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沂水县地名管理办法》的通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5&rec=154&run=13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沂水县地名管理办法》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五月十六日
   沂水县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国务
院《地名管理条例》、《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和《临沂市地名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
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县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县、乡镇等行政区划名称,经济开发区名称,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名称

  (二)自然村、居民住宅区等居民地名称;
  (三)山、丘陵、河、湖、泉、溪、沙滩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四)城市道路、公路、广场、桥梁、涵洞、堤坝、渠、水库、城市公交站点、具有地
名意义的大型建筑物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五)名胜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古遗址等名称;
  (六)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车站、货运枢纽站等名称;
  (七)门牌(包括建筑物门牌号、住宅楼幢号、单元号、户室号)。
  第四条县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全县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有关地名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县地名工作规划

  (二)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城区地名规划;
  (三)负责辖区内地名的命名、更名,公布标准地名;
  (四)监督检查标准地名的使用情况;
  (五)指导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更新和管理,推进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
  (六)编辑出版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图以及其他地名图书资料;
  (七)收集、整理、更新和完善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开展地名信息咨询和地名学
术研究。
  建设、房管、公安、工商、交通、质监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做好
地名管理工作。
  乡镇政府应协助地名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辖区内的地名工作。
  第五条地名管理应当从全县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并对体现地
方历史、文化的地名予以保护。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和更名
  第六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有利于人民团结,符合社会道德风尚和人
们的认知习惯;
  (二)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地理或经济特征,与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使用功能相适应,
符合命名对象的性质、功能、形态、规模和环境等实际情况;
  (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不以外国人名、地名
、企业、商标和外国词汇音译的词语作地名;
  (四)乡镇一般以乡镇政府驻地的村名命名,村(居)民委员会一般应以所在街巷名称
命名;
  (五)一地一名,名地相符,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
  (六)用字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禁止使用生僻字、自造字、同音字。
  第七条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反映地名的个体属性,通名反映地名的类别
属性,不得仅用专名作地名或在同一地名中使用两个通名。
  第八条大型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的命名,其通名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小区:居住总户数在二千户以上,并有与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二)花园: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
  (三)园、苑: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五。
  (四)山庄:依山而建,绿地率不低于百分之四十五。
  (五)别墅:建筑物容积率不超过零点五。
  (六)中心:指具有一定规模、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群。
  (七)城区范围内新建大型建筑物使用大厦作通名,应当是具有一定体量和高度的单体
建筑物。
  (八)新建居住、商业、办公等用途的建筑群使用城作通名,以居住为主的,占地面积
应当在五十万平方米以上;以科技、工业、商业为主的,占地面积应当在二万平方米以上。
  (九)新建商业、办公等用途的建筑群使用广场作通名的,占地面积应当在五千平方米
以上,相对完整并有一千平方米以上的集中公共绿地(不包括停车场、消防通道)。
  使用前九款规定以外的通名的命名条件,由县政府另行制定公布。
  第九条下列范围内的地名不得重名、同音:
  (一)本县区域内乡镇、自然地理实体、道路、居民区的名称;
  (二)同一乡镇内行政村、自然村的名称。
  第十条地名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县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按照国家行政区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乡镇行政区域
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县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政府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村(居)民委员
会和自然村名称的命名,由所在乡镇政府提出申请,报县政府批准,并报市地名主管部门备
案。
  (二)山、河、湖、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县政府提出申请,报市政
府批准;涉及本县两个乡镇以上范围内的道路、山脉、河流、湖泊等需要命名、更名的,由
县地名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三)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渡假区、自然保护区、经济开发区
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其主管部门向县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县政府批
准,并报市地名主管部门备案。
  (四)道路、桥梁、广场、隧道、涵洞、堤坝、水库等名称的命名,建设单位应在项目
选址、设计的同时,向县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在五个工作日内提出初
审意见并报县政府批准;属个人投资建设的,由投资者提出申请。
  道路、桥梁、广场、隧道名称的更名,由申请变更单位向县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
审定后,报县政府批准。
  (五)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站、台、港、场和公路等名称的命名、更名,由
其主管部门承办,在征得所在乡镇政府及县政府同意后,报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六)居民住宅区、大型建筑物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单位、产权单位向县地名主管部
门申请,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报县政府批准。建设、房管等部门在核发相关
证件时,应当查验标准地名批准文件。
  第十一条申请办理地名命名、更名,应当如实填写地名命名、更名申请表。申请文件的
内容应包括:拟定地名的汉字,标注声调的汉语拼音,命名、更名的理由,拟定地名的含义
,命名、更名的平面图等相关资料。
  第十二条经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变更地名:
  (一)因行政区划调整或其他原因,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变更自然地理实体和专业
部门使用的站、台、港、场、公路等名称的;
  (二)因城市道路起止点、走向或指位功能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居民地、大型建筑物名称的;
  (四)因实行地名有偿冠名需要变更地名的。
