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36&run=13

亲属称谓 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爷”,称曾祖母为“老奶奶”;称祖父为
“爷爷”(王庄、高庄、王家庄子一带称“老爷”),称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
爷”、“爹”、“大大”、“爸爸”,称母亲为妈妈、娘;称伯父为“大爷”,称伯
母为“大娘”;称叔父为“叔”,称叔父的妻子为“婶子”、“婶婶”;称姑母为“
姑”,称姑的丈夫为“姑父”;妻在婆家随夫称。母系方面,称曾外祖父为“老姥爷
”,曾外祖母为“老姥娘”;称外祖父为“姥爷”或“外姥爷”,外祖母为“姥娘”
;称舅父为“舅”,舅母为“妗子”;称姨的丈夫为“姨父”,姨母为“姨”;丈夫
在岳父家随妻称。平辈之间,称兄为“哥哥”,弟为“弟弟”;称兄妻为“嫂子”,
弟妻为“弟妹”;称姐为“姐姐”,姐姐的丈夫为“姐夫”;称妹妹的丈夫为“妹夫
”;妯娌之间称“嫂子”、“妹妹”。
社会称谓 对略大于父母的称“大爷”、“大娘”,略小于父母的称“大叔”、“
大婶”,同龄人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称未婚青年女子为“识字班”或“小姐”,官
兵和群众之间互称“同志”或“师傅”。
礼节 境内居民性格以耿直刚烈、勤劳朴实、坚持公理、注重礼仪、粗犷憨厚、热
情好客为突出特点。社会交往一般用沂水方言。
旧俗跪拜礼已经淘汰,但在农村少数人在给长辈拜年或举行宗教礼仪时仍使用。
作揖打拱,新中国成立后已基本淘汰,近年来,在个别中老年人中又有使用。交往中
点头示意,尤其是行握手礼最为普遍。
邻里亲友之间交往,疏密远近的程度在于能否经常“走动”,有“邻居是那碗换
碗,亲戚是那箢换箢”之说。遇上“红”、“白”事,打墙盖屋或有病灾,亲戚朋友
一齐帮忙和探望。在农村交往中,邻里和睦有时重于亲戚来往,有“远亲不如近邻,
近邻不如对门”之俗语。亲友来往经常被视为关系密切,时间久了不走动就等于“断
了亲戚”,故有“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之说。
待客 客人到时,主人要迎出门外,入宅院后,让客人先行或牵手并行。客人入室
后,主家人都要站起,以示尊重,然后互道称谓,主人随即让客人入坐并占上首,自
在下首陪坐。主人向客人递烟或献茶时要出双手,客人须站起用双手接过,以示谢意
。就餐时,客人座上首,先给客人斟酒,主人先饮,有“先喝为敬”之说。然后主客
共饮。吃菜、用饭也以客人为先,但每次主人必须先拿筷、晚放筷,并将比较高档的
菜肴放于客人近前。客人用菜、饭时要注意姿式、动作,响声亦不宜过大。根据条件
,饭菜要尽量符合客人口味。酒毕用饭须客人先说,主人才能上饭。要待客人先吃足
后主人再放碗筷。客人告辞要向主人道谢。主人让客人先行,并送至大门外或村头。
如客人乘车,则为客人打开车门,如骑自行车,则代客人推车送一段路程,然后挥手
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