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5&rec=69&run=13


  【概况】县烟草生产服务中心担负着全县烤烟生产发展,烤烟生产技术培训,技术服务
和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检查及考核的职责。2009年中心设有人秘科、生产科、信息科、综
合科。共有干部职工17人。
  【烟叶生产与收购】2008年,县烟草中心紧紧围绕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集约
化经营,系列化服务,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增加烟农收入的总体目标,以全面做好土地流
转为基础,以提高烟叶单产和质量为重点,狠抓各项落实,全县烤烟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全年种植烤烟4200公顷;收购烟叶11.92万担,同比增加0.83万担(其中,上等烟比
例达到45.99%,中等烟比例达到38.3%);收购均价12.57元/公斤;实现烟农收入8710万
元(含补贴),烟叶税收1648万元,同比分别增加2260万元、531万元。2009年,为进一步扩大
全县烤烟生产规模,县政府制定了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保证质量,增加效益,全面实行“
一基四化”(烟田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
生产模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全国烟叶库存挤压,国家烟草专
卖局提出了“烟叶防过热”的生产要求,省烟草专卖局又提出了“既要稳得住,又要控的住
,不给国家添麻烦”的总体思路。为此,县烟草中心立足实际,在积极向上级争取种植计划
,并围绕“面积大幅压缩,收购量小幅缩减,税收基本不减”的基础上,对全县生产计划做
出了合理调整,将原来植烟6000公顷,收购烟叶18万担、实现烟叶税2000万元的计划调整为
收购烟叶14.4万担、最低实现烟叶税1900万元,保证了整个生产的有序进行。全年种植烤烟
4067公顷,收购烟叶15.29万担,同比增加3.39万担,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上、中等
烟比例达到86%,同比增加0.71个百分点;均价达到13.94元/公斤,同比增加1.37元/公斤
;实现烟农收入10654.7971万元,烟叶税收2344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945万元、696万元;
单产平均达到152.9公斤,亩产值平均2131.43元,均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科技兴烟】2008年,围绕提高单产和质量对烤烟生产进行了试验示范,设计了3大类共
6小项的试验项目。一类是在相同条件下的地块内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比试验,以找出最佳施肥
配比;二类是对不同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以培育适合全县自然条件的主打品种;三类是对不同
茬口地的植烟情况进行试验,查看在玉米茬、麦茬等不同茬口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科
技兴烟措施贯穿于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积极支持和鼓励发展20
亩以上的户、300亩以上的村和3000亩以上的乡镇,实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种植,鼓励发展
烟叶农场。全面加强生产管理,统一使用优良品种,全部实行大棚托盘育苗,杜绝零星分散
育苗;大力倡导烟田冬耕,适当增加烟田起垄高度和宽度,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部实
行地膜覆盖,做到无膜不栽烟;狠抓病虫害防治、合理留叶、揭膜培土、抗旱排涝等大田管
理工作;大力推行烤房改造、烟叶成熟采收和科学烘烤技术,搞好初分预检。
  【生产扶持与奖惩】2008年的扶持政策是:对50亩以上(含50亩)的植烟片,在规定时
间内完成冬耕的,每亩补贴冬耕费15元;产前给予每亩投入140元扶持;烟叶收购均价上调2
5%以上;按收购价的15%左右给予产后补贴;凡县政府统一安排的试验示范项目,亩收入达不
到当地平均水平的予以补平;对100亩以上(含100亩)的植烟村或片,优先安排烟叶基础设
施建设和生态村富民工程项目。奖励政策是:对面积100亩以上(含100亩)、单产烟叶300斤
以上的村或农场,按种植品种给予每亩20~25元的组织费(其中20亩以上(含20亩)的大户
,兑现到户50%);县财政按照当年烟叶税收22%的比例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发展烤烟生产,其
中,5%作为风险储备金,10%作为生产扶持费(按乡镇烟叶税收的10%分配),4%根据综合考
核情况奖励有关乡镇和部门,3%用于全县的宣传培训和科技投入支出;以2007年烟叶税收入
库数为基数,县财政按新增长量同等数额安排资金用于乡镇、村和烟农的奖励,其中10%纳入
全县综合考核奖励,10%奖励乡镇烤烟生产责任人,50%奖励村干部,30%奖励烟农。2009年,
面对国家烟草专卖局稳控植烟的新形势,适当调整了扶持和奖励政策。一是县按当年烟叶税
收22%的比例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发展烤烟生产。其中,5%作为全县的风险与发展专项资金;
4%用于全县综合考核奖励;3%用于全县的宣传培训和科技投入;10%直接奖励各乡镇。二是对
完成合同收购量且上等烟比例超过40%的乡镇,每超最低实现税收额1元奖励0.25元;对完不
成合同收购量或上等烟比例达不到40%的乡镇,每超最低实现税收额1元奖励0.1元。三是对
综合考核99分以上的乡镇授予“烤烟生产红旗单位”称号;对烟叶单产达到300斤以上,植烟
面积达到300亩以上的村、100亩以上的烟叶农场和烟叶单产达350斤以上、植烟面积达到30亩
以上的户分别授予“烤烟生产先进集体”和“烤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四是将烤烟生产纳
