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32&run=13

婚姻 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程序一般是: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双方父母相互了解,然后请阴阳先生或
瞽目先生查过男女双方属相不犯“大断”、五行推算命里和宫里相合之后,男方择吉
日请媒人去女方家“传柬”,俗称“送书子”,即为定婚。由于男尊女卑、男女有别
等封建礼教的束缚,故婚前男女不得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婚配“听天由命”。
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
送书子。也叫“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
现金等)馈赠女方。并在“书子”上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等,双方各持一
份,作为联姻依据。亦称“传柬”或“过红”。
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即为“送日子”。将
新娘的冠笄、坐帐、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分别
通知亲友。亲友便以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俗称“娶媳妇”。结婚前两天,男方请二人抬食盒及新娘穿用的衣料等送
与女方家中,叫做“下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将到,要按时发嫁。婚日,男方张贴婚
联和“双喜”,置办宴席。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名男“送客”,俗称“大
客”和一名陪女客,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
“蒙头红”,按当日喜神方位落轿后,由男方请的两名嫁女客,取走轿中的花匣、包
袱等,向新娘袖中装“栗子、枣”,再将一些栗子枣撒向花轿周围,然后新郎至轿前
作一揖,随即由嫁女客扶新娘步入家门,称之“领红”,也叫“过门”。新郎新娘至
天地神牌位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相互对拜,四拜亲朋,然后入洞房。接着是
“闹房”,晚上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次日早,先参拜公婆,再
拜见近族长辈,早饭后去祖林上坟。三日早,由嫁女客为新娘“开脸”。后,即按双
方商定日期,搬新娘回娘家。在娘家期限不得超过婚后在婆家的时间。以后女方家每
年搬三次,分别是农历二月二搬,清明节前送,六月六搬,七月七前送,十月初一搬
,“冬至”前送。连续三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成婚逐步走上了自由恋爱,婚姻自
主的法制轨道,取代了过去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俗,广大妇女从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束
缚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男女平等。
在婚俗形式上亦进行了移风易俗。男女成婚大都以向父母鞠躬,互相鞠躬,及向
证婚人、主婚人和来宾鞠躬致谢,代替了拜天地;以蜜月相偕到外地旅游,称之“旅
行结婚”,代替了入洞房、坐床、闹房等程序;也有的由村干部主持或由单位操办,
举行集体结婚仪式,新人戴红花,领导致贺词,新人代表讲话,然后分糖果、香烟,
既热闹又节俭。国家职工结婚多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或假日举行。
青年男女结婚所置备的嫁妆,农村多由男女方筹办;女方家购置的结婚物品谓之
“陪嫁”或“陪送”;城镇青年结婚所置家具,一般为男女双方协商筹办,共同负担
。婚日,大都是以肩抬或以拖拉机、汽车将嫁妆及新娘送往男方家。由女方家选定二
人为“送客”,男方则宴请亲友,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也有的新娘乘车或骑自行车
来男方家,男方即请来至亲好友,设宴庆贺,仪式更为简便。80年代中后期又有礼仪
回繁之势,重彩礼,讲排场、比阔气、大宴宾朋、大送“喜钱”,铺张浪费之风日盛
,有的因财力匮乏,或借贷外债,造成婚后生活困难;有些家境困难者,便采取“换
亲”、“转亲”等,致使婚后不和或自杀身亡的悲剧时有发生。
回族青年举行婚礼仍沿袭旧俗。新娘进门先由两名迎女客扬撒“栗子枣”,并在
两名外貌端庄、夫在且儿女双全的嫁女客递上《古兰经》之后,扶新娘步入洞房,举
行宗教式婚礼。同时,男方所请的两名迎客和两名陪客将女方来的两名“大客”迎入
另室,盛宴招待。婚礼由一名阿訇主持。次日晨,新婚夫妇向长辈请安,并赠送枕头
等礼品。三日晨,亲友皆上门接受新人磕头,并向新婚夫妇付磕头钱,主家要设宴招
待。然后新娘回门。回族沿用的宗教式婚礼,历来大都是本族成婚。新中国成立后,
亦有个别与汉族等联姻者。
寡妇改嫁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即寡妇不允许再改嫁
。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
