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伊斯兰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42&run=13

据东于沟乡上流庄村《丁氏家谱》载:“吾丁氏自运阳祖于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年)由益都迁居是地”。这是回民居住沂水县最早记载。大批回民迁居沂水县是
在明、清两代。因沂水回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奉者称穆斯林),所以
随着回民的迁入,沂水县的伊斯兰教也伴随着发展起来。上流庄、沙家庄和沂水城三
个穆斯林聚居点均有清真寺,都设阿訇(宗教师)和海里凡(宗教学员)。上流庄清真寺
曾设掌教伊玛目(教长)等,并开设大、小学堂,招收外地和本地的海里凡,实行经堂
教育(亦称寺院教育),培养了不少阿訇。接受小学经堂教育的学员称小海里凡,沂水
三处清真寺均设小学,学员数量以上流庄为胜,最多时达二三十人,现尚有10人。主
要进行普通礼仪训练。开设大学经堂教育的清真寺不多,唯有上流庄清真寺曾以师带
徒的方式招收少量大海里凡(大学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讲授全部《古兰经》。
1913年周宝田阿訇在世时,大海里凡最多,有6名。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
,沂水县有穆斯林约1200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水县先后有100多名男女
穆斯林参军上前线,有的血洒疆场。新中国成立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受到人民政府
的尊重,各处清真寺均得到修缮或重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组织被
取缔,沂水的清真寺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阿訇被“红卫兵”赶出寺门,一切活动停止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才得以恢复,清真寺也
得到修复或重建,宗教活动恢复正常,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
沂水县的伊斯兰教属“格底米”(古老)派,各清真寺均为单一教坊制,互不隶属
。清真寺内一般都设掌教、阿訇、海里凡和乡老。通常沂水县各清真寺均各设一名阿
訇和一位寺师傅。现在沙家庄和沂水城清真寺只有一名阿訇,负责整个寺的一切教务
活动。
清真寺的经费来源。一是靠寺田各清真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的
是寺内购买的,有的是由穆斯林捐献的。寺田由贫困穆斯林租种,每年向寺内交送一
定数量的粮食。寺田在土地改革时未变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才归公社所有。二
是靠穆斯林捐资。清真寺接受穆斯林的捐赠(称“乜贴”),并占有部分开斋捐。此外
,如寺内收不敷出,欠缺部分由寺所属高目(穆斯林群众)募捐抵补,如遇修缮清真寺
重大事项时,就需进行募捐。三是靠向外地穆斯林求助,叫写钱粮。但只有在修建清
真寺时才能写钱粮。
清真寺的经费开支。一是用于支付寺内的房屋修缮费、灯油炭火费,以及殡葬用
具、淋浴瓶罐和桌椅条凳维修更新费等。二是支付阿訇、寺师傅的报酬费、海里凡的
学杂费、助学金等。三是招待穆斯林“外客”(乞丐)和过路海里凡的部分路费。另外
,阿訇的报酬除由寺内支付外,在料理穆斯林宗教事务中,还接收海代那(即报酬),
寺师傅的主要报酬也是来自其从事的屠宰事务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伊斯兰教不向外传教,但世代奉教。外族人
奉伊斯兰教者多因婚姻关系而从俗。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沂水县3处清真寺简介
上流庄清真寺:位于县城西北50公里的东于沟乡。该寺由河北沧州金阿訇于明崇
祯五年(1632年)率众兴建。主建筑为中国宫殿式兼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大殿,并配有
南北佛堂和其他辅助建筑。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年间和1939年、1962年均有
修缮。经过多次修缮后的寺院,有西大殿(礼拜殿)7间、南北讲堂各3间、水房(沐浴
室)5间、过道1间、影壁1座、水井1眼、松柏数株。经费由该寺所属高目(穆斯林群众
)捐资和阿訇写钱粮(向外地募捐)等方法解决。1966年后遭破坏,1985年重新修复。
现有西大殿7间、北讲堂5间、葬具室2间、柴棚1间、水房尚存3间,水井已重淘,古
柏幸存1株。上流庄、石槽峪、霹雳石、大车峪及临朐县九峪、蜻蜓峪村的穆斯林约
2000余人,到该寺活动。
沙家庄清真寺:始建于明末,先位于蒋家后沟村南,有大殿3间、东讲堂2间、均
为草房。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后,迁址沙家庄村东,遂定名沙家庄清真寺。初迁
时,先建北讲堂,后由沙孟增乡老去东北等地写钱粮,盖起3间大殿,为中国宫殿式
建筑。清代重修数次。1933年大殿换顶。后因礼拜者增多,1952年由沙进德乡老带领
高目建后殿3间,与前殿规模等同。至此,该寺前后殿共6间,北讲堂4间,南讲堂3间
,水房3间,其他房屋8间,另有院墙、大门、影壁等,院内植松柏两株,刺松1株,
共占地4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寺遭破坏。沙家庄村址迁西岭后,于
1984年在沙家庄新村南重建清真寺。新建寺名称不变,有大殿3间,北讲堂3间,葬具
室2间,均系瓦房,自成小院,占地1亩余。沙家庄、郭家庙子、蒋家后沟、古峰台、
马站及高桥镇张家牛旺等村的穆斯林约1100余人到该寺作礼拜等活动。
沂水城清真寺:原位于县城东关街西侧,座西朝东,占地18.6亩,有大殿15间、
北讲堂4间、水房3间、厨房1间、葬具室2间、水井1眼、明朝石碑1块、清朝石碑3块
、殿前有练武台,殿后为学堂,有房屋10间。主体建筑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该寺
大殿与上流庄清真寺大殿为同一阿訇于明末兴建。清康熙、嘉庆、光绪等年间及民国
期间均有修建。经费来自各方捐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门被封,阿訇
被撵。1970年该寺卖给县饮食服务公司后被拆除。1988年10月,县拨款12万元,加全
县穆斯林捐资,1989年6月,在县城东南部泰(安)石(臼所)公路南侧重建清真寺。沂
水城、姚店子镇土沟、许家湖乡前岜山等村以及在县城周围村庄居住的穆斯林约140
0余人到该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