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50&run=13

周建镐(1874~1914),字次丰,号瑞麟。沂水镇北关街人,著名同盟会员。幼读儒书,天资聪
慧,20岁考中秀才。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给周建镐以极大震动。他看到清王朝闭关自
守,腐败无能,国力维艰,民不聊生。认为如不另寻富国他途,日后列强为祸,将会愈演愈烈。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他怀着一颗救国赤心,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在日本,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
想,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 907年毕业回国,在家乡宣传革命主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挪出居室,
自筹经费,办起了沂水第一公学,作为同盟会员活动的基地,暗中发展会员,扩大革命力量。同盟会
的革命活动,被沂水封建势力共和党察觉,于同年冬指使一伙地痞,将第一公学捣毁。翌年正月他不
畏险阻,四处奔波,联络会员,筹集经费,又创办了沂水第二公学。在师生中大力宣传“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全校教员及年龄大的学生,大都参加了同盟会,周建
镐被推选为沂水同盟会会长。1909年,在济南活动的同盟会员刘溥霖等,准备举行武装起义,经费艰
窘。其时沂水县衙向省解款,周建镐侦得消息,驰告刘溥霖。刘立即组织力量,中途截获,充作了革
命经费。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国柄,对此,周建镐怒火中烧,其革命活动由反清转向倒袁。
1913年2月21日,周建镐带领第二公学师生砸毁碧霞元君神象,粉刷墙壁,改作师生宿舍,这是沂水
县破除迷信的首次活动。同年冬,袁世凯下令逮捕革命党人。1914年2月1日,沂水县同盟会领导成员
周建镐、 郑瑞麟、高筱山、杨宝林4人被捕,递解济南入狱。周等4人在狱中均坚贞不屈。1914年7月
24日,周建镐病死狱中,其他3人先后被保释出狱。周建镐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一直为沂水各界所
敬仰。为纪念革命先烈,经省国民政府批准,于1930年春,在沂水县原第二公学旧址建立新校,命名
“瑞麟小学”。同时给周家悬挂了“见义勇为”匾额,以志不朽。

刘溥霖(1887~1915),字季瞻(亦作沾,曾改名刘光、刘乾、字健庵)。姚店子镇埠前庄人,辛亥
革命著名烈士。自幼读书,才学超群,15岁考中秀才,才子之名,蜚声乡里。1906年,肄业于济南刘
冠三所创办的山左公学。刘冠三借办学宣传革命,溥霖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后经冠三介绍,加入
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08年春,他到青岛,入革命党人办的震旦公学。不到一年,公学被德
国驻青岛提督封闭,溥霖移居客栈,为革命奔波。1909年,与冠三同游兰陵,遇兰陵女士孙建平,经
冠三作媒结婚。婚后返回沂水,二人感情甚笃,闺中唱和,积久成帙。建平秋夜得“玉露生寒夜,云
归月渐明”句,传诵一时。1910年,他同建平赴济南,建平入女子师范,溥霖入山东农林学校。同年
8月,建平因娩前感疾,病逝于旅店。溥霖痛不欲生,挽建平联云:剩水残山,荆棘满目,死矣诚得
死所,恨无净土三尺掩尔躯壳;新愁旧恨,意绪填胸,生也有何生趣,聊借闲云一片,餍我灵魂。吊
唁者无不感伤。从此,溥霖义不再娶,专事革命。后与肖兰池等人在济南商埠纬五路设“宜春轩”修
表铺,以修钟表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为屠杀革命党人,由津浦线接济张勋军
火(当时张勋退驻徐州),溥霖与蓝升九等革命党人及其长兄彤霖、次兄湛霖,备置炸药,密谋于黄河
津渡炸械弹车。不料被袁军密探侦知,报告防营,于11月20日黎明,将溥霖等15人逮捕。审讯时,溥
霖大义凛然说:“吾革命党首领也。誓杀尽国贼,为民除害,凡所筹划,余一人所为。今谋泄被逮,
刀锯鼎镬,余一人当之,且勿妄累他人!”讯者瞠目大骇,不敢复讯。继由警厅司法科长虞维铎往讯,
溥霖索纸笔慷慨陈词,所陈词具“总纪”中。溥霖身材高大,紫红脸堂,二目炯炯有神,被捕时大腿
被刺伤,鲜血淋漓,吭声高歌,营防兵士见状,啧啧赞叹,后知为革命党人,更加钦佩。社会贤达,
闻刘革命救国,无不感动。经刘冠三及绅士王讷、庄陔兰、丁惟鲁等营救出狱。此时,淮泗讨虏军陈
干、吕子人等已进军徐州,改称第三十九混成旅,溥霖任炮兵营长。1912年冬,三十九旅解散,溥霖
解甲归。乡里人拟选其为众议员,刘婉言谢绝,遂入省特设的留日预备学校。1913年,第二次革命兴
起,靳云鹏惨杀革命党人,刘入北平北洋大学,住刘冠三家,以避风险。鲁督悬金购捕,刘又潜伏太
原主编《公益报》。三个月后,报社被封,复回北平,著小说《孤剑寻仇》,以表其革命意志。袁氏
在北平密布侦探,四处搜捕,刘只好赴日本东京,居住在神田区三畸町与吕子人、班麟书等人的租房
“青命安寄庐”中。刘在神田的汉阳楼同各省在日的革命党人结昆弟之盟,以齐心共图大业。刘初到
东京时,拜见孙中山总理,深得其奖赏,刘遂上《山东军事进行计划说明书》。1914年12月30日,总
理委任刘为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长,命其回国筹备讨袁。1915年5月,刘与方刚到青岛,被袁吏靳云
鹏侦知,借日本官署之手,于10月18日以刑事犯之名将刘及方刚逮捕,拘押日本宪兵司令部。后袁多
方贿媚日吏,必得溥霖方才罢休,于11月16日将刘溥霖引渡济南,解军法处对簿。溥霖索笔书供,自
述革命历史,尽为他人解脱,一如辛亥被捕时。靳云鹏看供词斥袁氏叛国大怒,立命枪决。1915年12
月4日晨4时,溥霖与方刚一起就义于济南东门外柳园。乡人备棺妥殓,安置在白衣庵。在清理方刚家
书中有刘溥霖绝命词一首:
从来大事本难成,后顾茫茫岂愿生。
只恨此身混沌死,一生心迹不分明。
为纪念革命先烈,1929年,经国民政府批准,沂水县建溥霖小学,并颁“正气凛
然”匾以示褒扬。1934年,为其举行国葬,移柩于千佛山北麓辛亥革命济南烈士公墓
。1936年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第69次会议抚恤特级伍千元。国民党中央第14次常会
追赠其为陆军上将,7月31日交国府命令公布。

