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93&run=13

县内历代有人对民间文学进行过搜集和整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其巨著《聊斋
志异》中,就有《沂水秀才》、《钱流》、《杜翁》、《土偶》、《柳秀才》、《辽
阳军》、《席方平》、《锦瑟》、《医术》、《刘姓》、《金陵女子》、《李伯言》
、《地震》、《龙天目》等14篇作品涉及到沂水。1955年,薛绍华先后搜集整理了《
海哥和锦妞》、《春旺和九仙姑》两篇民间故事,1957年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
956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师生来沂水实习,搜集整理了二十余万字的文学资料。有歌
谣、民歌、唱段、莲花落、谚语、谜语、歇后语、绕口令、故事、传说和小戏剧等。
1960年,文化馆组织人员分组下乡,对全县民间文学进行了调查搜集工作,历时半年
。翌年编写了45万字的《沂水县民间文学资料集》。作家刘知侠也于1960年来沂水县
搜集整理了近10万字的资料,编写了《沂蒙山的故事》一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该项工作停止,直到1983年,才重新开展起来。1987年,县成立沂水县民间文
学集成办公室,组织30多人对全县民间文学重新进行了3个月的采访搜集,并于年底
整理编节了《沂水民间文学集成》(一)一书,总计102篇,其中神话8篇、笑话5篇、
故事43篇、传说46篇。
附:民间故事

沂河的传说
绿绿的沂河水,发源于沂蒙山怀抱中的织女洞。它九曲十八弯,汇集于淮河,注
入黄海。
沂河一年四季水长流,也流传着这样一段动人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沂河。鲁山也不是现在的样子,是个光秃秃的“
和尚头”。由于常年干旱,土地瘠薄,谷穗子象蚕蛹,种棉花白搭种。人们三尺肠子
闲着二尺半,想穿件衣服难上加难。
山上古庙里住着一个贪心的恶道士,他不仅见死不救,还趁火打动。也不知他从
哪儿弄来一些象现在的麻袋片一样的粗土布,四处敲诈勒索,还腆着脸说是“替天行
道,普渡众生”。山上不长棉花,人们总不能赤身露体。只好嘴里不吃肚里省,挪出
血汗粮,到庙里向恶道士换来几尺布,做衣服穿。
有一年春天,山上下来了一个年轻的姑娘,自称是逃荒的,住在村东山上的大石
洞里。善良的人们见了,这个凑口吃的,那个凑把烧的,帮姑娘在石洞里渡日月。姑
娘没啥答谢大伙,便把随身带来的一包桑籽撒在各家的地埝上。
一场春雨过后,小小的桑籽露出了嫩嫩的芽儿,吐出了绿绿的叶儿。有了桑叶,
姑娘又教大伙采桑喂蚕。线头一样的小蚕,吃了睡,睡了吃;一天天长大,吐了丝,
结了茧。姑娘和姐妹们一齐动手,抽出白白的丝,染成绿绿的线,纺纱织锦,她们没
黑没白地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眼看一匹碧绿的锦锻就要织成,人们心里都乐滋滋的象
喝了蜜。
可是,贪心的恶道士却气得眼里冒火。他想:要是织出锦锻,人们自然不会再买
他的粗土布,他的生财之道也就断了,于是他暗瞅时机,要对姑娘下毒手。
由于过度的劳累,姐妹们人瘦了,眼熬红了。一天半夜,有的人实在熬不住,歪
在织机旁打盹。姑娘一见,疼得揪心,硬把她们一个个撵回家休息。
等大伙走后,姑娘用凉水洗了把脸,摸起空梭,装上线穗,准备赶到天亮时把这
匹锦锻织完。就在这时,恶道士手持利剑,悄悄推开洞门,猛地扑过来,朝着姑娘就
是一剑。姑娘不慌不忙,顺手将织布梭向上一举,“当啷”一声响,利剑砍在梭子上
,这只神奇的织布梭发出闪闪的银光,刺得恶道士两眼疼痛难忍,张倒在地。姑娘举
着银梭,冲出洞口,腾空而起,直奔天河飞去。等人们看到奇异的闪光,赶到洞边的
时候,闪闪的银梭已变成四颗星星,象织布梭一样,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姑娘就是织
女。
再说贪心的恶道士挣扎半天,好容易才从洞里爬出来,一看天河边上的四颗星,
知道姑娘是织女,心里真有些后怕。可是一看到洞里织机上光彩夺目的锦锻,便恶念
顿生,打算将这万金难买的珍宝占为己有。当他要挥剑把锦缎割下来时,突然轰地一
声响,石破洞开,锦锻变成了一条绿色的河流,滚滚碧波涌出洞口,将恶道士卷下山
去,冲入黄海……
从此,沂蒙山区有了这绿水浇灌,变得五谷茂盛桑松满山。人们怀念织女,称石
洞为“织女洞”,并根据沂山的名字,给这条绿锻子一样的河流起了个名字,叫沂河

(刘天放、郭庆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