1995年,农
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07元提高到1491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500元,均比1
990年增长1.5倍,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增长近2倍。
  “九五”(1996~2000)计划执行情况 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15亿元,年
均递增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41元,年均递增13.1%,提前两年实现了翻三番的奋
斗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达到19.13亿元,分别递增2.1%、16.8%和18%。三次产业比例由“八五”末的39.2:37.2:2
3.6调整到21.2:44.1:34.7,国民经济结构由“一二三”型经济转变为“二三一”型。完成
工业增加值22.6亿元,年均递增16.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9.4
5亿元。“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6倍。
“九五”末,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97.4公里,提前三年实现乡乡通油路的目标;程控交换
机总容量达到10.77万门;全县供电量达到4.5亿千瓦时,顺利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
由村村通到户户通和城乡照明用电同网同价的跨越。200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
亿元。全县自营出口创汇完成1680万美元,出口供货额达到4.6亿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14
8.2万美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72元,五年平均递增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4480元,年均递增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6.6亿元,年均递增15.4%。
  “十五”(2001~2005)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26亿元,是
“九五”末的2.3倍,五年平均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
值64.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3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
末的21.2:44.1:34.7调整到13.5:52.2:34.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
,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6亿元,年均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五年累计完成133.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8.9%;粮经比例调整为5:5;
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8.2%和19.1%;城镇人口已达40.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6.9%,比“九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十五”累计实际利用国外资金3349万美元,自营
出口企业发展到97家。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3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9570万美元,是
“九五”末的5.7倍,年均增长41.6%。
  年度计划编制与实施
  1991~2008年,每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年度工作总体部署,在总结上一年计划执行情况
、预测下年度经济走势的前提下,编制并下达年度计划,从宏观上、总量上指导全县经济和
社会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年度计划的执行,每年每到半年及年底,发改(计划)部门组织人员对各项计划执行
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1991~2008年,共完成各类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报告4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