李清漪(1902~1927),字泮溪,诸葛镇下胡同峪村人。是中共早期活动家,沂水党组织的创建
人之一,著名烈士。曾任中共山东区委执委机关技术书记。李出身于小康之家,其父李祥林,读书知
理,清末,他带头剪掉辫子,以示反抗清朝。曾出钱集资在山村办小学。父亲的爱国思想深深地影响
着李清漪。1919年,李清漪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翌年转入济南育英中学,1923年考入上海大
学文学系,不久转入社会系。在这里他接触了著名的共产党人陈望道、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等,
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参加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1924年,经系主任翟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入党后,李清漪积极投入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他参加讲演团,经常向社会各界发表演说。
他任上海大学附设工人夜校教员,向工人讲课传播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1925年5月30日,上海市发
生了著名的“五卅”运动,上海工人阶级在共产党人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的领导下,于6月1日
成立了上海总工会。李清漪被党选派到总工会文牍股任秘书,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一次,工会机关在三楼开会,一批被军阀收买的流氓,各持刀棍斧头,闯进会场,乱打乱砍。
李清漪因幼年练过武术,身体敏捷,翻窗上楼,从楼顶攀登别院而去,赶雇人力车,将负伤的同志送
往医院治疗。1925年秋,为策应北伐战争,党组织决定李清漪随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赴北平,往来于
天津、保定之间与国民军孙岳、邓宝珊部联系。因奔波劳顿,积劳成疾,被迫回家治疗、休养。1926
年秋,李清漪身体渐好,便自己编写刻印课本,自出资金在村内办起一所平民夜校,吸收本村和邻村
30余名无力进学堂的青少年到夜校学习。通过讲授民间歌谣、古典诗词,巧妙地揭露阶级压迫和旧社
会的黑暗,唤起民众。他讲课深入浅出,寓理于教,把传授文化知识与共产主义原理密切结合起来。
他还办起了《农民小报》,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更广泛地传播
了新思想。在他的影响下,沂水西北部与他交往密切的知识分子李鸿宝、陈梯山也都在各自村内办起
平民学校,用李清漪编写的课本上课。使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在沂水西北部得到了初步普及。1927年
3月,李清漪介绍李鸿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沂水西北乡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节后,
李清漪获悉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离别爱妻、幼女,只身去济南。到达济南后,出任
中共山东区委执委机关技术书记。其时,奉系军阀张宗昌残酷镇压革命党人。5月20日,中共山东区
委机关被破坏,李清漪被捕。敌人严刑逼供,他誓死不屈。1927年5月23日被杀害于济南南圩门外,
年仅26岁。

郑瑞麟(1861~1931),字祥符。沂水镇北关街人。郑家境贫寒,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童年,成
人后以烧砖瓦为业,技术颇好。他性格粗犷直率,爱憎分明。穷苦百姓修房盖屋用他的砖瓦,不要钱
或少收钱,地主买他的砖瓦,他分文不让。对跟他学徒的穷孩子,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技术,并常说:
“穷人就得有穷人的骨头,不偷不摸,学点手艺,养活父母妻子。别丧了人格,这才是个人。”他特
别崇拜民族英雄郑成功,学习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目不识丁的郑瑞麟,深感无文化的痛苦,
除支持子女上学外,尤为热心教育,兴办学堂,沂水县创办第二公学时,他倾囊相助,捐款最多;他
捐助砖瓦,兴建了文山小学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人们给他家送了一块匾,上写“热诚兴学”四个大
字。沂水县同盟会的开拓者周建镐,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自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沂水县以办学为
掩护,发展同盟会会员,扩大革命力量。郑同周建镐交往甚密,很快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加入
了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领导权后,大肆捕杀革命党人。1914年2
月1日,周建镐、郑瑞麟、高筱山、杨宝林4人被捕,递解济南入狱。在法庭上,郑直言不讳承认自己
是革命党人。法官问他为什么参加革命党?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不当亡国奴,不当走狗,做一个有
骨头的中国人。”审到周建镐,酷刑拷打,血肉横飞,郑大声喊:“周第二的,招了吧!革命党人是
不怕死的。死了纲鉴上还留下名字呢!”审讯结束,郑、周二人被判死刑等候“秋决”。经革命党人
多方营救出狱。出狱后,郑革命意志弥坚,晚辈见其形容枯瘦,无不热泪盈眶。郑说:“别哭,哭不
是好汉子。要好好读书,不当亡国奴,不当走狗,咱们的人格永远烂不了……”每逢革命纪念大会,
郑必登台讲演。演说虽逻辑性差,但其高昂的革命热情,使听众深受教育。

马德荣(?~1933),又名马德隆、马子卿、姜桓。籍贯不祥。1932年冬,他受中共山东省委派
遣,到沂水刘景良部,做争取土匪武装的工作。同年到沂水县西北乡工作。期间,他经常到村内向党
员宣传《苏俄视察记》,介绍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情况。1933年5月,他在沙沟一带散发革命传单,被
当地反动地主告密,国民党沂水县县长亲自带人,将他和张之丛等13人抓捕。他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
坚决的斗争,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1933年6月3日,被杀害于沂城西沂河边上。

陈善(1905~1935),字敬之,化名李德三。诸葛镇小诸葛村人,著名烈士。自幼上学,1926年在
埠前村小学任教。1932年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沂水师范讲习所二级。9月,经徐凤泰介绍加入中国
共产党。因领导学生开展革命斗争,被校方开除,随即到本县略疃村小学任教。1933年4月,中共沂
水县委机关由城里迁到革命条件较好的西北乡埠前村。这时,陈善已经参加了以抗捐抗税为宗旨的大
刀会组织的乌旗会。为适应斗争需要,县委扩大,陈善被增选为县委委员,任共青团沂水县委书记。
5月,县委决定利用大刀会的力量组织暴动。陈善参加了组织领导工作,协助县委书记谢梅村处理暴
动中的重大问题。随即调动旗会3个团攻打沙沟,击毙了大地主、七区联庄会第一甲长李景岗,打开
李家粮仓,赈济贫苦农民。5月底,县委决定攻打高桥,陈善、杨克伦任指挥,调集了刀会会众1500
余人参加战斗,由于武器落后,又加杨克伦负伤,被迫撤出战斗。暴动后,敌人进行了大规模搜捕。
谢梅村、陈善集合200余名暴动骨干进山打游击。主要活动于沂水、蒙阴、临朐、青州、博山一带,
打击土豪劣绅,除暴安民。这支队伍的活动,使土豪劣绅恐慌,各县国民政府派出保安团跟踪“追剿”。
部队作战频繁,不足3个月时间,较大的战斗就有20余次。为消灭这支人民武装,国民党山东省政府
主席韩复榘调鲁东民团一个团兵力,配合5个县保安团“围剿”。一天,队伍被重重围在博山县的黑
山。陈善带领两挺机枪拚死开路,部队才得以突围。这时,因宋鸣时的叛变,使中共沂水县委遭受破
坏,部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决定化整为零,转入地下活动。为尽快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陈善等去
东北, 谢梅村回河南找党组织。 陈善在东北展转一个冬春,没有与党组织接上关系。次年春返回。
1934年5月底,陈善等3人去河南省郾城县与谢梅村接上了头。10月底,谢梅村被捕,陈善等人得知是
国民党郾城县党部书记长常寿峰所为后,便议定除掉常寿峰,警告国民党县党部。1935年2月19日早
上,陈善等潜伏到郾城县党部大门外。约10点钟,常寿峰到党部上班,陈善迅速跟上,举枪射击,常
寿峰当场毙命。陈善乘混乱之机返回住地。不久,陈善等3人被捕,被秘密解往开封中统监狱。后又
将他押送南京警备司令部。1935年9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孙兆彭(1909~?),又名孙韵黎,山东省禹城县人,1923年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次年在该校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山东省执委。1928年6月,以中共山东省委特派员身份来沂水指导工作。
县里原有共产党员经他审查后恢复活动,由他主持建立中共沂水特别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他注重农
民运动,亲自带领党员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党员,农协与农村党组织均有较快发展。1928
年底,孙主持召开党员大会,选出中共沂水县委组成人员,然后离去。此后,曾到苏联学习和考察,
193 2年回国,在新疆做秘密工作,1935年与家中中断联系,下落不明。

