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52&run=13

徐增阳(1891~1984),新民官庄乡张家庄子村人。妻子早年病故,在困苦的环境中,他抚养两
个儿子度日。土地改革后,分得土地,过上了好日子。1950年,他积极参加了互助组,在种植棉花中,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虚心向植棉技术员学习。在催芽、密植、打叉、施肥等重要环节上,带头推广新
技术,使棉花种植新技术在全村很快得到推广,当年,亩产优质皮棉49公斤,全村总产破万斤,开创
了棉花生产的最高纪录,在群众中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徐增阳又积极带领群众办
起了初级社、高级社。在粮食种植上也积极推广新品种。1950-1956年种植的“金皇后”玉米平均亩产
250公斤;“胜利百号”大地瓜平均亩产2500公斤,均创村的最高纪录。1951年,徐增阳加入中国共产
党。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荣获山东省农业丰产模范称号。1955年和1956年,分别荣
获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王太福(1909~1984)新民官庄乡会仙院村人。贫农出身,自幼务农。1938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
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多次“扫荡”的摧残,又遭严重旱灾,1 943年春出现了严重春荒,群众
生产生活十分艰难。为了战胜春荒,支援战争,他带头响应沂北工委、行署发出的“发扬‘南泥湾精
神’,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组织发动村民办起了变工组、纺织社、运输社,开展人人动手开荒
种粮、种菜、养猪、纺线、搞运输等生产活动。由于成绩突出,当年他荣获鲁中区“劳动模范”称号。
此后,他对养牛合作社又创造了许多经验,推动了五六个村庄养牛合作社的发展。194 5年1月和1946
年1月,他出席了鲁中区第一次和第二次劳动模范大会。在会上分别被评选为鲁中区的“劳动模范”
和“劳动英雄”并受到奖励。在鲁中区第一次劳模大会上,奖励了耕牛1头、锦旗1面。1947年调到沂
北县诸葛区政府工作。1948年调往昌乐县柳山区任区长。1956年任昌乐县国营农场场长。

刘庆亮(1922~1985),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马站镇上窑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
年时读过私塾,后在乡务农,为人正直,性格刚强。1941年11月,日本侵略军对鲁中地区进行大“扫
荡”后,他任本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积极参与当地抗日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奉上
级指示,从事党的地下交通工作,以经营杂货、做生意为掩护,奔波于沂水、益都、广饶等地,为领
导机关传送情报。194 6年10月入伍。1947年初,在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直属侦察连当战士,参加了鲁
南、 淮海等数十次战役、 战斗,为所属部队侦察任务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受到纵队、华野的表彰。
1948年3月在洛阳战役中负伤。1950年10月,他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6师侦察排排长。
他数次深入敌后侦察,为指挥机关提供了重要情报。195 1年3月,他带1个班在执行任务中,用手雷
炸毁敌坦克4辆,装甲车3辆。在一次侦察敌情时,单身毙伤17名敌人。同年冬,刘庆亮率精干人员去
抓捕美军“舌头”,他用牙齿硬咬断敌3毫米粗的铁丝网,不顾自身安危,只身进入,抓到“舌头”
后,为防意外,立即让战友带走。他负伤在雪地里爬行了一天两夜返回部队,背和腿严重冻伤。在第
五次战役前后,他带领部队攻下长兴里南山,牵制龙潭里的敌人,配合全面出击。在战斗中,英勇顽
强,打退敌人数次冲锋,消灭敌人18名,其中他一人即毙敌1 1名,坚守了阵地。抗美援朝胜利后,
他转入地方武装工作,先后任沂水县兵役局、县人民武装部作训科参谋等职。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
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刘庆亮机敏勇敢,不怕牺牲,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侦察任务,曾荣
立特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获得“朝鲜人民民主共和
国战士荣誉勋章”、“全国解放奖章”等数枚奖章。多次出席过全国、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英雄
模范代表会议。

王义祥(1904~1985),绰号“土专家”。黄山铺乡岳庄人。中农出身。他从小跟父母在田间劳
动, 喜欢研究农田耕作和各种庄稼的种植, 积累了丰富的种田经验。1 944年至1948年任本村庄长。
1953年任初级农业合作社主任。1956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1957年任新建社副主任。1951年,他
组织群众成立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当年种了棉花、玉米、地瓜,由于深耕细作,适时播种,合理
施肥,秋季获得丰收,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2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400公斤,地瓜亩产瓜干1000公斤。
被当地群众誉为“种田能手”、“土专家”。1953年积极创办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又组织群众创
办高级农业合作社(5个初级社组成)。他具体负责25亩棉花试验田,推广科学种棉,首先深翻土地50厘
米。二是实施基肥,把土肥施在底下,作底肥。三是施蕾玲肥。当棉花开花时,用豆饼或一车鸡屎或
人粪、羊粪拌3车土,发酵后,追施棉花。四是注意灭虫。当时因缺农药,他用烟袋油子拌棉种,用
土烟拐子熬水喷洒叶面,治虫有效。五是播种必须施水,种上后,锄萌花,以增加地温,壮苗。苗两
个瓣后,打波尔多液,防止碳疽病等。另外加强田间管理,棉田锄10遍,打叉摸头,管理一丝不苟。
他种植的棉花每株结130~160个桃子。省、县农业展览馆都来取做标本,进行展览。当年秋天,棉花
大丰收,平均亩产皮棉130公斤。同年被沂水县人民委员会授予沂水县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在新建
社(5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组成),他继续负责种植棉花。用本村的东西部和吕家庄村西的50亩地作为试验
田,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秋季获得丰收。平均亩产皮棉133.5公斤。他对自己的种田经验从不保守,
经常到周围村庄和乡里、县里传授种棉经验,共同提高农田耕作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
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沂水县选为代表,出席了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
表大会。1958年6月选为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5月3日,选为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1981年任沂水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英宜之(1908~1985),又名英学义。高庄乡下薛村人。小时曾读过5年书,后在家务农,兼学中
医、开药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创建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5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沂水县四区副区长,沂临边联县分区委书记、敌工
部长, 鲁中俘虏管制局教导员, 沂东县公安局长、武装部长,莱芜县人民武装部长等职。1946年至
1949年系中共沂东县委委员、莱芜县委委员。1949年2月任南下中队指导员。到浙江省后,历任中共
定海县委书记、鄞县县委书记、宁波专署渔盐部长、专署副专员,地委委员、温州专署副专员、地委
常委、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宁波地委顾问等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一直从事地方人民武装工作,他领导人民群众,积
极开展反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剿匪反霸斗争。他组织人民群众,参军支前,积极
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葛庄、莱芜、孟良崮、上海、定海等战役、战斗。全国解放后,
参加剿匪反特,开辟新区,建设新区。人民政权建立后,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
发展经济,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冲击,被赶到
“五·七”干校和农村劳动达5年之久。但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带病坚持工作,坚
决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拨乱反正,发挥了一个革
命老干部的作用。他具有较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作风民主,联系群众,严于律
己,廉洁奉公,对子女、亲属严格要求,从不特殊,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
本色。

