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拥军支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512&run=13

拥军 沂水县人民有着光荣的拥军优属优良传统。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
府将拥军优属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沂水县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不论平时或
战时,对过境或暂住的部队都主动让房、打铺、烧水、做饭,让部队指战员吃好,休
息好。妇救会组织妇女为战士拆洗衣服、缝补鞋袜。对参战休整部队,各区、村都赶
着猪、羊,带着鸡蛋、蔬菜、粉皮、粉条等到部队慰问,逢年过节,都向部队送慰问
信、慰问品,开展军民联欢活动。每一战役之后,都到部队进行慰问,帮助安置和看
护伤员。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和学校师生,还帮助驻军和烈军属,伤残军人拆洗衣
服、被褥,挑水、运粮,打扫庭院。
1941年至1942年间,鲁中军区医院驻院东头乡南墙峪,伤员多时达300余人,均
散居在群众家里。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村党支部率领群众在山涧、地堰挖了许多洞
,掩藏伤员及机密文件。1941年9月,日本侵略军在此进行了连续42天的大“清剿”
。在反“清剿”斗争中,为掩护伤员、保护文件等,该村乡亲虽遭到敌人毒打辱骂甚
至被杀,但宁死不屈,使300余名伤员及大批文件物资无一损失。村长张在周,不仅
为全体伤员吃、住、治疗日夜操劳,还为在附近的山东纵队筹备吃、住半月筹粮五六
万斤。当时被罗荣桓司令员授予“山纵村长”称号。救护伤员的红嫂祖秀莲等被誉为
拥军模范。
解放战争中,全县人民继续发扬抗日战争年代拥军的优良传统,每次战役结束后
,都到部队慰问。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全县开展了和平签名运动
,捐献飞机款15.5亿元(旧人民币),向前线寄慰问信3700余封。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了战争年代拥军的光荣传统,区、乡镇
(公社)村层层制定《拥军优属公约》,使拥军优属制度化、经常化。每年的新年、春
节和“八一”建军节期间,都组织慰问团,慰问当地驻军,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改
进工作,从而使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1978年新年、春节期间,中共沂水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和各公社都成立新年春节
拥军优属慰问团或领导小组举行拥军活动。县慰问团由团长朱义林带领,到王庄公社
王家庄子大队红军熊家丰、夏蔚公社红军庄国钿和战斗英雄林茂成烈士家登门慰问,
对驻沂水的部队及县人民武装部、消防队、公安中队分头慰问,举行了军民联欢晚会
,到会人员2080人。各公社慰问小组对优抚对象走访慰问,召开了优属会,到会人员
9230人;在精神慰问的同时,还对驻军和优抚对象进行物资慰劳。1985年“八一”建
军节时,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与县直各单位负责人组成
慰问团,分别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留守部队进行慰问,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次活
动中,团县委还对驻军留守人员及家属进行了亲切慰问,向部队托儿所赠送皮球、积
木等儿童玩具,为参战部队赠送毛巾150条。诸葛区团委发动共青团员向边防前线寄
去慰问品。县政府机关团支部21名团员捐献100元,买了印有“英雄卫士”字样的背
心和毛巾,一起寄往云南前线。县妇联于7月5日,发出通知,号召全县妇女开展“战
士在妇女心中”的活动,全县妇女纷纷以“红嫂”、“玉秀”的名义,分别把自己绣
的“您在俺心中”、“钢铁长城”、“人民卫士”等字样的锦旗、背心、毛巾、鞋垫
等寄往云南老山前线。县酶制剂厂66名女工,一夜剌绣了带有“献给最可爱的人”字
样的毛巾,寄往老山前线。沂水镇的妇女捐款3093元,为前线战士寄去背心1142件、
裤头480件、毛巾300条。沂水镇南关街妇女主任艾春香买背心20件、裤头20条赠给前
线战士。诸葛镇妇联将当地特产杏脯50公斤,寄往云南边防哨所。至7月20日仅半月
时间,全县有6万名妇女寄慰问信1200封、锦旗50面、背心4200个、裤头3600件、毛
巾1781条、鞋垫3800双、手帕1500个、慰问袋185个、急救包等2万余件。1986年5月
