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范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603&run=13

发展概况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县于城内考棚前院(今县政府院东侧)创立沂水
师范传习所。招收“在乡村教授蒙馆为业,文理平通,年龄在30以上50岁以下塾师”
入学传习,10个月为一期,期满后“给予准充副教员之凭照,令在各乡村镇设初等小
学堂任教”。传习所首期招生32人,第二期招生35人,后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停
办。
辛亥革命后,1913年为满足当时乡村小学师资急需,县于原师范传习所旧址,再
办师范养成所(又名单级师范),招收高等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的成年人,入学培训,
修业一年,毕业后充任乡村小学教员。学校共招3级96人,到1916年停办。
1930年9月,县在原初级中学旧址,又办师范讲习所(1934年校址迁往“南会馆”
今沂水镇粮所),招收具有高小毕业程度或同等学历者,年龄限于15岁以上20岁以下
青少年,入学培养小学教员,修业3年毕业。讲习所开办8年,共招生5级7班360人,
1938年,因日本侵略军侵犯沂水停办。
1947年冬,县解放区内为恢复教育,沂蒙专署在张庄创办沂蒙师范。招生2班90
人,培训3个月后,因国民党重点进攻沂蒙山区,战争形势紧张而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原驻新泰县赘阳镇的省立沂蒙乡村师范划归沂水专
署辖管,决定迁往沂水城(今沂城茶庵街南头),同时易名为山东省立沂水师范学校。
同年4月,沂水专署于沂城西前马荒村又创建沂水专区区立联合师范(简称沂水联师)
招收各县高小毕业生和相当高小程度的小学教师,分别组班授课,修业一年二年不等
。1951年为适应小学教育的发展,专署还在北社和马站,分别创办学制一年的专区第
一和第四速成师范学校。至此,县城内拥有师范学校4处,在校学生356人。1953年专
署对师范学校做了调整,裁撤了第一、第四速师,同时令沂水联师停招高小毕业生,
改名为小学教师轮训班。8月,沂水专署撤销,所属沂水师范学校移交临沂专署辖管
。1956年,小学教师轮训班停办,校舍设备移交师范。同年6月县成立函授师范学校
,负责在职教师进修,当年招收在职小学教师5个班200余人,教学实行分片定期面授
,分科包干函授。1957年,沂水师范始招中师班。据暑假后入学统计,全校共有16个
班,学生792人,其中,中师班3个126人。至1965年,全校中师12个班,学生494人。
1984年学校达到28个班,学生1238人,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从1951年
到1983年,沂水师范共培养毕业生8528人。
1958年,中等教育管理权下放,县在沂河西岸杨家庄子开办工读师范一处,培养
小学和幼教师资,于1959年,迁往县城茶庵街南头(今沂水二中),到1961年5月停办
,三年共招学生11班602人,毕业分配工作的207人。7月县在工读师范旧址改办小学
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在校教师离职进修,至1963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函授师范停办,沂水师范内乱不休,招生授课时停时
开,土地房产几经平调,直到1977年,县文教局设函授站恢复函授师范教育。1980年
,沂水师范收归临沂行署管理,正式纳入中专轨道。1984年,县于教育局旧址重建教
师进修学校。到1990年,沂水师范已拥有24个班学生1058人。函授师范经国家统一考
试,已毕业中师221人,高师本科96人,专科356人。教师进修学校已发展到23个班1
135人。
招生分配 清末,师范传习所招收塾师入学,考试重在文理,由学校出题择优录取
。毕业后服务至少2年。民国时期沂水师范讲习所,招生考试以高小毕业程度为准,
并有保证人具保证书送学校验收,两者综合定生,毕业后由县统一分配,服务至少3
年为限。
新中国成立后,师范学校实行国家统一招生择优录取的办法,省制定招生计划专
署具体组织招生,初师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中师则招收初中毕业生或
同等学历之民办教师,考试科目初师为语文、算术、常识(史、地、自然),中师一般
为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5科。县工读师范的招生分配由县负责安排。1978
年后,师范统一招生,增加了面试和专项体格检查,发现考生中口吃、重听、高度近
视、五官不正、身体畸形等生理缺陷者,不予录取。
师范学校毕业生一般统一由国家分配,分配计划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事、计
划等部门共同制定,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派遣。师范毕业生必须服从国家分配
,对不顾国家需要,拒绝服从分配者,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由学校宣布取消分配资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