夏云杰(1903~1936),又名夏云阶,四十里堡镇金场村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著名烈
士。
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在本村读私塾3年,能写会画,18岁辍学务农。1926年
3月,到北满(今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区小西南屯谋生。他身高1.8米,力气大,加之
秉性耿直,待人热情,善济人之危,被村里选为防匪护屯队队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沈阳、长春后,于翌年4月9日,开始
连续轰炸汤原。3个月后,松花江下游的汤原、通河、依兰等6县相继沦陷。在民族存
亡的紧要关头,中共满州省委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发表了宣言,号召各族人
民抗日救国。夏深受教育和鼓舞。1932年春,夏云杰率护屯团队投入了抗日行列。同
年11月,夏云杰参加了中共满州省委在汤原县举办的培训班,并由冯仲云介绍加入中
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夏云杰深入工矿、农村宣传抗日主张,并与青山、忠原、
吉胜、德胜等各路抗日义勇军队伍取得联系,发展壮大武装力量。1933年8月2日,夏
云杰当选为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在夏云杰倡导下,在汤原县吉兴沟召
开了各路义勇军代表联席会议,建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义勇军,下属3个大队,共
550余人。同年8月14日,在汤原西北沟反日救国会员的配合下,夜袭了汤原县城,沉
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为组建一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抗日武装,夏云杰一方面号
召在义勇军中的共产党员认真做好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另一方面集中40名共产党员组
建了一支由党直接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汤原反日游击中队(以下简称游击
队)。正当游击队组建工作顺利进行之时,北满日本侵略军和伪军疯狂地向下江(松花
江下游)地区反扑。10月5日,杀害了汤原中心县委书记裴治云等12名共产党员,夏云
杰是中心县委的唯一幸存者。他挺身而出,担起县委书记重任。为恢复党的组织,他
秘密串联了全县各地的党组织,建立健全各区区委;同时恢复了游击队的活动,缴获
敌人的武器,武装游击队。1933年11月底,他组织游击队到鹤岗东二保,出其不意地
缴获了自卫团的12支长枪和两支手枪。1934年1月,夏云杰派游击队长戴鸿宾带领40
名游击队员,在中共鸭蛋河区委书记李风林的协助下,将正在开会的鸭蛋河区自卫团
长和3个豪绅活捉,缴获长枪38支,子弹400发。自此,游击队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得到
加强。遂将汤原游击中队更名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以下简称汤原游击队)。同年2
月,日伪政权调集伪军屠旅5个连和警察队500余人,对游击队多次进行“讨伐”,均
被击退。3月,汤原游击队在太平川歼灭了日本特务组织一民会,召开了群众公判大
会,将几名走狗处决。4月,汤原游击队联合刘纪三护矿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解除了太平川自卫团的武装。5月12日,袭击了鹤立农场,镇压了作恶多端的日军走
狗,消灭了西大岗的地主武装。6月15日,袭击了太平川日伪警察分所。19日,镇压
了黑金河金矿日军特务。21日,攻打了反动地主武装联合防御的土围子“连环窑”,
夏云杰在头部负伤的情况下,沉着指挥,一举攻下了二道岗自卫团围守的碉堡,拔除
了反动地主的“连环窑”,缴获长枪10余支。夏云杰领导的游击队还先后在太平川、
田家屯、姜家屯、长发屯等地建立和整顿了救国会组织,会员发展到600多人。夏云
杰的抗日义举,教育了一批有民族气节的人士,纷纷投入到抗日行列。原汤原县教育
局长、开明地主黄有等人,自带枪支马匹,投奔夏云杰。原太平川自卫团长张传福率
30余名骑兵武装起义,参加了抗日队伍。8月,中共满州省委将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
改编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任命夏云杰为政治委员。在省委领导下,游击总队不
断取得胜利,队员很快发展到400余人,成为震憾松花江下游的一支抗日劲旅。12月
4日,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夏云杰身负重伤,转到后方治疗。1935年5月,夏云杰伤愈
归队,途中顺便看家时遭日伪军包围。他和警卫员顺利突围后,他的妻子张淑琴和一
儿一女被敌杀害。夏云杰同大女儿一起,掩埋了妻子儿女后,重返游击总队。同年7
月,夏云杰、戴鸿宾率游击总队进入太平川,先后处置了8名进犯太平川的日军和特
务。为肃清太平川根据地内的反动势力,9月4日深夜,夏云杰带领游击总队首先智取
了太平川日伪警察分署;接着在夜幕的掩护下,攻下了反动地主乔玉柱大院;又发扬
连续作战的作风,趁天未亮,率领游击总队连夜奔袭,一举又攻下了反动地主耿子修
的大院,将自卫团全部缴械。一夜之间,连续拔掉3个日伪堡垒,太平川敌人全部覆
灭。缴获的一批枪支弹药,武装了自己。游击总队队员发展到700余人,编为3个中队
,巩固了太平川革命根据地。1936年1月初,为避开植田谦吉指挥的日本关东军的联
合“围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各率主力部队来
到汤原,与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会师。1月上旬,夏云杰在赵尚志、李延禄的帮助
下,说服了担任金矿警卫任务的伪满军三十八团一连的孟连长弃暗投明,交出了步枪
一百余支,机枪两挺。接着在亮子河金矿严惩了负隅顽抗的30余名矿警,缴获了全部
枪支。1月中旬,中共满州省委批准,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
军,夏云杰任军长,军以下设4个团,人员达千余人。1月24至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
第三、四、六军和谢文东、李华堂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汤原县吉星沟举行了东北民众
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提出了“为领土完整、民族独立、驱除日本海陆空军
、扩大反日联军而战”的口号。会后,各部通力合作,分头作战。夏云杰率领第六军
指战员,转战于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驰骋于辽阔的三江平原,到处打击日本侵略军
。同年5月25日夜,夏云杰率六军指战员袭击了鹤岗敌人据点,炸毁了桥梁,占领了
仓库,封锁了日本侵略军守备队骑兵连和矿警一队,解除了矿警二队的武装,击毙了
日本侵略军的两个军曹和伪矿警大队长赵永富。6月初,夏云杰率各队由西湖景向宏
克力转移途中,与300名日军遭遇,他指挥官兵奋力冲杀,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敌
人伤亡惨重。六军节节胜利,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第六
军由4个团扩编到8个团。同年9月上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
六军,夏云杰仍担任军长,人员达2000余名。9月中旬,夏云杰当选为中共北满临时
省委委员。11月,夏云杰到汤原县黑河一带集结兵力,并筹备给养和武器装备。他带
领几名警卫战士骑马路过丁大干时,突遭敌人伏击,胸部负重伤,于同月26日为国捐
躯。

郑佐衡(1897~1938),名世均,字佐衡。沂水镇北关街人,烈士。著名同盟会员郑瑞麟之次子。
20年代初毕业于山东农业专科学校。1924年,任沂水县立乙种蚕业学校(1925年更名为沂水县立职业学
校)教员,主讲“植桑”、“育蚕”等课程。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通俗易懂,课
余时间则带领学生到桑园实习,利用休假和晚上从事春蚕的养育管理。由于教学相长,同作同息,因
而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成绩显著。1925年冬因土匪扰乱,学校停办而赋闲。北伐后,国民党沂水县政
府改组,郑被荐举充任建设科长。上任后,本着实业建国的精神,开始了振兴沂水实业的举措。为发
展沂水的植桑养蚕和缫丝事业,于1930年春,选乙种蚕业学校旧址为厂,从临朐聘来一名师傅,招收
了5名学徒工,推行新法缫丝技术,同年将缫成的小框丝运往外地销售,获利不少。郑见小框丝大有
发展前途, 便决心发展这项事业。 此时又适逢“高桂滋事件”遭牵连而被撤职,于是便专心实业。
1931年,他联络城乡士绅,凑集5千余元资金,在北关街路东创办了“同兴缫丝厂”,他自任厂长,
聘任临朐人梁文明为副厂长。采用高温烘茧新工艺,保证了茧的质量,成为沂水县用新法缫丝的第一
个缫丝厂。在他的影响下,沂水“聚丰”商号也在东会馆(今县实验小学)西边附设缫丝厂,其规模超
过“同兴”。一时间沂水缫丝业大有升腾之势。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垄断和掠夺,使沂水新兴的缫
丝事业不久即被扼杀。郑在“同兴”停办后,错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原职。先在临淄县任建设科长,
后于1932年回沂水县任科长。在沂水期间除了负责第一次架设了通往10个区的电话线外,还协助县长
张里元修铺了东关大街的石面街道。1936年夏,修通了益(都)临(沂)公路的沂水段,全长100多公里,
并规划和筹备了泰(安)石(臼所)路的修建工程。1936年9月,范筑先将军升任聊城专员时郑随往聊城赴
任。任专署建设科长,后任聊城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为范将军所领导的抗日活动做后勤工作,
成绩显著。1938年11月5日,日军侵犯聊城时郑随范将军抗击敌军,突围时壮烈牺牲。

