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33&run=13

饮食 境内居民家常食品,旧时一般以粗粮为主,唯富裕之家才食用较多细粮。居
民多喜吃煎饼,西南、东南和东北部也有喜欢吃“窝窝”的。有的也配食饼子。居民
口味以咸、辣、酸、甜为主,偏重于咸,各地差异不大。旧社会农家多以咸菜下饭,
或以各种粗青菜切碎放入豆浆或粗豆粉中熬制“小豆腐”。穷苦人家常以“煎饼、糊
粥、豆沫子”为理想饭食。每逢传统节日或有客至,才做面食并配有肉食,根据家庭
条件,饭食和菜肴力求丰盛,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粗杂粮比例日趋减少,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近年来,城乡居民主食大多以细粮为主,只有少量偏远山
区或粗细参半,或仍以粗粮为主。常食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韭菜、芸
豆、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肉、禽、蛋、奶及各类水产品也逐步进入家庭食品行列
。杂粮食品、咸菜、小豆腐等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小吃。
在城镇居民中进入80年代以后,各类水果和其罐头制品以及各种糕点等中高档食
品,消费量大增,青少年和老年人不少已养成饭后吃水果的习惯。
县内,一般群众平时只饮白开水,夏季天气炎热季节多饮放入石榴树叶煮成的“
茶水”,春季和秋季农忙季节,多饮用放入少量绿豆或小米熬制的米汤,故有称喝水
谓“喝汤”者。早年,只有待客或富裕之家方饮茶,近几年来,城乡居民不仅以茶待
客,而且饮茶已成嗜好。特别是一些收入较高的家庭,各种冷饮及低度饮料酒开始成
为家常饮料。
城乡居民常年一般为一日三餐,乡间冬季农闲季节有一日两餐者。
沂水镇、马站镇、东于沟乡等回族聚居区,有关饮食的禁忌很多。主要是禁食动
物血、自死的畜禽、猪及其他不反刍动物,以及凶禽猛兽等。买牛羊肉时禁用绳拴提
,只用纸包等。
服饰 境内居民衣着观念受地理环境影响,其款式、色泽、质料等有所差异。县城
和周围村庄及益(都)新(沂)公路沿线,较为追求时髦,讲求新颖美观;西南、东北及
西北部山区则注重耐磨耐穿,讲究实用。旧时,农民多着自家手工织制的纯棉粗布服
装,色泽多为黑、蓝或腊染蓝印花类。款式均为传统中式,宽松肥大,穿脱方便。城
镇及公路沿线居民多着机织棉织服装,少数富裕之家有着丝绸、裘皮者,商界和知识
青年喜着大褂或制服,其余与农村差别不大。有“吃饭穿衣量家当”之说。随着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开阔,求新求美、追求时髦的衣着观念逐渐形成。服饰的质
料、款式、花色日趋新颖繁盛,并向中高档发展。除偏远山区和少数农村外,人们一
般不再自做自穿,大都是购料加工或选购成衣。质料除传统纯棉布与丝绸外,各类化
学纤维及混纺面料,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而麻、毛、羽绒、裘皮及人造革等中高档
质料,则倍受城镇青年男女的青睐。款式,传统中式上衣及各式制服、圆顶帽、圆口
布鞋等,除农村与城镇中的老年人仍有穿戴外,旧式的直裆裤、棉袍、毡帽、布袜、
绣花鞋、浅鞋、油鞋、草鞋等在城镇及多数农村中已经淘汰。近年来,城镇及公路沿
线的青年男女追求流行款式的风气日趋浓烈,服装款式翻新换代的节奏明显加快。男
女西装、面包服、羽绒服、棒针毛线衣、毛呢制服、呢子大衣、各式女上衣、连衣裙
、旗袍、西服裙、牛仔裙、健美裤、各色童装、男女太阳帽、线帽、裘皮帽、鸭舌帽
、纱巾、各式男女尼绒袜、丝袜、各式男女皮鞋、凉鞋、拖鞋、皮靴等日趋普及。各
式各色手提包、背包及手套在城镇青年女子中已普遍流行。
沂水镇、马站镇、沙沟镇等回族聚居区,除老年人多有穿皮袄、皮裤者外,青年
男女服饰与汉民无异。
旧俗妇女喜戴花冠、发卡、耳坠、手镯、戒指等,幼儿多戴长命锁、手镯。其首
饰质地富裕之家多为金、银、镀金、镀银、宝石等,清贫人家多为合金、铜等。新中
国成立后,佩戴首饰之俗曾一度绝迹。进入80年代以来,城镇妇女尤其是青年妇女佩
戴首饰者日渐增多。除传统首饰外,戴项链者已不鲜见。城镇青年男女喜戴变色眼镜
者渐多。农村女子传统的单发辫、盘髻已近绝迹,各式烫发在城镇青年女子中日益盛
行,农村尚为少数。少女普遍留短发。