28日,驻军圆满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任务,凯旋回来。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成立
了以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迎接部队回防领导小组,做好各项准备工
作。为迎接部队回防,在富官庄乡的徕庄和马站东岭公路上扎制了两座凯旋门,悬挂
了过路沿。县直各部门装彩车、做锦旗,组织文艺宣传队欢迎部队凯旋归来。5月28
日晚,临沂地区及县的领导去昌乐火车站迎接。部队到达徕庄时,公路沿线有近万人
欢迎队伍。欢迎群众手持花束、彩旗、彩带,高呼口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部队
到达驻地时,公路两旁1万余名欢迎群众手持鲜花、红旗,欢迎凯旋归来的将士。营
房门口南北路两侧1000多名少先队员组成腰鼓队、花方、旗方,载歌载舞欢迎凯旋归
来的指战员。部队进入营区后,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5月29日,回防部队全部返
回。这次活动,全县共组织欢迎群众2万多人次,动用机动车辆160辆次,燃放鞭炮5
000多支,彩旗600多面,花束1000多束,规模之宏大,场面之感人是空前的。6月7日
,县领导人带文艺演出队和物资再次到部队进行慰问。6月25日,部队在营房召开了
祝捷庆功大会,中共临沂地委、行署及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向部队赠送了锦旗,有
关领导讲了话。当晚,举行电影晚会。6月26日,团县委、县妇联组织了部分青年、
妇女到营房慰问了伤病员,帮助拆洗衣被200余件。6月28日,中共临沂地委、行署暨
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在沂水县城召开了庆祝老山将士胜利凯旋大会,部队连以上干
部和战斗功臣100人出席了会议。县直各单位干部、工人、农民代表1500余人参加了
会议。早晨8点部队到达县城,受到沿街1.5万多名群众的夹道欢迎。县政府向他们赠
送了“正义之师”的金匾。9点大会正式开始,会上104名少先队员向大会献词,中共
临沂地委副书记刘兴武和沂水县县委书记刘广伦分别讲了话。一等功臣袁邦新作了英
模事迹报告,工人、农民代表也分别讲了话,入会人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7月
2日,县人民政府派人去中国人民解放军91和89两个医院,看望了参战伤病员。
1987年7月,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
拥军优属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纪念建军60周年活动中切实搞好拥军优属工作的
通知》,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拥军优属领导小组,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县粮食局积
极到外省组织货源,调大米,调整了部队的粮食比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与马站镇
杜家庄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为保证部队吃水安全,村里专门安排一名优抚对
象,看管部队建在该村的吃水井。村党支部书记杜延常(二等革命伤残军人)选派1名
老园艺工到营区进行帮助种菜。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与东于沟文化站结成军民共建精
神文明单位,每月召开一次联谊会,定期交换电影片、录像片等,丰富了部队的文化
生活。
1990年12月,中共沂水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拥军优属活动月”实施方案。
县政府成立了“拥军优属活动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2月5日,县委、县政府
召开了县拥军优属活动月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拥军优属活动月的各项工作和实施方
案。会后,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普遍成立了拥军优属活动月领导小组,制定了计划,
召开了动员大会。全县各行各业都迅速行动起来,掀起了拥军优属活动的热潮。县、
乡两级及各部门,分别走访慰问驻军,广泛征求意见,解决部队吃粮、烧煤等生活实
际问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青年、妇女成立送温暖小组2480个,为驻军和优
抚对象做好事3415件,组织义务帮工队1215个,义务帮工68150个劳动日,为优抚对
象解决实际困难6300余件。