傅骥(1918~1939),原名傅骥元,满族,吉林省扶余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在扶余县满蒙两级小学毕业后,就读于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学。他聪明勤
奋,学习成绩一直保持班级第一名。“九·一八”事变后,傅骥流亡到北平,进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高二班学习。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举行盛大的抗日救亡游行,爆发
了“一二·九” 运动,傅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运动的骨干。他利用同学、同乡关系,争取肖朝舞
(汉奸肖振赢的侄子)参加了学生运动,肖后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一二·九”运动后,他参加了
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扩大宣传团,完成抗日救国宣传任务后返回北平。1 936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先
锋队(简称“民先”)在燕京大学成立,傅骥任区队长,并介绍其夫人王哲参加了“民先”组织。1936
年暑假,他考入了北平中法大学物理系,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以“民先”第一区队队长
的身份,负责燕京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朝阳大学、平大女子文理学院和崇实、崇慈、一中、
五中、东北中山中学的“民先”工作。他组织同学下乡宣传抗日救国,慰劳抗日将士。领导并参加在
北平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后,傅骥辗转天津、烟台、潍县到济南,与中共
山东省委接上关系,被分配到韩复榘三军政训处,同齐燕铭、刘震等一起做统战工作。济南沦陷后,
傅骥由莱芜转到徂徕山区,在冶庄、口镇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傅骥同爱人王哲一
起被派往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工作。同年6月,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任科
长,分管宣传工作。他能编、能演、能唱、能画,多才多艺,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深受战士和抗日
群众的欢迎。后担任三支队八团政委兼二、九(淄川二区、长山九区)中心区委副书记。1938年12月,
党组织派他到诸城、安丘、高密的三角地带,帮助爱国人士王林肯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九支队。在
傅骥夫妇及李奇等人的帮助下,1939年1月上旬,将王林肯组建的武装队伍(500余人)改编成第九支队,
王林肯任司令员,傅骥任政治委员。九支队成立后,部队很快发展到700余人。同年3月,傅骥调山东
分局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校党总支书记。同年夏天,日本侵略军进行“扫荡”,山东分局党校组成工
作团,校长陈明任团长,傅骥任副团长,深入到沂水县三、四区,协助地方恢复党组织。傅骥带领学
员到沂水县三区,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取得显著成绩。同年8月,傅骥到山东分局汇
报工作,事毕同刘干等人返回三区,途经泉庄乡韩峪村时,被韩峪村反动地主陈子俊父子截捕,遂秘
密将傅骥杀害于挑担岗子山麓。1 945年,沂中县政府将傅骥遗骸迁葬王庄烈士陵园。

李松(?~1939),原名李瑞卿。莱西县周格庄村人。革命烈士。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中国
共产党。1938年11月,由中共山东省委任命为沂水县四区(王庄区)区委书记。任职后,他深入村户发
展共产党组织,建立抗日团体和游击小组,为四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39年夏,为争取朱位的
沂蒙队长(汉奸队)武生抗日,李冒着生命危险到朱位村与武谈话,对其晓明大义,要武以抗日为重。
这时,武撕下了假面孔,暴露出反动地主的真相,当即将李扣押,施以酷刑,百般折磨,李松不为酷
刑和利诱所动,以绝食同武斗争。后李松被武杀害。1945年沂中县民主政府将李松的遗骸移葬到王庄
革命烈士陵园。

李贵德(1912~1939),字子荣,诸葛镇埠前村人,革命烈士。193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春,中共沂水县委选派他和部分同志加入大刀会,发动武装暴动。加入大刀会后,他很快成为大刀
会中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1933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遭敌破坏,李仍继续发动贫苦农民向地主开展
借粮等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和其他党员一起秘密联络老党员,发展新党员,酝酿组织
抗日武装,从事募捐和救亡宣传工作,是沂水县北部和西北部发动抗日的主要人物之一。1938年初,
他参加了“抗日志愿队”。同年3月,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六大队,任第三中队长。他作战
勇敢,身先士卒。1939年秋,在攻打诸城泊里顽军据点时,壮烈牺牲。

孔庆杭(1918~1940),字楚白,又名庆珩,化名郑新吾。武家洼乡孔家庄人。著名抗日烈士。
从小读书,12岁考入诸葛完小。1933年就读于沂水师范讲习所,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有了明
显进步。1935年毕业到埠前村任小学教员。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
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他积极联络失掉关系的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组织“抗日救亡协会”,到农村
发表抗日演说,散发翻印《论游击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章,使党的抗日主张深入人心。
在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李洪林、李贵德等地下党员一起,成立沂水县临时县委,是沂
水县北部抗日救亡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之一。1938年1月,孔参加“抗日志愿队”。被派往国民党沂
水县第19中队任指导员。3月,他带领该中队的十几人参加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
支队六大队,任第三中队指导员。7月,调任二支队政治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2月,任诸城县委组织
部长,10月任高密县委书记。他恢复发展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并倡导建立铁道大队,亲自兼任政
委。1 940年2月,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原与铁道大队维持统战关系的山东保安七旅徐竹三部
发动突然袭击,孔庆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3月于胶县朱陈沟英勇就义。

张(1892~1940),泉庄乡马头崖村人。地主出身,抗日烈士。少年时上过私塾,他厌恶旧社会,
立志图新。自1923年起当庄长,在村里连续办公16年。办公期间,他清正廉洁,克己利公,抵制国民
党地方政府的苛捐杂税,先后卖掉家中的80亩地,救济贫苦人。1938年成立地方抗日游击队时,他将
村里原有的8支大枪和子弹献给游击队,同年,参加了革命队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20
日下午, 由于刘化友等坏人告密,他被国民党军某部7连和敌区中队抓捕关押在柳河峪村。在关押的
11天中,敌人昼夜轮番对他施以老虎凳、压杠子、灌椒子水、竹签穿指甲、刀子割脚心等种种酷刑,
使他死去活来达8次,但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同敌斗争到底。3月31日,被敌人押
至王家庄子村河边杀害。刑前,张大骂国民党反动派不抗日,宣传八路军抗日的正义主张。敌人用
枪探子抽他的嘴,满嘴流着血仍是宣传抗日主张。1944年10月25日,中共沂中县委在马头崖村为张
烈士立碑纪念。

黄士先(1901~1941),姚店子镇姚店子村人,革命烈士。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上学,为人忠
厚,谈吐文雅。后在家乡当小学教员,曾任国民政府沂水县西南乡乡长。共产党沂水组织创建时期,
黄士先接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
地方党组织。1937年,先后发展了黄寿山、孙方臣、袁江臣等一批党员,创建了以宋家汀、王家坪、
前武家庄、坡子、姚店子村为主的党支部。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1938年黄士先出资建立了“德盛”
号杂货店,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当时,南墙峪、沂水城、斜午和今属沂南的苏村、挥泉、鲁家庄一
带的党组织经常派人到联络站联系工作。黄士先也从联络站派出交通员,同县境内的邵德孚、戚铭、
李贯一、刘立封等早期党的地方领导人联络工作,使县西南部的工作搞得轰轰烈烈。1939年底,黄士
先出任南沂蒙办事处扩军营三营营长,他借与社会名流及开明士绅交往过密的人缘关系,为扩大抗日
武装,筹集枪支弹药和物资辛勤奔波,日夜操劳,作出了很大贡献。黄士先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极
大恐惧。1 941年4月的一天,日伪军突然包围了姚店子村,黄士先在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4 0岁。