器具 旧时境内大部分居民睡木床,东北部及部分偏远山区亦有睡土炕者。一般人
家居室内有三抽桌、橱柜、木箱、方凳、板凳、木床(或土炕)等。富裕之家有八仙桌
、太师椅、立橱、皮箱、茶几、条几、顶子床等,而且多为楠木、香椿木、楸木等名
贵木材制做,色调多为深褐色或棕红色。近年来,城乡新婚家庭中旧式家具已经淘汰
,较富裕的家庭改置组合橱、写字台、高低柜、多用橱、沙发、折叠椅、转椅、钢丝
床等。高收入的家庭还添置席梦思床、地毯及高档家用电器等。城镇旧式家具多数已
处理,农村中的旧式家具和旧式木床等,仅有中老年人还在继续使用。
农村居民做饭多以烧柴草和作物杆桔为主,炊具器皿等多草编、条编、竹编、木
质、铁质、陶瓷、搪瓷及少量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和铝制品。城镇居民做饭除用木柴
、煤炭外,近年来普遍烧用蜂窝煤,部分有条件的居民已改烧液化气。炊具器皿多为
陶瓷、搪瓷、塑料、玻璃、铝制品及铝合金制品等,照明除极少数偏远村庄仍点煤油
灯或蜡烛外,广大城乡多用电灯照明。
旧时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有时点燃柴草暂时驱寒取暖,老年人习惯用“火罐子
”取暖,富裕之家用火烘子或烧木炭取暖。近年来多数农户烧无烟煤或蜂窝煤,做饭
、取暖兼用。有的开始用烟筒煤炉,部分富裕家庭安装了暖器。
娱乐器具,旧时境内文化比较落后,只有部分大村庄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
民国艺人有唢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民国期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新中国
成立后,电子管收录机、半导体收录机等逐渐增多。70年代,部分居民开始购置黑白
电视机。80年代后,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到1990年底,全县有电视机65100台,其
中彩色电视机2300台。平均每3.46户一台电视机。
房院 境内居民住房,旧俗以传统四合院居多。一般是北屋三间或五间,座北面南
,为上房,由长辈居住;东西屋多各为两间,低于北屋,由晚辈居住或作仓房;南屋
一至二间,一般不作居室,多放置农具或堆放柴草;栏圈设在东南隅或西南隅,供饲
养家禽兼作厕所;大门接南屋或对南屋山墙开在西南隅或东南隅,院内对着大门设影
壁。屋顶多用麦杆或山草苫盖。旧式住房平原地区多为土木结构,山区多为木石结构
。根据土质和石料不同,有夯土、垛泥、垒土坯和石垒墙等多种建房方法。富裕之家
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白色墙面,灰色瓦盖顶。四合院多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
近年来,人们不断进行旧房翻新或建新房,团瓢、棚屋基本绝迹。新婚夫妇多与
父母分居,同时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多为三至四口人,加上经济的发展
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住房注重宽敞、明亮、美观、实用。传统四合院多被淘汰。新建
住房一般由村镇统一规划,多为砖木水泥结构,墙面呈白色或青灰色,屋顶多压红色
瓦,一般为三至五间,有的两端挂套间,中间系明间,分别用于居住和会客。院子东
西选一面建一至二间作厨房,其余两面除大门和栏圈外,以院墙封闭。县城和部分乡
镇的富裕之家新建住宅多为上面前出厦,下面建花墙,院中筑假山,舒适美观。城镇
部分居民还有建别墅式独院两层住宅者,更是讲究。
行具 旧时境内交通闭塞,农民外出多靠步行,老年人出门则由晚辈用手推车迎送
,富裕人家行路骑驴、马,有的乘坐马车。新中国成立后,修桥筑路,开始有自行车
。70年代,居民出门多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二十世纪80年代,轻骑、摩托车日
渐增多,至1990年底,全县自行车达38万辆。少数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老年人出门
多由子女用自行车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