李文升(1914~1985),东于沟乡张马庄村人。贫农出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
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发动群众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2月至1958年11月,任西坪乡农业合作社主
任。他带领群众大搞植树造林,走以林促农的路子,仅1956年全村就造林4970亩,荣获山东省大面积
造林一等模范奖。1955年至1957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分别
荣获证书和奖章。1 962年,他代表本村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58年12月至1966年12
月,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和群众一起整山治水、建塘坝、修水库,并继续坚持封山造林工作。至1969
年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后来张马庄一带22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奠定了基础,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粮食亩产量由从前的30公斤,增加到1966年的175公斤。

于瑞昌(1922~1985),黄山铺乡东河北村人。原居姚店子镇棘子山村,自其祖父起迁入东河北
村,靠给他人种地维持生活,少年时期在大匡庄上小学。1944年8月解放沂水城后,他在本村负责青
年团工作。1945年任沂城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带领青年开展抗日救国活
动。1946年春调沂中县委任青年书记,同年秋调黑龙江省做地方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任佳木斯造纸
厂党委书记,而后任佳木斯市市长、七台河地委书记等职。

陈秀成(1920~1985),崔家峪镇李家峪村人。贫农出身,自幼务农。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村民兵组织任爆炸排长。带领民兵制做地雷和研究埋雷技术,同日本侵略军与伪军开展游击斗争。
1942年至1944年6月,驻沂水城的日本侵略军及驻黄山铺、东里店据点的日军与伪军,对该村进行多
次“扫荡” , 在枪支弹药缺乏的情况下,他带领爆炸排的人,开展了地雷战,打退敌人83次进攻。
1944年8月15日至17日,他随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参加了解放沂水城的战斗。协助部队埋地雷、炸碉堡,
在战斗中,他赤手夺得敌人一支捷克枪,边炸碉堡边用枪消灭敌人,战斗结束后,被鲁中军区授予民
兵爆炸模范称号。1945年10月到鲁中部队传授爆破经验,同时随鲁中军区部队某连去泰安执行任务。
在泰安北红庙遇到敌人,被敌4个营包围,连长、指导员、一排长牺牲。他在几个坟墓之间,利用地
雷与敌人展开了地雷战,后八路军主力部队赶到,把敌人击溃。当晚,沂中县一个民兵排,随部队到
达泰安,他和战斗模范朱仲全带领这个民兵排,在泰安城敌人的操场上埋上地雷。第二天早晨,泰安
县伪保安大队长骑马带着孩子在操场跑步时,踏上了地雷、马被炸死,大人、小孩被炸伤。同年12月
任沂中县荆山区武装部干事, 带领区民兵队开展游击战。 1948年11月回家务农,参加了土地改革。
1950年后,参加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任渭川(1910~1986),东于沟乡寺峪村人。靠给他人种地维持生活。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2月,担任村长兼林业主任,他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农业爱国增产竞赛”和林业生
产。1951年带群众造林1264亩,采集树种3675公斤,育树苗16亩。1955年3月至1963年6月,任村党支部
书记,他组织发动群众,大力种植赤松、枰柳、椤、刺槐,全村造林达4000亩。为沂山前4.7万亩
林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搞治山改土、治水保水,控制
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他刻苦钻研农业技术,热心科学种田。1963年全村粮食亩产比
1946年增产75公斤。1952年1月,任渭川被评为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荣获奖章。

张之升(1916~1986),袁家庄乡西官庄人。历任民兵联防队长、游击队长、区武工队长、公安
特派员、乡武装队长、生产大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职。8岁随祖父、父亲给地主干活。后迁住西枚
沟村, 成为黄氏地主的佃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 938年12月参加“沂水县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9年加入共产党,积极进行抗日活动,他作战勇敢。1939-1944年参战百多次,仅张一人击毙日伪军
7人,活捉13人,还带领战士、群众割电线、挖公路、斗地主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42年春,一
汉奸要张背过沂河,他趁敌点烟之机,神速夺过步枪将其击毙。一次,又用翻地瓜秧的杆子,将一敌
侦察兵从自行车上打翻活捉。同年除夕夜,袁家城子、斜午据点的汉奸60余人,分东西两路包围西枚
沟村,妄图残害革命干部群众。侦得敌人行动后,张带领战士、民兵埋伏于西枚沟村周围,待敌人进
入伏击圈时,张喊声“打”,子弹从四面八方射向敌人,使敌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汉奸听到张之升
的名字,就胆颤心惊。次年秋,敌人趁大“扫荡”之机,将张的父亲张子中抓走,关押在四十里堡敌
据点里,并抢走了张的耕牛。经我党多方营救,敌人也慑于张的威力,将人、物送归原村。194 7年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张随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峄县、孟良崮、蒙阴、莱芜、
枣庄、临沂等战役,胜利完成了押解俘虏、搜捕国民党军散兵游勇和抢救、护送人民解放军伤员等任
务。1943年《大众日报》报道了张英勇参战、支前的事迹,不少书刊也介绍张的英模事迹,张被誉为
“虎胆英雄”。曾先后被评为鲁中、滨海军区战斗英雄,山东省、华东民兵英雄,多次受到省军区领
导的接见。张之升荣获的奖状、勋章,以及缴获敌人的战利品,至今仍陈列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
博物馆里。

曾超(1907~1986),女,高桥镇沭水村人。16岁时父亲病逝,因生活所迫,嫁于下古村乡下古村。
1938年初,八路军来到她的家乡。曾超是村中第一个站出来参加抗日的妇女,她带头征粮征物,支援
抗战。同年被选为村妇救会长。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她带头放脚;带领
妇女推米磨面、做军鞋、做军衣支援前线。日本侵略军侵占沂水城后,经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
曾超经常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保护营救八路军战士、游击队员和伤病员。1942年秋的一天,她
发现游击队员宋光成提着一颗手榴弹被日本侵略军追赶着,情况十分危机。她把宋光成藏在自己家门
口的碾盘底下,然后用草苫子盖好。敌人闯到曾超的家里,翻了个底朝天,而宋光成就在敌人的眼皮
底下安全脱险。1945年春,曾超被选为下古村村长兼抗联主任(原村长带领青壮年已上前线)。她勇挑
重挑,不但做好本村的各项工作,还协助邻村开展工作。同年秋,马场峪村杨大娘不同意自己的孙子
参军。曾超冒雨登门,做通了她的思想工作,并使村里8名青年参军上前线。1947年秋的一个傍晚,
上级要求曾超连夜将隐藏在文村的一批面粉,转移到15公里外的武将峪村。这时,村中的青壮年都上
了前线,她就动员了30多名妇女和10多位老大爷,牵着驴挑着担,连夜将面粉转移到安全地点。第二
天,国民党军去抢粮,扑了空。1948年春节前夕,曾超接受了出4副担架,20名青壮年上前线抢救伤
员的任务。她走东家串西家,做老年人和家属孩子的思想工作,经过努力,20名青壮年按时奔赴前线。
1947年3月8日,《大众日报》登载了曾超的事迹。文中写到:“许多妇女代替上前线的男干部领导全
面工作,表现了惊人的能力。如沂北县下古村抗联主任曾超……。”同时,《鲁中大众》以“向妇女
抗联主任曾超学习”为题发了通讯,文中写到:“曾超同志是沂北县下古村的抗联主任、村长、妇救
会长,村学校长,合作社委员,还担任着区、县二级妇救会委员,曾超虽然工作这样多,但是,因为
她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毫不折扣的完成任务,曾三次选为一等模范工作者,成了全庄有威信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领导全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优异成绩。曾两次出席省先进工作者代
表大会;多次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模范和“三八”红旗手;被选为县五、六、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