王仰之(1872~1940),字兼三,沂水镇冯家庄人。出生于富农家庭,幼读儒书,聪颖好学,22
岁考中案首。他热心教育事业,1911年(清宣统三年)用自己的宅院,出资办了冯家庄两等小学堂,设
高初级两个班,共60人,邻村群众给他送了“爱国兴学”金字匾额。在他的劝导下,沂水城于1915年
又成立了魁文、商会小学。他历任沂水第二公学教员、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教员、校长、县立初级中学
教员、沂水补习学校校长等职,培养了大量人才,是沂水县知名人士。王在教学中,极重视爱国教育,
并常在召开的惨案、事变、国耻纪念日等纪念会的集会上发表演讲,每次演讲,他都满怀爱国之志,
报国之心,激情悲壮,有时则痛哭流涕,给广大师生和听众以深刻的教育。1940年11月,日本侵略军
想找一个有“德望”的当地人物当伪县长,经反复挑选,看中王仰之,于是派城关伪区长拉拢他,遭
断然拒绝。为防不测之事发生,王隐蔽到女儿家,并染病卧床。日军队长、翻译跟踪而至,美其名曰
“敦请”。王佯作奄奄一息的样子,将敌人蒙混过去。王染的是痢疾,可以医治,但他拒不医治。他
说:“我不治了,我要快死!留得清白在人间……”,并从此拒食而去世。

鞠百实(1896~1941),字沛然,原名鞠廷林,沂水县城里人,后迁至黄山铺乡小庄子村。是沂
水县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沂水县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鞠于1926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同
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夏,沂水县党组织、党员身份暴露后,疏散去南京。1928年春返回山东,年
底,中国共产党沂水县委建立,鞠被选为军事部部长。1929年5月12日,沂水党组织被破坏,鞠百实
被国民党沂水县政府以共产党嫌疑逮捕。在狱中鞠运用多种策略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始终未暴
露共产党的秘密。1930年9月,经多方营救,国民党省法院被迫判决其无罪释放。出狱后鞠很快与党
组织接上了关系,在费县、蒙阴一带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1933年5月,在费
县第一小学任教时,先后发展了6名共产党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鞠拉起了抗日武装,进行抗
日活动,后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鞠百实任独立营营长。1939年“肃托”时,以托派嫌
疑被捕。1941年夏在沂南县宅科子村以托派罪被处死。1983年8月20日,中共沂水县委、沂水县人民政
府研究并报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决定为鞠百实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和名誉。

张文义(1914~1941),泉庄乡张庄村人。抗日烈士。地主出身,自幼上学。193 7年“七·七”
事变后,他冲破家庭的阻挠,随即参加革命队伍。并于同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7月成立地方抗日民
主政府时,他被推选为三区副区长。为组织发动群众抗日终日奔波。1941年秋,日本侵略军集中兵力
对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上级部署,三区抗日民主政府化整为零,干部分组分片
活动,组织发动群众抗击日军的大“扫荡”。他和张文余2人被分派到东旺峪一带活动。10月22日,
他得到国民党军刘同敬部向东旺峪村扑来时的情报后,迅速组织群众转移。群众尚未出村,敌人包围
了村庄。将群众和他等押至该村下河口河滩,四面重兵,架起机枪,敌人撕破喉咙大喊:“谁说出共
产党、八路军,就不杀谁,否则,一律用机枪扫射干净。”群众怒目对视敌人,无一人答话。叛徒张
文余供出了张文义和东旺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升。敌人遂即将他二人逮捕,押至临朐县芦崇村。敌人
逼张文义说出三区共产党员的名单。他只说:“不知道”。敌人气急败坏,动用老虎凳、竹签子穿指
甲、灌椒子水等酷刑,他仍说一句“不知道”。敌人逼供14天,他都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纪律。11月
6日,穷凶极恶的敌人将他押至临朐县芦崇村东门外河滩活埋。当土埋到胸膛时,他仍高呼:“共产
党万岁!”凶残的敌人,用铁锨砍破了他的脸和嘴,他仍然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陈若克(1919~1941),女,原名陈玉兰,又名陈雪明。中共山东分局妇委委员。原籍广东省顺
德县。出生于上海一报馆职员家庭。仅上过一年半小学,后因父亲病故,11岁便到工厂做工,先后长
达7年。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条件,摧残了她的健康,但经磨炼,形成了她敢于反抗、敢于
斗争的坚强性格。16岁时便参加工人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陈若克随工厂内迁武汉,因接头有误,与党
组织失去联系。为了寻找党,她毅然只身奔赴延安,行至山西,适逢临汾战起而受阻
,被迫返回武汉。不久,再次赴延安,途中,在山西入华北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留
校工作并重新入党,后任党支部委员。在校期间结识了校长朱瑞,翌年8月1日与之结
为伴侣。婚后,她一直在太行山区工作,曾任晋冀豫区党校组织科副科长。
1939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陈若克与朱瑞一起调山东工作,6月到达沂蒙山区。
10月,任中共山东分局妇委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科科长。她认真学习党的方针
政策,对党的各项指示都认真贯彻执行,从不马虎;工作认真负责,敢作敢为,富有
创造性;对党的支部会、小组会等,她都按时参加,即使在病中也一再叮嘱开会时别
忘了通知她;平时对同志襟怀坦白,有意见即直说明讲,从不隐瞒,有时要求严格些
,也能得到同志们的谅解和尊重。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陈若克参加了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的山东省联合大会
,被选为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8月6日,出席大会的妇女代表选举成立了山东省妇
女救国联合会,陈若克当选为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4日,她代表妇救会在大会上作
《山东妇女运动的新任务》的报告,该报告共2万多字,全面地总结了1938年至1940
年山东妇女工作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新时期普遍、深入地开展妇女工作,培养和选拔
妇女干部,建立各级妇女组织、发动妇女参加抗战等项任务,对促进山东全省妇女工
作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1年11月,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大举“扫荡”沂蒙山区。4日,陈若克等人和鲁
中军区独立团1个营在蒙阴县东北部的大崮山被日军千余人包围。她和独立团首长指
挥部队同敌激战3天后,于7日夜自大崮山撤离,时陈若克临近分娩,行动困难,在大
雾中与部队失去联系,被搜山的日军抓捕,押在沂水县城日本宪兵司令部。在狱中,
她受尽酷刑,但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并从被捕之日起便立意绝食。2
6日,陈若克和她刚出生的婴儿一起被敌杀害于沂水城外。12月中旬,敌工部门和当
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若克母女的遗体运到沂南县东辛庄安葬。1953年迁至沂南
县孟良崮烈士陵园。

孙秀学(1916~1942),诸葛镇大崮后村人,革命烈士。幼年先后在下胡同峪、下小诸葛、沂水
城上学。学习期间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思想进步。1937年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立志报国,于1937年12月参加沂水县抗日志愿队,后转入山东纵队独立团当兵,后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7月奉命到日照县城澡塘抓捕10余名敌人时,中弹牺牲。

