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7&rec=30&run=13


  【概况】 县史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县地方史志工作规划及规范标准,并组织实
施;负责县级志书的编纂和旧志整理工作;对县直部门承编的各类专业志进行业务指导,并
负责审稿验收;负责县政府主办的《沂水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县情资料的收集、整
理、研究,为各级部门提供县情咨询服务;编写地情教育丛书等工作。2010年,县史志办公
室设人秘科、县志编辑科、年鉴编辑科和方志馆,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副编审2人,工程
师1人,助理编辑3人,编辑1人,助理工程师1人。2010年,县史志办公室荣获全省史志系统
“八个一优秀”入围单位奖;《沂水年鉴》(2006~2007) 先后获得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
鉴评比二等奖,第三届全省优秀年鉴评选综合、条目编写、框架设计、印刷装帧二等奖。
  【史志法制化建设】 为加强沂水史志工作法制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
、开发和利用,县史志办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和《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史志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县史志工作实际情况拟定
了《沂水县地方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于2010年11月19日
以沂政办发〔2010〕136号文件正式印发。该办法分别对地方志的界定、修志规划、县地方志
工作机构的职责、资料征集与管理、编纂程序、编纂人员的素质要求、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
明确的规定,从而使全县地方志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上实现了新跨越。
  【修志工作】 沂水县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于2002年。期间,由于该志时限较短,县委、
县政府对该志的下限进行了两次调整。2010年1月形成了评审稿。6月,成功召开了《沂水县
志(1991~2008)》志稿评审会。在评审过程中,与会的领导、专家一致认为该评审稿观点
正确,资料翔实,语言朴实,体例规范,是一部基础较好的县志评审稿,同时,专家对志稿
的篇目结构、内容的详略记述、交叉重复及语法、文字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和
建议。县史志办针对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梳理,并制定修改方案,对志稿统一
进行修改完善。
  在搞好县志续修的同时,成功指导了《沂水县国土资源志》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指导
编修的《沂水县军事志》即将出版,协助县政协办公室启动了《沂水县政协志》的编修工作
,至2010年底,完成该志的篇目设置、资料收集工作。
  【年鉴编纂】 《沂水年鉴(2008~2009)》是沂水县志办编纂的第4部年鉴,于2010年
3月启动。在该鉴的篇目设计过程中,县史志办根据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新
形势,及时调整年鉴篇目框架和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在前期的资料征集工作中,及时跟进
,督导各单位按时供稿。在初稿的编纂过程中,实行分工负责制,并建立相应管理、激励机
制,以充分调动编纂人员的积极性。该年鉴于12月出版发行,共设政治、经济、人物、附录
等20个篇目计55万字。
  此外,按时完成了省、市史志部门下达的《山东年鉴》、《临沂年鉴》沂水条目的编写
任务。
  【地情网和地情资料库建设】 将出版发行的年鉴及时录入地情资料库,最大范围的发挥
志书的作用。并以地情资料库的信息化工作为重点,全面整合县情资料,积极推进地情网站
建设。2010年10月,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史志办省情处及临沭、沂南等兄弟县的史志办,实地
考察学习其建设地情网站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随后的沂水县情网改版升级过程中,请专业
的网络设计公司对网站的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版面风格进行专业化设计,重点整理了沂水
县的历史文化资料,力求突出沂水特色、突出沂水史志工作的优势。
  【方志馆建设】 沂水县方志馆成立于2005年,随着修志成果的不断丰富,开发利用志、
鉴资源的迫切要求,原有方志馆已无法容纳众多的资料。2010年8月,县史志办和县图书馆达
成共建方志馆协议,双方共享整合后的馆藏资源,共享图书馆的信息化借阅服务平台。新成
立的方志馆库房面积70平方米,收藏地情资料、方志、古籍资料、年鉴、族谱、历史典籍、
工具书、声像资料、艺文资料共2万余册。方志阅览室200平方米。藏书设备先进,使用钢制
密集架,恒温恒湿空调、防火防盗门、塑钢中空玻璃窗。同时,新方志馆还形成了相对完善
的馆藏收集、整理、服务机制。
  【史志工作动态】 为进一步宣传史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加强对史志工作的引导,
县史志办于2010年4月开始编发《沂水史志工作动态》,全年共编发5期。《动态》主要包括
史志法律法规、史志论述、各级史志部门重要活动、史志工作成果及经验、承编单位史志工
作进程、史志业务指导等内容。《沂水史志工作动态》的编发,为广大读者和修志人员搭建
了一座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史志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