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剧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703&run=13

职业剧团 沂水京剧团成立于1952年10月。剧场先在县府前街南口(今沂水酒厂院
),有座位800个,后移至县政府大礼堂,有座位980个。主要演员有孟贵才、李玉兰
、杨少泉、李少楼、史凌云、徐泽英等。主要演出传统剧目《白水滩》、《收姜维》
、《三岔口》、《四进士》、《群英会》、《捉放曹》、《玉堂春》、《凤还巢》、
《北汉王》、《法门寺》、《勘玉川》、《霸王别姬》、《红娘》、《孔雀东南飞》
等。1963年后,又排演了现代剧《白毛女》、《三世仇》、《夺印》、《女红军》、
《刘四姐》、《林海雪原》、《年轻一代》等。沂水京剧团除在本县城镇演出外,还
到外县演出,年演出280场,收入42000元。1960~1961年收入达78000元。1963年后
配合社教运动,义务演出增多,收入下降。1964年5月改为文工团,以演唱新剧目为
主,如《红灯记》、《杜鹃山》、《六号门》、《芦荡火种》和演唱革命歌曲、曲艺
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工团不再演出。1969年7月,文工团撤销,
演员下放回家。
1970年8月,从工厂、农村选拔37人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要演出歌曲、舞
蹈、曲艺等,全部免费演出。1976年9月,招收20名学员充实队伍。1978年5月,复改
称为沂水京剧团,重新上演传统剧目《十五贯》、《打渔杀家》等几十个历史剧和现
代剧。由于古装戏剧遭十多年禁演,开放后备受欢迎。1978~1983年期间,几乎场场
满座。京剧团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到鲁东南、苏北数十座县城演出,受到欢迎。197
8年魏树海创作、李玉干导演的现代剧《一家人》获省级一等创作奖和导演奖。1984
年魏树海创作的《清水店》获省级优秀剧目奖,王文胜获省级二等表演奖。1987年李
生霞主演的《闯宫》获省级玲珑金杯表演奖。1984年以后,由于社会文艺形式增多,
京剧上座率急剧下降,剧团入不敷出,1988年9月,沂水京剧团撤销,多数演员安置
在县直厂矿企事业单位,留下9人组建文艺辅导站,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
业余剧团 县内从清末就有业余剧团的活动,当时业余剧团大都是以一村或数村戏
剧爱好者自愿组织而成的。剧团一般由演员自己凑钱,购置道具,聘请教师教戏,农
闲演出,农忙停演。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业余剧团数量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业余剧团近百个,1957年发展到200个。1964年,全县达到
238个,演员5100多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三世仇》、《夺印》、《刘四姐》、《
白毛女》、《审椅子》、《新媳妇》等。1964年,全县组织调演,西旺庄、姚洼、龙
家圈、会仙院的业余剧团和沙沟歌舞队受到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剧目禁演,农村业余剧团全部改为毛泽东思
想宣传队。1970年后,普及样板戏,县文化馆举办多期培训班,农村业余剧团多数改
演样板戏。1972年3月,全县举行第一届农民文艺汇演,参演样板戏选场29个。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艺日趋繁荣,农村业余剧团开始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演出。
1979年2月,全县举办第二届农民文艺汇演,有16个代表队参演,有京剧、豫剧、茂
腔、吕剧、快板剧等剧种。8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文艺形式的出现和农村电视的普及
,业余剧团的数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