拦,有的只好孤身逃走。走后亡夫家即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现在
寡妇再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城乡已普遍接受。仅有个别乡村仍存在歧视寡妇再嫁的
现象。城镇老年妇女再婚,往往受到子女及亲友的干预。
丧葬 旧时,境内殡俗普遍实行土葬。一般要经过送终、倒头、报丧、戴孝、入殓
、送汤、送盘缠、出殡、谢纸、圆坟、做七等诸多程序。
人近咽气,为其穿好寿衣,遂移于房内正面的灵床上咽气瞑目。此时,子女将死
者生前穿过的一件衣服或几束谷草或纸扎马匹,到街上焚烧并向西指路,叫做“倒头
”。同时向死者袖中装入“打狗饼子”(用白面烙成铜钱大小的小饼和红枣按死者年
龄每岁各一个用线串好);其后,通知至亲,此谓“报丧”;亲属省容后,始将死者
装入棺里,谓之“入殓”,并在大门口竖上挂有纸条的鲜柳枝(男亡倚门左,女亡倚
门右);之后,死者的子女穿孝服、戴孝帽、拉腰绳,先后五次(也有的七次、九次由
主家定)去土地庙(或土地神牌位)焚烧纸香,此谓“送汤”,亦称“送浆水”;翌日
傍晚,于土地庙前焚烧纸扎的牛马轿夫和若干纸锞,长子指路,谓之“送盘缠”;第
三天出殡前,子女们开棺给死者用水“抹脸”,随放入米袋、面袋,然后将棺盖钉牢
,同时放声大哭;继而,将灵柩从厅堂抬出,放置扛架上,捆扎停当,举重头(请来
抬灵柩的指挥者)喊一声“起”,长子立即将预先备在灵柩前的泥盆摔碎,俗称“摔
劳盆”,也叫“起灵”,举重人随即将灵柩径直抬至茔地,长子在前领棺下葬,俗称
“落葬”;继后,举重人培土筑坟,子女们叩拜后方回。从“抹脸”到“落葬”的全
过程谓之“出殡”。殡后,孝子上街给送纸钱的邻居磕头,叫“谢纸”。殡后第二天
凌晨,子女到墓地重新修坟墓,俗称“圆坟”。此后是“做五七”(一般不出月),再
是“正五七”,均由子女亲属到墓前焚烧纸香,以示悼念,最后是上百日坟。以后每
年逢忌日(死者去世之日),主要亲属带祭品和纸钱来上忌日坟,连上三个忌日,再上
“十全坟”(死者死后第九年),以后便仅由子孙上坟祭奠。
出殡后,子女着素装,戒艳服,帽沿、衣领、腰带、鞋袜均为白色,称之“穿孝
”。穿孝的时间长短,以与死者之间的关系亲疏而定。孝期分三年、二年、一年、半
年和三个月不等。如亲生子女穿孝三年,亲侄穿孝二年,其他亲疏关系类推。此外,
死者家庭三年内过春节不贴对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和破除迷信的宣传教育,全县丧葬旧
俗有了很大改变,但长期形成的旧的殡俗规范仍未彻底摆脱。60年代初期,民间丧事
仍有坚持旧俗者。80年代初期,虽然经过殡葬改革,实行火化,但有的仍沿袭土葬,
还有的火化后重新入葬,但殡葬仪式已从简。
回民亡故后,家人具名发讣告,宣告噩耗及发丧时间,一般在两日内安葬完毕。
安葬仪式由阿訇主持,安排子女将遗体洗净,按一定程序以白布裹缠,然后放入公用
的棺木内抬入墓地埋葬。有的大户还请阿訇诵经7日。现回民举行葬礼,除基本程序
沿袭旧俗外,仪式已简化。
生育 境内妇女生孩子谓之“添喜”。门口挂“红子”。亲友、邻里馈赠鸡蛋、红
糖、挂面等以示祝贺。主要是向女方娘家报喜,娘家要择吉日(生男孩选单日、女孩
选双日)送鸡蛋(生男孩送单数,女孩送双数)、小米、面粉、红糖、枕头之类礼品,
谓之“送粥米”,女婿即设宴招待。宴前,婴儿的舅父持剪刀在婴儿头上做一剪发动
作,谓之“剪头”。旧俗,外祖父母要为婴儿置办手镯、长命锁、项圈等物品,富裕
之家多为金银制品,贫困户则是铜质、镀银、合金制品。60年代以来,为婴儿置办这
类物品者日渐减少。婴儿出生一百天时,其姑、姨及外祖母等长辈还齐集庆贺,谓之
“过百日”,并为婴儿赠送衣服或衣料,称之“百岁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80年
代以来,“送粥米”和“过百日”的礼品日渐丰厚,对前来祝贺的亲友宴请招待的规
格越来越高,有渐趋铺张之势。
祝寿 也叫“上寿”或“过生日”。旧时,只有子女均已成家的老人,才在生日这
天由其子女亲友各备礼品前往祝寿。礼品必有自擀或机制的面条或挂面,谓之“寿面
”,其余不拘。已分居的儿子和出嫁的女儿要全家到齐,以示隆重。其他亲戚家的平
辈、晚辈及好友均前来祝寿。主家设丰盛的宴席热情接待,且要男女分席。祝寿忌间
隔,直至老人寿终。若有遗忘,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因故缺席须
提前告知,并将寿礼安排他人代送。近年来,城镇居民祝寿,寿礼赠有“寿桃”、“
寿糕”等礼品,并且过生日之风扩大到中青年和小孩,小男孩过生日有的不亚于为老
人祝寿。
贺房与乔迁 境内居民建新房时要在门框、窗框、脊檩、屋梁上贴上红对联,上书
:“众人从此过,说是好安门”、“安门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大吉”之类
吉祥祝福语。有的燃放鞭炮,以图吉利。在奠基、上梁和竣工时,分别宴请工匠与帮
工,尤以竣工的一次宴请最为隆重,谓之“完工酒”。建房期间,亲朋好友要备礼物
送上以示“援助”,俗称“倒情”。
居民迁入新居,亲朋相约备礼品前往祝贺。礼品多以炊具为主,配以食品、烟酒
之类,谓之“温锅”。主人要置办酒席,邀请新邻居作陪与祝贺者豪饮,祝愿家庭万
事如意及邻里和睦。近年来,祝贺乔迁之风在城乡比较普遍,尤以城镇更为盛行。
开张与送行 旧时,境内行商者开业或改换门面,多邀请同行及亲友前往支持开业
仪式,以制造影响,意图买卖兴隆。主家以礼相待,并备宴席招待来客。近年来,祝
贺开张之风大盛,有日渐铺张之势。
旧俗,民间若逢喜事出门,如委任外地就职,会考中榜或被外地大户聘为先生等
,均要告知亲友,择日邀他们前往,并备酒席相待。被邀者,必备礼物前往祝贺。来
者若为长辈,还要对其多方叮咛,以示教诲。现时,送行之风扩大到干部职工提拔调
动、大中专学校录取学生及应征入伍者等,且欢送的规模亦愈显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