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50&run=13

中医 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只有少量个体行医者。1950年共有中
医药人员197人,占医药人员总数的66.5%,医药人员中绝大多数为私人开业或行医
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个体中医大都先后加入集体或全民卫生机构。1958年全县242
处保健站中,大都是中医人员或中西医结合人员。1962年,全县176处保健站的287名
医务人员中,有222名是中医药人员,其中欧玉亮、赵铁桥、潘士林、张忠善、刘士
栋、武风斋6人,被定为名老中医。1969年随着卫生所撤销,有60%的中医药人员被
下放到大队卫生室工作。1974年在回收原卫生所人员中,一批中医药人员被安置在公
社卫生院工作。1976年,对中医药人员进行调整安置,基层单位普遍充实中医科室和
中医药人员,县级医院设立中医病房。1978至1980年,县卫生局先后举办3期西医离
职学习中医培训班,共有学员66人。1985年全县共有中医药人员145人。1986年2月,
县中医院成立,并于1989年制订《沂水县中医五年发展规划》,县卫生学校开办中医
培训班,招收学员60人。1990年,全县共有中医药技术人员274人,其中县直、各乡
(镇)医院有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4人,主管医师3人,中医师41人,中药师
39人,中医士19人,中药士26人,中药员4人;厂矿学校医务室有中医师7人,中药师
5人;乡村医生中有中医师63人,中医士52人。
西医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西医规模很小。1893年,德国传教士在王庄天主教堂设立
西药房,这是西医药第一次传入本县。1902年德国神父在牛心官庄耶稣教堂办学传教
,并设西药房,为当地群众治病。1925年,潍县西医袁天民来沂水东关街开设“博爱
”药房,这是县城最早的一家西药房。1931至1938年沂水城先后开设6家西药房。19
38年日军侵占沂水城后,部分药店倒闭,有的迁至乡间,只有“新民诊疗所”坚持营
业。1941至1948年,为适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需要,莒沂、沂北、沂中县先后成
立100多处村联社医药股和16处区联社医药股,共有西医药人员2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县级医院、区卫生所、联合诊所、县分院和公社卫生院相继建立
。全县25处医疗机构中,共有人员1152人,其中西医人员863人。1990年,全县共有
卫生医疗机构39处,共有人员1348人,其中西医人员1219人。他们中多数为医学本科
和专科毕业生,部分为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
乡村医生和农村卫生员 1965年,县卫生局举办半农半医和不脱产卫生员培训班,
学员56人。此后,各公社卫生院相继培训半农半医和不脱产卫生员5034人。1976年2
月,县卫生学校首届“赤脚医生”培训班开学,学员112人。同年底,全县90%的大
队办起了合作医疗。1982年10月,对全县“赤脚医生”进行考核,对803名考试合格
者改称乡村医生,考试不合格的1068人改称农村卫生员。1985年10月,对全县1727名
乡村医生和农村卫生员复核考试,发放行医证书1624个,批准个体开业13户。1990年
,全县1643个村卫生室中,共有乡村医生1161人,农村卫生员503人。至此,全县形
成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共有各类医务人员3012人。
沂水县十分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沂水县卫生学校自1960至1985年,
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期,受训人员达1215人。1986至1990年,又先后招收护士、医士
、中医士、西医士班各1个,共录取学员240人。此外,临沂地区沂水中心医院和沂水
医学专科学校为本县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8人。
县卫生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进修工作也非常重视。1954年,县卫生科
首次组织20名中医参加各级举办的中医进修班。县医院成立后,除采取自学和传、帮
、带外,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开展病例研讨,请进来讲学、派出去进修,学习新技术
,交流新经验。至1990年,先后选拔县医院业务骨干72人次分赴北京、上海、济南、
青岛、临沂、泰安等地进修学习,使专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不断
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