张敬诺(1908~1986),沂水镇阳西街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任沂水县农民协会
筹委会负责人。1929年2月,任沂水县农民协会主任常委。5月12日,同朱寿年等7人一起被国民县政
府逮捕,后被解往省高级法院看守所,经多方营救和斗争,迫使国民省政府宣布无罪释放。出狱后从
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县植物油厂和县工业局工作。1967年退休,1979年改为离休。

王希武 (1907~1986) ,黄山铺乡大松林村人。给本村地主当过佃户。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任村党支部军事委员兼村自卫团长。 1947年任松林乡乡长。 194 9年3月任本村党支部书记。
1952年4月任松林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5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1961年2月任松林人民公社党
总支书记。1971年4月任松林管理区书记兼本村党支部书记。王入党后,根据县委指示,与王成全、
杨化仁3人组成党小组,在周围8个村(圣水坊、南、北小河、东、西、北3个上坪、大、小松林)秘密发
展党员,帮助组建党支部。松林村属三角地带(敌、伪、顽),白天应付敌人和搜集情报,夜里给八路
军送情报,到周围村庄开展工作,发展党员。1944年松林成立党支部,负责周围7个庄的工作,王被
选为支部军事委员,带领村民兵开展村自卫战,配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开展反“扫荡”斗争,并积
极组织民兵参军、支前等活动。到1947年,周围7个村庄都先后建立了党支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
极组织群众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1年1月,率先组织党员、群众成立了沂水县第一个互助组。1952
年4月,积极创办农业初级合作社,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使粮食产量提高30%,他带领群众走农业合
作化道路的经验指导了全县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又组织群众创办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11
月,出席了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山东省社会
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61年2月,任松林小公社党总支书记后,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
政策,带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1963年他代表松林小公社,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

耿启明(1904~1987),新民官庄乡耿家王峪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上过4年学,后在家务
农。1919年至1925年在东里店(现属沂源县)酱园店当学徒。耿的家乡系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的腹地,
较早受到革命的影响和教育。1927年他以小商贩的身份为掩护,从事组织农民协会的活动。1932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他以葛庄药店店员的身份,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耿任党
支部书记。1933年葛庄中心支部成立后,任宣传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是中共沂水临时县委成员。
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参与组建抗日武装--沂水县抗日游击队,并任中队指导员。此后,历任蒙
阴县委组织部长、沂水县三区区委书记、沂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蒙阴县委农救会长、沂南县委农救
会长、沂北县委抗联主任、县委委员、鲁中区党委农救会长等职。1949年1月随军南下到浙江,历任
嘉兴地委民运部长兼农委书记、地委委员,浙江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兼农林口党委书记,浙江仙扶林学
院党委书记、浙江林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农业大学革委副主任、顾问等职。

朱寿年(1904~1987),名献长,以字行。沂南县朱家里庄人。1926年秋毕业于济宁道立甲种工
业学校。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2月,中共沂水县委成立,朱任县委书记。至1929年5月,
沂水县党员发展到250多人,党组织发展到3个区委和1个特别支部。贫农会员1000余人,农民协会会
员5万余人。在“五·三”惨案一周年之际,沂水县农民协会、妇女会、学联会召开大会,在沂水城
游行示威,打了区长代表邱汇州(邱淮),砸了区公所的牌子。5月12日中午,国民党沂水县政府集合军
警70 0余人,另加杨虎城部1个营,将朱等7人逮捕,押进沂水看守所。50天后朱等被押送到山东省高
等法院看守所。1930年12月,朱被省高等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剥夺公民权5年。后经巧妙斗争,
于1933年3月获释回家。 因环境变化, 未恢复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积极投入抗日活动。
1938年2月,自动组织二三十人的抗日队伍。3月,又在小史家窝成立了光复军卫队营,由一个连发展
到三个连200余人。1938年夏,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驻岸堤,四支队二团驻依汶一带。朱以“四支队二
团独立营”的名义,拉起近百人的队伍,朱任营长,后编为四支队二团特务连,朱卸任返籍。1 939
年日本侵略军大“扫荡” 后, 朱以五区为基础,再次成立抗日武装,开始四五十人,秋,发展到近
200人,队伍由“八中队”改称“随校警卫队”,先随校司令部活动,后归二支队领导。1941年8月,
到隋家店县政府实验农场任场长,1943年春,因腿疾离队回家。1945年3月,鲁中三军分区司令员钱
钧叫朱到后勤部任上士文书。日本投降后,朱因疾回家。1950年春,到本溪煤矿当工人,1955年因病
回家。1981年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恢复朱寿年的党籍,党龄从1927年算起。

武继友(1917~1987),柴山乡柴山村人。全家7口人,住在一个破团瓢里(沂蒙山区一种小木杆扎
架,用草苫子盖的圆顶简易小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姐姐、妹妹、弟弟相继饿死。抗日战争爆
发后,武参加了抗日游击小组,任组长。他利用说书唱戏的机会,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柴山村民兵队长。形势恶化后,柴山村党组织与上级失掉联系,他与本村
党员黄建祥、李洞春组成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6年秋,他带领柴山乡支前民兵,跟随
鲁中军区第四、九师参加了安丘战役。他冒着枪林弹雨,组织支前民兵上火线抢救伤员,运送弹药。
一次,他率领一支民兵队在向前沿阵地送弹药的途中,遭敌炮火严密封锁,5个民兵牺牲,其余受伤,
在这紧急关头,他只身一人冒着敌人的炮火,爬着将弹药拖到前沿阵地,又从阵地抢下了8名伤员,
而他自己却因受伤和劳累而昏倒。1947年6月,他参加了柴山区武工队,他们活动于沂河西岸金鸡埠、
马荒、诸坞一带,同驻沂城的国民党部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阻止了敌人向西运动,保卫了沂河
以西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年8月10日黄昏,武工队在金鸡埠南面小山上被国民党驻沂水城部队
一个连包围,敌人用一挺机枪将武工队压住,武工队长受重伤,在这生死关头,武继友巧妙地爬出包
围圈,绕到敌后,用石头将敌机枪手砸死,夺过机枪,向敌射击,使武工队得以突围。此后,武工队
经整编,任命武继友为武工队长,他率领这支队伍同敌人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中,共参加大小战斗1 20余次。1950年3月,他作为沂水县民兵战斗模范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山东
省军区群英大会,被授予山东省民兵战斗英雄称号,获铜质勋章一枚。新中国建立后,他积极投入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历任柴山区民兵大队长、柴山村党支部书记等职。

