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剧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04&run=13

京剧 为县内最普及的剧种之一,传入县内较早。1923年,武家洼剧团就开始上演
京剧。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县有十几个村配置了古装戏衣。1970年,演唱京剧样板戏
时,全县有京剧团100多个。本县京剧传统剧目有《玉堂春》、《红娘》、《甘露寺
》、《王宝川》、《凤还巢》、《临江驿》、《失空斩》、《打渔杀家》、《诸葛亮
招亲》、《定军山》、《二进宫》、《反西梁》、《黄鹤楼》、《三岔口》、《快活
林》、《华容道》、《二堂放子》等;现代京剧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等。
弦子戏 清末传入本县。最初是由张家诸坞村地主--四箱主请沂南县岸堤村张祥贵
传授的。此后,张祥贵又到武家洼、九山官庄、姜家坪等村传授,逐步传播开来。
弦子戏的唱腔和音乐伴奏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较大的一些曲牌唱腔里,有固
定重复的大过门,贯穿于所有慢板、原板类唱腔之中,从而把不同的曲牌有机结合起
来。常用的曲牌有《山坡羊》、《锁南枝》、《桂主香》、《黄莺》、《娃娃》、《
驻云飞》、《步步娇》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管、笙、唢呐、弦子及二胡、京
胡、瑟琶、月琴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大钹、小钹等。弦子戏常演剧目有《风雨媒
》、《双龙关》、《珍珠衫》、《安南国》、《小送山》、《雀山搬兵》、《凤阳河
》、《报盔头》、《婚书》、《阴功报》等。
弦子戏在五、六十年代盛行。张家诸坞弦子剧团,曾于1962年参加临沂地区调演
后,到苏北一带演出,受到好评。此后,由于弦子戏后继乏人,逐步冷落,80年代后
,弦子戏已无人演唱。
拉魂腔 又称拉呼腔,遍及全县,尤以姚店子、院东头、黄山铺三乡镇更流行。拉
魂腔文场戏多,武打偏少,其唱法特点是在结尾时常以假声作7度或8度上行大跳,伴
奏以柳琴为主,间以笙、京胡、二胡等乐器相配,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常演剧目有
《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劝嫁》、《三贤》、《二贤》、《拦
马》、《喝面叶》、《下西歧》、《五台山》、《梁祝》等。
茂腔 主要流行于县境内东北的何家庄子和富官庄乡,其他乡镇也有少量演唱者。
何家庄子乡青龙沟村业余剧团演唱水平最高,在全县第一、二两届农民文艺会演中,
分别演出新编茂腔戏《提款》和《山村新貌》,均获演出奖。
吕剧 为全县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传入县内较晚。1956年,始有农村剧团排演
吕剧。主要剧目有《小姑贤》、《王汉喜借年》、《王定宝借当》、《井台会》等。
1970年,全县举办了几期文艺骨干培训班,传授了《都愿意》、《半边天》、《半篮
花生》、《三回船》、《追报者》、《三定桩》、《考女婿》、《全家喜》、《渡口
》等9个小吕剧,此后,吕剧在全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