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督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43&run=13

清同治年间,沂水县泉庄乡西昌峪村刘焕文、高庄乡门庄村傅宣和、东里店镇黄
崖子村(今属沂源县)杨袍3人(系亲戚关系),在烟台经商期间,受美国基督教北长老
会的影响,成了虔诚基督教徒。1871年均被教会奉为长老职务,遂回故里进行传教活
动。至此,西昌峪、门庄和黄崖子便成为沂水县最早的3个基督教传播点。刘、傅、
杨3人在家乡首先传至本家本族,然后组成传教小组,打着旗帜,戴着袖章,在街头
、集市进行宣传。最活跃的刘焕文首先向本村刘、徐等姓传教,并腾出3间草房做聚
会处,又向外村宣传。经十几年的广泛活动,以刘焕文为首的西昌峪村基督教会,先
后发展了麦坡、刘家峪、柳树头、青石、姚店子、松兰峪(今泉庄乡张宅村)、过虎
峪和前8个传道处,并都建立了堂口,传道处以下,有更多的村庄先后有了基督教
徒。信教者请了牧师,培植长老,每个传道处都有1名执事负责安排教务活动。
在刘焕文等积极传教的同时,沂水、四十里堡等乡镇也有了基督教徒。对此,刘
焕文等3人,赴烟台请了美国唐牧师来沂水做指教。在外国传教士的支持下,教会势
力逐渐扩大。受传教士的资助,由松兰峪李洪玲长老主持成立了沂水基督教会,并在
沂水城建教堂1座。到1919年全县基督教徒达1800余人。1923年,泰安萃英中学学生
马洪刚(富官庄乡人),受“耶稣家庭”的创始人敬奠营教师的影响,利用暑假回家传
教。此后,他又借亲戚等关系,在马站、杨庄等乡镇发展了一些教徒,并于1936年在
官庄成立了“耶稣家庭”,教徒最多时达300余人。至此,沂水县基督教活动达到鼎
盛时期。1937年,美国牧师撤走,沂水基督教逐渐衰落,到1945年大都停止了活动。
1948年活动有所恢复,至1951年沂水专区有基督教徒约1000余人。1966年“文化大革
命”开始后,除个别教徒秘密活动外,大多数都停止了活动。1978年随着党的民族宗
教政策的落实、教徒活动逐渐恢复。1986年全县有基督教徒862人,其中男396人,女
466人。全县共有10个聚会活动点,各活动点均有负责人。从此基督教活动日趋正常

基督教堂是教徒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设牧师1人,有时设扶助教务的牧师1~3
人,长老数人,以下是执事。其职权和分工是,牧师、长老负责教务,执事无圣事权
,只负责教堂或堂口的日常事务。沂水城基督教堂的牧师,1937年前是美国人,其后
是中国人担任,长老均系中国人。西昌峪教堂的牧师和长老都是中国人担任,其下设
的传道处执事也全是中国人。官庄“耶稣家庭”内设“家长”,各部、坊设部长、主
任,都由中国人担任。
沂水基督教的附属事业主要是办教会学校,除学习国语、算术等普通课程外,宗
教课是必修课,有的将宗教课安排在每日早晨,有的只在星期六上一节宗教课。学生
一切费用全部由当地教会支付。不论教堂或堂口,都附设学校。沂水城基督教会附属
小学学生最多时达200人,其他附属学校学生多时五、六十人,少时仅十几人。学生
并非都是教徒子女,而且多为男生。这些学校,自土地改革后,有的被取消,有的则
脱离教会改为普通学校。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是复活节、圣诞节。
沂水县基督教堂、堂口及“耶稣家庭”简介:
沂水城基督教堂:初建于东关街,后于1891年迁往县城东岭(今沂水宾馆院内),
教堂建成后曾进行过重修。分教堂和福音堂,两院相通。教堂座北面南,设礼堂6间
,客室5间、传达室2间、牧师宿舍、厨房共4间,均系瓦房。礼堂前有钟楼1座。教堂
西为福音堂(今县委院东),门口朝西,院内有学校教室5间,宿舍20余间,均系草房
。该教堂于1944年沂水城解放时被炮火摧毁。
西昌峪基督教礼拜堂:有礼堂5间,办公室2间,均系草房,自成小院,占地1亩
余。始建年代不详。1937年重修,后几经修补。该堂除星期日为教徒聚会,做礼拜之
用外,其他时日即为教室,供学生上课用。该礼拜堂于1965年底被拆除。
西昌峪基督教会所设8个传道处均有堂口,各堂口一般有草房2~3间。这些房屋
有的是个人捐地,集资所建,有的则是民房。各堂口星期日为教徒聚会、做礼拜之用
,其他时间为学生上课的教室。土地改革后,这些堂口均被拆除或另作它用。现在教
徒聚会的活动点均为私有民房。
官庄“耶稣家庭”:占地6亩,设礼拜堂5间,传道部、农工部、钱线坊、幼儿小
学和伙房共28间,均系草房。另有土地10余亩,织布机2台,农具1宗。该“家庭”自
1936年成立,1947年解散。土地、房屋归公,少量教徒聚会转入私有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