刘子廉(1916~1987),名士叶,字子廉。新民官庄乡大崮后村人,少年上私塾3年,后在本村和
大古峪村教书。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共沂水
县委宣传部干事。1941年赴延安在中央军委兵工局所属工厂负责炸药生产,试制成功硝化棉发射药和
氯酸钾等产品,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和兵工局劳动模范。1945年底,调冀热辽军区,先后任后勤部科长、
酒精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工矿管理局化学厂厂长、赤峰办事处主任等职。1949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学
习工业管理。1952年毕业后任锦西化工厂厂长。1954年,任大连工程公司经理,组织完成了大连化学
厂和大连碱厂的改建扩建工程。1955年任重工业部吉林化工建设总公司副经理和冶金化学机械安装总
公司经理,负责国家重点工程吉林化工区五大引进装置施工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1956年先后担任化
工部建筑局副局长、基建司副司长、基建局副局长。1971年后,任燃料化学工业部基建组长、大型进
口项目总指挥部指挥、石油化学工业部基建局局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8年起,任化学工业部副
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挥部主任。50年代,国家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省级
化肥厂和化工厂开始建设,三线建设逐步展开,成套西方先进设备开始引进,基本建设任务越来越重。
刘子廉参加组织了吉林、兰州、太原等化工区重点工程的建设工作,培养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组织化
学工业大型工程施工安装的经验,掌握了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大型装置的安装技术,为全国的化工
工业基本建设打下了基础。70年代后,国家决定引进13套大型化肥装置和3套大型乙烯装置,刘紧紧
依靠干部、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胜利完成了建设任务。

王翰卿(1908~1987),原名王贵林,诸葛镇西坡庄村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
原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
王翰卿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上学,高小毕业后在家乡任教两年,后又到沂水县
师范讲习所学习两年,毕业后在本区上峪、南柳泉、小南峪等村教学,以教学为掩护
,从事革命工作,发展共产党的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
10月任中共沂水临时县委成员。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任特务中队、第
五中队指导员。6月转做地方工作,8月任中共沂水县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
10月任县委书记,1940年3月兼任沂水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0年12月到中共山东
分局党校学习,1941年8月结业后复任沂水县委书记。1944年10月调任中共鲁中四地
委(后改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9年1月任鲁中南三地委组织部长,1949年
6月任中共泰安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1954年11月任山东省民政厅长、党组书记。
1959年2月起任中共莱芜县委第一书记、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兼莱芜县委第一书
记、聊城地委副书记、专员等职。1964年5月复任山东省民政厅长、党组书记。1977
年11月任省民政厅顾问。1982年2月离休。
革命初期,他日夜奔波,发展沂水县西北部共产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组织革
命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其母病故也顾不得回家;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
立后,为地方政权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工作积极,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对子女亲
属要求严格。其大儿王永乐1944年参军,1958年全家转业到青海,他要求儿子安心在
青海工作,不要回内地,还有两个儿子,都在家务农。

李强德(1914~1988),女,诸葛镇西埠前村人。出生于革命家庭,堂叔李鸿宝是沂水县早期共
产党员,大哥李纯德1932年加入共产党。在家庭的熏陶下,李从10多岁就为地下工作者站岗、放哨、
送情报,她的家也成为地下组织的联络点。李1933年同下华庄村王方田结婚。1938年,她送郎参军。
乡政府成立时,王方田担任了副乡长兼文书。1939年8月26日,因坏人告密,日本侵略军在天亮前包
围了乡公所。王方田销毁文件未及撤离,光荣牺牲。丈夫牺牲后,地方党组织也遭破坏,李怀着沉痛
的心情,等待着革命时机的到来。1940年春地方党组织恢复,派武善桐和李强德取得了联系。同年,
经李侠德和武善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她决心继承丈夫的未竞事业,积极组
织妇女磨米面、做军衣,支援前线。还动员8位女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为提高妇女的觉悟,从娘家找
来《抗战道理》、《妇女读本》等进步书刊,组织妇女学习。动员妇女团结起来,冲破封建制度,争
取彻底解放。李工作积极,引起敌人注意。1941年10月,国民党军队将她和不满3岁的儿子抓捕,逼
她交出共产党员情况,威胁说:“如不交待就将你母子活埋!”她只承认自己的丈夫为抗日牺牲,其
他什么也不知道,还瞅机会,暗地叫陈发奎的奶奶通知党员,使王树田等20多位党员安全转移。两天
后,李母子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被赎出来。赎出后,她立即投入新的工作。这时,国民党已占据了诸葛
一带,乡政府和八路军伤病员转移小平南沟村,李承担了站岗放哨任务。这时有5位党员骨干到中共
沂蒙地委参训, 近期返回, 不了解家乡敌情。 李就在村外等候,通知5人安全转移,避免了损失。
1942年春,李强德得知国民党将大批抢来的粮食由华庄向南流泉转移的情报后,立即冒雨步行9公里,
向驻防在埠前村的区中队作了汇报。区中队连夜奔赴华庄,将粮食夺了回来,在粮贵如金的时期,给
敌人以沉重打击。1948年冬,为支援前线,她带领妇女一夜间赶缝棉衣180余件,部队医院驻在华庄
一带,李家中多时住8名解放军伤病员。她领导妇女除了照顾好各家各户的伤病员外,还组织上山采
集中草药供医院用, 组织妇女纺线织布, 挣来的钱捐献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加快了伤病员的康复。
1949年1月4日,李强德因动参、支前、拥军工作成绩突出,被推选为拥军支前模范,参加了鲁中南区
劳模大会,并在会上发了言。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互助组、合作社等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起到了
模范带头作用,被群众称为“有功的老黄牛”,1988年5月17日在家中病故。

