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灶节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34&run=13

1983年,沂水县被列为全省改灶节柴试点县。按照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多能
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为彻底解决农民在燃料、饲料和
肥料上的矛盾,解脱妇女烟熏火燎之苦,在全县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改革传统旧灶
。1984年又列为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全县在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的过程中,根据外
学内创的原则,在“荣城灶”的基础上,创造了“沂水四连灶”(即大锅、小锅、铝
锅(深型)、鏊子四灶一体)其优点是节柴省时,室内无烟。为普及节柴灶,县、乡、
村三级主要领导干部靠上抓,全县组织10万人(9万劳力、1万技术员)开展改灶节柴工
作。主要抓了三项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狠抓技术培训,落实改灶政
策;三是坚持抓点带面,集中打突击战。经过两年零七个月的努力,对31个乡镇154
5个自然村的217120户的传统旧锅灶进行革新改造。1986年7月,国家农牧渔业部对沂
水县改灶节柴进行了检验测收,合格率达98.7%,普及率达94%;技术性能指标分别
是:热效率45.4%,升温速度是2.84℃/分,蒸发速度0.17kg/分,回升速度0.65℃/
分。普及省柴灶的经济效益是:全县一年可节约柴草16.5万吨,价值660余万元,平
均每户节支30余元,一年节约工日365万个,价值730万元。每年还田秸秆15万吨,土
壤有机质由1983年前的0.88%增加到1985年的0.98%,粮食单产,1985年比1983年增
加89.5公斤,总产增加5864万公斤。1985年大牲畜比1983年增加1.3万头,猪增加9万
头,兔增加60万只,水土保持面积由1983年前的879平方公里,增加到1985年的1021
平方公里,全县育林面积由1983年前的40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72万亩,改灶节柴不仅
基本解决了全县群众缺柴问题,而且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平衡,减少
了大气污染,促进了农业、林业、农村工副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农牧
渔业部给沂水县人民政府颁发了“改灶节柴试点县验收合格证书”。省柴灶验收合格
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广西日报》、《山东科技报》
、《临沂大众》、《山东沼气》等十几家报刊均刊登沂水县改灶节柴的经验,相继有
广西、江苏、浙江等11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读者来函来电索取有关改灶节柴资料。为
进一步搞好农村能源服务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县又于1987年6月成立了“农村能源
服务部”,推动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桥镇胡庄村张木桓在70年代初,首先学习研制了深型铝锅灶,在科技人员的协
助下,几经改进提高,才定型发展起来。1984年3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命名为“
沂水Ⅰ型铝锅省柴灶”,其特点是结构合理,灶体轻便,燃料燃烧充分,锅体受热面
积大,升温快,保温性能好,余热可充分利用,具有明显的节柴效能,并且清洁卫生
,制造简单,原料充足,就地取材,便于生产和推广,四项技术性能指标分别达到:
升温速度6.88℃/分,蒸发速度0.097kg/分,降温速度0.15℃/分,热效率45.47%。
1984年12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荣获“荣誉证书”。该灶已
推广到沂南、沂源、蒙阴、临朐、安丘、临沂和江苏省新沂等县市,推销20万只,收
入26万元,省柴效益达876万元。该灶已成为胡庄村农民的主要商品生产项目,既安
排了剩余劳力,又获经济效益。同时保持水土,增加植被,促进生态平衡。改进农村
卫生条件,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1984年9月,山东农业电影社来沂水县进行采访、
摄影,把该灶作为一种新型省柴灶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