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39&run=13

专业机构 卫生防疫站。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无专设机构和专职防疫人员,只有少
数个体行医者从事疾病防治。1956年4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有工作人员7名。195
9年,防疫物资器材不断充实,人员增至14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防疫
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先后有12人被“造反”组织安排做其他工作。1972恢复正常防疫
工作秩序,1974年迁往沂新路西侧。1979年,根据业务需要,设7个防治组。1984年
5月,由原7个组改设流行病科、地方病科、卫生检测科、宣传科、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科、检验科、财务科。1985年,工作人员增至64人,交通工具、仪器设备、宣传器材
等进一步充实。1990年,人员增至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6人,行政后勤人员12人

妇幼保健站。1951年,县卫生科配备公共卫生护士,兼管妇幼卫生工作。1952年
县卫生院有2名助产士负责全县妇幼卫生工作。1953年8月,县卫生科设妇幼保健组,
有助产士4人。1956年4月,县妇幼保健站成立,站址在县府门前路西。后站址几经迁
移,于1977年迁至沂新路西侧,设门诊、社防、后勤3个组。1990年增至21人,基层
共有妇幼保健人员1231人,其中农村接生员1145人。
皮肤病防治站。1956年4月,县麻风病防治站建立,办公室设在县卫生科,有卫
生技术人员4名。1958年,分别在道托公社墙科子村、圈里公社东大沟村、崖庄公社
柳沟村、高桥公社桥沟村和姚店子公社灵山前村建立5处麻风村,共收容治疗206名菌
型麻风病人。1964年将上述5处麻风村并入墙科子麻风村。1968年6月,县麻风病防治
站更名为县皮肤病防治站。1977年8月,在县城东岭征地5.4亩,新建站址。1982年与
县卫生局合建办公楼1幢,分住一楼办公,配备救护车和部分医疗器械。1985年有职
工11人,设社会防疫、住村治疗、后勤管理3个组。1990年,共有职工22人。
结核病防治所。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政府均未设置结核病专门防治机构。1953年
6月,沂水专区疗养院建立后,患结核病的干部均可到该院门诊或住院疗养。1958年
,临沂专区沂水结核病防治所设门诊部和预防科。1959年,县卫生防疫站设1名防痨
医生,负责全县结核病防治和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1969年10月,临沂地区结核病防
治院改变办院方向,由原来只收治干部改为向全社会开放。1979年5月,县结核病防
治所建立,办公室设在县卫生防疫站。1990年有工作人员10名,设门诊和社会防治两
个组。
药品检验所。县药品检验所建于1977年8月,隶属县卫生局领导。设管理干部1人
,中药剂士1人。1978年配所长1人。1981年5月正式开展药检工作。1990年有职工7人
。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外,有中药标本200余种,能开展热源检查、药品理化检验及
中草药性状、显微理化检验等项目。
医疗机构 沂水县卫生院。1949年10月,沂东县卫生院与沂水县大众诊疗所合并,
成立沂水县卫生院,为县内第一个全民性质的医院,驻地在尧崖头村。同年12月,迁
往龙家圈村。1950年4月实行精减整编,仅留12名工作人员。同年8月,随县政府迁往
港埠口村。次年3月,又迁驻马池水村。1951年8月,卫生院迁址东关街老酒厂(今新
华书店)。1952年8月,由县财政拨款,在沂水城北关(今沂水医专)征地37亩,正式建
院,1953年3月开诊。同年8月,莒沂县撤销,莒沂县卫生院改称沂水县卫生院(即马
站医院),故撤销驻县城的原沂水县卫生院。
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1950年3月,莒沂县在诸葛区略疃村“和平医院”旧址成
立莒沂县卫生院。1951年5月迁址杨家城子。1952年秋,由政府拨款,在马站村南、
益(都)新(沂)公路西侧征地31亩正式建院,1953年6月建成开诊。同年8月,莒沂县撤
销,莒沂县卫生院划归沂水县,称沂水县卫生院。1956年4月改称沂水县马站人民医
院。1985年有职工126人,设总务、社会防疫、临床、医技、门诊等24个科室。1990
年,增设防保科,人员增至152人。
沂水县人民医院。1972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县城东岭征地9.9亩新建县人民医
院。1973年动工,1974年春竣工,建筑面积1686平方米,同年4月1日正式开诊。设内
科、外科、中医、妇产、药剂、放射、检验、财务、供应9个科室,人员27人,只开
门诊。1975年开始收治病人,有病床41张。1980年人员增至113人。1985年人员增至
231人,设医务科、总务科、总护士长办公室、工会、门诊部、医技等27个科室,新
建门诊楼1幢,总建筑面积增加到7691平方米,开设病床185张,年业务收入达91.1万