杨成栋(1920~1988),武家洼乡金牛官庄村人。自幼上学,1935年高等小学毕业。“七七”事
变后,在家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沂水县抗日游击队第一中队。
1939年2月,任葛庄乡党支部委员,自卫团长。8月任沂水县二区区委宣传委员。1940年10月任中共沂
水县一区区委书记,后调任朱陈区委书记。1942年秋任中共沂北工委诸葛区委书记,后调任马站区委
书记。1945年9月,任中共莒沂县委宣传部长,11月调任中共潍县县委副书记。1954年任潍坊柴油机厂
党委书记兼厂长。1958年调任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生产处长、党组成员。1960年至1978年4月,先后任山
东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农业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
书记。1982年底离休。

刘敬轩(1923~1988),新民官庄乡罗家场村人。从小跟父兄一起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12岁给
人牧羊。1941年6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
长、参谋、副营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县武装部长等职。参加过临朐、安丘、潍坊、渡江等战役,
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5年10月5日授予大尉军衔,1962年9月晋升为少校军衔。1956年4月2
日,南京军区授予解放奖章一枚。1982年6月,经济南军区批准为副师级。

解宗业(1910~1989),圈里乡下良门村人,中农出身,自幼务农。1944年春家乡解放后,积极
投身于本村的减租减息和各项抗日活动中。由于表现突出,1946年1月任村民兵队长。除带领民兵积
极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参军支前外,还学习“南泥湾”精神,开展了人人动手的开荒大生产活动,既
使全村人度过了春荒,又有力地支援了前线。1947年2月20日莱芜战役打响,解奉命带领民兵铺设电
话线,他不顾个人安危,战胜一个又一个的险境,圆满完成铺线任务。战役结束后,受到区武装部表
彰。当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12月,他在本村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带领群众在抓好农
活的同时,见缝插针,巧安排劳力,开展了植树造林工作。从1952年10月至1953年3月,育苗17亩,直
播造林455.1亩,还割草300公斤,积极发展畜牧业。1952年,他被评选为省、县林业劳动模范,出席
了1952年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了奖状、奖章,并奖给苹果树苗500株。
会后,他发动群众制定了发展生产的全面规划,带领群众逐步实施。还以所奖苹果树苗为基础,建立
了30亩果园,使全村人收入增加,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并对周围村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农业合
作化运动的深入发展,1954年1月,他任村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5年12月任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
自1959年1月起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牢记党的宗旨,克己奉公,勤俭创业,带领全村人不
断改变着家乡穷困面貌。1966年12月,因老年体弱退居二线。

武继新 (1903~1989) , 沂水镇七里堡子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的地下交通员,千方百计完成党安排的任务。1941年秋,朝阳官庄村地
下党员张伯勤,在送情报的途中,不幸被日军抓捕,被带到七里堡子村休息。张趁机溜到武继新家中,
将情报交给武,张想再返回原地。武为了保证情报及时送出和张的安全,就叫自己的大儿子武俊生戴
上张的草帽,肩背铲磨工具袋替换了张伯勤。敌人未察觉,将武俊生带至沂水城,经搜查,审问多次,
无发现有问题,就关押干苦役七天后放回。张伯勤则按时完成了送情报任务。1942年春的一天,日、
伪军数百人,突然从北、东、西三面包圈了七里堡子村,刚进村的一名八路军战士危在旦夕。武认为,
南面是沂水城,住有敌人的重兵,敌人不会再从南面包围,必是个空隙地。于是他就带领这名战士利
用熟悉地形从南面安全走脱。敌人进村后只乱搜一通,扫兴而去。此事发生后不久,由于有人告密,
武被沂水城日本侵略军的“红部”抓捕。敌人严刑拷打、逼供一天,武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只
说是老百姓,什么都不知道。无奈,敌人将其放回。日本侵略军投降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
对解放区的进攻,保卫胜利果实,武又送年仅16岁的大女儿武荣升参了军,1951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新中国成立后,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50年在本村办起4个互助组;1951年又率先办起13户
贫雇农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春办起高级农业合作社,并任社长。其办社经验,被临沂专署
全面推广。由于事迹突出,1951年春他被莒沂县评选为烈军属代表,赴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劳动模
范代表大会,1953年又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于当年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奖
状、奖章。后由于年高体弱,于1959年自动退出村领导岗位。

李琴棠(1922~1989) ,号承业,沂水镇南关街人。幼读私塾,后毕业于沂水县第一高等小学。
194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南动员委员会工作员,抗敌自卫被服厂
指导员,沂水县荆山区文教助理、东里区小学副校长,鲁中南行署实业处科员、股长,山东省农林厅
科长,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机要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共山东省委农林政治部办公室主
任,山东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农办办事组组长,山东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等职。李在抗日战
争最艰难的阶段投身革命,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积极宣传、动员抗日力量,努力组织军需物资的生
产,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教育工作,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民族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了解放区
人民政府经济部门的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李琴堂长期从事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林生产的组织领导。他
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刻苦钻研业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实事求
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山东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他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了思想、政治上的一致。

刘干(1915~1989),原名于国淑,又名于善斋,柴山乡张岱村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刘干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上过两年私塾,后在家务农。1936年起,他到本村于
鸿文酒店当了店员。1937年2月经共产党员李哲堂、李道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并任党小组长。同年8月,任新成立的张岱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春,担任葛庄乡
支部书记兼自卫团长,同年夏任二区财粮助理、二区副区长等职。此间,他积极在当
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组织抗日武装,筹集给养,带领自卫团在沂博公路破坏日本
侵略军交通线,开展武装斗争。
1940年2月至10月,刘干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11月起,他参加了山东
分局鲁西巡视团和冀鲁边巡视团。此后担任了宁津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1943年
,东吴县委、县大队遭受严重破坏,组织上派其担任东吴县委书记,经过一年艰苦卓
绝的努力,重建了县委、县大队,整顿了全县各级组织,并率领全县军民与敌伪作战
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囚笼政策,打开了全县的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刘担任吴桥、津南等县县委书记兼县大(支)队政委及渤海地委委
员、渤海区党委组织干部科科长等职。
1950年2月至1967年1月,刘先后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干部处副处长、中共山东省委
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山东省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济宁地委副书记兼峄县县委
书记,中共枣庄市委第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淄博市委第一书记
等职。他认真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敢于同党内存在的违纪现象作斗争。在
枣庄曾因坚持如实上报粮食产量、反对超负荷征收小麦和发表大炼钢铁是只顾工业不
顾农业,是劳民伤财的等,被认为是右倾,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文化大革命”中,
受极“左”路线的冲击和迫害,曾被长期揪斗,并被捕入狱,开除党籍。1970年4月
,刘干恢复党籍,并被派往鲁北水利指挥部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参与领导治理海河的
工作。1972年4月起,先后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德州地委第一书记
,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等职。在德州工作时,刘致力于肃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
团余毒,拨乱反正、整顿组织、恢复生产、振兴经济等工作,成绩卓著。1977年12月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5月任山东省人民检察院院长、党组
书记。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局面,他日夜奔波操劳,带领同志们在不长的时
间内重建省检察院,恢复建立了全省各级检察组织。在工作中,他秉公执法,认真做
好检察工作,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
行,耗费了很大的心血。1981年11月起,刘干连续当选为山东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务
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了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工作。1986年1月离职休养。