  变更地名的申请、审批、登记,按照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变更地名引起的地名标志(含门、楼牌)、户籍登记、房地产登记、工商注册、税务登
记等变更手续涉及的行政性事业收费,属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由提出
变更地名的申请人承担;属本条第(四)项规定的,从有偿地名冠名费中支付。
  第十三条地名实体发生变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注销地名:
  (一)因行政区划调整或自然变化消失的,由县地名主管部门注销;
  (二)因城市建设消失的,由建设单位报县地名主管部门注销;
  (三)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第(六)项规定取得标准地名使用证,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
许可证或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的,由建设部门通知县地名主管部门予以注销。
  第十四条因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设、自然变化而消失的地名应予废止,废止的地名由
县政府及时向社会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由县政府批准的地名,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资料录入地名数据库。
  第三章地名使用和管理
  第十六条县政府应当将批准的标准地名及时向社会公告。
  第十七条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监督辖区内标准地名的使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的地名
录、地名志、地名图和行政区划名称等标准化地名书、图出版物,及时向社会提供法定地名。
  第十八条地名应当按照国家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其中门牌号应用阿
拉伯数字书写。
  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
母拼写规则》。
  第十九条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公文、报刊、公告、证件、广播
和电视节目、教材、牌匾、商标、地图等方面必须使用依法批准的标准地名。
  第二十条县政府有关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户籍登记、
房地产广告登记手续时,涉及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名称的,应查验有无标准地名使用证,无
标准地名使用证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使用的地名经过清理整顿,由县地名主管部门编入地名录
;编入地名录的地名视为依照本办法批准的地名。
  第二十二条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管理制度和地名信息系统,保持地名资料
的完整,对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地名信息服务;应当建立地名年报制度,及时更新地名信息。
  第四章地名的有偿冠名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有偿冠名,是指县政府根据企业申请,用体现企业的名称
或用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县政府对辖区内的城市道路、桥梁、涵洞、水库、广场、公园、旅游度假区
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新建的居民区、非自建自用的大型建筑物可以实行有偿冠名,
但对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
  第二十五条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拟定地名有偿冠名项目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地名有偿冠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协议的
方式进行;有二个以上申请人申请地名有偿冠名的,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七条地名有偿冠名使用年限不得少于二十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转
让有偿冠名的地名;有偿冠名企业破产或变更注册名称的,应自动注销或重新命名变更。
  第二十八条提出地名有偿冠名的申请人,应当向县地名主管部门提供有偿冠名申请书和
拟冠名地名的分析报告、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证明书;县地名主
管部门应当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方可参与地名有偿冠名的拍卖、招标
或协议活动。
  第二十九条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与取得地名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签订合同,取得地名
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县地名主管部门对支
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应当依据本办法第二章、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办理地名命名手续和设置
地名标志;对未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有权解除合同,收回地名有偿冠名使用权。
  第三十条地名有偿冠名费,应当上缴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名管理相关的业
务支出,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地名标志是法定的国家标志物,地名标志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处标志;
  (二)片状地域根据范围大小设置两处以上标志;
  (三)线状地域在起点、终点、交叉路口必须设置标志,必要时在适当地段增设标志;
  (四)地名标志设置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规范,地名标志制作应当符合《地名标
牌、城乡》GBI7733.1-1999的规定要求。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第三条(一)、(二)、(三)、(七)款所列地名及城市道路、立
交桥、广场等标志的设置与管理,由县地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五)、(六)款所列
专业部门管理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和标志的设置与管理,由各专业部门具体负责,并
接受县地名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十三条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批准、登记后1个月内设置完成。
  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桥梁、广场、居民区等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开工后10日内,
由所属单位到县地名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应当在工程竣工的同时设置完成;工程
分期竣工的,应当在每期工程竣工的同时设置完成相应的地名标志。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遮掩和损毁地名标志;建设单
位因施工确需临时移动地名标志的,应当报县地名主管部门批准并在工程竣工时恢复原状。
  第三十五条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经费,城区内道路、街等公益性设施标志的制作与管
理费用,由财政部门拨款解决;大厦、商场、小区、楼、门、户牌等非公益性设施标志的制
作费用,由受益单位或个人负担。
  第三十六条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辖区内各类地名标志进行检查,发
现地名标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名称或书写不规范的;
  (二)地名标志已锈蚀、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或残损不全的;
  (三)在应设置地名标志的地方未设置地名标志的;
  (四)擅自制作地名标志不符合地名管理规定要求的。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擅自命名、变更地名或使用非标准地名的,县地名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
使用,消除影响;造成不良后果的,由作出擅自命名、变更地名或使用非标准地名的行为人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偷窃、损坏、玷污、遮挡或擅自移动、涂改地名标志的,由县地名主管部门
责令其赔偿或恢复原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应当予以处罚
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地名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批评
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