元,创建院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增设财务科。1989年9月,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的
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1990年人员增至284人。
沂水县中医院。始建于1986年2月,同年5月1日举行开诊典礼(暂借县人民医院老
门诊处办公)。1987年6月在县城沂新路西侧新建医院,于次年5月迁入今址。当时有
人员33人,设内科、妇科、痔瘘科、针炙推拿科、五官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
、心电图室、B超室、财务科、总务科等科室,有病床20张。同年11月设院长1人。1
989年配备副院长1人及科主任与护士长。同年6月在沂河商场设立第二门诊。1990年
人员增至47人,设临床、医技、护理、总务、财务等科室。
县机关门诊所。1953年8月沂水县卫生院撤销后,为解决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
干部职工的医疗保健,马站卫生院于1954年10月派员在县政府院前设立机关门诊所。
1958年迁往东关街路东(今邮电局对过)。1965年秋,又迁往阳东街,改称药材公司门
诊部,人员大部分调回原单位,至1974年撤销。1983年3月,为加强老干部保健,方
便群众就诊,县人民医院又先后在县委、县政府和干休所设立3处门诊所,1990年有
医务人员7名。
县分院及乡(镇)卫生院。1966年为适应战备需要,将崔家峪、王庄、院东头、诸
葛4处公社卫生院列为重点地段医院,后又于1970年将官庄、沙沟、四十里3处公社卫
生院定为重点地段医院,并于1972年将上述7处公社医院改为县分院,均属全民所有
制性质。1985年9月撤区设乡(镇)后,又先后新建了新民官庄、下古村、于沟、泮池
、何家庄子、三十里堡、柴山、王家庄子8处县分院。到1990年,共有15处县分院,
人员295人。此外还有沂水镇、许家湖乡、姚店子镇、黄山铺乡、夏蔚镇、泉庄乡、
道托乡、高桥镇、杨庄镇、圈里乡、善疃乡、武家洼乡、高庄乡、袁家庄乡、龙家圈
乡15处集体所有制乡(镇)卫生院,除善疃、武家洼、高庄、袁家庄、龙家圈5处乡卫
生院建于1988年外,其余10处卫生院的前身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区卫生所(1958年
统一更名为公社卫生院),15处乡(镇)卫生院共有职工431人。
乡(镇)防保站。1990年8月30日,沂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31个乡(镇)设立卫
生防保站。乡(镇)防保站是在原防疫组基础上建立的,为乡(镇)医院内部机构,站长
一般由所在乡(镇)医院院长兼任,专设办公室,配备冷链和常用防保器材,行政管理
与人员编制相对独立,财务单设帐户,由医院会计兼管,县财政按编制实行工资定额
拨款。防保站为股级事业单位,共131人,其中防疫人员95人,妇幼保健人员36人。
负责本乡(镇)的预防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县卫生局对其实行目标管理。
厂矿企业、学校卫生所(保健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县内一些工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起卫生所、医务室或保健室,开展工业
卫生、学校卫生、劳动保护、卫生宣传及职业病防治等工作。1985年,全县共有卫生
所、保健室30处,工作人员172人。其中医务卫生人员154人,行政人员18人,设病床
76张。厂矿医务人员,除对干部、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和疾病防治外,还经常深入车间
、班组进行卫生监督,改善劳动卫生条件,建立工业卫生和职业病档案。学校医务人
员,除防治一般疾病外,还抓了学生的视力保护及卫生宣传教育,推行各种保健操,
并配合教师上好生理卫生课等。到1990年,全县共有卫生所、保健室45处,工作人员
193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124人,“初级”职称的47人,行政管理与工勤人员2
2人。设病床51张。
联合诊所。1955至1958年,全县先后建立起132处联合诊所,业务归区卫生所领
导。1958年改称卫生所。1961年多数卫生所改称保健站。1969年将全县320名卫生所
人员全部下放到大队,建立大队卫生室。1974年,对下放的人员,除病故和特殊情况
者外,其余220人全部作为集体人员回到公社卫生院工作。
此外,到1990年底,全县有各类村卫生室1643处,有乡村医生1664人,农村卫生
员503人,农村接生员1145人,达到了村村设有卫生室。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
医疗卫生网络。
省、地驻沂水县医疗单位及医学院校
临沂地区沂水中心医院。 该院建于1945年2月。原属鲁中南行署管辖,驻莱
芜县城北关。1947年5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医院三大队五中队。同年8月
改编为一大队三中队, 驻乐陵县前刘家庄。1948年5月改编为鲁中南专区第二医
院, 隶属沂蒙二地委领导,驻蒙阴县北楼村。1950年6月更名为沂水专区中心卫
生院, 迁驻沂水城北田庄一带。1953年改称沂水专区人民医院。同年8月改名为