王春松(1916~1989),袁家庄乡东丘村人。自幼务农。曾在西斜午村一户地主家当雇工。1938
年10月任本村自卫团长。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入伍在鲁中军区敌工部工作,后在六
区(苏村今属沂南县) 做民政工作。1949年12月任中共沂水县六区宣传委员。1951年任中共沂水县金星
(今属沂源县)区委副书记。1952年任中共沂水县双泉区委书记。1955年3月任中共沂水县崖庄区委书记。
1972年4月任沂水县跋山水库管理局局长。1975年5月任沂水县农业局局长。当年9月又兼任沂水县农林
水利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9月离休。在工作中,他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各项任务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在1958年“五风”盛行情
况下,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他在崖庄公社独自实行了“三包一奖四固定”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和“人六
劳四加照顾”的社员分配办法,深得民心,保证了农业生产大丰收。当年公社粮食亩产400多公斤,
比周围社增产一倍以上。至1961年,全社集体储备粮达600万公斤,存款40多万元。在3年困难时期,
他组织全社群众, 卖给国家粮食1050万公斤, 支援马站公社大豆6万多公斤。1961年除向国家卖粮食
450万公斤外,又拿出40万公斤粮食帮助解决省里的困难。1961年被评为华东区农业劳动模范,并出
席了中共中央华东局在上海召开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刘俊芝(1918~1989),曾用名刘生智。袁家庄乡袁家城子村人。少年时跟随父母务农,靠租种
地主土地和打短工维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刘立志救国,于1939年5月在沂水县黄崖头加入中国共产
党,同年8月任城子乡党总支组织委员兼村党支部书记。1939年至1946年11月,历任沂水县城区自卫团
长、城区朱陈乡党总支书记兼分队指导员、边联县张庄区区委书记兼区中队指导员、边联县委组织部
长等职。1946年11月至1949年2月,先后任沂中县委组织部长、沂中县委代理书记、书记等职。1949年
2月随军南下到浙江省,历任富阳县委书记兼县长、临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地委委员,嘉兴地委组
织部长,浙江省供销社副主任、主任、党组副书记,浙江省委财贸部副部长,浙江省商业厅厅长、党
组书记,丽水地委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主任、副书记,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省侨办主任等职。刘
在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开展抗日斗争,组建区中队,发展抗日武装,
同日伪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发动和领导干部群众动参支前,为夺取莱芜、孟
良崮、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随军南下到浙江省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组织发动干部群
众开展剿匪反特和土改斗争,开展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为创建人民新政权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做出
了贡献。1953年8月后,刘在浙江省致力于经济工作,为发展浙江的供销、财贸和商业事业,进行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但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坚信党的领导,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斗争。复出后,主要从事党的统战工
作和侨务工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了不懈的努力。

李秀时(1917~1990),新民官庄乡会仙院村人,贫农出身,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
月参加区游击队,1942年任柴山区游击队长。1947年后,先后任本村党支部书记、爱华农业社主任、
店子乡乡长等职。1952年初,李秀时带头办起16户人家组成的互助组,同年办起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到1953年,全村群众基本入社。为巩固集体经济,扩大生产,他带领社员开展养猪事业,组织18个人
集体放养群猪800余头,加上社员自养,全村养猪达1400余头,户均2头。猪多粮多,群众生活富裕后,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更高。他又带领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扩栽果树80亩,封山造林2000亩,改变
了贫穷落后的山村面貌。1957年11月,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并出席了会议;1963年3月,出
席了山东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代表会;1964年,荣获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地
区劳模会议,1966年2月,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

邵君明(1945~1990),沂南县邵家湖村人,革命烈士、公安二级英雄模范。中专文化。1963年1
月应征入伍。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部队任战士、黑龙江建设农场保卫科干事、农场公
安分局民警、股长、副局长等职,1988年5月,调沂水县公安局三十里堡派出所任民警,1989年5月任
所长。
1990年8月15日,适逢三十里堡大集,邵带领几名干警维持市场秩序,中午回所
后,接到群众报案:莒县阎庄镇段家山沟村段兴升在集市上持刀抢劫,将后河村女青
年马永香打伤后,抢劫现金和物品逃跑。他接到报案后,饭没顾得上吃,即带一名联
防队员,驾摩托车火速向段家沟村追去。下午三点钟赶到段犯住处时,段犯紧关大门
,邵反复喊话,段犯仍闭门不出。此时,邵警觉到罪犯可能行凶拒捕,就急速掏出了
手枪,就在这时,门突然敞开,段腰捆已点燃的炸药包,一只脚迈出门挡板并狂叫“
我叫你们一个也活不成”。欲冲向门外围观的人群。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邵高声喊“
快闪开!快闪开!”边用手把一女青年推出险区,并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躯挡住了穷
凶极恶的罪犯。随着一声巨响,凶犯当场毙命,邵君明不幸壮烈牺牲。邵君明多次受
到部队的嘉奖,五次被评为五好战士。退伍到黑龙江农场公安分局工作后,多次被评
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在抓获盗窃集团主犯杨占军三兄弟时,凶犯持双管猎枪行凶拒
捕,他临危不惧,以公安干警的凛然正气震慑了凶犯,使其放下武器束手就擒。198
3年春节前,农场一栋住房失火,他带头救火,消防车一到,便抢过水枪,用顽强的
毅力喷射了两个多小时,致使全身衣服冻成冰甲,许多在场职工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调沂水县工作后,被安排当一名普通民警,他毫无怨言,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工作上。
三十里堡地处沂水、莒县、沂南三县交界处,是个较大的传统农贸集市。他到职初期
,集市上欺行霸市、明抢暗诈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及人民
群众的利益和安全。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同全所干警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
跑遍了几十个村庄,寻根摸底,惩治了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一次为追捕一扒窃分子,
他跑掉了鞋,光着脚追出了几华里,终于将罪犯抓捕归案。在抓捕海子后村逃犯时,
15次抓捕未果,最后他亲手把罪犯抓获。1989年冬一个深夜,一司机敲门报案:途经
兖石公路许家湖乡后坡路段时有人扒车盗窃,尽管发案地点不属他所管辖区,但他二
话没说,带一名民警直奔发案地点,当场抓获一作案分子,经连夜突审,顺藤摸瓜,
第二天连续作战,抓获罪犯8名,破积案80余起,将这个长期在公路进行盗窃的犯罪
团伙一网打尽。两年来,三十里堡派出所破获刑事案件143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
子125名,查处各类治安案件73起,调处民间纠纷52起。他亲手在集市抓获扒窃、诈
骗、流氓等违法犯罪分子66名。三十里堡派出所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邵被评为先进
工作者。有的不法分子写匿名信,恐吓他“整不了你老邵,总整得了你上学的孩子”
。他斩钉截铁地说:“怕这些人吓唬,我头上就不戴这枚国徽!”他对自己要求严,
对爱人和孩子要求更严。他家中最值钱的是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他除了配发的几
套警服外,别无像样衣服,两件衬衫都打了补丁。牺牲时赤脚穿着一双露脚趾头的军
用胶鞋。但对他人的疾苦却时刻挂在心上。他到职第四天得知民警郭敬民长期患病,
便去探望。春耕秋种,又送去化肥。乡政府炊事员张恩晋的老母、妹妹同时住院,他
带头捐资相助。他从事公安工作20年,从不以权谋私。在东北农场工作时,一名老职
工为将两个孩子转为城镇户口,向他送礼1100元,他婉言谢绝。他最崇尚列宁讲的“
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这段话。平时,他刻苦学习党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和文化知识。为搞好公安工作,他认真学习了《刑法》、《
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他兼任两处中小学法制课教师,讲课
时,结合实际案例认真备课、授课,倍受师生欢迎。邵君明牺牲后,中共沂水县委、
沂水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11月21日召开《邵君明烈士命名大会》,中共山东省委追认
他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公安部追授他为二级
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