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进行调度,对完不成考核基数的乡镇进行通报批评。
  【规模化种植】为加快推动全县烤烟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种植的步伐,大力发展烟
叶农场推广成方连片种植。2008年,全县共发展烟叶农场89个,面积859公顷。成方连片规模
种植以马站镇崖下、杏山、北东埠为中心的大片3个,面积133公顷;杨庄镇长虹岭6个村连片
87公顷;高桥镇张家牛旺一个流域40公顷;沂水镇大半城、跋山店子、东山等村连片27公顷
;道托乡小店子一片27.3公顷。2009年,受国家烟草专卖局控制种植规模的限制,将植烟重
点放在烟叶农场种植和规模化植烟村上,淘汰部分管理水平低、植烟规模小的村。全县共发
展烟叶农场77个,面积741公顷。规划1000亩以上的植烟村1个,面积1011亩;500亩以上的植
烟村9个,面积5470亩;300亩以上的植烟村30个,面积1044亩;200亩以上的植烟村36个,面
积8021亩;100亩以上的植烟村136个,面积17876亩。
  【产业化经营】2008~2009年,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了烤烟产业合
作组织建设,着力在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和提高效能上下功夫,积极探讨“种烤分离”生产
模式;对县、乡(镇)、村三级烤烟产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充分发挥烤烟合作组
织特别是村级合作社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新会员入社,并把植烟大户、植
烟专业户作为发展烤烟合作社社员的重点;加大对社员特别是村级社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烟
农的生产技能,促进了全县烤烟生产综合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生态村建设】2008~2009年,积极争取上级烟草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生态
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2008年,对80亩以上植烟村全部规划实施
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19个乡镇198个村,规划建设项目754个,共争取上级投入资金44
54万元。其中,重点建设烤烟生产生态村28个,投资1800万元规划建设烟水配套项目113个,
烤房配套项目236个;投资177万元规划烟路配套项目8条37.7千米;投资20万元扶持杨庄镇
五山村和高桥镇张家牛旺村公益事业项目各1处。2009年,由于调整了生产计划,省烟草公司
大幅缩减了烟叶生态村建设资金,为进一步改善全县烤烟生产条件,提高各级特别是烟农的
植烟积极性,紧紧抓住省公司在沂水县有挂职干部的机遇,积极协调县领导到省、市公司汇
报全县生态村建设的规划和思路,争取建设指标,通过努力,争取到新建烟叶生产生态村33
个,建设项目905处,其中烟水配套239处,砂石机耕路9条、20.3千米,建设烤房658支,公
益事业项目14个,总投资4000万元,极大的改善了全县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
  【烟叶优质高效生产竞赛活动】2009年,为促进全县烤烟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
化迈进,进一步激发广大烟农的植烟积极性,全面提高烟叶单产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营
造全县烤烟种植精细管理、高产高效、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围,推进全县烟草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县烟草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县组织开展了“烟叶优质高效生产竞赛活动”,
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考核评选办法,保证了活动有序开展。活动中,县烟草中心及
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有针对性的选拔了一批管理水平高、植烟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种植规
模的植烟户和烟叶农场作为参赛对象,最终收购结束后,根据参赛对象的烟叶单产和质量确
定了15名植烟能手和10名优秀农场经理,并给与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提高烟叶单产和
质量开创了新方法。
  【防雹减灾】冰雹灾害一直是制约提高全县烟农收入的瓶颈,为了确保烟叶高产高效,
维护广大烟农利益,2009年,继续充分发挥好防雹体系的作用,以进一步降低烟农植烟风险
、增加烟农收入。在冰雹高发期,加强预警预报,严密监视天气,强化安全责任,保证信息
畅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降低冰雹灾害。6月15日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3点半,由于预
测准确,组织有力,准备充分,先后11个炮点轮流运作,发射炮弹173发,成功拦截了一次大
范围、高强度的冰雹云,并使其转成了有效降雨。但是,由于冰雹灾害袭击时突发性强,6月
5日、6月14日、6月28日、6月30日全县部分乡镇烟田仍然遭受了风雹灾害的袭击,受灾面积
1700公顷。灾情发生后,县烟草中心及时与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受灾地区进行了认
真调查,并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武峰 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