临沂专区第二人民医院,1960年改为现名。1949年全院有职工87人,其中卫生技
术人员44人, 行政后勤人员43人。医疗设备非常简陋,仅有1台显微镜和普通手
术包等,病床只有100张。1952年省政府拨款18亿元(旧人民币) ,在县城北关购
地76亩,建房7793平方米。此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至1985年,总建筑面积增加
到3 1802平方米,病床达400张,人员552人。有精密大型医疗设备53台(件),其
中万元以上的14台 (件) 。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1990年,该院有固定资产
754.7万元,总建筑面积为45799平方米,共设11个职能科室和31个临床医技科室。
共有职工6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12人,有主治医师以上的中、高级专业技术
人员83人。院科两级负责人中,现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2人,占干部总数的75
%。 平均年门诊量25.6万人次, 其中最高年门诊量28.8万人次; 平均年住院
12350人次,最高年住院13658人次,年业务收入919.3万元;治愈好转率93.8%,
死亡率0.4%。 截止1990年,该院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同时,注重运用新技
术、新设备治疗各种疑难危重病症。能开展各种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双侧上尿路
结石合并尿毒症的手术、肾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各种尿流改道手术、液电膀胱碎
石、肾动脉造影、门脉高压断流分流术、直肠癌的改良手术、胃癌的根治术、股
骨头植换、断肢再植、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胸腺肿瘤切除术、急性心肌
梗塞溶栓疗法、肝动脉栓塞术、急性白血病的医疗、腹膜透析、各种镜检查、超
声检查、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宫颈癌、卵巢癌根治术、晚期癌的综合治疗、
各种脑血管、神经遗传病、脑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运用眼科显微
技术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咬切术、角膜裂伤显微缝合术、运用莨
菪类药物治疗暴发性流脑、强力宁治疗出血热、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结石症、脉
管炎、牙周病、口腔颌面部癌瘤联合根治术等,同时还开展了磷32治疗脑胶质瘤
的研究工作。此外,该院还承担教学、援外等任务。
临沂地区结核病防治院。该院位于沂水县城北关小沂河北岸,门诊部和预防科设
在临沂市沂蒙路121号,系全民所有制单位,隶属临沂地区卫生局领导。其前身是山
东省沂水专区疗养院,始建于1952年,次年6月竣工落成,总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
初设病床100张,有职工80人,主要仪器是两架低倍显微镜,医疗条件和设备非常简
陋。1953年10月,改称临沂专区疗养院。1958年易名山东省沂水结核病防治所,设医
务、总务、防痨3个股。为临沂地区第一所结核病专科防治所,隶属山东省卫生厅领
导。1960年改称临沂专区结核病防治所。为方便病人就医,1965年临沂专区行署决定
将门诊部和预防科迁往临沂,在沂水设结核病内科病房,床位增至200张。隶属关系
改由临沂专区卫生局领导。1969年病床增至250张,并增设了胸外科。改名为临沂专
区结核病防治院。至1990年,该院有固定资产228万元,总建筑面积16438平方米,有
9个职能科室。共有职工262人,在186名医护人员中,有主治医师28人。院科两级负
责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有病床275张,平均年门诊量29735人次;其中最
高年门诊量31957人次,年均住院1049人次;营业额150万元,其中最高年营业额167
万元,治愈好转率为83.2%,死亡率为2.7%。该院主要担负全区13个县市的结防工
作。开展的项目主要有:肺叶切除、全肺切除、支气管袖式切除、支气管肺动脉双袖
式切除等手术。并开设了普外、骨科、妇科、整容、皮肤等专业。此外,与全国结核
病防治中心等单位协作,开展了结核病短程化疗等科研项目,12次获山东省卫生厅科
研成果奖。1979至1990年,先后在《中国防痨通讯》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参加全国
性会议交流的学术论文28篇。
韩旺铁矿职工医院。该院是一所省直综合性矿山职工医院,院址在新民官庄乡后
文村西,沂河东岸。70年代建立韩旺铁矿,初设保健室。1979年1月开展三大常规化
验,同年5月开展一般透视。1980年5月省拨款65万元建院,总建筑面积15610平方米
,设20个科室,有病床80张,职工93人。1985年,因医院业务量较小,职工减至70人
,除担负职工的医疗保健外,还承担当地群众医疗和计划生育手术。1990年,有职工
63人,门诊量为36328人次,住院1722人次,治愈好转率为88.1%。