谢梅村(1906~1990),河南省郾城县老官田村人。1925年9月在河南省信阳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共青团郾城县省直属支部书记、中共
许昌县委书记、中共郾城县委书记等。1927年10月被捕,1929年1月获释后到山东谋事。1930年秋应沂
水瑞麟小学校长邵德孚之邀,来沂水任教。1932年5月任中共沂水特别支部书记,同年8月任中共沂水
县委书记。193 3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遭破坏,谢回河南省。1934年10月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遂加
入军统,曾任军统开封组组长、邯郸组组长、豫南站副站长。1950年被人民政府逮捕。1975年特赦释
放后,任郑州市政协委员。

牛仙元(1914~1944),字赢州,黄山铺乡葛子铺人。8岁在本村上学,后在本乡大匡庄上高小。
17岁到天津投奔国民党辎重团团长牛衍锋(黄山铺乡北朱冬人)当兵。20岁回家与张氏结婚,在家不到
一个月,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学习,193 8年夏毕业。去聊城投奔郑佐衡,任副营长。同
年11月14日,日军侵占聊城时,他与王复胜临阵脱逃,窃走部分钱财,潜回沂水老家。1939年春,又
投靠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二十一梯队司令田正中(沂水镇湖埠西村人),任第七大队大
队长,该大队共300余人,活动于沂源、莱芜、新泰一带。因田主张抗日,牛主张投日,两人意见分
歧,受到田的惩罚。牛怀恨在心,于1941年4月7日晚,派结拜兄弟王复胜(牛的副官,河南范县人)在
莱芜县雕崖村(今属沂源县)田的住处将田刺杀,牛拉了2 0多人和部分枪支投靠了驻沂水城的日本侵
略军,当了汉奸。随后网络散兵游勇、地痞流氓成立起汉奸武装。当时国民党五十一军也有不少下层
官兵投到牛部。1943年,国民党县保安大队以范鲁生为首投牛,使牛的汉奸武装膨胀起来。牛将其武
装编为伪县公署警备大队,后叫保安大队,牛任副大队长。伪大队副还有朱士元、王复胜、范鲁生。
队伍最多时有15个中队1000多人。解放沂城时有8个中队。在日、伪军侵占沂水城5年多的时间里,牛
仙元与日伪军互相勾结,坚决反共反人民。特别在1941、19 42两年日本侵略军秋季大“扫荡”中,
配合日军“铁壁合围”、“坐地清剿”、“拉网合围”、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作
恶多端。其间,杀害抗日军民及城乡人民不计其数。1944年7月,牛仙元任伪沂水县县长兼保安大队
长。同年8月1 7日,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在沂水县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解放了沂水县城。全歼驻沂
城的日伪军,并俘获伪县长牛仙元、伪保安副大队长朱士元等800余人。同月,沂中县在沂水城西胡
家庄召开了公审大会,将汉奸头子牛仙元及其主要帮凶朱士元等处决。

刘志仁(1913~1948),沂水镇东院村人。青年时他只身窜到东北当了“胡子”,干尽打家劫舍
的勾当,因罪大恶极,被当地官府通缉,畏罪逃回故里。1943年投靠沂水城的日本侵略军为保镖。几
个月后便带枪出走,窝藏于城东雪山一带,招了几个弟兄,重操抢劫旧业。1944年沂水城解放,刘即
流窜到昌乐、高密国民党统治区活动。1946年3月,刘伙同马瑞甫(又名马章林)、薛仙舟、王保南等在
昌乐淮沟投靠国民党“中统”沂水县调统室主任王敬斋,被委为沂水县第一特务大队上尉大队长。同
年5月,刘带特务队潜入沂水县境内散发反动传单数千份。6月,刘带特务队潜入沂水县大尧、小尧村
一带,将武装干事张文松和3名民兵绑架到大尧村东南角用刺刀杀害,刘的这次活动得到主子王敬斋
的赏识和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省党部的通报嘉奖。7月,又带特务队潜入沂水县境内,在菜园一带杀
死民兵5人,夺枪5支,并多次偷袭村公所,大肆抢劫群众财物。8月9日晚12时,带特务队将杨庄农救
会长杨庆远枪杀。9月12日,在青山铺北岭将两名工作员枪杀。9月22日12时又潜入周家庄,将农救会
长杨克连架至村东南角岭下枪杀。1947年春节期间,刘带几名特务,在沂水县朱家崖头朱传明家,将
民兵负责人和3名民兵杀害。同年4月,又先后杀害了道托区助理员及民兵4人,二区杨家庄农救会长
及民兵5人,苏村区政委及民兵5人,七区政治委员1人,民兵队长1人,夺走步枪27支,烧毁斜午商店
1处,捕去探办员1人。1947年,刘随国民党军攻占了沂水城,遂加入“茹素斋团”。6月底,刘旋即
回到特务队。此时,特务队改编为县大队第六中队,刘任中队长,开始了疯狂的反攻倒算活动。从当
年8月到1948年1月间,刘志仁一伙先后杀害农救会长马荣等15人,搜去步枪10多支和机枪一挺。1948
年,刘随国民党军溃逃至临沂。于8月20日晚8点,将抓来的20多人全部用镢头砸死。9月初,又在郯
城用同样手段杀害了20多人。在溃逃的1个多月中,刘志仁等共杀害干部群众80多人。后来刘逃至徐
州,龟缩在老飞机场附近的地堡里。11月,人民解放军向徐州发起攻击,刘志仁被击毙。