侯宜禄(1913~1942),字广钟,淄博市张店区王舍庄人。贫农出身。1928年参加东北军,九一
八事变后,随东北军入关。1936年,跟随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参加了西安事变。1938年,先后参加
了台儿庄、保卫武汉等战役。1939年春,随于学忠部入鲁,任苏鲁战区总部特务团三营营长,在鲁南
与八路军协同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1942年8月3日,随东北军111师师长常恩多、苏鲁战区政务处
长郭维城起义,参加了八路军,任新111师独立团团长。
1942年10月,驻山东的日本侵略军以32师团为主力,纠集津浦、胶济铁路沿线的
日伪军,对鲁中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新111师副师长郭维城、参谋长于文
清率师机关、干部学校、独立团4个连和警卫第3连到鲁中活动。10月28日,到达沂水
县(时称沂中县)南墙峪村东南处仙姑顶山南坡时,被敌人包围。同时被包围的还有鲁
中军区机关及警卫排,铜井金矿警卫连,山东抗大一分校上干队,鲁中青年营及蒙阴
、沂中、沂南等县的干部群众约8000余人。为抗击敌人,侯宜禄带领的独立团抢占了
仙姑顶制高点。两个连部署在山顶部,阻击北面之敌。一营营长程书麟带领一个连与
干校战斗人员在山的东南侧阻击来敌。二营营长带领一个连在西面阻击敌人。山的西
北侧是一个马鞍形地段,有一条南北小路通向山顶,判断是敌人的重点进攻方向,侯
宜禄和秦霜指挥两个连与鲁中军区警卫排在那里阻击敌人。28日8点刚过,敌人十几
门山炮开始猛烈轰炸,炮火一停,敌人从北面分东西两股发起进攻,当敌人进入阵地
内时,侯宜禄一声令下,步机枪手榴弹一齐杀向敌人,敌人倒下一片,狼狈逃下山去
。不一会儿,山炮和增加的十几门迫击炮又向山上轰炸后,发起了第二次冲击,又被
八路军指战员打退。一个中午,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五次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杀伤了大量的敌人,八路军人员伤亡也不断增加。12点钟,敌人调来七架飞机,往返
对八路军阵地进行轰炸扫射,侯宜禄一面组织部队对空射击,一面抗击正面进攻的敌
人。战斗持续到下午4点后,敌人加强了西、南方面的进攻,敌人架起了3挺重机枪疯
狂扫射。八路军唯一的一门“三七”平射炮用仅有的3发炮弹消灭了敌人的3挺重机枪
。战斗进行得越来越激烈,战士们的子弹用光了,就用石头砸,前面的倒下了,后面
的马上上来增援。终于守住了阵地。
天黑后,部队在夜幕掩护下进行突围。向西、向南的两路人员很快突出了敌人的
重围。向东北方向突围的部队,行至南墙峪村东干河滩边,与正面阻截的敌军相遇,
即展开了激烈近战。10分钟后,部队在营长程书麟的带领下突出了重围,侯宜禄为掩
护部队突围光荣牺牲。

潘维周(1917~1942),河北省赵县大章乡四德村人。1935年初中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赵县县委组织部长,1936年春,西去太原与中共北方局接关系未果,又转道西安奔陕北,参
加了红军第十五军团,任连队文化教员,后到红军大学学习。1938年5月,随郭洪涛由延安来山东,
任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改为中共鲁豫皖边区省委,学校跟
随省委机关一起到鲁南,由莲花山经肖家峪、蒙阴县城、九女关到达费县仲村(今属平邑县)。同年7
月7日, 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同鲁南抗日干部学校合并,潘维周和刘建中主持教学及行政工作。1938年
12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山东分局,潘维周任分局党校教务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39年
5月任副校长。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对鲁中根据地进行“扫荡”,形势日趋严峻,学校在行军途中
分配学员。根据中央指示,1939年10月,潘维周协同其他领导一起来到沂水县,在沂水县二区建立了
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主持山东分局党校工作。1941年5月,任沂蒙地委(二地委)组织部长,领导和
参加了沂水县扈山区埠前庄减租减息的试点工作。1942年10月至11月,日本侵略军以1.5万人的兵力,
对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有生力量和党政首脑机关。11月2日,省委机
关及鲁中军分区一团、抗大一分校一部、沂水县大队、国民党五十一军的一个营被日本侵略军围困在
对崮峪,黄昏后分路突围,在突围中,潘维周壮烈牺牲。

李竹如(1905~1942),原名贻萼,字世华,曾用名一凡。利津县城关区庆科村人。
童年在家乡读小学,1922年到惠民山东省立第四中学读初中,1925年考入南京东
南大学附中读高中。平时他注意搜集进步报刊,宣传进步思想。1927年“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附中停办,李竹如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在党组织领导下,他同几位进步同学,集资办《竞进》
周报,开始了办报生涯。为工作需要,李按照党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
928年,他受命回利津县开展工作,当时军阀混战,利津等县一时成为空白地带。李
竹如公开以国民党员的身份,组织县党部,团结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势力和贪官污吏
,开展革命活动。国民党正规军进入山东后,在利津县打击进步人士,把李竹如列入
镇压对象。在一天夜里,乡亲们用绳子把他滑出城墙外逃走。他第二次到南京,考入
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学习期间,他以黄包车夫为素材,写了新兴文艺小说《车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担任了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他积极领导学生开
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南京各学校师生,于9月28日在南京示威游行,捣毁了诬蔑抗
日救亡运动的《中央日报》馆,人心大快。接着,京津沪等地大批学生到南京请愿,
李同他们并肩战斗,于12月27日,组织南京及各地学生代表3万多人联合举行请愿示
威,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出警察镇压,在珍珠泉桥,制造了“珍珠泉桥惨案”。李竹如
临危不惧,一面抢救战友,一面组织疏散,表现出他的革命热情和组织领导能力。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南京爱国师生再次组织请愿示威,中央大学首
当其冲。国民党反动派勒令中央大学停课,提前放寒假。春节期间,南京地下党组织
遭破坏,中央大学的几位党员被捕。春节后,李竹如只好放弃学业到济南寻找党组织
,到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任教。当时,乡村师范学校的党组织也遭到破坏。为恢复
党组织,他同季华创办了《今报》。季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学习,是一位进步
女青年,她和李竹如志同道合,彼此爱慕。不久,济南国民党政府又进行了一次大逮
捕,季华被当作嫌疑对象被捕,四个月后,被营救出狱,二人到北平完婚。1932年秋
,李竹如更名李一凡,同季华一起到平原山东省立第五乡村师范任教。到校后与共产
党员马宵鹏取得联系,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抗日主张。1934年3月1日
,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做伪满傀儡皇帝。为揭露敌人阴谋,李竹如编写了
《大登殿》讽刺剧,他既当编导又当主要演员。演出时,台下观众大骂溥仪卖国求荣
,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李竹如利用课堂作为宣传阵地
,团结教育了大批爱国青年,并发展他们入党,走向了革命道路。1935年,李竹如到
济南同国民党员杨沛如创办《新亚日报》,李竹如任副社长兼副总编。他将正谊中学
进步同学聘来担任编辑、记者,使报纸的实权掌握在革命者手中。1935年8月1日,中
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新亚日报》当即刊登。李竹如一面教学
一面办报,来往于济南与平原之间。后辞去教学专门办报,任报社主编。由于《新亚
日报》为人民大众说话,在读者中的影响与日俱增。杨沛如社长越来越追随蒋介石,
千方百计排挤李竹如,李被迫离开了报社。1936年夏,李竹如到上海,办起了《文化
报》,由教育家蔡元培题写报头,报纸编辑人员极少,李竹如既是主编又是编辑、记
者,大量文章由其写作。同时,他还要到印刷厂,安排排版、印刷和校对等事宜。《
文化报》发表了大量救亡文章,还用相当篇幅介绍新兴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逝世后,李竹如写了专篇通讯《鲁迅先生之丧》,。后在《文化报》开辟专
栏,系统地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和著作。此后,在专栏内,相继介绍了郭沫若、茅盾、
巴金、丁玲等几十位进步作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文化报》虽然出版时间不
长,但发行量很广,除上海市外,还发行到北平、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陕西等省市。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李竹如赴延安参加抗日。李竹如随身携带
钢版,一路上,把《中共中央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油印成册,横跨安徽、
河南、山西三省,步行千里,边走边散发。沿途爱国知识青年,一听说大名鼎鼎的《
文化报》主编来了,纷纷主动投靠他。李竹如把这些爱国青年编成一支宣传队,沿途
宣传抗日,人数越来越多。同年10月,他带领这支宣传队进入晋东南,遇到八路军一
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被留在一二九师作民运工作,在顺县一带发动群众
抗日。
1938年,李竹如调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中国人报》任社长兼总编。1939年1月
1日,《中国人报》社和《新华日报》的华北工作团合并,出版华北版《新华日报》
,李竹如任副总编。1939年5月,李竹如调任八路军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秘书科长。
6月下旬,一纵总部到达沂蒙山区,李竹如任一纵民运部长。同年9月,调任山东分局
民运部长,在鲁中、鲁南、滨海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
1939年冬,李竹如任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管理委员会主任、中
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为把报纸办好,他首先抓编辑、记者的队伍建设,
教育大家重视加强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靠自身奋斗,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他对重要
社论和短评都亲自撰稿,几乎每周写一篇社论。在游击战争环境中办报,经常遭遇敌
人的破坏,报社先后转移在沂水、蒙阴、费县、滨海等地。印刷厂每迁到一地,机器
铅字安置在堡垒户内,必要时埋藏地下,保证了报纸印刷的安全。为适应战争环境的
需要,他带领排字工人,改革排字技术以木代铁,制成了木制石印机,木制铅印机,
木制胶辊等。
1940年2月22日,李竹如当选为山东宪政促进会常委,任组织部部长。同年7月2
6日至8月26日,山东省联合大会在临费沂边联县青驼寺(今属沂南县)召开,李竹如被
选为主席团成员,会上被选为驻会参议员。1940年下半年,李竹如任山东文化界救亡
协会会长。1942年1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兼山东分局调研
室主任。1942年,日本侵略军集结兵力,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扫荡”。同年11月
2日拂晓前,山东军区和战工会转移到对崮峪,近万名日伪军对对崮峪实行“围剿”
。在突围中,李竹如头部中弹牺牲。
李竹如牺牲后,山东各界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致了悼词。李
竹如的遗体就地掩埋,后移葬利津县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陈列着李竹
如的事迹介绍。