沂蒙治炼厂职工医院。系一所省直厂矿职工医院,位于王庄乡西山村。1966年建
冶炼厂,初设保健室,有医务人员8人。1981年由保健室改称厂职工医院,设10个科
室,有病床25张,职工增至19人。主要开展职业病防治、医疗保健和对外门诊。年住
院人数200多人次,日门诊量100人次。1990年,医院改为厂医务室,工作人员14人。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1966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青岛医学院在沂水县
城建立分校。命名为沂水半工半读医学专科学校。其任务是:“培养既能独立担当农
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又能从事体力劳动,体魄健康全面发展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医务工作者”。招生规模360人。开设医疗专业,学制3年。核定占地57亩,建筑
面积3944平方米。4月,青岛医学院派43名教职工到分校。建立图书馆,从青医调进
各类图书4039册。同月,建立临时党支部,主持分校工作。在北关大队征地23.03亩
。8月初,“文化革命临时领导小组”成立,取代临时党支部。
1967年10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莱阳卫校附设的3个二年级医师高专班113名
学员并入该校。从此正式开学。成立教革处,下设正常人体学、基础医学、中医学、
药物学4个组。1968年4月,校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6月,学校划归临沂地区革命
委员会领导。同年11月,校党支部成立。增设教改办公室。将原来4个教学组改为人
体结构、人体机能、疾病基础、药理、卫生防疫、理化、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
、五官科、政治、体育13个教研组。
1972年5月,招收“工农兵学员”119名,定为中专班。学制2年,社来社去。8月
,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73届新生,仍列入青岛医学院招生
计划。同年11月,中共沂水医专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改设教务处、总务处、增设
政工组。开始购置教学仪器,筹建实验室。
1973年9月,首届工农兵大专生200人入学。学制定为2年。同时,增设外语教研
组。11月,增设办公室,政工组改为政治处。
1974年6月4日,经国务院科教组批准,沂水医学专科学校列入国家正式高校名单
。省委决定,学校的党政工作,由所在地区党委和革委会领导。在校生规模增至700
人。同年,疾病教研组分为病原、病理两个教研组。
1975年8月,举办1年制妇产科、五官科进修班,学员各20名。1976年2月,举办
1年制赤脚医生训练班,学员112名。同年,人体机能教研组分为解剖、组胚两个教研
组,增设生物学教研组。
1977年12月,经卫生部、教育部批准,沂水医专学制由2年改为3年。1978年8月
,建立临时党委。9月,各教研组改为教研室。其中,病原教研组改为寄生虫和微生
物两个教研室;理化教研组改为医用物理、医用化学两个教研室;政治教研组改为马
列主义研究室。同年底,全校教职工增加到147人,其中专职教师86人。校园占地92
.405亩,建筑面积9404平方米。
1979年6月,成立工会委员会。9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80年8月,经省政
府批准,沂水医专迁往临沂。校址选在城西北小涑河南岸。
1982年4月,省计委批准医专在临沂征地80亩,在校生规模为800人,总建筑面积
25000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翌年,卫生防疫教研室分为卫生学和传染病、流行病
两个教研室。1984年10月,新校征地93.5亩,次年5月,增设基建处。
1986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沂水医专更名为临沂医学专科学校。
1987年,新老校共占地188.45亩,建筑面积44733平方米,教职工268人。其中专
职教师129人,占总人数的48%。有实验室16个,实验准备室13个。仪器设备总值10
0万元,藏书80197册。设有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生物、病理、寄生虫、微生物
、医用物理、医用化学、卫生学、诊断学基础、传流学、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
、儿科、五官科、德育、体育、外语和马列主义等24个教研室。招生规模800人,在
校生3个年级693人。累计毕业2483人,其中,中专生119人。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569人。党政机构设有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处、宣传处、办公室、工会、团
委、人事处、教务处、总务处、基建处、保卫科。1990年8月,山东省卫生厅与临沂
地区行署举行移交工作会议,临沂医专正式归属山东省卫生厅管理。至年底,学校机
构设置、人员等基本情况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