王敬斋(1902~1950),原名王诚信,化名王守三。沂水镇东关街人。1917年高小毕业后当军械
讲习所学徒、小学教员。1921年到淄川洪山煤矿当职员。1924年夏,在中共中央特派员的宣传组织下
参加工人运动,同年经王用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矿党小组长。1926年3月受派进广州农民运动
讲习所第六届学习,10月结业回山东,被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派回沂水县建立党组织,年底在沂水
城发展第一批国民党员、共产党员。1927年春主持建立中共沂水支部,任负责人。同年夏,调往寿光、
平原县做红枪会工作。秋,出任国民党平原县警备队书记,自此脱离共产党,投靠国民党。1928年任
国民党三十七军政治部书记。1929年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干事,同时参加三民主义革命青年社,被派
回沂水县活动。1938年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动委会沂水县委员会指导员。冬,任国民党沂水县党务指导
员。1939年改任沂水县党部书记长兼沂水县动员委员会督导团团长。1940年任整编第二旅政训处上尉
干事、指导员。同年,加入中统鲁室为调查员,并任沂水县室主任。1942年任苏鲁战区党政总队第一
大队少校特务干事,同年又任沂水县党部书记长。1945年5月自阜阳至昌乐,接任沂水县流亡县长,
恢复县室组织。1946年为扩大其特务组织,发展了王青田、王雪琴等20余名特务分子。指挥国民党特
务大队刘志仁等,先后6次侵入沂水、莒县境内进行策反、暗杀等活动。1947年6月还乡,重组沂水县
国民党党、政组织。1947年10月任中统鲁南区室副主任。12月接受潜伏任务,准备在兖州等地布置潜
伏。1948年4月在潍县被俘,1950年被人民政府依法处决。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沂水镇后埠东村人。秦的伯父秦鉴湖,是清朝举人,在山西省
任过县知事。父亲秦鉴堂是个读书人。使秦德纯自幼爱读经史,尤喜兵书。他14岁离开沂水,先入济
南陆军小学,后考入保定军校第二期,1914年毕业后在济南陆军第五师当见习,时元配病故,与女子
师范学校教员孙逸清女士结婚。1920年入北京陆军大学第六期,1923年毕业后赴豫东任直系二十四师
师参谋长兼骑兵团团长,后升任二十四师师长。直奉战事前夕,提升为第四军军长,直奉交战,直系
败北,秦部躲到遂平,待机而动。1927年6月,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打败奉军,占据河南,
时秦部无所归属,乃投靠冯玉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二十三军军长。不久,
调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任副总参谋长。1929年,蒋冯矛盾激化,秦德纯随宋哲元出潼关对蒋作战,败
回陕西。1930年,冯阎联合反蒋,秦德纯出任前敌总司令部参谋长,战争持续三四个月,冯阎失败。
冯玉祥隐居泰安,宋哲元赖秦德纯活动之力,出任二十九军军长,秦为宋的得力参谋。1932年宋哲元
出任察哈尔省主席,秦德纯任省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3年曾率部在长城抗击日军的入侵。1935年
“张北事件”后,国民党政府指派秦德纯与日方代表土肥原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秦土协定》。
年底,国民党政府屈从日本,决定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秦德纯为常务委
员兼北平市市长。北平学生为反对冀察政权特殊化和国民党的投降政策,掀起了“一二·九”爱国学
生运动, 在何应钦的直接指挥下, 秦德纯的北平市政府对示威学生采取了驱散、逮捕等镇压措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宋哲元发出自卫守土通电,任命秦德纯为北平
城防总指挥,秦有主战表示,也作了防守部署,但仅抵抗一天,即退居保定,北平失守。1938年春,
秦德纯奉调南京政府。1940年任军法执行总监部副总监,1945年调任军令部次长,1946年改任国防部
次长,1948年被委为山东省主席兼青岛市市长。南京解放,秦德纯弃官逃亡广州,复任国防部次长,
后去台湾。1963年9月病故于台北。

王九锡(1892~1964),字晋蕃,号康侯,圈里乡七箭村人。地主出身。王幼时上学,下学后办
私塾6年余。同时,为御土匪,创办民团(村自卫队)。1931年在青州乐真道首永祥(号乐真道人)的影响
和支持下,他以信该道的群众为基础,创办了一支地方武装(实则系地主武装)即茹素斋团。该团共设
十个中队,亦称十寨,人员达二千余。王九锡任天成寨寨长,指挥其他各寨。1937年“七·七”事变
后,他积极投靠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先后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和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委任
为莒县、沂水、安丘边区少将自卫总团长和苏鲁战区总司令部少将参议等,坚决与人民为敌。1943年
7月,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敌伪顽斗争中,王九锡的十个中队在羊红公路(现益新路)东张家石岭、蔡家
沟一带和公路西崖庄、芝麻峪一带被八路军打垮。此后他率残部散兵百余人到昌乐投国民党八区专员
张天佐, 被编为“昌乐县保安王团特务四营” (后编为“山东第八专区保安司令部特务团第四营) 。
1947年该部与国民党沂水流亡县长王敬斋的武装合并,称沂水自卫大队,番号“东莞部队”。王敬斋
兼大队长,王九锡任副大队长。1948年2月,国民党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委任王九锡为沂水县县长,同
时,随国民党军流亡临沂等地。1949年秋,王九锡携长孙王国璋去台湾,此后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
1964年1月13日,因患胃癌病死于台北。

武生(1905~1989),又名武善,高庄乡朱位村人。武家境富庶,拥地百余亩。青年时期曾
在沂水县城读初中,毕业后,在岸堤镇(今属沂南县)开过酒店,学做买卖。1939年,武生伙同蒙阴
县坦埠的中统特务公天衣以抗战为名,煽动、诱惑乡民拉起反动地主武装--“沂蒙边区自卫大队”(简
称“沂蒙大队),下设7个中队。人员从不足百名发展到500余人,武任队长,公天衣任参谋长。武带
领“沂蒙大队”长时间以朱位、门庄、五台官庄等地为据点,活动于蒙阴、沂水一带,与国民党、日
本侵略军沆瀣一气,横行乡里,进攻根据地八路军防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在他的指使和直接参与下,
“沂蒙大队”用枪杀、活埋、砸死等惨无人道的手段杀害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干部群众等数百人。
烧毁房屋, 抢掠民财难以数计。 1943年5月,武生被国民党省政府委任为蒙阴县县长。同年11月
“沂蒙大队”给养无存,弹药缺乏,惧怕被八路军消灭,武潜逃昌乐,在张天佐部“避难”,后去济
南吴化文部军械监护团任职。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武生畏罪逃往台湾。1989年11月25日病死于台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