武善桐(1916~1942),诸葛镇红石崖村人,著名抗日烈士。全家10口人,只有三亩半瘠薄山地。
父亲常年为地主干活,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犯沂水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加入了抗日武装。193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本村党支部书记,诸葛乡党支部书记、夏蔚区
区委委员等职。1940年冬,武以党员为骨干,在村里成立了自卫团、农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团体。
为适应战争环境需要,他带领群众在村周围山沟里挖了许多山洞,使很多八路军伤病员在这里得到保
护和治疗。1941年春节前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扫荡”,沂蒙支队的一个分队从卞山进了红石崖村。
数九寒天,还有30多位人员没穿上棉衣。武当即把自己的棉衣拿出来,同时发动党员群众送棉衣,很
快解决了这些同志的棉衣问题。1942年秋,八路军某部从敌人手中缴获40驮子医疗用品。武带领民兵
赶到,一方面组织民兵放哨,一方面组织把药品器械藏到山洞里。站岗民兵将两个伪军密探抓获,消
除了隐患,日本侵略军赶到后,一无所获。1942年11月3日,日本侵略军扑向红石崖村,进行了逐家
逐户挨沟挨峪地搜查。掩藏在山洞里的武善桐、武善亭和两名八路军伤病员被搜出。凶残的敌人用刺
刀杀害了两名八路军伤病员和武善亭(后被群众救活)。又用枪托和皮带将武善桐打得遍体鳞伤,逼他
交出掩藏的八路军伤病员和枪支。为保护群众和伤病员,武毅然将日本侵略军引向小崮子山顶,将两
名日本兵引上悬崖峭壁后,示意枪就在悬崖半崖,趁敌不备,把一名日本兵推下悬崖。随后又抱住一
名日本兵跳了下去,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中共沂北县委召开了追掉大会。1944年12月,为他
立碑纪念。

郑斌(1916~1943),山东省平度县人,著名烈士。1939年秋奉命来沂水县工作,任县大队教导员
兼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科长。他在沂水县工作期间,敌人频繁“扫荡”,县大队反“扫荡”和警卫县
机关的任务非常繁重。他身先士卒,指挥作战有方,较好地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完成了保卫沂水抗日
根据地的任务。1943年春,沂中县大队升级编入鲁中军区一团,不久又编入鲁中二军分区所属的十一
团,郑斌任二营副营长。1943年8月3日,在沂北县三角崮战斗中光荣牺牲。

徐子厚(1909~1943),沂水镇晏家铺人。革命烈士。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学运工作,任
沂水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28年底,任中共沂水县委委员、青年部部长。1929年5月至1933年被国民
党沂水县政府逮捕入狱。出狱后任教员,裁缝。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日军侵占沂水
城后,为八路军做军衣、买药品。1 943年冬被日军抓捕杀害。

刘春(1915~1946),三十里堡乡刘春岭村人,革命烈士。全家三口人,只有七分山岭薄地,两间
破旧草屋。5岁丧父后,母子二人以讨饭为生。几年后,母亲去世,刘春沦为孤儿。他在饥寒交迫的
岁月中长大成人,高高的个子,黝黑的面庞,性格耿直憨厚,主持正义,济人之危,深受乡亲们爱戴。
1944年11月,丁家官庄解放后,刘春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反奸诉苦、减租减
息工作中。同年,被推选为农救会长。他带领村民斗地主分田地,穷苦农民过上了丰
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为保卫胜利果实,村里建立健全了民兵组织,有钢枪14支。刘春
带领民兵站岗放哨,保卫民主政权。1946年,流亡到昌乐县的国民党沂水县政府,不
断派遣特务潜入沂水县东部地区进行破坏,暗杀解放区军政人员和村干部,策划反革
命暴乱。1946年6月,国民党沂水县第一特务大队大队长刘志仁的特务队,加紧了对
丁家官庄村民主政权的策反活动。他们同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反叛分子勾结,阴谋抓捕
刘春。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刘春带领民兵封锁道路、村庄,并在村子东西两个出入口
处设立了两个寨门,昼夜加强巡逻。同年7月21日夜,刘志仁带领特务队夜袭了丁家
官庄,刘春迅速带领民兵顽强抵抗,由于敌人内外勾结,东西寨门很快被敌攻下。在
这紧急关头,刘春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将提的一竹篮土手雷一个接一个地投向敌人
,子弹打光了,土手雷扔完了,刘春不幸被捕。当夜,被敌人杀害在玉皇山顶。
为纪念这位革命烈士,中共沂东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隆重地追悼大会,追认刘春
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丁家官庄村改名为刘春岭,以志纪念。

肖德秀(1918~1947),柴山乡肖家沟村人,淄博特区洪山区委书记,著名烈士。贫农出身。全
家7口人,靠父母织布为生。1931年春,到马荒村学堂读书,1935年因家庭困难辍学,下学后,在家
乡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他带领胞妹肖云德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游击队。
1939年在沂水县做青救会工作。1941年调任蒙阴县二区青救会长。同年11月任中共沂南县黄山区委书
记兼区中队指导员。1 944年初任中共沂南县委秘书。1945年秋,任淄博特区洪山区委书记。肖任青
救会长时,积极领导建立和发展区、乡、村三级儿童团组织,对儿童进行抗日爱国教育。组织他们站
岗放哨,传递情报,查路条、监视敌人,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942年10月下旬,日本侵
略军拉网合围“扫荡”,他奉命率领区中队阻截一股敌人,配合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作战,出色地完
成了阻截任务。此后,他率领区中队和民兵,日夜出没在沂南山区与敌人周旋,先后打了几次小规模
的战斗,歼灭敌伪数百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在二军分区总结反“扫荡”胜利大
会上受到表彰。1946年7月13日,因叛徒告密,国民党七十三军包围了洪山区委,他率领中队掩护区
机关人员撤退,不幸被捕。敌人把他吊到一棵老松树上,打得他遍体鳞伤,昏过去用凉水喷醒后,继
续逼讯,肖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肖组织难友同敌人进行斗争,教难友们唱《国际歌》,讲蓼河
区妇救会长吴瑞兴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鼓舞大家。在狱中他寄书洪山区委,向党表示:“我自己的
生命已置之度外,立场就是生命。”在监狱里,他机智、沉着地与敌人开展斗争,迫使敌人释放了一
批战友和革命同志,在敌人的酷刑和名利引诱面前,他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要命一条,叫我背叛
党、背叛人民,办不到!”他英勇不屈,视死如归。1947年1月18日,在淄川城西关被敌杀害。