支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中、沂北、沂东三县先后参加沂水、葛庄、博
山、安丘、张店、鲁南、莱芜、新泰、孟良崮、泰安、兖州、济南、昌潍、津浦、淮
海、渡江等战斗和战役的支前工作,常备民兵3个团30个连,临时民兵98个连。共出
担架25242副,小车44448辆,挑子28564副,牲畜1005头;共出民兵,民工258727人
次。
1944年9月,葛庄伏击战中,仅葛庄附近区、村两天内就动员民工数千人,几百
副担架组成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为参战部队运送粮草、弹药和伤病员等。周围各村
群众,连夜做饭,冒着炮火,把一罐罐热气腾腾的小米绿豆粥和包着炒鸡蛋、芝麻盐
的煎饼送上阵地。有些溃散的日伪军钻进青纱帐妄图潜逃,也被民兵擒获。仅沂北县
参战民工、民兵,就捉住化装潜逃的伪军120多人。在支前活动中,李家峪村组成64
人的担架队,先后出担架队8470人次,为部队运送给养26.5万余公斤,做军鞋1.5万
双,碾米磨面2.8万公斤,烙煎饼等熟食1.65万公斤,做慰问袋176个,为驻军缝补衣
服1900多件,全村筹集柴草6万公斤,粮食1.5万公斤,麸子155公斤,鸡蛋185公斤供
应前线。1945年4月,李家峪村被山东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支前模范村”荣誉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为强化支前工作领导,县长及民政科、财粮科、民运部等单位负
责人组成县支前指挥部,县长兼任指挥。各区均成立支前领导小组。为保证完成参战
支前任务,全县人民都订立了支前公约。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支前歌谣:
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
主力前方打胜仗,我们后方来支援。
现在立功是机会,争取人人冲向前。
立了功真光荣,大人小孩都欢迎。
立了功戴红花,男女老少都来夸。
立了功真光荣,万古千秋留美名。
支前民工、民兵按部队建制,编为班、排、连、营、团。从排到团干部,都由县
区干部担任。担架队、运输队都有带枪民兵护送,随军服务,部队打到哪里,民兵、
民工就跟到哪里。1947年2月莱芜战役中,沂中县组织了由1440人组成的民兵担架团
,在团长王桐、政委张献带领下,圆满完成火线抢救任务后,又随军参加了楼德、
泰安、宁阳等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870人立功。同年5月,被华东野战军第一
纵队授予“陈毅子弟兵团”称号,授锦旗一面。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县委民运
部副部长李焕章带领由1300余人组成的民兵担架团(设4个营,内有蒙阴县1个营),2
60副担架,随两个纵队参战,继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时值寒冬,在转运伤员中,担架
队员都用自己的被子为伤员保暖,遇到雨天,都把蓑衣等防雨工具盖在伤员身上,重
伤号行动不便,队员们用饭瓢为他们接屎接尿。在休息时,队员们代替护士为伤员喂
饭换药,并利用战斗间隙派人做卖买赚钱为伤员补助菜金,深受部队好评。在胜利完
成淮海战役支前任务后,该担架团脱产干部范俊升、董兆来、袁中玉、闻立修等编入
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渡江后,西进四川,接管了永川县。1948年11月6日,县脱产干
部韩子文带领常备民工担架团队员1108人,参加淮海战役,战役胜利后,随军渡江,
打到南京、上海,直到1949年6月复员回乡。
解放战争期间,青壮年全力以赴支前,后方生产和支前物资的筹备,熟食加工等
任务全部落在妇女身上。1947年1月,鲁南战役中,沂中县妇女于1月20日加工粮食1
4.95万公斤,当日送往前线,受到沂蒙专署支前司令部的表扬。在鲁南战役中,仅沂
城区妇女,10天内碾米50万公斤。沂中、沂东两县妇女在7天内承做军衣、军鞋6万件
(双)。同年春天,民工参战未归,春种任务全由妇女承担,柴山区前金鸡埠村,在春
季生产中,40名妇女为骨干,儿童老人配合,组成春耕大队,白天躲过敌人飞机轰炸
,找隐蔽处为部队做军鞋、加工熟食,夜间下田耕地和筹集军需粮秣。1947年11月,
沂中、沂北两县掀起了交“反攻粮”、做“反攻鞋”、捐“反攻棉”运动,沂中县2
0个村多交粮15万公斤,沂北县葛庄区妇女1个月的时间做军鞋1420双。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夕,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席郭子化来沂中县,向李贯
一县长下达了支前任务,三天内备足25万公斤粮食和50万公斤柴草,并在高庄、铜井
、姚店子3处设民站、粮站。沂中县政府立即动员全县人民集粮集草,按期备齐了粮
、草和部分食油、咸菜。3站配备干部40名,负责过路参战部队、民工的粮、草供给
和食宿。