王德全(1919~1947),姚店子镇长山官庄人。革命烈士。自幼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
动。1945年1月参军到八路军鲁中二军分区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部队转战到辽宁任辽宁
军区后勤部财务科科长。1947年8月在辽宁省林江县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王京坤(1916~1947),诸葛镇张家旺村人,革命烈士。贫农出身。从小参加农业劳动,1941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军。日本投降后,任山东省淮安县(今安丘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47年9月,
在安丘战斗中牺牲。

李芳芬(1917~1948),又名桂五、玉山,诸葛镇埠前人,革命烈士。自幼上学,1930年考入沂
水瑞麟小学, 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为学校团组织负责人之一。1932年为生活所迫辍学。
1933年至1937年以执教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组织抗敌后援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
底由邵德孚、李仲林介绍转为共产党员。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任政治处组织干事,部
队到达鲁东南地区后转地方工作。1939年3月调抗大分校学习两个月,结业后留学校工作,任组织干
事。次年2月调滨海区,任地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兼机关党支部书记。1940年夏任日照七区区委书记,
后调任日照县委组织部长。1941年春,中共日照县委为开辟泰石路以北的革命工作,成立日北工委,
李先后任工委副书记、书记。工委机关设在安家代疃地下党员安玉兰(安化名钱锦江)家时,他以拉药
匣为掩护,秘密开展工作,恢复、整顿村支部,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对敌斗争。1943年日北解放后,
撤销日北工委,建立中共日北县委,李任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海州市委组织部长、副书记,
他以行商身份为掩护,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工作。1947年国民党黄伯韬师团进驻新海后,地主武装还
乡团的活动随之猖狂起来,为形势所迫,机关撤至青口附近大新庄。1948年4月,由于坏人告密,市
委机关遭到国民党还乡团夜袭,李芳芬遇害。

马香莲(1923~1948),女,柴山乡马家旺村人。烈士。先后参加了儿童团、青抗先、妇救会等
组织。1945年1月29日,她与黄山铺乡大官庄村刘培荣结婚。婚后,很快成为大官庄村妇救会的骨干,
为帮助党组织开展动员参军工作,她带动三个青年媳妇参加了本村抗日剧团,多次编演送郎参军的小
话剧、小节目,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了使村里的“动参”工作尽快地开展起来,她千方百
计地做通丈夫、公公、婆婆的思想,送新婚不到四个月的丈夫参军,同时还动员小叔子、堂叔兄弟共
6人同丈夫一起上了前线,公爹也在她的启发下自愿报名上前线当了炊事员。马香莲一家人踊跃报名
参军,带动了全村动参,在她家的影响下,全村有36名青壮年纷纷报名当兵,这一个村就组成了一个
整编排,加入了人民子弟兵团,走上了抗日前线。马香莲送郎参军后,于1946年9月,带领三个青年
媳妇参军,到新四军医院当了护士。随部队南征北战,多次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为了护理好伤员,
她夜以继日,积劳成疾。于1948年9月18日,在河北病故。

孔宪功(1893~1948),字雨田,武家洼乡孔家庄人。革命烈士。幼入私塾,后辍学学医,成为
乡村中小有名气的医生。1935年5月经孔宪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 38年3月入伍,先后担任山东纵
队二支队六大队卫生队长,山东医院(院址在莒南县十字路)副院长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积极抢救伤病员支援前线,为解放区的人民医治疾病,忠心耿耿,积劳成疾。1948年11月8日,在莒
南县十字路病逝。

刘乃官(1920~1948),诸葛镇东埠前村人。革命烈士。1937年4月入伍,在115师任战士。历任班
长、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在沂水县内参加过西山战斗、河北村战斗、葛庄战斗。在省内参
加过张庄战斗、蒙阴战斗。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李遥德(1919~1948),诸葛镇东埠前村人。革命烈士。自幼在本村学堂读书,后因家境困难被
迫辍学务农。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山东抗日游击队,后奉命到东北人民解放军工
作,任第四野战军某团参谋长。1948年12月,在解放天津时牺牲。

徐农(1917~1949),沂水镇徐家洼村人。烈士。自幼性格刚强、正直。“七·七”事变后,他参
加抗日队伍,很快成了村里的抗日积极分子。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县委派
往沂水城北做群众工作,后任长安区委书记,为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区中队做了大量工作。他作
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率区中队夜袭日军据点,为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1949年,徐农奉命南下,
任浙江省汤溪县委委员、民运部部长(今属金华市)。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汤溪县暗杀掠夺,扰乱破坏新
解放区建设。在上级党的领导下,徐农带领党员群众,迅速开展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建立各级党的
组织和群众团体,并多次率县大队配合解放军主力进山剿匪。几个月后,成股土匪基本被消灭。徐农
随即领导群众开展土改斗争和组织征收农业税等工作。1 949年7月,汤溪县委突遭敌人包围,徐农率
领干部战士英勇反击,不幸壮烈牺牲。

林茂成(1924~1949),高庄乡桃花坪村人,华东战斗英雄。出身贫农。1938年1 0月参加沂水县
四区独立营,后在沂水县独立营任通信员。1939年5月随地方部队升级,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团。
此后,该团先后改编为山纵1旅3团、115师教导1旅3团和鲁南军区3团。他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
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班长。1943年1月,在鲁南张庄战斗中,他奉命带领全班坚守
一个小山包。他们在连续打退敌人的10多次冲锋后,弹药用完,便跟敌人展开肉搏战,林茂成头部负
伤,仍勇敢地冲入敌群,将一名日本军官击毙。这年11月,他随3团参加消灭惯匪刘桂棠的柱子战斗。
他带领的1连2班担任突击班,先后突破刘桂棠据守的东柱子据点的两重围寨。他独自一人冲入刘桂棠
所驻的院内,用手榴弹逼使西屋内的50多名敌人投降,接着又到南屋迫使43名匪徒缴了械。1944年,
他出席了山东军区劳模大会,被评为山东乙级战斗英雄。解放战争中,他多次担任突击排长、突击连
长,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1947年4月,泰安战役打响,当时林茂成担任8师22团1连连长。他奉命率
领全连巧妙地避开敌人火力,接近敌泰城西门,连续实行4次爆破成功,不到半小时炸开城门,又带
伤指挥打退敌人“敢死队”的多次反扑。为大部队冲入城内打通道路。4月21日,林茂成任连长的1连
被命名为“人民英雄连”。这年5月,纵队政治部对林茂成入伍以来的作战成绩进行了统计,共参加
战斗百余次,带领连排执行主攻突击18次,负伤12次,在当战士及班长的几年中,个人毙敌111名,
俘敌203名,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短枪2支,步枪110支,子弹万余发。缴获的这
些武器按当时部队的装备水平,可以装备1个连队。担任排长、连长后,集体缴获的武器可以装备1个
团。此后,他相继获“华东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8月,当选为中国青年代表,
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一届世界民主青年代表大会。1949年,林茂成由“人民英雄连”连长提升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5师195团“洛阳营”营长。8月18日,他率全营随22军执行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
任务。19日拂晓,在偕同团参谋长张明带领营、连干部乘船到大榭岛前沿阵地侦察时,遭敌机袭击,
中弹牺牲。
1972年5月17日,林茂成墓由宁波市迁往舟山群岛定海,并立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